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24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30
  

  • 全选
    |
  • 杨舜铨, 陈俊通, 邓涛, 李志敏
    植物科学. 2024, 42(3): 275-281.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45
    摘要 ( 50) PDF全文 ( 184 ) HTML ( 42)   可视化   收藏

    在对2018年采自西藏自治区的高山冰缘带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尼黄堇(C. filicina Prain)和厚叶紫堇(C. crassifolia Royle),本文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和彩色照片。中尼黄堇与角状黄堇(C. cornuta Royle)在形态上较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中尼黄堇茎纤细;外花瓣龙骨状突起的先端部位具暗紫红色斑块或无;上花瓣的瓣片宽展,3裂,具极矮的鸡冠状突起;距平直,圆筒状,与花瓣片近等长;下花瓣近菱形,先端骤缩为短尖头;柱头方形,具10个乳突。厚叶紫堇在形态上与囊果紫堇(C. retingensis Ludlow)相似,区别在于其具有不同的叶形及叶裂、总状花序、不增粗果梗。此次新发现丰富了西藏紫堇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为紫堇属植物的区系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

  • 雍园圆, 尤庆敏, 范思哲, 曹玥, 王全喜, 罗粉
    植物科学. 2024, 42(3): 282-295.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150
    摘要 ( 50) PDF全文 ( 214 ) HTML ( 41)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横断山区异极藻属(Gomphonema)硅藻中国新记录18种,分别为:缠结异极藻头端变种(G. intricatum var. capitata Hustedt)、变窄异极藻(G. angustius Reichardt)、非洲异极藻(G. afrhombicum Reichardt)、假中间异极藻(G. pseudointermedium Reichardt)、尖顶型异极藻(G. auguriforme Levkov)、加利福尼亚异极藻(G. californicum Stancheva & Kociolek)、近拉蒂科尔异极藻(G. sublaticollum Reichardt)、球顶异极藻(G. sphenovertex Lange-Bertalot & Reichardt)、威尔斯科异极藻(G. wiltschkorum Lange-Bertalot)、瓦尔达异极藻(G. vardarense Reichardt)、微小异极藻(G. parvuliforme Lange-Bertalot)、细小异极藻(G. parvuloides Cholnoky)、维多利亚异极藻(G. lacus-victoriensis Reichardt)、尤卡塔尼异极藻(G. yucatanense Metzeltin & Lange-Bertalot)、窄头异极藻(G. angusticephalum Reichardt & Lange-Bertalot)、长贝尔塔异极藻(G. lange-bertalotii Reichardt)、中间异极藻(G. intermedium Hustedt)和中亚异极藻(G. medioasiae Metzeltin, Lange-Bertalot & Nergui)。本研究对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给出了每个种的地理分布、生境信息和理化指标,并对新记录种及其相似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讨论。

  • 李薇, 邱利文, 王毅敏, 彭刚志, 高晗, 李争艳, 刘磊
    植物科学. 2024, 42(3): 296-303.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11
    摘要 ( 38) PDF全文 ( 131 ) HTML ( 43)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及人工授粉实验,对三峡大坝下游宜昌点军胭脂坝残存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 (Franch.) P. Y. Zhang et Y. J. Zhang)居群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显示:(1)疏花水柏枝残存居群花期较长(9月至次年4月),群体盛花期为10-11月,单花花期2~7 d,单花雌雄蕊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重叠,有利于自花授粉;(2)杂交指数(OCI)为2,花粉胚珠比(P/O)为329,均显示疏花水柏枝为兼性自交(异交)系统;(3)人工控制授粉实验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具有部分自交亲和性,但异交处理的结实率显著高于自交处理。推测该残存居群存在自交成分偏高的现象,保护措施应以减少人为干扰和保护生境为主,并加强对残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的监测。

  • 孙晓宇, 陈芳清, 吕坤, 刘金荣, 黄永文, 刘杨赟
    植物科学. 2024, 42(3): 304-313.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197
    摘要 ( 36) PDF全文 ( 160 ) HTML ( 3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分布于枝江关洲岛的濒危物种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 (Franch.) P. Y. Zhang et Y. J. Zhang)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种群开花和结果性状沿高程的变化,分析该残存种群有性繁殖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修建所引起生境地水位消涨节律的变化,分析其对残存种群有性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残存疏花水柏枝种群的有性繁殖在不同高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消涨带上部植株的每株花枝数、每枝花朵数、每株花朵数分别比消涨带中部植株高66.09%、50.14%和98.63%,比消涨带下部植株高79.50%、283.33%和461.05%。消涨带上部植株的每株果枝数、每枝结果数、每株结果数、每果种子数和种子发芽率分别比消涨带中部高60.17%、25.26%、88.05%、6.96%和30.69%,比消涨带下部高97.39%、82.45%、208.31%、19.12%和45.9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株的开花结果特性与高程、出露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及温度变化极显著相关。环境因子对有性繁殖的影响强度依次为出露时间>高程>日均温度>土壤含水量。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疏花水柏枝残存种群的有性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 李月华, 黄文, 何勇登, 叶忠铭, 杨春锋
    植物科学. 2024, 42(3): 314-327.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35
    摘要 ( 58) PDF全文 ( 55 ) HTML ( 42)   可视化   收藏

