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语言模型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谷际岐, 陈建平, 赖江山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9): 24258.   DOI: 10.17520/biods.2024258
发布日期: 2024-08-09
摘要 ( 3871 ) HTML61)    PDF (546KB)(4438)    附录   收藏
2. 福建省维管植物名录
安昌, 庄怡雪, 郑平, 林彦翔, 杨成梓, 秦源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22537.   DOI: 10.17520/biods.2022537
发布日期: 2023-04-28
摘要 ( 3782 ) HTML65)    PDF (999KB)(3552)    附录   收藏
3. 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和热点: 物种分布模型及其应用
董云伟, 鲍梦幻, 程娇, 陈义永, 杜建国, 高养春, 胡利莎, 李心诚, 刘春龙, 秦耿, 孙进, 王信, 杨光, 张崇良, 张雄, 张宇洋, 张志新, 战爱斌, 贺强, 孙军, 陈彬, 沙忠利, 林强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5): 23453.   DOI: 10.17520/biods.2023453
发布日期: 2024-03-02
摘要 ( 3003 ) HTML463)    PDF (1819KB)(3328)    附录   收藏
4. 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综述
郝晴, 黄昌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10): 1356-1374.   DOI: 10.17521/cjpe.2023.0008
发布日期: 2023-05-30
摘要 ( 2600 ) HTML412)    PDF (1249KB)(2021)    收藏
5. 全球植物园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廖景平, 倪杜娟, 何拓, 黄宏文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256.   DOI: 10.17520/biods.2023256
发布日期: 2023-08-16
摘要 ( 2578 ) HTML80)    PDF (557KB)(4206)    收藏
6. 集中式大型光伏及风电电场生态影响: 进展与展望
彭昀月, 罗永梅, 徐泽楠, 靳彤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2): 23212.   DOI: 10.17520/biods.2023212
发布日期: 2023-12-07
摘要 ( 2429 ) HTML79)    PDF (1439KB)(2243)    附录   收藏
7. 植物核黄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胡海涛, 郭龙彪
植物学报    2023, 58 (4): 638-655.   DOI: 10.11983/CBB22109
发布日期: 2022-09-27
摘要2308)   HTML52)    PDF (1967KB)(4739)    收藏

核黄素是生物体维持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辅酶因子FMN和FAD的合成前体, 其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氧化还原稳态、染色质重塑、DNA修复、细胞凋亡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核黄素缺乏会引发机体代谢紊乱和一系列表型缺陷, 严重时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自然界生命体中仅微生物和植物可以从头合成核黄素, 而人和动物需从食物中获取核黄素。目前, 微生物中核黄素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清晰, 而核黄素在植物体内转运和代谢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因此, 挖掘核黄素缺乏相关突变体对解析植物核黄素生物合成、转运和代谢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核黄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限速酶, 重点阐述了核黄素参与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并展望了植物核黄素的研究前景。

8. 红光和远红光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应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许亚楠, 闫家榕, 孙鑫, 王晓梅, 刘玉凤, 孙周平, 齐明芳, 李天来, 王峰
植物学报    2023, 58 (4): 622-637.   DOI: 10.11983/CBB22087
发布日期: 2022-08-30
摘要2196)   HTML62)    PDF (941KB)(1518)    收藏

