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lncRNA调控玉米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杜庆国, 李文学
    植物学报    2024, 59 (6): 950-962.   DOI: 10.11983/CBB24075
    发布日期: 2024-08-08
    摘要176)   HTML11)    PDF (846KB)(292)    收藏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植物中发掘到大量的lncRNA。已有研究证实lncRNA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基因组复杂且遗传操作过程繁琐, lncRNA在玉米(Zea mays)中的研究远落后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玉米还是遗传学与基因组学领域重要的模式植物。了解lncRNA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lncRNA的生物学功能。挖掘并解析lncRNA参与玉米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 可为玉米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分子靶点。该文总结了lncRNA的来源、分类和作用机制, 并讨论了玉米中lncRNA的发掘及其在调控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 最后展望了lncRNA在玉米中的研究方向。

    2. 玉米抗旱性的遗传解析
    王子阳, 刘升学, 杨志蕊, 秦峰
    植物学报    2024, 59 (6): 883-902.   DOI: 10.11983/CBB24089
    发布日期: 2024-08-01
    摘要389)   HTML26)    PDF (1995KB)(468)    收藏

    玉米(Zea mays)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干旱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 直接造成玉米产量与品质降低, 甚至威胁粮食安全。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加剧了对玉米生产的不良影响。因此, 鉴定玉米抗旱种质资源、解析干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抗旱品种至关重要。该文总结了近年来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克隆和多组学联合分析等方法在玉米抗旱性遗传解析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玉米抗旱性遗传改良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能途径, 并对玉米抗旱性遗传解析及改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3. 水稻穗部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朱超宇, 胡程翔, 朱哲楠, 张芷宁, 汪理海, 陈钧, 李三峰, 连锦瑾, 唐璐瑶, 钟芊芊, 殷文晶, 王跃星,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4, 59 (2): 217-230.   DOI: 10.11983/CBB23161
    发布日期: 2024-01-30
    摘要331)   HTML33)    PDF (1915KB)(254)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与产量直接相关, 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以籼稻华占(HZ)和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实验材料, 测定了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柱头外露率及一次枝梗数等穗部性状。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 结果共检测到31个QTLs, 分别位于第1、2、3、4、5、6、10和11号染色体上, 其中2个位点的LOD值分别高达5.45与5.28。通过分析筛选QTL区间内可能影响穗部性状的相关基因, 并利用qRT-PCR进行基因表达检测, 发现LOC_Os05g05490LOC_Os05g06150LOC_Os03g11700LOC_Os03g12430LOC_Os05g28720LOC_Os05g30890LOC_Os05g31740LOC_Os02g17880在双亲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中, 前5个基因编码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 而后3个基因编码糖基转移酶。研究挖掘到31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s, 为进一步定位和克隆相关基因, 从而选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4.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2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黄慧梅, 高永康, 台玉莹, 刘超, 曲德杰, 汤锐恒, 王幼宁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83-798.   DOI: 10.11983/CBB22134
    发布日期: 2022-11-02
    摘要1168)   HTML58)    PDF (1301KB)(2900)    收藏
    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 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施入氮肥是植物及作物的主要氮素来源。面对当下过度施肥造成面源污染加剧的现状, 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 实现“减肥增产”的绿色增产增效模式, 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土壤氮匮缺时,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2家族成员对根系吸收及转运硝酸盐至关重要, 其中NRT2.1在植物缺氮时主要负责根部的硝酸根吸收。该文重点总结了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重要粮油作物中NRT2家族蛋白特别是NRT2.1的功能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旨在为后续挖掘NRT2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潜力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5.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特征
    任海, 何拓, 文世峰, 董晖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192.   DOI: 10.17520/biods.2023192
    发布日期: 2023-07-18
    摘要 ( 742 ) HTML30)    PDF (377KB)(884)    收藏
    6.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美哲, 张宗文, 白可喻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017.   DOI: 10.17520/biods.2023017
    发布日期: 2023-04-25
    摘要 ( 918 ) HTML1986)    PDF (676KB)(1607)    附录   收藏
    7. 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的纬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刘萍, 刘红文, 张淼, 高燕, 张梦亭, 梁爱珍, 张士秀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12): 22269.   DOI: 10.17520/biods.2022269
    发布日期: 2023-01-10
    摘要 ( 555 ) HTML24)    PDF (5947KB)(927)    附录   收藏
    8. 加强饲草基础生物学研究,保障饲草种业与国家大粮食安全
    景海春, 王台, 林荣呈, 曹晓风, 种康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19-724.   DOI: 10.11983/CBB22275
    发布日期: 2022-12-26
    摘要649)   HTML73)    PDF (828KB)(745)    收藏

