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1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 全选
    |
  • 任继周, 苏德荣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275-1278.
    王钦,1936年9月出生,甘肃定西人。1956年初中毕业后,到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参加工作。1957年到天祝高山草原生态系统试验站工作并担任第二任站长,1981年到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参加工作,1996年担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98年退休。
  • 齐开源, 王雪丽, 苏雅乐, 罗亚勇, 孙忠林, 熊梅, 周立业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279-1287.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在科尔沁沙地的适生区分布,利用刺萼龙葵的记录点和19个环境变量,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相结合对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刺萼龙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其适生区,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在特性曲线下的面积值(AUC)分别为0.849和0.950,预测结果较为准确。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中最暖月高温、最冷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昼夜温差日均温是影响刺萼龙葵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刺萼龙葵在科尔沁沙地的高适生区约占3.9万km2,主要集中分布于科尔沁沙地中部地区。
  • 汪琼, 闻永慧, 辛培尧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288-1296.
    为探讨林木落叶浸提液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浓度银杏(Ginkgo biloba)、鸡爪槭(Acer palmatum)落叶浸提液[10 (T1)、40 (T2)、80 g·L-1 (T3),以清水为对照]分别浇灌盆栽高羊茅幼苗,研究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对高羊茅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高羊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变化不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银杏落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T3处理时,MDA含量较对照上升了60.33%;在鸡爪槭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高羊茅SOD活性逐渐降低,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活性随浸提液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T3处理时,POD活性较对照上升了151.03%(P <0.05)。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高羊茅根际土壤木糖苷酶(XYL)、β-葡萄糖苷酶(BG)、α-葡萄糖苷酶(AG)和纤维二糖酶(CBH)、总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上升,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但各处理下LAP活性均低于对照,尤其在银杏、鸡爪槭落叶浸提液T1处理时,LAP活性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1.69%和70.40%,导致基质土壤氮素利用率低,显著降低高羊茅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乔木落叶浸提液对高羊茅幼苗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银杏落叶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鸡爪槭。
  • 王蕤蕊, 张桥英, 张运春, 雷诗意, 唐天文, 邓鑫欣, 张林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297-130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微塑料等通过人类活动在环境中被检出。生长在异质性的环境中的克隆植物可以凭借强大的克隆能力利用异质的环境,进而有效地适应异质环境,并通过自身独特的生长特征进一步提高生长性能。本文以典型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下克隆整合和整合距离对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克隆整合显著提升了处于镉胁迫下的母株的茎长、分茎数、根长、根体积、地上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说明整合特性有利于空心莲子草通过风险分摊缓解重金属胁迫的负效应,进而促进空心莲子草生长。2)高、低浓度镉胁迫下,茎结数为2、4的子株均会受到风险分摊的影响,而茎结数为6的子株仅当高浓度胁迫下才有所影响,诸如高浓度镉胁迫下茎结数为6的子株茎分枝数比低浓度镉胁迫下茎结数为6的子株茎分枝数少42.42%,说明空心莲子草的风险分摊的实现受到整合距离与胁迫梯度的影响。3)镉胁迫下地上性状及地上生物量变化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植株增加分茎数和茎长伸长提高存活率,说明处于异质性生境时,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调节地上性状来适应环境的异质性。综上,克隆整合有利于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借助连接根茎实现风险分摊从而增强对异质镉污染胁迫的适应性,但这种增强受到异质传输距离与胁迫梯度的限制。
  • 朱牛, 刘桦, 王金牛, 宿星, 石凝, 罗栋梁, 盖艾鸿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06-1323.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陇中黄土丘陵区地处黄土高原西段的黄河流域上游,一直以来是滑坡事件的高发区,因其突发性造成的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防治力度与投入加大,该区域有关滑坡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修复手段有了较为全面的提升,特别在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该区域现有的针对性研究方法与灾损土地的修复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因此,本文就陇中黄土丘陵区滑坡的影响因素和现有修复模式进行综述,首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图示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进而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概括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并就目前滑坡灾损土地修复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以期能够全面阐述滑坡灾损治理的必要性,为未来滑坡治理梳理潜在的研究方向,促进滑坡治理更好地发展。
  • 金玲, 宋美琪, 鲍根生, 刘勇, 徐航, 何霖, 魏小星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24-1335.
