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中的研究与进展
    张强, 赵振宇, 李平华
    植物学报    2024, 59 (6): 0-0.   DOI: 10.11983/CBB24080
    发布日期: 2024-08-28
    摘要124)      PDF (1649KB)(102)    收藏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已然成为现代农业育种领域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在玉米这一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中,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研究中的进展和应用, 重点是CRISPR/Cas等系统在玉米基因组编辑中的最新成果。该文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特别是CRISPR/Cas系统的工作机制及其在玉米中的应用优势。其次, 本文详细回顾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涵盖从基础的基因组编辑到复杂的多基因调控等多个方面对玉米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关键性状的改良。最后, 文章讨论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贡献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现存的问题, 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伴随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突破, 其将会在玉米育种中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 将玉米研究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 水稻抗氧化性状遗传位点挖掘及候选基因分析
    连锦瑾, 唐璐瑶, 张伊诺, 郑佳兴, 朱超宇, 叶语涵, 王跃星, 商文楠, 傅正浩, 徐昕璇, 吴日成, 路梅, 王长春,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4, 59 (5): 738-751.   DOI: 10.11983/CBB24065
    发布日期: 2024-06-24
    摘要228)   HTML6)    PDF (3770KB)(198)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抗氧化性, 进而提高抗逆性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选用籼稻华占(HZ)和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以其为亲本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 分别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亲本及其后代剑叶、颖壳及籽粒中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总酚含量、黄酮含量和花青苷含量, 同时基于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结果共挖掘到62个与水稻抗氧化损伤有关的QTLs, 其中LOD值最高达4.36。对这些QTL区间内相关候选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LOC_Os06g01850LOC_Os12g07820LOC_ Os12g07830LOC_Os03g60509等13个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时期的双亲间差异显著。研究挖掘到众多与水稻抗氧化性相关的QTLs, 为进一步定位并克隆相关基因, 选育抗性强且营养价值高的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3.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玉米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杜庆国, 李文学
    植物学报    2024, 59 (6): 0-0.   DOI: 10.11983/CBB24075
    发布日期: 2024-08-08
    摘要78)      PDF (853KB)(84)    收藏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植物中发掘到大量的lncRNA。已有的结果证实lncRNA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由于基因组复杂、遗传操作过程繁琐, lncRNA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远落后于拟南芥和水稻。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其也是遗传学与基因组领域重要的模式植物, 了解lncRNA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对于理解lncRNA的生物功能极具帮助。挖掘并解析lncRNA参与玉米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 可为玉米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因此, 该本文在对lncRNA的来源、分类和作用机制概述的基础上, 围绕玉米中lncRNA的发掘及其在调控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展开综述, 并对lncRNA在玉米上的研究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4. 玉米抗旱性的遗传解析
    王子阳, 刘升学, 杨志蕊, 秦峰
    植物学报    2024, 59 (6): 0-0.   DOI: 10.11983/CBB24089
    发布日期: 2024-08-01
    摘要131)      PDF (1228KB)(150)    收藏
    玉米(Zea mays)是我国第一大作物, 干旱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 直接造成玉米产量与品质降低, 甚至威胁粮食安全。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更加剧了对玉米生产的不良影响。因此, 鉴定玉米抗旱种质资源、解析干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抗旱品种十分必要。该文总结了近年来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克隆和多组学联合分析等方法在玉米抗旱性遗传解析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玉米抗旱性遗传改良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能途径, 对玉米抗旱性遗传解析及改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5. 玉米雄性不育机理与不育化制种技术及应用
    吴锁伟, 安学丽, 万向元
    植物学报    2024, 59 (6): 0-0.   DOI: 10.11983/CBB24078
    发布日期: 2024-07-29
    摘要135)      PDF (1572KB)(111)    收藏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最高的第一大粮食作物, 同时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典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玉米仍然存在着平均单产偏低、突破性品种缺乏和杂交种生产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效率并最终提高单产。该文综述了玉米雄性不育分类、基因克隆与机理解析、分子调控网络构建等的最新进展, 系统介绍了已建立的玉米新型工程核不育技术体系及其应用前景, 为推动玉米雄性发育生物学研究与开展玉米雄性不育杂交育种和制种提供重要参考。
    6. 水稻穗部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朱超宇, 胡程翔, 朱哲楠, 张芷宁, 汪理海, 陈钧, 李三峰, 连锦瑾, 唐璐瑶, 钟芊芊, 殷文晶, 王跃星,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4, 59 (2): 217-230.   DOI: 10.11983/CBB23161
    发布日期: 2024-01-30
    摘要277)   HTML29)    PDF (1915KB)(229)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与产量直接相关, 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以籼稻华占(HZ)和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实验材料, 测定了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柱头外露率及一次枝梗数等穗部性状。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 结果共检测到31个QTLs, 分别位于第1、2、3、4、5、6、10和11号染色体上, 其中2个位点的LOD值分别高达5.45与5.28。通过分析筛选QTL区间内可能影响穗部性状的相关基因, 并利用qRT-PCR进行基因表达检测, 发现LOC_Os05g05490LOC_Os05g06150LOC_Os03g11700LOC_Os03g12430LOC_Os05g28720LOC_Os05g30890LOC_Os05g31740LOC_Os02g17880在双亲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中, 前5个基因编码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 而后3个基因编码糖基转移酶。研究挖掘到31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s, 为进一步定位和克隆相关基因, 从而选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7. 现代玉米起源新见解——两类大刍草的混血
    于熙婷, 黄学辉
    植物学报    2023, 58 (6): 857-860.   DOI: 10.11983/CBB23138
    发布日期: 2023-12-01
    摘要449)   HTML75)    PDF (851KB)(713)    收藏