    现代科技刚刚进入草牧业领域,“投入少、产出低、平台差”制约了我国饲草育种与产业化发展。尽管目前草牧业蓄势待发, 但科技创新不足难以保障我国大粮食安全; 且我国开展饲草育种研究的机构和团队屈指可数。为此, 我们组织了“饲草生物学”专辑, 旨在推动各界关注饲草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和国家饲草种业安全。

    被引次数: CSCD(1)
    9. 长穗偃麦草分子育种基础研究进展
    李宏伟, 郑琪, 李滨, 李振声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92-801.   DOI: 10.11983/CBB22152
    发布日期: 2022-10-25
    摘要651)   HTML38)    PDF (3578KB)(1173)    收藏

    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为禾本科小麦族偃麦草属植物, 是一种丛生的多年生冷季型牧草。长穗偃麦草原产于欧洲南部、小亚细亚和俄罗斯南部,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大面积种植。其引入我国后, 1956年开始用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远缘杂交的野生亲本, 鲜有作为牧草大面积种植的报道。长穗偃麦草具有耐盐碱、耐涝和抗病等特点, 可作为耐盐碱牧草用于建设“滨海草带”, 利于避免草粮争地/争水, 实现碳中和,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全世界已育成推广了10余个长穗偃麦草品种, 但我国尚无引种或自主选育品种, 不利于“滨海草带”的建立。长穗偃麦草遗传背景复杂, 基础研究薄弱, 育种技术远远落后于稻麦等粮食作物。该文对长穗偃麦草分子育种基础, 如育种历程、加速育种、资源创新、组织培养、基因组序列及分子标记进行综述, 以期为长穗偃麦草品种选育和“滨海草带”建设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10. 新型饲草开发利用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曹丽雯, 卢蕊, 范吉标, 胡龙兴, 陈良
    植物学报    2022, 57 (6): 826-836.   DOI: 10.11983/CBB22159
    发布日期: 2022-10-25
    摘要576)   HTML16)    PDF (2125KB)(732)    收藏

    饲草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石。然而, 现阶段由于饲草品种匮乏以及饲草种植结构单一引起的饲草短缺已成为饲草产业的一大瓶颈问题。因此, 在大力发展传统优质饲草的基础上, 亟须挖掘新型饲草的生产潜力。新型饲草是指在产量、营养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单方面或多方面较传统饲草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饲用价值才被开发利用的饲草。该文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藜麦(Chenopodium quinoa)、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籽粒苋、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和野大豆(Glycine soja)等为主要对象, 系统梳理了新型饲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探讨了新型饲草育种中存在的重要基础生物学问题, 并提出了推动新型饲草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以期促进新型饲草的种业创新和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国家大粮食安全。

    被引次数: CSCD(3)
    11. 黄河三角洲滨海草带建设的饲草基础生物学问题
    王甜甜, 曹丽雯, 刘智全, 杨庆山, 陈良, 陈敏, 景海春
    植物学报    2022, 57 (6): 837-847.   DOI: 10.11983/CBB22165
    发布日期: 2022-11-15
    摘要467)   HTML37)    PDF (19517KB)(395)    收藏