    本研究以32份早熟禾(Poa)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其表型性状的变异水平,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早熟禾种质资源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多样性分析,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总生物量(H′=2.21),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株高(31.70%),其次是根长(22.04%)、总生物量(19.21%)和茎粗(16.38%);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第1主成分贡献率最大(30.274%),载荷量由高到低分别是花序长(0.748)、叶面积(0.746)、叶宽(0.705)、茎粗(0.704);通过聚类分析和综合得分,将资源分为Ⅲ大类,第Ⅰ类具有植株高大、茎叶比大、花序多,茎秆粗壮等特点,筛选出18-182、18-004、17-060这3份材料适合在饲草生产、混播草地等方面应用;第Ⅱ类具有植株矮小、叶片短而宽等特点,筛选出14-061这1份材料适合在生态恢复方面加以利用;第Ⅲ类具有植株矮小、叶片长而窄、生物量大等特点,筛选出17-105、17-332、18-064、18-139、15-048、17-044这6份材料可作为观赏利用型目标亲本进行品种培育。
  • 邱静芸, 连海, 陈荣强, 雷小文, 欧翔, 钟云平, 吴丽娟, 张强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36-1346.
    为研究有机肥施用对废弃矿区饲料桑(Morus alba)根系形态的影响,探明根系形态与地上部分生长的关系。以饲料桑‘粤桑11号’(‘Yuesang No.11’)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组,包括1个对照组,化肥(CK);5个试验组,沼液(T1)、牛粪(T2)、牛粪+沼液(T3)、蚯蚓粪(T4)和蚯蚓粪+沼液(T5),测定各组饲料桑的产量、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根系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各组饲料桑鲜草产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T5处理下,年鲜草产量最高,为21.49 t·hm-2;除沼液处理外,其余4组有机肥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均较CK组显著增加(P<0.05)。2)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组饲料桑根长、根尖数和0~0.5 mm径级根长、0~0.5 mm径级根尖数显著增加(P<0.05),其中T5处理下根长和0~0.5 mm径级根系最长,分别为CK的5.2倍和14.5倍;各有机肥处理组饲料桑分支数、交叉数和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显著增加(P<0.05)。3)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组的比根长增加5.7%~115.9%;T2、T3、T4和T5组比根表面积分别增加4.1%、7.0%、38.7%和49.6%,有机肥组较CK组根系拓扑指数更趋向近于1。4)相关性分析发现,鲜草产量与比根长、比根表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根长、根尖、拓扑指数和土壤氨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在废弃矿区中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饲料桑根系生长和形态发育,且根系形态和土壤氨态氮含量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其中蚯蚓粪+沼液组合施肥对废弃矿区饲料桑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 肖健宇, 张光雨, 王江伟, 黄绍琳, 王志述, 付刚, 沈振西, 余成群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47-1358.
    为探究西藏地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优质、高产的种植方式,本研究在拉萨河谷区设置N0 (0 kg·hm-2)、N300 (300 kg·hm-2)、N600 (600 kg·hm-2)和N900 (900 kg·hm-2)施肥处理,分别于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采集试验样品,分析不同施肥梯度和收获期对白草产量、饲用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草干草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乳熟期(P<0.05)。白草粗蛋白含量随收获期推迟而逐渐降低,粗灰分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施肥对不同收获期的白草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白草土壤全氮含量在抽穗期随施肥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全磷含量随施肥量增加以及收获期的推迟而趋于下降。在抽穗期收割N900处理的白草生产性能最佳,其次是同期收割N600处理的白草,但后者较前者拥有更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 王希武, 桂晴, 胡伟, 杨玉洁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59-1370.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金属镉(Cd)的超富集植物,具有药用价值高、抗逆性强等特点,是一种Cd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候选植物。为探究添加外源脯氨酸条件下,重金属Cd对喜旱莲子草的形态、生理指标、抗氧化系统等的影响,以同一水域的喜旱莲子草为试验材料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旨在揭示Cd毒害下,外施脯氨酸对喜旱莲子草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从形态指标上看,喜旱莲子草受到Cd毒害时,其根、茎、叶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但在外施脯氨酸的条件下,能够缓解Cd对喜旱莲子草所造成的伤害,降低Cd对喜旱莲子草的毒害作用。从生理指标上看,喜旱莲子草在Cd的毒害作用下,其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SP)处理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从抗氧化系统指标上看,喜旱莲子草在Cd的毒害作用下,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著提高,但在茎部处理之间SOD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来看,对喜旱莲子草添加外源脯氨酸,能够缓解Cd对喜旱莲子草的毒害作用。以此,为今后喜旱莲子草在修复Cd污染土壤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项晶, 杨飞, 蒋丽琳, 范良英, 范玉洁, 毕亚玲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71-1383.