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不仅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而且作为信号影响植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该文综述了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 重点阐述了光敏色素及下游光信号转录因子整合激素等内源信号调控植物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芽发育及开花的分子机制, 以及红光和远红光在植物响应盐、干旱及温度胁迫中的作用机制。在挖掘植物感知和响应光环境机理的基础上, 利用LED光谱技术对作物进行精确补光, 有望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同时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9. 海南省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梁彩群, 陈玉凯, 杨小波, 张凯, 李东海, 江悦馨, 李婧涵, 王重阳, 张顺卫, 朱子丞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23067.   DOI: 10.17520/biods.2023067
发布日期: 2023-06-21
摘要 ( 1945 ) HTML100)    PDF (814KB)(2217)    附录   收藏
10. 宏观生态学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 历史与发展趋势
刘聪聪, 何念鹏, 李颖, 张佳慧, 闫镤, 王若梦, 王瑞丽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 (1): 21-40.   DOI: 10.17521/cjpe.2023.0111
发布日期: 2023-08-09
摘要 ( 1767 ) HTML466)    PDF (2870KB)(3873)    收藏
11. 东南亚生物地理格局: 回溯与思考
孟宏虎, 宋以刚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12): 23261.   DOI: 10.17520/biods.2023261
发布日期: 2023-12-08
摘要 ( 1758 ) HTML244)    PDF (3689KB)(1964)    收藏
12. 青海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韩赟, 迟晓峰, 余静雅, 丁旭洁, 陈世龙, 张发起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280.   DOI: 10.17520/biods.2023280
发布日期: 2023-10-31
摘要 ( 1721 ) HTML49)    PDF (409KB)(1387)    附录   收藏
13. 生物多样性信用的概念、原则、交易和挑战
彭昀月, 靳彤, 张小全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2): 23300.   DOI: 10.17520/biods.2023300
发布日期: 2024-01-11
摘要 ( 1712 ) HTML67)    PDF (483KB)(2104)    收藏
14. 中国蛇类形态、生活史和生态学特征数据集
王江, 赵一凡, 屈彦福, 张财文, 张亮, 陈传武, 王彦平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126.   DOI: 10.17520/biods.2023126
发布日期: 2023-07-12
摘要 ( 1684 ) HTML3583)    PDF (490KB)(3775)    收藏
15. 广东省高等植物多样性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宋柱秋, 叶文, 董仕勇, 金梓超, 钟星杰, 王震, 张步云, 徐晔春, 陈文俐, 李世晋, 姚纲, 徐洲锋, 廖帅, 童毅华, 曾佑派, 曾云保, 陈又生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177.   DOI: 10.17520/biods.2023177
发布日期: 2023-10-13
摘要 ( 1681 ) HTML76)    PDF (441KB)(1398)    附录   收藏
16. 菌根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陈保冬, 付伟, 伍松林, 朱永官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 (1): 1-20.   DOI: 10.17521/cjpe.2023.0075
发布日期: 2024-01-25
摘要 ( 1606 ) HTML479)    PDF (3042KB)(1890)    收藏
17. 植物-土壤反馈及其在生态学中的研究进展
赵榕江, 陈焘, 董丽佳, 郭辉, 马海鲲, 宋旭, 王明刚, 薛伟, 杨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10): 1333-1355.   DOI: 10.17521/cjpe.2023.0055
发布日期: 2023-05-15
摘要 ( 1517 ) HTML306)    PDF (1703KB)(3986)    收藏
18. 谷子PLATZ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
孙蓉, 杨宇琭, 李亚军, 张会, 李旭凯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48-559.   DOI: 10.11983/CBB22147
发布日期: 2022-11-02
摘要1507)   HTML45)    PDF (6538KB)(2123)    附录附件   收藏