    根据滨海盐碱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开展人工种草, 建设滨海草带, 发展盐碱地生态草牧业, 可解决草粮争地的矛盾, 服务国家大粮食安全。该文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饲草轮作、稻麦轮作及林草间作等盐碱地滨海草带示范栽培模式, 讨论了滨海草带耐盐机制、耦合高产优异生产性状分子模块育种及饲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并给出解决策略和实现路径。

    被引次数: CSCD(2)
    12. 甜高粱育种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郝怀庆, 张汝, 卢呈, 罗洪, 李志刚, 尚丽, 王宁, 刘智全, 吴小园, 景海春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74-784.   DOI: 10.11983/CBB22153
    发布日期: 2022-11-17
    摘要617)   HTML44)    PDF (1099KB)(1975)    收藏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具有耐盐碱、高生物量和高光合性能等特性, 茎秆富含汁液和糖分, 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青贮饲草作物。深入解析甜高粱饲用和耐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改良和培育饲用甜高粱新品种对我国草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我国甜高粱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进展, 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未来育种提供了对策, 旨在推动我国饲用甜高粱产业发展, 保障大粮食安全。

    被引次数: CSCD(1)
    13.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新进展
    楚雅南, 林晨, 毛文慧,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10): 22463.   DOI: 10.17520/biods.2022463
    发布日期: 2022-11-08
    摘要 ( 883 ) HTML52)    PDF (506KB)(1772)    收藏
    14. 植物感受盐胁迫及相关钙信号的研究进展
    陈娇娆, 续旭, 胡章立, 杨爽
    植物研究    2022, 42 (4): 713-72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2.04.021
    摘要288)   HTML23)    PDF (1470KB)(213)    收藏

    盐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其危害包括渗透胁迫、离子毒害等,严重损害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在盐胁迫下,植物相关感受器接受刺激,使得Ca2+通过细胞膜以及细胞内钙库膜上打开的Ca2+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导致细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产生钙信号。钙离子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在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传递信号,信号往下游传递,在不同生长和发育阶段引起植物一系列的生理响应来应对盐胁迫影响。钙信号主要通过钙调蛋白(CaM)、钙调素样蛋白(CML)、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钙调磷酸酶B样蛋白(CBL)和CBL互作蛋白激酶(CIPK)感知并将特异的钙信号信息传递到下游;从而激活植物盐胁迫生理响应。本文主要综述植物如何感知盐胁迫刺激,以及钙信号产生与传导机制,并对该研究领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15. Opposing effect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via clonal integration on apical and basal performance in alligator weed
    Shanshan Qi, Susan Rutherford, Furong He, Bi-Cheng Dong, Bin Zhu, Zhicong Dai, Weiguo Fu, Hanping Mao and Daolin Du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2, 15 (3): 650-662.   DOI: 10.1093/jpe/rtab098
    发布日期: 2021-08-27

    预出版日期: 2021-08-27
    摘要113)      PDF    收藏
    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克隆整合对空心莲子草顶端和基部生长的不同作用
    入侵植物不仅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克隆整合使得相连植株进行资源共享,能促进入侵植物的生长从而获得优势。然而,入侵杂草 在植物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影响下的克隆整合作用则很少有报道。PGRs被广泛应用于 农作物生产上,并能通过土壤淋溶、侵蚀和径流作用,影响分布在作物附近的农田杂草的生长。本 研究采用两种PGRs赤霉素(gibberellins, GA)和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处理恶性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基端,并保持或者通过剪切达到控制基端与顶端的连通,从而探究克隆整合作用在空心莲子草响应两种农业常用PGRs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A和PAC对空心莲子草生长的作用相反。GA通过克隆整合作用显著促进顶端植株的地上生长。相反地,PAC显著抑制基端和顶端的地 上生长,但是能够通过克隆整合作用显著促进基端和顶端的地下生长。这些研究结果解释了克隆整合作用能促进PGRs对空心莲子草生长的促进作用,这很可能是外来杂草能够成功入侵人为干扰较多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 启动人类新农业文明
    谭禄宾, 孙传清
    植物学报    2021, 56 (2): 134-137.   DOI: 10.11983/CBB21022
    发布日期: 2021-02-03
    摘要1223)   HTML35)    PDF (1189KB)(1638)    收藏

