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草业科学 ›› 2024, Vol. 41 ›› Issue (06): 1453-1470.

• • 上一篇    下一篇

冷季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和粗精比饲粮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张振祥, 曹铨, 丁路明, 俞旸, 刘文亭, 杨晓霞, 张春平, 童永尚, 杨增增, 周沁苑, 王芳草, 董全民   

  1.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重点实验室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4-10-16
  •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300504)

  • Published:2024-10-16

摘要: 为探究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冷季牦牛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菌群功能。选取2岁龄(24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牦牛(Bos grunmiens) 24头随机分为4组,RCG1组在冬季放牧场自然放牧,RCC90、RCC70和RCC50组分别饲喂粗精料比为90∶10、70∶30和50∶50的饲粮。试验结束屠宰后采集各组牦牛瘤胃液,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其菌群结构。结果表明,24份样品共检测到20 696个ASVs,有4 966、3 069、3 680和3 536个ASVs分别在RCG1、RCC90、RCC70和RCC50组4组样品特异性表达。在门和属水平上,4组样品的共同优势菌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理研菌科RC9属、普雷沃菌属和克里斯滕森菌科_R-7菌群。RCG1组和补饲组牦牛瘤胃菌群区系和丰度差异显著(P <0.05)。各补饲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F/B)比值显著高于RCG1组(P <0.05)。与RCG1相比,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产生乙酸相关细菌(Anaerovorax)和毛螺科菌_UCG-009 (Lachnospiraceae_UCG-009)分别在RCC50、RCC70和RCC90组中显著下调(P <0.05),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赤芍铁杆菌(Ferruginibacter)和梭菌属_UCG-014 (Clostridia_UCG-014)分别在RCC50、RCC70和RCC90组中显著上调(P <0.05)。此外,4组牦牛瘤胃菌群功能差异不显著(P> 0.05),均注释到营养代谢和复制与修复等生物过程。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影响显著(P <0.05),菌群功能影响不显著(P> 0.05),冷季补饲10%精料可显著提高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P <0.05),补饲30%高蛋白水平精料时瘤胃菌群对饲草料消化吸收最佳。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牦牛的合理饲养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研发适宜于青藏高原牦牛养殖业的管理模式,减轻放牧场压力,解决草地退化、草畜失衡及保持牦牛养殖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牦牛养殖, 放牧管理, 农牧结合管理, 饲粮结构, 瘤胃微生物, 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