    农作物驯化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出现和繁荣, 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玉米(Zea mays)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粮食作物, 其驯化起源一直备受生物学和历史学界的关注。之前, 现代玉米起源自小颖大刍草亚种(Z. mays subsp. parviglumis)的观点一直占主流地位。近期, 严建兵与其合作团队系统收集并梳理了玉米各种类型野生种和栽培种资源, 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及考古学成果, 发现现代玉米也存在墨西哥高原亚种(Z. mays subsp. mexicana)的杂交渐渗, 并影响了诸多农艺性状, 进而提出现代玉米起源的新模型。

    8.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2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黄慧梅, 高永康, 台玉莹, 刘超, 曲德杰, 汤锐恒, 王幼宁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83-798.   DOI: 10.11983/CBB22134
    发布日期: 2022-11-02
    摘要1064)   HTML35)    PDF (1301KB)(2489)    收藏
    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 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施入氮肥是植物及作物的主要氮素来源。面对当下过度施肥造成面源污染加剧的现状, 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 实现“减肥增产”的绿色增产增效模式, 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土壤氮匮缺时,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2家族成员对根系吸收及转运硝酸盐至关重要, 其中NRT2.1在植物缺氮时主要负责根部的硝酸根吸收。该文重点总结了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重要粮油作物中NRT2家族蛋白特别是NRT2.1的功能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旨在为后续挖掘NRT2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潜力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9. 乌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及相互关系
    杨俊毅, 关潇, 李俊生, 刘晶晶, 郝颢晶, 王槐睿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061.   DOI: 10.17520/biods.2023061
    发布日期: 2023-07-31
    摘要 ( 503 ) HTML45)    PDF (2591KB)(481)    附录   收藏
    10.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特征
    任海, 何拓, 文世峰, 董晖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9): 23192.   DOI: 10.17520/biods.2023192
    发布日期: 2023-07-18
    摘要 ( 682 ) HTML25)    PDF (377KB)(772)    收藏
    11. 水稻叶绿素含量QTL定位与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金佳怡, 罗怿婷, 杨惠敏, 芦涛, 叶涵斐, 谢继毅, 王珂欣, 陈芊羽, 方媛, 王跃星,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3, 58 (3): 394-403.   DOI: 10.11983/CBB22259
    发布日期: 2023-02-10
    摘要513)   HTML22)    PDF (6283KB)(340)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 进而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研究以父系籼稻品种华占(HZ)、母系粳稻品种热研2号(Nekken2)及其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实验材料, 在分蘖期和成熟期分别对亲本及其后代剑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进行测定, 同时基于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共挖掘到20个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s (分蘖期7个, 成熟期13个), LOD值最高达4.77。利用qRT-PCR方法检测QTL区间内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的表达, 发现LOC_Os06g11780LOC_Os06g12360LOC_Os06g39716LOC_Os08g42610LOC_Os02g18500LOC_Os03g21240LOC_Os03g21400LOC_Os03g21780LOC_Os03g30950LOC_Os03g40550基因的表达量在双亲间差异显著。结合基因表达量及亲本叶绿素表型数据, 推测LOC_Os06g11780LOC_Os06g12360LOC_Os08g42610的高表达极大地提高了水稻叶绿素含量, 进而有效提高植物光合产能。研究结果为筛选和培育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有利的遗传资源, 并为揭示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美哲, 张宗文, 白可喻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017.   DOI: 10.17520/biods.2023017
    发布日期: 2023-04-25
    摘要 ( 747 ) HTML981)    PDF (676KB)(837)    附录   收藏
    13. 植物细胞壁木聚糖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
    郭彦君, 陈枫, 罗敬文, 曾为, 许文亮
    植物学报    2023, 58 (2): 316-334.   DOI: 10.11983/CBB22030
    发布日期: 2022-06-23
    摘要1044)   HTML56)    PDF (1167KB)(1246)    收藏