    通过人工选择优良遗传变异, 将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作物, 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加,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灾害性天气频发,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基于作物驯化的分子机理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 结合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和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 从头驯化野生植物, 创造新型作物, 将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策略之一。近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 通过组装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基因组, 优化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 使其落粒性、芒性、株型、籽粒大小及抽穗期等决定作物驯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性状发生改变, 成功实现了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的从头定向驯化。该突破性研究成果证明了通过从头驯化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培育成未来的主粮作物,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可行策略, 同时也为从头驯化野生和半野生植物、创制新型作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17.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履约进展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高磊, 王蕾, 胡飞龙, 杨礼荣
    生物多样性    2021, 29 (2): 177-183.   DOI: 10.17520/biods.2020478
    发布日期: 2021-02-12
    摘要 ( 1392 ) HTML48)    PDF (708KB)(1213)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4)
    18. 水稻籽粒灌浆速率的分子机制与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陈孙禄, 詹成芳, 蒋红, 李琳涵, 张红生
    植物学报    2021, 56 (1): 80-89.   DOI: 10.11983/CBB20157
    发布日期: 2020-11-11
    摘要1358)   HTML34)    PDF (998KB)(3653)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的高产优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也是育种家一直追求的目标。水稻籽粒灌浆速率(GFR)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农艺性状, 直接影响籽粒充实度、粒重和米质。目前, 快速灌浆的优良水稻品种缺乏, 可供育种利用的相关优异基因资源有限, 已成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相对于水稻的其它农艺性状, GFR具有复杂的时空动态和环境可变性, 相关研究长期围绕灌浆过程的生理生化特性和栽培措施展开, 而分子机制和遗传调控研究启动较晚。该文以近年来国内外发现的水稻GFR相关基因为主线, 从糖类代谢和运输相关基因对GFR的影响、转录和翻译调控基因对GFR的调节、粒型和粒重等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对GFR的作用, 以及GFR相关QTL的分析和克隆4个方面, 对GFR分子机制与遗传调控进行综述; 并对GFR的研究策略特别是表型组学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以期推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应用。

    被引次数: CSCD(2)
    19.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贺闽, 尹俊杰, 冯志明, 朱孝波, 赵剑华, 左示敏, 陈学伟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7-587.   DOI: 10.11983/CBB20100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2539)   HTML99)    PDF (10846KB)(13671)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给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鉴定水稻抗病资源、克隆抗病基因、揭示抗性机理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对抵御水稻病害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水稻资源的抗病性, 是开展抗病机理研究和育种生产应用的关键环节。该文详述了水稻幼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田间注射接种与离体叶片戳伤接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及水稻分蘖期田间接种、孕穗期温室接种和离体茎秆接种的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期为同行鉴定水稻资源、开展抗病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7)
    20. 以兽类为例探讨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管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肖治术, 张礼标, 许磊, 周岐海, 孟秀祥, 严川, 常罡
    生物多样性    2020, 28 (5): 566-578.   DOI: 10.17520/biods.2020124
    发布日期: 2020-06-18
    摘要 ( 1788 ) HTML55)    PDF (861KB)(1472)    附录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2)
    21. C3和C4植物的氮素利用机制
    张璐,何新华
    植物学报    2020, 55 (2): 228-239.   DOI: 10.11983/CBB19113
    发布日期: 2019-12-19
    摘要2154)   HTML43)    PDF (990KB)(4508)    收藏

    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NUE)不仅有利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半个世纪以来, 植物氮素利用机理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但NUE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 NUE的提高仍然十分有限。高等植物集光合碳素同化和氮素同化于一体, 只有碳氮代谢相互协调, 才能维持植物体内的碳氮平衡, 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由于C3和C4植物的光合氮素利用率(PNUE)存在差异, 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也会存在差异。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物的NUE, 须更全面地了解C3和C4植物对氮素吸收、转运、同化和信号转导等关键因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此外, 面对大气CO2浓度增高和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植物碳氮同化及其机理的研究也不容忽视。该文综述了C3和C4植物氮素利用关键因素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 并对提高C3禾本科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途径进行了展望。

