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6年, 第2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6-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吴玉虎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27-336.
    摘要 ( 5946) PDF全文 ( 46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内所存标本为基础, 结合对相关资料的全面收集, 整理出青海特有植物82 种和37 变种, 隶属19 科54 属。文中除了分科、属列出每个种或种下类型在青海境内到县一级的产地、生境和海拔高度等以外, 还列出了它们的原始文献和可供引证、查阅的标本号。是研究青海高原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和特点以及发生和演变规律等方面问题的基础资料。

  • 卢金梅;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37-340.
    摘要 ( 5408) PDF全文 ( 438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形态学、叶表皮解剖学、孢粉学、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的证据, 认为拟贯众属被置于鳞毛蕨科的处理是错误的。多方面证据支持这个属与叉蕨科的一些属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我们建议将拟贯众属从鳞毛蕨科中移出而暂时置于叉蕨科内。
  • 田红丽; 周世良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41-348.
    摘要 ( 6288) PDF全文 ( 49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回顾了莲科的系统位置、莲品种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和莲的遗传多样性。莲科(Nelumbonaceae )植物传统上被归入睡莲科(Nymphaeaceae )。许多研究表明, 莲科与睡莲科在形态、细胞、孢粉等方面差异很大, 因而建立莲科, 置于睡莲目(Nymphaeales) 、毛茛目(Ranunculales) 或莲目(Nelumbonales) 中。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 睡莲科为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 而莲科则是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 与山龙眼科和悬铃木科有密切关系。莲科含莲( Nelumbo nucifera) 和美洲黄莲( N. lutea) 两种, 间断分布于太平洋的两岸。莲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大的栽培面积, 栽培品种超过600 个。由于杂交和反复回交的原因, 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非常复杂。莲的遗传资源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尤其是野生类型。对一些栽培
    品种的研究其实验材料又含有美洲黄莲的遗传组分, 因而多高估了莲的遗传多样性。

  • 王凯; 赵之伟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49-351.
    摘要 ( 5016) PDF全文 ( 38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昆明、澄江、建水、通海、石屏、东川和禄劝等地的15 个科32 种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有11 种植物形成丛枝菌根, 占34%。从湿地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分属于4 个属的丛枝菌根真菌共16 种, 无梗囊霉属( Acaulospora) 和球囊霉属( Glomus) 是湿地土壤中的优势类群(94% ) 。摩西球囊霉( G. mosseae) 占孢子总数的88% , 是湿地土壤中的优势种。
  • 杨俊波; 杨汉奇; 李德铢; 李洪涛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52-358.
    摘要 ( 5179) PDF全文 ( 477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PCR 方法从目前极少被报道的真双子叶基部类群10 种植物的总DNA 中扩增出CHS 基因外显子2的部分序列进行分析, 经克隆后测序, 共得到26 个不同的片段。分析表明, 所有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 70%) , 每种植物有2~4 个不同的拷贝, 在金鱼藻中发现有一个拷贝(CedeCHS3) 含有一段长29 个碱基的缺失, 可能已失去了该基因的功能, 而来自银桦的GrroCHS8 拷贝具有较多活性位点的变异, 可能具有了新的功能。在对碱基含量的分析中表明, 只有来自雀舌黄杨的序列有一定的GC 偏好, 特别是第三位的GC 含量达70%以上。用贝叶斯法、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的CHS 基因的分子系统树均由3 个主要分支构成,其中一个分支由来自金鱼藻的4 个序列聚在一起构成了subfamilyⅡ, 来自昆栏树的2 个序列聚在一起网接于subfamily Ⅲ中; 来自独叶草的3 个序列分散于同一亚家族(subfamilyⅠ) 的不同分支中; 而多数种的序列分散在相距较远的两个分支中, 构成了两个主要的亚家族subfamilyⅠ、subfamily Ⅲ。从所建分子系统树看真双子叶基部类群植物的CHS 基因家族成员来源于该类群形成前的两个祖先拷贝, 在不同植物这两个祖先拷贝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过程, 这些进化上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相关。

  • 张萍; 董玉芝; 魏岩; 胡成志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59-362.