    碎米知风草(Eragrostis japonica)是稻田恶性禾本科杂草之一。为明确影响碎米知风草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筛选有效的化学防除药剂,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分别测定了温度、光照、pH、盐胁迫、渗透势、埋土深度对碎米知风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了27种稻田除草剂对碎米知风草的活性。结果表明,碎米知风草种子在20~40℃内均能萌发,恒温条件下最适萌发温度为35℃,变温条件下为35℃/25℃;其种子对光照较为敏感,黑暗条件下无法萌发;pH在4~10时种子萌发率在80.67%以上;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呈下降趋势,当NaCl浓度达到160 mmol·L-1时种子停止萌发;碎米知风草种子对水势较为敏感,抑制萌发率50%时水势为-0.35 MPa;当埋土深度达到0.8 cm时可完全抑制种子萌发。活性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土壤处理乙氧氟草醚、噁草酮、丁草胺、异噁草松、硝磺草酮、丙草胺、莎稗磷、二甲戊灵、仲丁灵、扑草净、环戊噁草酮11种药剂对碎米知风草的抑制效果较强,鲜重抑制率在96.28%以上;茎叶处理药剂噁唑酰草胺、禾草丹、敌稗、吡唑喹草酯、苯丙草酮5种药剂对碎米知风草的鲜重抑制率在92.16%~99.36%。该结果可为稻田碎米知风草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张海娟, 周学丽, 芦光新, 金鑫, 范月君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84-1396.
    为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禾本科牧草耐低温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法,探究了低温条件下[15℃/10℃,16 h/8 h (光照/黑暗)]接种根内球囊霉对‘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对‘阿坝’垂穗披碱草的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P>0.05)。2)低温增加了‘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而接种GI抑制了由低温引起的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对O2·-的影响不显著。3)低温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其中SOD、POD和APX活性均是接种组(LT-AMF)显著低于不接种组(LT)(P<0.05)。4)低温显著增加了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低了甜菜碱(Gb)含量,对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无显著影响,接种GI显著降低了SP含量,对Pro和Gb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接种GI能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渗透胁迫强度增强‘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
  • 刘牧野, 郭丽珠, 滕珂, 滕文军, 范希峰, 岳跃森, 武菊英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397-1406.
    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是草坪草种中少有的雌雄异株植物,分析野牛草雌雄株抗旱差异性,为雌雄异株植物生理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Texoka’品种野牛草作为试验材料,使用雌、雄株的克隆分株扦插繁殖,成坪后进行3种干旱胁迫处理:对照处理(田间持水量在90%,CK)、半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50%,H)、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30%,D)。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野牛草雌株和雄株的株高、生物量、根冠比、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不显著(P> 0.05);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与干旱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且雌株含量显著大于雄株(P <0.05)。野牛草雌株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干旱处理时显著大于雄株。此外,雌、雄株之间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并不一致,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雌株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大于雄株,表明野牛草雌株相对于雄株具有更强的清除活性氧能力。双因素分析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野牛草响应干旱胁迫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隶属函数分析发现,野牛草雌株的抗旱性综合评价高于雄株。综上,野牛草雌、雄株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性别差异,且野牛草雌株的抗旱性强于雄株。
  • 李岩, 牛小莹, 朱旭鑫, 何克磊, 党智, 周建伟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07-1417.