    木聚糖是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细胞壁中的半纤维素, 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许多研究表明, 细胞壁中木聚糖的含量和结构对生物质的加工特性有显著影响。因此, 理解木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有助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细胞壁进行改良。近10年来, 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以及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中鉴定出许多参与木聚糖生物合成的基因。该文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并探讨了木聚糖生物合成基因在生物质能及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14. 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的纬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刘萍, 刘红文, 张淼, 高燕, 张梦亭, 梁爱珍, 张士秀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12): 22269.   DOI: 10.17520/biods.2022269
    发布日期: 2023-01-10
    摘要 ( 498 ) HTML24)    PDF (5947KB)(690)    附录   收藏
    15. 加强饲草基础生物学研究,保障饲草种业与国家大粮食安全
    景海春, 王台, 林荣呈, 曹晓风, 种康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19-724.   DOI: 10.11983/CBB22275
    发布日期: 2022-12-26
    摘要604)   HTML71)    PDF (828KB)(700)    收藏

    现代科技刚刚进入草牧业领域,“投入少、产出低、平台差”制约了我国饲草育种与产业化发展。尽管目前草牧业蓄势待发, 但科技创新不足难以保障我国大粮食安全; 且我国开展饲草育种研究的机构和团队屈指可数。为此, 我们组织了“饲草生物学”专辑, 旨在推动各界关注饲草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和国家饲草种业安全。

    被引次数: CSCD(1)
    16. 饲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金京波, 梁承志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32-741.   DOI: 10.11983/CBB22151
    发布日期: 2022-10-09
    摘要568)   HTML37)    PDF (948KB)(539)    收藏

    相比于粮食作物, 饲草基因组学研究严重滞后, 限制了饲草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的进程。近年来, 随着对饲草需求的增加、测序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测序和组装技术的快速发展, 许多重要饲草的基因组已被测序和分析。该文综述了豆科、禾本科和莎草科18种饲草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饲草基因组研究未来的方向。

    被引次数: CSCD(1)
    17. 长穗偃麦草分子育种基础研究进展
    李宏伟, 郑琪, 李滨, 李振声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92-801.   DOI: 10.11983/CBB22152
    发布日期: 2022-10-25
    摘要599)   HTML38)    PDF (3578KB)(911)    收藏