    摘要 ( 5997) PDF全文 ( 39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 分子标记对新疆白梭梭4 个居群, 105 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在供试材料中, 11 个引物共扩增出171 个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4 . 85% , 4 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在33 . 92%~40 . 35%之间。Shannon 多样性指数( I) 为0 . 3518 , 物种水平的Nei 基因多样度( h) 为0 . 3482。遗传变异分析表明, 物种水平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 为0 . 6238 , 居群间的基因流Nm 为0 . 3016。遗传分析表明吐鲁番居群和甘家湖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近。
  • 史刚荣; 刘蕾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63-370.
    摘要 ( 5598) PDF全文 ( 39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淮北相山侧柏、构树混交林6 个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 其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特征: 高的复孔率和导管分布频率, 窄导管, 木纤维短, 射线低。利用相对输导率和脆性指数对导管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6 个优势树种的相对输导率依次为: 牡荆> 酸枣> 扁担木> 构树> 柘树> 小叶鼠李, 脆性指数依次为: 构树> 牡荆> 扁担木> 酸枣> 小叶鼠李> 柘树, 植物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在相山的自然分布相一致。作为广布优势树种, 牡荆、酸枣和扁担木的次生木质部在导管分子长度、单孔率、导管频率、相对输导率、脆性指数、多列射线高度、多列射线宽度和单列射线高度等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与混交林和人工侧柏林相比, 灌丛中植物导管分子短, 单孔率低, 导管频率大, 射线低, 相对输导率大, 脆性指数小, 更倾向于旱生特点。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 随着郁闭度的增加, 导管分子长度和单孔率增加。随着风速的增加, 导管频率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 多列射线变宽。
  • 贺海霞; 张小玲; 任毅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71-377.
    摘要 ( 5040) PDF全文 ( 391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独叶草( Kingdonia uniflora) 不育雄蕊、花被片和可育雄蕊对传粉昆虫和传粉的影响, 分别进行去除不育雄蕊(A 组) , 去除花被片(B 组) , 去除可育雄蕊(C 组) 和对照组(D 组) 处理。结果表明:昆虫访花频率分别为A 组0 . 4 次􊄯h、B 组0 次􊄯h、C 组0 . 9 次􊄯h、D 组2. 2 次􊄯h; 被授粉花朵百分比分别为A组29 . 09%、B 组40 . 38%、C 组70 . 91%、D 组91 . 67% ; 被授粉心皮百分比分别为A 组17 . 77%、B 组20 . 94%、C 组为40. 58%、D 组为75 .27%。与对照组相比, 处理后被授粉花朵百分比、被授粉心皮百分比下降幅度均为A 组> B 组> C 组。结合昆虫访花频率与不育雄蕊蜜汁的分泌量呈正比, 可确定不育雄蕊产生的蜜汁是吸引昆虫访花的最主要因素。花被片为昆虫取食提供停歇的平台, 可育雄蕊与花被片产生的色差及可育雄蕊提供的花粉, 是吸引昆虫的辅助因素。
  • 邵剑文; 张小平; 朱国萍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78-382.
    摘要 ( 5167) PDF全文 ( 37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11 种珍珠菜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 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种类型, 即黑腺珍珠菜型和金爪儿型。珍珠菜亚属的7 种植物均属于黑腺珍珠菜型, 黄连花亚属的4 种植物均属于金爪儿型。种皮微形态特征支持以雄蕊群的构造为主要依据的属下分类系统, 在亚属级水平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 孙成仁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83-393.