    本研究旨在通过舍饲育肥试验,探究不同父系和性别对尕力巴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甘南州提高该畜种的资源利用率和实现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选取3周岁、体况相近、体重[(151±9.2) kg]的健康尕力巴牛24头,其中黄尕力巴和牦尕力巴牛各12头(公母各半)。试验饲粮由精料和粗料两部分构成,其中精料饲喂量为每头牛2.50 kg·d-1,粗料自由采食。结果表明:1)黄尕力巴牛终末体重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 <0.05),且尕力巴公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牛(P <0.001)。黄尕力巴牛的料重比显著低于牦尕力巴牛(P <0.001),且尕力巴公牛的料重比具有低于母牛的趋势(P=0.057);2)黄尕力巴牛育肥前的体斜长和育肥后的胸围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 <0.05);3)黄尕力巴牛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 <0.05),且尕力巴公牛的胴体重具有大于母牛的趋势(P=0.084);4)尕力巴牛牛肉的剪切力、熟肉率和失水率不受其父系、性别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P> 0.10);5)黄尕力巴牛的增重价值和育肥收入均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 <0.001),且公牛的增重价值和育肥收入显著高于母牛(P <0.001)。综上所述,在甘南州开展尕力巴牛的舍饲育肥工作是可行的,其育肥经济效益排序为黄尕力巴公牛>黄尕力巴母牛>牦尕力巴公牛>牦尕力巴母牛。
  • 柳杭, 陈洋, 段心明, 孙丽敏, 孙鑫铭, 杨雨江, 单雪松, 姜怀志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18-1428.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肉毛兼用型绵羊新品种,探究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改良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将对揭示该品种的种质特性和在肉羊主产区的示范推广提供充足的试验依据。在同一饲养条件下分别以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杜泊羊为父本,分别与小尾寒羊和乌珠穆沁羊两个地方品种进行杂交,对同龄后代的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和羊肉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与两个地方品种的杂交后代从生长速度来看,均显著优于其他组合的杂交后代(P <0.05);从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来看,6月龄和12月龄优于其他组合的同龄杂交羊(P <0.05);从羊肉剪切力和肌纤维直径来看,6月龄和12月龄显著低于杜泊与两个品种杂交后代(P <0.05)。综合比较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乾华肉用美利羊与小尾寒羊的F1代优于与乌珠穆沁羊的F1代。分析饲养改良后代的经济收益发现,乾华肉用美利羊改良小尾寒羊、乌珠穆沁羊的后代分别较母本品种每只增加经济收益133.2~487.49元,较杜泊羊与两个地方品种杂交后代每只均增加100元以上。综上所述,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改良小尾寒羊、乌珠穆沁羊等本地羊的效果良好,是发展肉羊产业的优良种源,可作为商品肉羊生产的父本品种而广泛利用。
  • 齐帅, 焦婷, 李雄雄, 李淑艳, 王虎宁, 沙玉柱, 赵生国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29-1440.
    为研究绵羊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甜菊糖苷对养分降解和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共设8个处理,即绵羊日粮中甜菊糖苷添加水平分别为0 (CK组)、0.01%、0.04%、0.07%、0.10%、0.15%、0.20%和0.30%(占日粮风干物质重),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估不同添加水平甜菊糖苷对绵羊瘤胃发酵及48 h养分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DMD)、挥发性脂肪酸(VFA)和甲烷(CH4)产量均随瘤胃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在48h时达到最大,pH随瘤胃降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12 h后,0.10%组GP显著高于CK组(P <0.05)。24 h时,添加较低浓度甜菊糖苷的绵羊日粮DMD与CK组差异不显著(P> 0.05),而较高浓度0.20%和0.30%组的日粮DMD则较CK组分别降低了9.71%和5.80%(P <0.05)。降解48 h时,各处理日粮的DMD和粗蛋白降解率(CPD)与CK组差异不显著(P> 0.05)。随着发酵时间增加,各处理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介于7.05~13.97 mg·dL-1,在瘤胃微生物活动的适宜浓度范围内。0.07%组和0.10%组能够维持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于较高水平。综上,绵羊日粮中最适宜的甜菊糖苷浓度为0.07%~0.10%。
  • 祁应莲, 马有龙, 张慧武, 陈志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41-145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上的小型哺乳动物,一定数量内的高原鼠兔可以提高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其种群密度过大时,可能会导致草地退化。探究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够为科学防控高原鼠兔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气象、土壤、植被、地形及人类活动多角度探究16个生境因子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从16个生境因子中筛选出年均温、植被高度、海拔及土壤硬度为主要建模因子,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4个建模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GAM模型拟合度较高(R2=0.946),可以较好地评估青藏高原地区高原鼠兔的潜在致灾风险;土壤硬度与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海拔、植被高度和年均温度均与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且海拔为3 800~4 000 m、植被高度为6~8 cm、年均温度为-2~0℃时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 张振祥, 曹铨, 丁路明, 俞旸, 刘文亭, 杨晓霞, 张春平, 童永尚, 杨增增, 周沁苑, 王芳草, 董全民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53-1470.