PLATZ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植物特异性锌依赖DNA结合蛋白,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 对于谷子(Setaria italica) PLATZ家族基因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在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17个PLATZ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命名。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将SiPLATZ基因划分为5个亚家族, 同一亚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 SiPLATZ基因可能在籽粒胚乳发育和多种抗逆反应中发挥作用。Ka/Ks分析表明, 重复基因受到纯化选择。SiPLATZ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包括在根、叶和茎中高表达, 以及在穗和籽粒中高表达两类, 这体现出SiPLATZ基因生理功能的复杂性, 其可能参与调节籽粒生长和多种抗逆反应。此外, 结合WGCNA分析构建的共表达网络, 发现SiPLATZ6SiPLATZ8SiPLATZ9SiPLATZ11可能是谷子产量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研究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PLATZ转录因子在谷子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19. 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陈又生, 宋柱秋, 卫然, 罗艳, 陈文俐, 杨福生, 高连明, 徐源, 张卓欣, 付鹏程, 向春雷, 王焕冲, 郝加琛, 孟世勇, 吴磊, 李波, 于胜祥, 张树仁, 何理, 郭信强, 王文广, 童毅华, 高乞, 费文群, 曾佑派, 白琳, 金梓超, 钟星杰, 张步云, 杜思怡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188.   DOI: 10.17520/biods.2023188
发布日期: 2023-10-13
摘要 ( 1497 ) HTML72)    PDF (429KB)(1902)    附录   收藏
2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其他保护名录对比分析
陈金锋, 吴欣静, 林海, 崔国发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22639.   DOI: 10.17520/biods.2022639
发布日期: 2023-05-25
摘要 ( 1488 ) HTML78)    PDF (2932KB)(3510)    附录   收藏
21. 《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编制背景、程序、思路和重点考虑
文世峰, 周志华, 何拓, 董晖, 袁良琛, 卢泽洋, 王泳腾, 郭琳, 舒江平, 李开凡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193.   DOI: 10.17520/biods.2023193
发布日期: 2023-09-27
摘要 ( 1432 ) HTML75)    PDF (472KB)(1510)    收藏
22. 河南省野生木本植物名录
曾小宁, 王鹏行, 张梦帆, 苏静, 史志远, 高福玲, 李家美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22306.   DOI: 10.17520/biods.2022306
发布日期: 2022-11-11
摘要 ( 1429 ) HTML98)    PDF (2932KB)(2696)    附录   收藏
23. 世界维管植物新分类群2022年度报告
万霞, 张丽兵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10): 23162.   DOI: 10.17520/biods.2023162
发布日期: 2023-11-30
摘要 ( 1425 ) HTML47)    PDF (674KB)(700)    附录   收藏
24. 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和历史变化暨上海维管植物名录更新(2022版)
杜诚, 汪远, 闫小玲, 严靖, 李惠茹, 张庆费, 胡永红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23093.   DOI: 10.17520/biods.2023093
发布日期: 2023-05-19
摘要 ( 1421 ) HTML67)    PDF (625KB)(2355)    附录   收藏
25. 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韦毅刚, 温放, 辛子兵, 符龙飞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23078.   DOI: 10.17520/biods.2023078
发布日期: 2023-06-21
摘要 ( 1416 ) HTML73)    PDF (7202KB)(1981)    附录   收藏
26. 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对植物群落构建和稀有种维持的研究进展
杨佳绒, 戴冬, 陈俊芳, 吴宪, 刘啸林, 刘宇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6): 745-755.   DOI: 10.17521/cjpe.2022.0373
发布日期: 2022-10-25
摘要 ( 1409 ) HTML311)    PDF (996KB)(2608)    收藏
27. 植物细根功能性状的权衡关系研究进展
孙佳慧, 史海兰, 陈科宇, 纪宝明, 张静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8): 1055-1070.   DOI: 10.17521/cjpe.2022.0456
发布日期: 2023-03-13
摘要 ( 1408 ) HTML534)    PDF (1581KB)(4192)    收藏
28. 中国地层花粉数据集
周伯睿, 廖梦娜, 李凯, 徐德宇, 陈海燕, 倪健, 曹现勇, 孔昭宸, 许清海, 张芸, Ulrike HERZSCHUH, 蔡永立, 陈碧珊, 陈敬安, 陈陵康, 程波, 高洋, $\boxed{\hbox{黄赐璇}}$, 黄小忠, 李升峰, 李文漪, 廖淦标, 刘光琇, 刘平妹, 刘兴起, 马春梅, 宋长青, 孙湘君, 唐领余, 王曼华, 王永波, $\boxed{\hbox{夏玉梅}}$, 徐家声, 阎顺, 羊向东, 姚轶锋, 叶传永, 张志勇, 赵增友, 郑卓, 朱诚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10): 1453-1463.   DOI: 10.17521/cjpe.2022.0316
发布日期: 2022-11-08
摘要 ( 1382 ) HTML212)    PDF (2044KB)(945)    收藏
29. 小檗科鬼臼亚科多样性格局的演化历史和成因
陈馥艳, 游旨价, 张秋月, 黄健, 星耀武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100.   DOI: 10.17520/biods.2023100
发布日期: 2023-07-22
摘要 ( 1331 ) HTML2804)    PDF (2670KB)(1886)    附录   收藏
30. 中国维管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数据集
郑博瀚, 陈鑫瑶, 倪健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7): 23468.   DOI: 10.17520/biods.2023468
发布日期: 2024-06-24
摘要 ( 1326 ) HTML84)    PDF (435KB)(1165)    附录   收藏
31. 植物GH3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园园, 恩和巴雅尔, 齐艳华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70-782.   DOI: 10.11983/CBB22263
发布日期: 2023-02-20
摘要1317)   HTML44)    PDF (2853KB)(1173)    收藏
植物生长素早期响应基因GH3编码的酰胺合酶催化生长素、茉莉酸及苯甲酸衍生物与氨基酸结合, 形成相应的氨基酸复合物。当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过高时, GH3蛋白催化生长素与氨基酸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作为生长素贮存库。当生长素浓度过低时, 生长素-氨基酸复合物被蛋白水解酶水解为生长素, 重新参与生长素信号通路, 从而调控植物体内生长素动态平衡。当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 GH3蛋白催化茉莉酸和水杨酸与氨基酸结合, 参与植物胁迫响应。该文从GH3蛋白结构、GH3基因家族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方面总结了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Oryza sativa)及其它植物中GH3基因的研究进展, 为植物GH3基因家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2. 植物SPL转录因子的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曾鑫海, 陈锐, 师宇, 盖超越, 范凯, 李兆伟
植物学报    2023, 58 (6): 982-997.   DOI: 10.11983/CBB22216
发布日期: 2023-06-16
摘要1317)   HTML49)    PDF (1340KB)(3809)    收藏