    摘要 ( 6289) PDF全文 ( 426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70 多份五味子属种子样品, 并拍摄了照片, 其中34 幅展示在文中。选取代表27 个分类群, 34 个居群的36 份种子样品, 每份样品20 粒, 测量长、宽、厚, 取平均值。采用“相对体积”这一新概念作为种子形态比较的一项指征。同时对种子整体照片所呈现的表面纹饰进行了分析归纳,将其分为4 个类型: (1) 平滑或基本平滑, (2) 有明显的皱纹, 或有或疏或密的疣状突起, ( 3) 有密集而显著的乳头状突起, ( 4) 密被不规则的、有结节的绳索状突起, 突起物曲折蜿蜒, 酷似哺乳动物的大脑。综合种子的大小、颜色、表面整体纹饰以及雄蕊群特征等分析的结果表明, 少蕊组sect. Maximowiczia、五味子组sect . Schisandra 和球蕊组sect. Sphaerostema 的种子形态分别与其雄蕊群特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而多蕊组sect. Pleiostema 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 但种子形态与与其雄蕊群特征之间仍然有部分相关性。本文以种子的整体形态为基础讨论五味子属种子表面形态在该属分类上的意义。研究种子整体形态得到的证据与研究种子表面微形态得到的证据一致, 不支持林祁( 2000 ) 和Saunders (2000) 对五味子属的分类修订,也不支持刘玉壶(1996) 将球蕊组sect. Sphaerostema 划分成两个亚属的修订。
  • Muhammad Rashid Khan; Khawaja Muhammad Aslam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94-398.
    摘要 ( 3471) PDF全文 ( 55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卜琼; 李枝林; 刘国民; 钱慧生; 余朝秀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399-402.
    摘要 ( 5831) PDF全文 ( 64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虎头兰( 黄色素花) ×大雪兰、大雪兰×虎头兰( 黄色素花) 、虎头兰( 黄色素花) × 黄蝉兰、黄蝉兰×虎头兰( 黄色素花) 、冬凤兰、竹叶兰、窄唇蜘蛛兰、半柱毛兰、三褶虾脊兰和多花脆兰为材料,进行了杂交和自交种子无菌培养研究, 并对胚胎发育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表明: 兰花种胚的发育途径有两条, 一是种胚突破种皮后再转绿; 二是种胚转绿后再突破种皮, 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种胚突破种皮的方式有3 种: 一是种子发育过程中, 种皮慢慢消失, 变成裸露的胚; 二是种胚向种子的一端移动, 最终突破种皮; 三是种胚从种子的一侧突破种皮, 形成裸胚。幼苗的发育途径有两条: 一是小球体经圆球茎发育成小苗; 二是小球体伸长成根茎后发育成小苗。
  • 刘晓琴; 张卫; 金美芳; 虞星炬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03-409.
    摘要 ( 5285) PDF全文 ( 35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外植体、培养基及光照条件对中药植物虎杖愈伤组织形成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影响。总的来看, 所有愈伤组织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比原植物的含量高2~3 倍; 而蒽醌的含量比原植物中含量低。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影响很大, 所考察的3 种外植体中, 叶外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源于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具有最好的次生代谢能力。所考察的6 种培养基中, MS + 0.5 mg/L 2 , 4 -D + 1.0mg/L 6-BA 和N6 + 0.5 mg/L 2 ,4 -D + 1.0 mg/L 6-BA 无论对于愈伤组织的产生还是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都有较优表现。光照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有明显影响, 但二者无规律性联系。
  • 张德华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10-414.
    摘要 ( 4818) PDF全文 ( 465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夏枯草多糖(PP2) 的分离纯化方法作了探讨, 通过正交试验, 筛选出多糖提取条件的最佳组合。采用纸层析、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多糖纯度进行鉴定。通过气相色谱仪对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通过体外化学模拟, 研究夏枯草多糖的抗氧化性。实验表明, 夏枯草多糖对O2- ·、·OH 二种自由基及亚硝酸根离子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 对R·自由基的清除较弱, 具有防止膜脂质过氧化, 减少红细胞溶血和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量的作用。
  • 艾尼瓦尔·吐米尔; 阿不都拉·阿巴斯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15-420.