    为探究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冷季牦牛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菌群功能。选取2岁龄(24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牦牛(Bos grunmiens) 24头随机分为4组,RCG1组在冬季放牧场自然放牧,RCC90、RCC70和RCC50组分别饲喂粗精料比为90∶10、70∶30和50∶50的饲粮。试验结束屠宰后采集各组牦牛瘤胃液,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其菌群结构。结果表明,24份样品共检测到20 696个ASVs,有4 966、3 069、3 680和3 536个ASVs分别在RCG1、RCC90、RCC70和RCC50组4组样品特异性表达。在门和属水平上,4组样品的共同优势菌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理研菌科RC9属、普雷沃菌属和克里斯滕森菌科_R-7菌群。RCG1组和补饲组牦牛瘤胃菌群区系和丰度差异显著(P <0.05)。各补饲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F/B)比值显著高于RCG1组(P <0.05)。与RCG1相比,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产生乙酸相关细菌(Anaerovorax)和毛螺科菌_UCG-009 (Lachnospiraceae_UCG-009)分别在RCC50、RCC70和RCC90组中显著下调(P <0.05),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赤芍铁杆菌(Ferruginibacter)和梭菌属_UCG-014 (Clostridia_UCG-014)分别在RCC50、RCC70和RCC90组中显著上调(P <0.05)。此外,4组牦牛瘤胃菌群功能差异不显著(P> 0.05),均注释到营养代谢和复制与修复等生物过程。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影响显著(P <0.05),菌群功能影响不显著(P> 0.05),冷季补饲10%精料可显著提高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P <0.05),补饲30%高蛋白水平精料时瘤胃菌群对饲草料消化吸收最佳。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牦牛的合理饲养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研发适宜于青藏高原牦牛养殖业的管理模式,减轻放牧场压力,解决草地退化、草畜失衡及保持牦牛养殖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 段佳鑫, 臧庆吉, 薛世明, 方云霞, 蔡明, 刘彦培, 侯洁琼, 黄梅芬, 钟绍丽, 张美艳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71-1482.
    为探究亚热带区青贮玉米(Zea mays)与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间作的最佳比例及间作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将青贮玉米与籽粒苋以行数比T1 (3?1)、T2 (3?2)、T3 (4?2) 3种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种植,同时以玉米单作(CK1)和籽粒苋单作(CK2)作为对照,对青贮玉米和籽粒苋的株高、茎粗等相关农艺性状、产量及青贮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方式对青贮玉米的株高和籽粒苋的茎粗存在显著影响(P<0.05);与CK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下的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84%和11.33%,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有处理中,CK1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24.57 t·hm-2,显著高于T1处理(P<0.05)。对于混贮品质而言,T3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P<0.01);T2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和乳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2.1%、4.83%,显著高于籽粒苋单作和其他间作处理(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滇中地区青贮玉米和籽粒苋以3?2间作种植可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较好的青贮营养品质。
  • 陈延斌, 陈雅坤, 沈旖帆, 王建平, 赵连生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83-1491.
    本试验旨在利用主成分和全株玉米青贮质量分级评分(CSQS)方法,探究全国不同区域规模化牧场窖贮的全株玉米(Zea mays)青贮品质,为评价和制作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和发酵质量差异显著(P <0.05)。2)全株玉米青贮质量分级评分(CSQS)通过粗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30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4个营养指标,以及氨态氮含量、乳酸含量2个发酵指标将17个不同省份青贮饲料分为5个等级。不同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由高到低依次是黄淮海地区(CSQS=64.42)(山东、河北、河南、安徽);东北地区(CSQS=59.72)(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西北地区(CSQS=58.99)(陕西、山西、青海、甘肃、新疆及宁夏);西南地区(CSQS=52.87)(云南和贵州);华南地区(CSQS=48.41)(广西)。其中黄淮海地区制作青贮饲料质量品质较好。3)根据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3.201%,这3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全株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粗纤维和有机酸方面的综合品质。
  • 谢凯丽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91-1491.