    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为禾本科小麦族偃麦草属植物, 是一种丛生的多年生冷季型牧草。长穗偃麦草原产于欧洲南部、小亚细亚和俄罗斯南部,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大面积种植。其引入我国后, 1956年开始用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远缘杂交的野生亲本, 鲜有作为牧草大面积种植的报道。长穗偃麦草具有耐盐碱、耐涝和抗病等特点, 可作为耐盐碱牧草用于建设“滨海草带”, 利于避免草粮争地/争水, 实现碳中和,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全世界已育成推广了10余个长穗偃麦草品种, 但我国尚无引种或自主选育品种, 不利于“滨海草带”的建立。长穗偃麦草遗传背景复杂, 基础研究薄弱, 育种技术远远落后于稻麦等粮食作物。该文对长穗偃麦草分子育种基础, 如育种历程、加速育种、资源创新、组织培养、基因组序列及分子标记进行综述, 以期为长穗偃麦草品种选育和“滨海草带”建设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18. 新型饲草开发利用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曹丽雯, 卢蕊, 范吉标, 胡龙兴, 陈良
    植物学报    2022, 57 (6): 826-836.   DOI: 10.11983/CBB22159
    发布日期: 2022-10-25
    摘要509)   HTML16)    PDF (2125KB)(650)    收藏

    饲草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石。然而, 现阶段由于饲草品种匮乏以及饲草种植结构单一引起的饲草短缺已成为饲草产业的一大瓶颈问题。因此, 在大力发展传统优质饲草的基础上, 亟须挖掘新型饲草的生产潜力。新型饲草是指在产量、营养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单方面或多方面较传统饲草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饲用价值才被开发利用的饲草。该文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藜麦(Chenopodium quinoa)、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籽粒苋、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和野大豆(Glycine soja)等为主要对象, 系统梳理了新型饲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探讨了新型饲草育种中存在的重要基础生物学问题, 并提出了推动新型饲草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以期促进新型饲草的种业创新和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国家大粮食安全。

    被引次数: CSCD(3)
    19. 黄河三角洲滨海草带建设的饲草基础生物学问题
    王甜甜, 曹丽雯, 刘智全, 杨庆山, 陈良, 陈敏, 景海春
    植物学报    2022, 57 (6): 837-847.   DOI: 10.11983/CBB22165
    发布日期: 2022-11-15
    摘要432)   HTML36)    PDF (19517KB)(362)    收藏

    根据滨海盐碱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开展人工种草, 建设滨海草带, 发展盐碱地生态草牧业, 可解决草粮争地的矛盾, 服务国家大粮食安全。该文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饲草轮作、稻麦轮作及林草间作等盐碱地滨海草带示范栽培模式, 讨论了滨海草带耐盐机制、耦合高产优异生产性状分子模块育种及饲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并给出解决策略和实现路径。

    被引次数: CSCD(2)
    20. 甜高粱育种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郝怀庆, 张汝, 卢呈, 罗洪, 李志刚, 尚丽, 王宁, 刘智全, 吴小园, 景海春
    植物学报    2022, 57 (6): 774-784.   DOI: 10.11983/CBB22153
    发布日期: 2022-11-17
    摘要572)   HTML42)    PDF (1099KB)(1673)    收藏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具有耐盐碱、高生物量和高光合性能等特性, 茎秆富含汁液和糖分, 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青贮饲草作物。深入解析甜高粱饲用和耐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改良和培育饲用甜高粱新品种对我国草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我国甜高粱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进展, 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未来育种提供了对策, 旨在推动我国饲用甜高粱产业发展, 保障大粮食安全。

    被引次数: CSCD(1)
    21.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新进展
    楚雅南, 林晨, 毛文慧,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10): 22463.   DOI: 10.17520/biods.2022463
    发布日期: 2022-11-08
    摘要 ( 824 ) HTML48)    PDF (506KB)(1279)    收藏
    22. 杀虫剂施用和植物性别对叶片生理特性和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Zuodong Zhu, Yue He, Jiahui Xu, Zhenghu Zhou, Amit Kumar, Zhichao Xi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3, 16 (2): 0-rtac084.   DOI: 10.1093/jpe/rtac084
    发布日期: 2022-08-24