    以滇西北熊蜂多样性全球分布中心为研究区,在群落花末期选取了香格里拉市境内19个开花植物群落,深入调查了熊蜂及开花植物的多样性。本研究计算了熊蜂的多样性指数,并量化了每个植物群落景观组成和景观配置的多种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熊蜂的多度和物种丰富度与调查群落的花资源密切相关,而熊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则主要受景观尺度林地覆盖比例的影响。由于不同特性的熊蜂对群落花资源和景观特征的反应可能不同,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体型和喙长的熊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飞行能力,大体型的熊蜂对周围林地和耕地覆盖比例的变化更敏感,而中小体型熊蜂更依赖调查群落里的花资源及周围生境间的连通性。从喙长来看,短喙的熊蜂主要依赖调查群落的花资源,而中长喙熊蜂由于其取食策略不同,更依赖景观尺度上的资源。研究结果阐释了花资源的可用性与景观特征对熊蜂多样性的影响式样及其潜在机制,发现飞行能力和觅食策略显著影响了不同熊蜂对环境依赖式样的差异。

  • 黄丽改, 姜雪, 叶露萍, 郭辉, 周显辉, 郑勇, 王鹏, 左娟
    植物科学. 2024, 42(3): 328-338.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09
    摘要 ( 52) PDF全文 ( 265 ) HTML ( 46)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线虫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植物功能群丧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设置对照、保留豆科、保留禾状草、保留非豆科杂类草和去除所有植物功能群5个处理的地上部植物功能群去除实验,以探究植物功能群损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1)去除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线虫总密度影响不显著。(2)去除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对线虫不同营养类群相对丰度影响显著。保留豆科处理下,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整体最高,而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最低;保留杂类草处理下,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整体最高,而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最低。(3)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去除不同植物功能群会导致土壤线虫类群产生差异,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 侯晨, 辛海平, 李凌飞, 廖一颖, 何波祥, 方正文, 苏应娟, 万涛
    植物科学. 2024, 42(3): 339-349.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13
    摘要 ( 60) PDF全文 ( 75 ) HTML ( 43)   可视化   收藏

    TM8基因属于一个古老的Ⅱ型MADS-box基因亚家族,TM8类基因在被子植物中主要参与雌花的发育,但在裸子植物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和转基因技术分析裸子植物买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3个TM8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3个基因均参与了雌性胚珠、不育胚珠和花药柄的发育,但其表达水平和功能在器官间有很大差异。将买麻藤TM8基因转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发现其对短雄蕊的萌发和生长有显著影响,其中1个TM8基因的两个转录本呈不同的表达模式,且转基因拟南芥的花呈现不同表型的变化,表明它们在买麻藤生殖器官发育中可能出现了功能分化。

  • 刘粉粉, 莫亮团, 欧国腾, 聂怡玫, 牛涛, 黄秦军
    植物科学. 2024, 42(3): 350-358.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48
    摘要 ( 53) PDF全文 ( 60 ) HTML ( 4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0对EST-SSR引物,对中国8个省29个居群的261份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了95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68;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131和2.3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预期杂合度(HE)分别为0.508和0.488,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58,表明野生刺梨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基因流(Nm)为4.511,说明刺梨群体间基因流动较频繁。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刺梨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93.64%)。各居群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范围为0.054~1.269,平均值为0.657,与地理距离表现为显著相关(r=0.467,P<0.000 1)。聚类分析和PCA结果均将29个居群分为3个分支。研究结果说明中国野生刺梨资源核心分布区在我国西南地区。

  • 张艳艳, 彭冶, 林峰, 杨立梅, 张往祥
    植物科学. 2024, 42(3): 359-365.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59
    摘要 ( 71) PDF全文 ( 104 ) HTML ( 42)   可视化   收藏