SPL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 其蛋白结构中存在一段由2个锌指结构和核定位序列构成的高度保守的SBP结构域, 多数SPL基因的转录表达受microRNAs剪切调控。该文结合当前SPLs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对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并对SPLs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33. 2022年世界蜘蛛目新分类单元
杨蕊含, 闫美辰, 张露丹, 刘宏鑫, 许国丰, 何巧巧, 姚志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10): 23175.   DOI: 10.17520/biods.2023175
发布日期: 2023-07-10
摘要 ( 1317 ) HTML75)    PDF (4990KB)(1633)    附录   收藏
34. 水稻胚乳淀粉积累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唐子雯, 张冬平
植物学报    2023, 58 (4): 612-621.   DOI: 10.11983/CBB22071
发布日期: 2022-09-30
摘要1293)   HTML27)    PDF (2604KB)(1342)    收藏

淀粉是水稻(Oryza sativa)胚乳的主要贮藏物质, 其积累过程影响植物后续的生长发育。作为人类从水稻中摄取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 淀粉在水稻中的合成和积累过程备受关注。该文综述了蔗糖从韧皮部卸载、淀粉合成关键酶以及激素等内源因素影响淀粉合成和积累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胚乳淀粉积累过程尚未解决的问题, 旨在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35.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2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黄慧梅, 高永康, 台玉莹, 刘超, 曲德杰, 汤锐恒, 王幼宁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83-798.   DOI: 10.11983/CBB22134
发布日期: 2022-11-02
摘要1272)   HTML70)    PDF (1301KB)(4461)    收藏
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 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施入氮肥是植物及作物的主要氮素来源。面对当下过度施肥造成面源污染加剧的现状, 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 实现“减肥增产”的绿色增产增效模式, 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土壤氮匮缺时,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2家族成员对根系吸收及转运硝酸盐至关重要, 其中NRT2.1在植物缺氮时主要负责根部的硝酸根吸收。该文重点总结了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重要粮油作物中NRT2家族蛋白特别是NRT2.1的功能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旨在为后续挖掘NRT2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潜力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6. 氮沉降对草地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牛永杰, 马全会, 朱玉, 刘海荣, 吕佳乐, 邹元春, 姜明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130.   DOI: 10.17520/biods.2023130
发布日期: 2023-10-12
摘要 ( 1271 ) HTML40)    PDF (2013KB)(685)    附录   收藏
37. 被子植物蜜距的多样性及进化生态学研究
杨明威, 金晓芳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9): 1193-1210.   DOI: 10.17521/cjpe.2022.0445
发布日期: 2023-03-16
摘要 ( 1259 ) HTML583)    PDF (30366KB)(1328)    收藏
38. 土壤有机碳动态对增温的响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秦文宽, 张秋芳, 敖古凯麟, 朱彪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 (4): 403-415.   DOI: 10.17521/cjpe.2023.0152
发布日期: 2024-02-07
摘要 ( 1257 ) HTML322)    PDF (5547KB)(1037)    收藏
39.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吕自立, 刘彬, 常凤, 马紫荆, 曹秋梅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6): 822-832.   DOI: 10.17521/cjpe.2022.0195
发布日期: 2022-12-26
摘要 ( 1249 ) HTML72)    PDF (1680KB)(1726)    收藏
40. Tn5转座酶融合蛋白在CUT&Tag实验中的优化及评价
刘晟宇, 刘晓斌, 朱家富, 苏京, 董志诚, 刘敏
植物学报    2023, 58 (4): 602-611.   DOI: 10.11983/CBB22091
发布日期: 2022-09-30
摘要1246)   HTML36)    PDF (1797KB)(2472)    收藏

Tn5是一种细菌转座子。经改造的Tn5能够高效地切割DNA, 同时连接上特定的接头序列, 因而广泛应用于高通量二代测序文库构建中。CUT&Tag (Cleavage Under Target & Tagmentation)是一种改进的研究蛋白质与DNA互作的技术, 具有重复性好、信噪比高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技术采用pA (Protein A)或pG (Protein G)与Tn5形成融合蛋白, 定位于特定抗体(用于识别目标蛋白), 利用Tn5的特性, 在目标位点附近打断DNA的同时引入测序接头, 随后提取DNA, 再进行PCR扩增即可获得测序文库。但不同类型的抗体与pA或pG的亲和力不同, 因此限制了部分抗体在CUT&Tag技术中的应用。为克服这一局限, 该文构建了pG与Tn5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通过原核表达及亲和纯化的方式获得pG-Tn5重组蛋白; 并以RNA聚合酶II (Pol II)特异性抗体Pol II Ser5P (小鼠IgG1型抗体和兔IgG型抗体)为例, 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评估pA-Tn5与pG-Tn5在不同类型抗体的CUT&Tag测序文库构建中的效果。结果表明, IgG1型抗体与pG-Tn5的亲和力更高, 构建的文库质量更好, 而IgG型抗体与2种酶的亲和力相当; 同时, 较低起始量的植物材料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证明了CUT&Tag的应用优势。该研究优化了CUT&Tag技术, 可为后续CUT&Tag实验中针对不同抗体时Tn5融合蛋白的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