    预出版日期: 2022-08-24
    摘要44)      PDF (1649KB)(31)    收藏
    在全球范围内,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粮食产量。然而,关于施用杀虫剂对雌雄异株植物的叶片生理和叶际细菌群落影响的信息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高效氯氟氰菊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雌雄异株青杨(Populus cathayana)叶片生理和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雄性青杨叶片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作用(E))显著高于雌性,且与杀虫剂的施用无关。但施用杀虫剂后,雌性和雄性的光合相关参数均显著降低。相对于雌性,雄性的降低幅度更大。同时,施用杀虫剂导致雄性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叶绿素含量保持不变。叶际细菌群落表现出一定的保守特性,如辛普森(Simpson)和香农(Shannon)多样性指数不受性别和杀虫剂施用的影响。然而,雌性和雄性青杨的叶际细菌群落的组成存在差异,表明内在的性别特性显著塑造了叶际细菌群落。另一方面,杀虫剂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但却减少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片生理与特定细菌类群间存在关联。例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叶片SOD活性和MDA含量呈负相关,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我们的研究强调雌雄异株植物的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和叶片生理特征存在性别特异性。
    23. 植物感受盐胁迫及相关钙信号的研究进展
    陈娇娆, 续旭, 胡章立, 杨爽
    植物研究    2022, 42 (4): 713-72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2.04.021
    摘要288)   HTML23)    PDF (1470KB)(213)    收藏

    盐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其危害包括渗透胁迫、离子毒害等,严重损害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在盐胁迫下,植物相关感受器接受刺激,使得Ca2+通过细胞膜以及细胞内钙库膜上打开的Ca2+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导致细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产生钙信号。钙离子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在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传递信号,信号往下游传递,在不同生长和发育阶段引起植物一系列的生理响应来应对盐胁迫影响。钙信号主要通过钙调蛋白(CaM)、钙调素样蛋白(CML)、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钙调磷酸酶B样蛋白(CBL)和CBL互作蛋白激酶(CIPK)感知并将特异的钙信号信息传递到下游;从而激活植物盐胁迫生理响应。本文主要综述植物如何感知盐胁迫刺激,以及钙信号产生与传导机制,并对该研究领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24. Opposing effect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via clonal integration on apical and basal performance in alligator weed
    Shanshan Qi, Susan Rutherford, Furong He, Bi-Cheng Dong, Bin Zhu, Zhicong Dai, Weiguo Fu, Hanping Mao and Daolin Du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2, 15 (3): 650-662.   DOI: 10.1093/jpe/rtab098
    发布日期: 2021-08-27

    预出版日期: 2021-08-27
    摘要98)      PDF    收藏
    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克隆整合对空心莲子草顶端和基部生长的不同作用
    入侵植物不仅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克隆整合使得相连植株进行资源共享,能促进入侵植物的生长从而获得优势。然而,入侵杂草 在植物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影响下的克隆整合作用则很少有报道。PGRs被广泛应用于 农作物生产上,并能通过土壤淋溶、侵蚀和径流作用,影响分布在作物附近的农田杂草的生长。本 研究采用两种PGRs赤霉素(gibberellins, GA)和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处理恶性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基端,并保持或者通过剪切达到控制基端与顶端的连通,从而探究克隆整合作用在空心莲子草响应两种农业常用PGRs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A和PAC对空心莲子草生长的作用相反。GA通过克隆整合作用显著促进顶端植株的地上生长。相反地,PAC显著抑制基端和顶端的地 上生长,但是能够通过克隆整合作用显著促进基端和顶端的地下生长。这些研究结果解释了克隆整合作用能促进PGRs对空心莲子草生长的促进作用,这很可能是外来杂草能够成功入侵人为干扰较多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梅耶(Frank Nicholas Meyer)在亚欧国家引种植物的路线和种类调查
    吴仁武, 南歆格, 晏海, 杨凡, 史琰, 包志毅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11): 22063.   DOI: 10.17520/biods.2022063
    发布日期: 2022-06-23
    摘要 ( 562 ) HTML399)    PDF (2855KB)(1086)    附录   收藏
    26. 生长素代谢、运输及信号转导调控水稻粒型研究进展
    贾利霞, 齐艳华
    植物学报    2022, 57 (3): 263-275.   DOI: 10.11983/CBB21227
    发布日期: 2022-03-18
    摘要938)   HTML242)    PDF (1009KB)(895)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提高水稻总产量唯有依靠单产的增加。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遗传稳定, 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粒重由粒型和灌浆程度决定, 而粒型性状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水稻种子颖壳和胚乳发育决定了粒型和粒重, 颖壳细胞的增殖和扩张限制籽粒发育, 胚乳占据成熟种子的大部分体积。而生长素调控受精后颖壳和胚乳的发育, 是调控种子发育和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植物激素。生长素的时空分布受生长素代谢、运输和信号转导的动态调节, 以维持生长素在种子发育中的最适水平。该文综述了生长素代谢、运输和信号转导调控水稻粒型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深入探究生长素调控水稻粒型发育机制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线索。