    核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以18个观赏海棠(Malus spp.)品种的嫩叶为材料,并以玉米(Zea maysL.)品种‘B73’为内参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观赏海棠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8份观赏海棠C值大小范围为0.74~1.50 pg,平均为0.96 pg;其中,‘玛丽波特’(‘Mary Potter’)C值最大,达到1.50 pg,而‘红珠宝’(‘Red Jewel’)C值最小,为0.74 p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观赏海棠品种间C值大小存在显著差异。观赏海棠不同品种间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存在显著的多样性。

  • 王纪辉, 耿阳阳, 胡伯凯, 刘亚娜, 张时馨, 黄珊, 卢中科, 曾钦朦, 陈胜群, 刘佳慧
    植物科学. 2024, 42(3): 366-376.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2166
    摘要 ( 53) PDF全文 ( 171 ) HTML ( 40)   可视化   收藏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果实中的水分组成在其生理代谢及品质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黔西南望谟县板栗为实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水分含量(48%、38%、28%、18%)的板栗果中氢核的横向弛豫衰减信号进行测试,并利用 SIRT 模型对数据进行反演,得出横向弛豫时间T2 的反演数据。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对板栗果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使用物性测试仪分析质构特性,利用色差仪分析板栗失水过程中果肉颜色的变化。结果显示,自然失水改变了板栗果中水分的结合状态,水分发生明显迁移,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的信号幅值随失水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弱。不同含水率板栗的反演峰总面积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核磁共振信号增强,峰面积增大,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图片明暗不同,可直观反映不同阶段的水分含量。板栗果实自然贮藏过程中发生石灰化,果实质地发生硬化,挤压咀嚼时抵抗力增大,失水初期内聚性和弹性变化不显著,后期下降;粘附性前期降低,但后期变化不明显;板栗失水初期果肉发生氧化,颜色逐渐呈暗红色,失水后期石灰化较为严重,果肉颜色变白,亮度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板栗加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机制探讨以及产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 陈柏燊, 苗灵凤, 杨帆
    植物科学. 2024, 42(3): 377-386.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64
    摘要 ( 44) PDF全文 ( 121 ) HTML ( 44)   可视化   收藏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 Cunn. 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 (L.) 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350 mmol/L)及水淹-盐(175 mmol/L)复合胁迫3种胁迫处理,比较两物种对不同胁迫的生长、生理生化和盐胁迫相关离子积累的响应。结果显示,经过24 d处理,3种胁迫处理均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水淹胁迫下两物种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下降,根系K+含量上升,K+/Na+下降;盐胁迫下乌墨幼苗O2·−含量下降,水翁幼苗O2·−含量上升,两物种幼苗的脯氨酸含量、H2O2含量、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水淹-盐复合胁迫下两物种的O2·−、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此外,与水淹相比,水淹-盐复合胁迫降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升了两物种的O2·−、Na+、Cl-含量。与水翁相比,乌墨幼苗在盐、水淹-盐复合胁迫下有较高的生物量、脯氨酸含量、GR活性和K+/Na+,以及较低的H2O2、Na+和Cl-含量,具有更强的盐、水淹-盐复合胁迫耐受能力。

  • 王梦龙, 翁灵灵, 吴淑英, 许泽芬, 戴天佑, 彭小群
    植物科学. 2024, 42(3): 387-394.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12
    摘要 ( 72) PDF全文 ( 129 ) HTML ( 46)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是利用杂种优势的最有效的途径,尤其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水稻(Oryza sativa L.)等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BCG(ATP-binding cassette G transporter)转运蛋白属于ABC(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转运蛋白中的一个大亚族,参与植物各种生物过程,包括调控雄性育性。本文概述了ABC转运蛋白的特点与分类,并系统阐述了ABCG转运蛋白参与调控植物花粉壁和花药角质层发育的研究现状,同时也对ABCG转运蛋白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葛赛, 韩亚梅, 孙曼銮, 赵建国, 张晓
    植物科学. 2024, 42(3): 395-403.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127
    摘要 ( 86) PDF全文 ( 72 ) HTML ( 42)   可视化   收藏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的氧化物,其特殊的sp2-sp3杂化结构使其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在纳米电子、生物医学和能源储存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广、较深。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又被发现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进一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氧化石墨烯对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氧化石墨烯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氧化石墨烯在农林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拓宽氧化石墨烯的综合利用途径,促进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 张靖童, 张申申, 郑丽文, 郭得平
    植物科学. 2024, 42(3): 404-414. https://doi.org/10.11913/PSJ.2095-0837.23247
    摘要 ( 60) PDF全文 ( 184 ) HTML ( 38)   可视化   收藏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氮素在寄主-病原体互作中的作用十分复杂,受多重因素调控。本文综述了氮素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从寄主防御和病原体侵染角度论述了氮素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机制,比较了不同氮素形式对植物病害影响的差异,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