    被引次数: CSCD(3)
    22. 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冯兆忠, 袁相洋, 李品, 尚博, 平琴, 胡廷剑, 刘硕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 (5): 526-542.   DOI: 10.17521/cjpe.2019.0144
    发布日期: 2019-12-12
    摘要 ( 2274 ) HTML139)    PDF (9811KB)(1913)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6)
    23. 土族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多样性
    王国萍, 薛达元, 闻苡, 成功, 闵庆文
    生物多样性    2019, 27 (7): 735-742.   DOI: 10.17520/biods.2019119
    发布日期: 2019-08-20
    摘要 ( 1175 ) HTML13)    PDF (761KB)(651)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3)
    24. 环境变化对中国野生蜜蜂多样性的影响
    刘秀嶶, Douglas Chesters, 武春生, 周青松, 朱朝东
    生物多样性    2018, 26 (7): 760-765.   DOI: 10.17520/biods.2018078
    摘要 ( 1841 ) HTML38)    PDF (578KB)(2127)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6)
    25.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国际制度新进展
    赵富伟, 蔡蕾, 臧春鑫
    生物多样性    2017, 25 (11): 1147-1155.   DOI: 10.17520/biods.2017232
    摘要 ( 1452 ) HTML17)    PDF (587KB)(1382)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4) CSCD(5)
    26. 长期施肥对水稻生长和抗虫性的影响: 解析土壤生物的贡献
    蒋林惠, 罗琌, 肖正高, 李大明, 陈小云, 刘满强, 胡锋
    生物多样性    2016, 24 (8): 907-915.   DOI: 10.17520/biods.2016100
    摘要 ( 1487 ) HTML5)    PDF (635KB)(2385)    英文版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2) CSCD(4)
    27. 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构建建议
    徐靖, 郑苗壮, 刘岩, 刘文静, 银森录,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    2016, 24 (1): 108.   DOI: 10.17520/biods.2015155
    摘要 ( 1877 ) HTML4)    PDF (284KB)(2499)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5) CSCD(4)
    28. 传粉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农业景观传粉服务的提升
    戴漂漂, 张旭珠, 刘云慧
    生物多样性    2015, 23 (3): 408-418.   DOI: 10.17520/biods.2014248
    摘要 ( 2426 ) HTML5)    PDF (435KB)(5749)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8) CSCD(11)
    29. 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及其保护对策
    于燕波, 王群亮, ShelaghKell, NigelMaxted, Brian V. Ford-Lloyd, 魏伟, 康定明,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2013, 21 (6): 750-757.   DOI: 10.3724/SP.J.1003.2013.08138
    摘要 ( 2354 ) HTML3)    PDF (351KB)(2107)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9)
    30.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研究进展
    高东, 何霞红, 朱有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9): 1107-1116.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9.011
    摘要 ( 2586 ) HTML14)    PDF (293KB)(4357)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56) CSCD(19)
    31. 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潜在环境生物安全问题
    卢宝荣, 傅强, 沈志成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5): 426-436.   DOI: 10.3724/SP.J.1003.2008.08159
    摘要 ( 4900 ) HTML2)    PDF (256KB)(6491)    收藏
    被引次数: Baidu(131) CSCD(24)
    32. 水稻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分配机理的研究进展
    徐加宽 杨连新 王余龙 王志强
    植物学报    2005, 22 (05): 614-622.  
    摘要1613)      PDF (64KB)(1986)    收藏
    20世纪以来,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大幅度增加, 重金属在环境中快速地积累。水稻(Oryza sativa)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稻田重金属污染不仅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 产量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重金属在水稻体内大量累积, 并通过食物链传递, 危害人的健康, 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就水稻对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分配及其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被引次数: CSC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