    被引次数: CSCD(1)
    27. 水稻籽粒维生素E QTL挖掘及候选基因分析
    叶涵斐, 殷文晶, 管易安, 杨凯如, 陈芊羽, 俞淑颖, 朱旭东, 辛德东, 章薇, 王跃星,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2, 57 (2): 157-170.   DOI: 10.11983/CBB21216
    发布日期: 2022-01-20
    摘要793)   HTML183)    PDF (4548KB)(966)    收藏

    维生素E (VE)是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增加其籽粒的VE含量是实现国民营养强化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该研究以籼稻华占(HZ)为父本, 粳稻热研2号(Nekken2)为母本, 构建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RILs群体的VE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 并基于构建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 谱系分析后挖掘到122个VE总量和分量相关QTLs, 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其中qT3α/to2-1的LOD值高达10.32, qT3α2-1的LOD值高达9.91, 另有多个控制各异构体含量的主效QTLs, 且区间内包含OsGGR1OsGGR2OsTCOsγTMT等VE生物合成基因。通过qRT-PCR检测亲本中VE合成基因的表达量, 发现在华占中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热研2号, 推测这些基因的高表达是华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含量高于热研2号的原因。研究挖掘到的QTL数目较多, LOD值也较大, 为进一步筛选和培育高VE含量的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分子基础, 同时为揭示水稻VE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被引次数: CSCD(2)
    28. 细胞核质转运及其受体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石添添, 高英, 王欢, 刘君
    植物学报    2021, 56 (4): 480-487.   DOI: 10.11983/CBB21034
    发布日期: 2021-05-29
    摘要863)   HTML21)    PDF (832KB)(1578)    收藏

    植物病害严重威胁全球粮食生产, 研究植物对病原菌防御机制和病原菌对寄主作物的侵染过程和分子机制, 有助于改良植物种源使其获得持久抗性。近年来, 日渐增多的研究表明, 一些抗病蛋白需要转移到细胞核内才能启动免疫反应, 进而发挥抗病防御作用, 而细胞核质转运受体是实现这些抗病蛋白核质转运必不可少的“载体”。因此, 细胞核质转运及转运受体在抗病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在介绍植物抗病防御反应机制的基础上, 综述了细胞核质转运及核质转运受体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9. 如何在北京充分实现受胁鸟类栖息地保护?
    黄越, 顾燚芸, 阳文锐, 闻丞
    生物多样性    2021, 29 (3): 340-350.   DOI: 10.17520/biods.2020171
    发布日期: 2020-11-03
    摘要 ( 1563 ) HTML56)    PDF (10844KB)(1408)    附录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4)
    30.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履约进展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高磊, 王蕾, 胡飞龙, 杨礼荣
    生物多样性    2021, 29 (2): 177-183.   DOI: 10.17520/biods.2020478
    发布日期: 2021-02-12
    摘要 ( 1325 ) HTML43)    PDF (708KB)(1107)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