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亚热带典型树种根毛属性(A-D)、菌根真菌侵染率(E)、根属性(F-H)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AM, 丛枝菌根; ECM,外生菌根。根毛属性与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基于7个有根毛树种的数据(4个AM树种× 4组重复+ 3个ECM树种× 4组重复= 28个点)。菌根真菌侵染率、根属性与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基于21个亚热带典型树种的数据(7个有根毛树种× 4组重复+ 14个无根毛树种× 4组重复= 84个点)。
-
亚热带典型树种不同类型菌根侵染率与根毛出现率(A)、根毛密度(B)、根毛长度(C)、根毛直径(D)的关系。AM, 丛枝菌根(4个树种× 4组重复= 16个点); ECM, 外生菌根(3个树种× 4组重复= 12个点)。
-
7个亚热带典型树种根毛属性与根属性的Pearson相关关系。HD, 根毛直径; MC, 菌根真菌侵染率; RD, 根直径; RH, 根毛出现率; RHD, 根毛密度; RHL, 根毛长度; RTD, 根组织密度; SRL, 比根长。7个有根毛树种根毛和根属性间的相关系数(对角线以下)和系统发育独立对比(对角线以上), 存在显著相关性(n = 28; *, p < 0.05; **, p < 0.01)。
-
7个亚热带典型树种根毛与根属性变异与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
-
亚热带典型树种中无根毛和有根毛树种的吸收根菌根真菌侵染率和根属性的比较(平均值±标准误)。AM, 丛枝菌根; ECM, 外生菌根。ns,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
7个亚热带典型树种根毛属性特征(平均值±标准误)
-
7个亚热带典型树种的根毛。
-
21个亚热带典型树种谱系发育关系及根属性和根毛属性的变异(平均值±标准误)。AM, 丛枝菌根; ECM, 外生菌根。观察到根毛的物种名用蓝色标注, 其中, 根毛直径仅在观察到根毛的7个物种中展示。
-
不同物种组合下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内及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用相对邻株效应(RNE)表示) (平均值±标准误, n = 4)。A, 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B, 互花米草+芦苇。C, 海三棱藨草+芦苇。*, RNE与零有显著差异(p < 0.05);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物种的种内相互作用强度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
不同物种组合、密度、种子比例处理下互花米草(Sa, A、B)、海三棱藨草(Sm, C、D)、芦苇(Pa, E、F)种子的萌发率及平均萌发时间(平均值±标准误, n = 4)。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物种组合及密度下不同种子比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
物种组合、密度、种子比例对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子萌发率及平均萌发时间影响的方差分析
-
不同密度处理下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子的萌发率(A)及平均萌发时间(B) (平均值±标准误, n = 4)。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
物种、密度对单种时种子萌发率及平均萌发时间影响的方差分析
-
岛屿高度(h)、温度年变化范围(Bio7)和单位面积净初级生产力(NPP)对藓类物种数量变异的贡献趋势。
-
太行山脉中段山顶生境岛屿藓类植物的种-面积关系拟合结果
-
太行山脉中段山顶生境岛屿藓类植物的种-面积关系最佳模型拟合结果。模型(Model)同表2。
-
太行山脉中段藓类植物小岛屿效应的分段回归模型中每个片段的计算方式示意图。红线表示通过回归获得的片段, 绿线表示通过斜率迭代获得的片段, 黑线表示通过直接继承获得的片段。模型(Model)见表2。
-
6种小岛屿效应检测模型的方程式
-
太行山脉中段19个山顶的概况
-
太行山脉中段19个山顶的空间位置图。1-19, 山顶的编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