    <正>5月国际饲料价格除高粱、棉籽饼和苜蓿粉外,其他饲料价格均上涨;畜产品价格均上涨。一、国际饲料价格除高粱、棉籽饼和苜蓿粉外,其他饲料价格均上涨5月份,高粱、棉籽饼和苜蓿粉的平均价格分别为204.97、364.96和396.01 USD·t-1,环比分别下降11.45%、1.73%和0.99%。玉米、大豆、豆粕、菜籽和豆粉的平均价格分别为167.72、447.49、409.94、504.88和388.30 USD·t-1,环比分别上涨4.87%、4.58%、11.33%、5.59%和10.72%。
  • 马鑫, 李广, 李杰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492-1505.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在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 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 5×10~8元,其中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 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 辛玉春, 赵新来, 李宏达, 王九峦, 马文文, 王迎旭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506-1518.
    植被覆盖度是草原生态监测和研究中极其重要的指标。本研究采用无人值守定位观测站获取样方图像数据集,比较选取多种提取算法,旨在解决定位连续观测中不同样方的大量图像数据集如何自动化提取植被覆盖度指标的难题。本文使用绿度指数法、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不同图像分割方法提取不同草地类型的覆盖度,并讨论绿度指数之类的阈值分割方法与机器学习方法的优劣、3种机器学习算法产生不同分类效果的原因以及覆盖度数值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可灵活解决定位观测站样方图像集的快速自动化提取植被覆盖度问题。绿度指数阈值分割方法应用于植被覆盖度的分割效果较差;RF算法在高寒草原的分割精度较高,SVM在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中分割效果较高,BP神经网络在高寒草甸的覆盖度提取中更有优势。本研究可为新时代草原生态监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监测设备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张忠雪, 冯琦胜, 李仲贤, 李云昊, 王瑞泾, 张轩凡, 李彦忠, 梁天刚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519-1532.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优质牧草之一,而病虫害是影响其生长和品质的主要原因,因此准确识别病虫害对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YOLO (You Only Look Once)等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通过端对端进行目标检测,RCNN (Reg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双阶段目标检测算法生成候选区域进行特征提取。为有效识别苜蓿害虫,本文基于YOLOv5和Faster-RCNN两种算法对常见的6类苜蓿害虫进行特征识别,根据召回率(R)、精度(P)、平均精度(mAP)、F1值4种评价指标确定苜蓿害虫识别的最优算法和模型。其中R为样本中的正例被正确预测的比例,F1值为R和P的加权平均值。结果表明:YOLOv5算法识别苜蓿害虫的表现优于Faster-RCNN算法,YOLOv5算法的测试集和验证集精度均高于Faster-RCNN算法。研究结果为苜蓿害虫识别的算法选择提供了科学与理论支撑,对栽培苜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王志成, 银璐, 张奥博, 张文森, 尚素琴, 李秀山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533-1539.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研究人员即时在空中识别物种的能力要求很高。为避免人眼误鉴,且提高野外监测识别蝴蝶种类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以及解决用户在野外使用纸质书籍及资料查询的不便。本研究采用Unity 3D技术,C#作为编程语言,基于Photoshop中的3D技术,以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蝴蝶样本为例进行建模,进而开发手机App实现野外对蝴蝶的准确鉴定。结果显示,通过软件的页面交互实现App中蝴蝶种类的识别和查询功能,点击程序进入主界面,包括兴隆山简介、兴隆山蝴蝶、兴隆山地图、兴隆山天气等应用,其中蝴蝶形态以3D技术进行展示。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相应功能。经初步测试,这款App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野外蝴蝶识别的准确性,也为下一步使用其他语言乃至进行更大范围的蝴蝶识别App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刘敏, 沈禹颖, 阎石, 梁天刚, 唐增, 侯正豪
    草业科学. 2024, 41(06): 1540-1547.
    面对我国草地农业发展中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的实际问题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草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科学相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草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草地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首先基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187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2014-2019年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和近年中国500强企业中的农牧业企业招聘信息,分析得出目前草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培养方案较为陈旧、行业发展需求未被充分考虑等问题,据此讨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草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进而构建草地农业人才培养专业框架,提出“草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和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具体探讨草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