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藏高原各植被区域气候特征
-
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地理位置一致台站的气候指标差值。
-
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
-
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分布。A, 1951-1980年。B, 1981-2010年。C, 植被区划图。D, 1951-2010年台站数量变化。III,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IIIii, 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地带; IV,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IVAi,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 IVAi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B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Biii, 亚热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 V,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VBi, 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VI, 温带草原区域; VIAii, 温带南部草原地带; VII, 温带荒漠区域; VIIBi, 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 VIIBii, 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 VIII,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VIIIAi, 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地带; VIIIAii, 高寒草甸地带; VIIIBi, 高寒草原地带; VIIIBii, 温性草原地带; VIIICi, 高寒荒漠地带; VIIICii, 温性荒漠地带。植被区划图依据《中国植被图集(1:1 000 000)》(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2001)绘制。
-
西南山地华山松林根际(A)和非根际(B)土壤有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的化学计量特征与微生物磷(P)限制相关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AvC:N, 有效碳氮比; AvC:P, 有效碳磷比; AvN:P, 有效氮磷比; EEAC:N, 酶碳氮比; EEAC:P, 酶碳磷比; EEAN:P, 酶氮磷比; MBC:MBN,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MBC:MBP, 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 MBN:MBP, 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 TERC:P, 碳磷阈值比; TERC:P/AvC:P, 碳磷阈值比/土壤碳磷养分比; VA, 矢量角度。*,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n = 3。
-
西南山地华山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磷(P)养分限制的影响因素
-
氮添加下西南山地华山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阈值元素比率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比的关系(平均值±标准误)。CK, 对照处理; N, 施氮处理; S, 土壤位置; S × N, 土壤位置与施氮处理的交互效应。CKB, 非根际土壤对照处理; CKR, 根际土壤对照处理; NB, 非根际土壤施氮处理; NR, 根际土壤施氮处理。*,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ns, p > 0.05; n = 3。
-
氮添加对西南山地华山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矢量角度的影响(平均值±标准误)。CK, 对照处理; N, 施氮处理; S, 土壤位置; S × N, 土壤位置与施氮处理的交互效应。*, p < 0.05; **, p < 0.01; ns, p > 0.05; n = 3。
-
氮添加对西南山地华山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平均值±标准误)。CK, 对照处理; N, 施氮处理; S, 土壤位置; S × N, 土壤位置与施氮处理的交互效应。*,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ns, p > 0.05; n = 3。
-
西南山地华山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平均值±标准误)
-
Meta分析中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的影响(A), 以及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的响应关系(RR)(B-D)。A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化学计量比的响应比, 括号外的数字代表样本量, 误差棒代表95%置信区间。MBC, 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MBN, 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 MBP, 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 SOC, 土壤有机碳含量; TN, 土壤全氮含量; TP, 土壤全磷含量。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5个采样点土壤理化性质(平均值±标准差)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采样点草地退化序列上微生物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A, 玛查理镇。B, 花石峡镇。C, 上贡麻乡。D, 阿多乡。E, 曲麻河乡。图中气泡的大小表示Pearson相关系数的大小, 气泡中的星号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 < 0.05)。MBC, 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MBN, 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 MBP, 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 Sand, 土壤砂粒含量; SM, 土壤含水量; SOC, 土壤有机碳含量; TN, 土壤全氮含量; TP, 土壤全磷含量。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5个采样点不同退化程度上土壤微生物碳(MBC)、氮(MBN)、磷(MB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平均值±标准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项指标在不同退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性(p < 0.05); NS, p > 0.05。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5个采样点不同退化程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平均值±标准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项指标在不同退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显著(p < 0.05); NS, p > 0.05。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5个采样点基本信息
-
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点和meta分析搜集的文献样点分布图。植被类型图来源于1:100万中国植被图(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2001)。
-
绿狐尾藻氮(N)、磷含量(P)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n = 24)
-
绿狐尾藻叶(A)、茎(B)中氮(N)、磷(P)含量及其比率与外源铵(NH4+)浓度的关系(n = 24)。
-
外源铵(NH4+)浓度对绿狐尾藻氮(N)、磷(P)含量及其比率的影响(平均值±标准误, n =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