    摘要 ( 5097) PDF全文 ( 39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阿勒泰东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生地衣群落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分布在该地区的树生地衣种类形成了4 种群落, ( 1) 冷杉粉衣Calicium abietinum Pers + 黑盘灰衣Tephromela atra (Hundson); (2 ) 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 (Dicks.) + 脱落网衣 Lecidea elabens Fr.; (3) 槽梅衣Parmelia sulcata Tayl. apudMack + 粉树花Ramalina farnacea (L. ) Ach; (4) 黄红橙衣Caloplaca flavorubescens + 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nigricans (Flk .) 群落。同时对地衣群落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 李凯辉; 胡玉昆; 阿德力·麦地; 鲁春芳; 于建梅; 柳妍妍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21-424.
    摘要 ( 5403) PDF全文 ( 39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遏止轮叶马先蒿( Pedicularis verticilata L. ) 对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的威胁。开展了恒温和变温条件下轮叶马先蒿种子发芽试验, 共设计了6 个处理。结果表明: 1 ) 变温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优于恒温, 各处理每日种子发芽数目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2) 较高和较低温度下, 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较低。3) 在5 月下半月变温(14 . 76 , 20 . 9 , 6 . 31 和4. 01℃ ) 条件下, 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 分别为76. 9%和18 . 1。因此, 5 月下半月是遏止本地入侵种轮叶马先蒿扩散的关键时期。
  • 廖俊杰; 吴英杰; 阎隆飞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25-428.
    摘要 ( 4739) PDF全文 ( 38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管(microtubule ) 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份, 参与囊泡运输、信息传递等多种生命活动。我们从萱草花粉中纯化了植物微管蛋白, 对其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部分性质研究表明, 纯化的微管蛋白经超离心法测定沉降系数为6.2S, SDS-PAGE 分析α, β 微管蛋白分子量为56 kD、58 kD, 凝胶扫描分析纯度为93.7%。等电聚焦电泳测定等电点为pI = 5.35。光谱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 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80.8 nm,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最大激发波长为282 nm; 此时的最大发射峰为338 nm, 圆二色光谱分析二级结构表明α-螺旋占27.24%, β-折叠占24.48%, 无规卷曲为48.28%, 呈典型球蛋白特征。
  • 林云良; 邱明华; 李忠荣; 周琳; 刘剑秋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29-432.
    摘要 ( 5097) PDF全文 ( 412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黄杨Buxus sinica 地上部分分离出10 个化合物, 通过光谱分析鉴定为: Cleomiscosin A ( 1), 3, 5-二羟基-4', 6, 7-三甲氧基-黄酮-3′- O-β-D-葡萄糖甙(2 ), 5, 3, 4′-三羟基-3 , 6, 7-三甲氧基-黄酮(3 ), Cleomiscosin A-4′-O-β- D-glucopyranoside (4), 3, 5-二甲氧基苯甲酸-4- O-β- D-葡萄糖甙(5), 4', 5-二羟基-3, 6, 7-三甲氧基-黄酮( 6), 羽扇豆烷醇(7), ( + ) -Pinoresinol- O-β- D-glucopyranoside ( 8), β-谷甾醇(9), 胡萝卜甙(10)。其中化合物1~5, 6, 8 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王跃虎; 张仲凯; 何红平; 高锁; 孔宁川; 丁铭; 郝小江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4): 433-437.
    摘要 ( 6198) PDF全文 ( 57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白粉藤( Cissus repens Lank) 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 个木脂素和8 个三萜, 其中一个木脂素是新化合物, 它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和碱水解的方法鉴定为: ( + )-异落叶松树脂醇-9′- (2-对-香豆酰)- O-β- D-吡喃木糖苷( 1)。其余化合物分别是: ( + ) -异落叶松树脂醇-9′- O-β- D-吡喃木糖苷( 2), ( + )-Lyoniside (3 ), ( ─ )-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醇-9- O-β- D-吡喃木糖苷(4), (7′R, 8′S )-4′-hydroxy-3′, 5-dimethoxy-7′, 8′-dihydrobenzofuran- 1-propanolneolignan-9′- O-β-D-xylopyranoside (5), 木栓酮( 6 ), 表木栓醇( 7 ), 蒲公英赛醇乙酸酯( 8), 熊果酸(9), 2α-羟基乌索酸( 10), 积雪草酸(11), Niga-ichigoside F1 (12), 羽扇豆醇(13)。这些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