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4-15
  

  • 全选
    |
  • 王慧, 杨馥源, 王玉龙, 邢普, 闫艳, 杜晨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1-9+21.
    目的:从酸枣仁出仁率、出油率以及13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综合分析其最佳采收期,并确定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摘8月28日~10月17日酸枣,计算出仁率和出油率。采用GC-MS法以及HPLC-UV-ELSD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差异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寻找其对应靶点和通路。结果:9月30日采收的酸枣仁出仁率和出油率达到最高值;9月16日到10月17日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类)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碱类、皂苷类和黄酮类)含量最高,最终确定9月16日到10月17日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分析及结合质量标志物原则,预测5个成分亚油酸、油酸、乌药碱、酸枣仁皂苷A和酸枣仁皂苷B为研究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质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为酸枣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赖祉妃, 许远航, 邓敏贞, 周中流, 温镇榕, 黄丽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10-21.
    目的:将指纹图谱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预测分析高良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高良姜进行成分分析,对20批高良姜提取物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高良姜提取物中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收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高良姜提取物的Q-Marker。结果:20批高良姜指纹图谱相似度集中在0.952~1.000范围,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高良姜提取物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海南的高良姜样品聚类趋势比较一致,云南、广东和广西的高良姜未按产地归类,不同产地的高良姜在成分上存在着差异,说明产地只是高良姜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HPLC共有成分以及聚类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得到2个Q-Marker候选成分,分别为高良姜素和槲皮素。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6个关键活性成分,6个关键要点和21条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槲皮素、山奈酚和高良姜素为高良姜的Q-Marker,为高良姜的质量控制予与参考,同时也为高良姜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了基础。
  • 陈静文, 汪传宝, 奚香渝, 黄真, 仇凤梅, 王可, 钟晓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22-30.
    目的:优化绉面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考察其美白活性。方法:以绉面草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OH的清除能力以及总还原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通过考察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绉面草总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评价其美白活性。结果:绉面草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5%,液料比18 mL/g,提取温度75℃,超声时间45 min,总黄酮得率高达107.36 mg/g;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以及·O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并且总还原能力较好;同时,对单酚酶、二酚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过程为不可逆的竞争与非竞争混合型抑制类型。结论: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稳定可靠,且绉面草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绉面草在天然抗氧化剂以及祛斑美白类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黄倩倩, 吴海英, 张锴佳, 鲁珍, 秦小明, 林海生, 曹文红, 刘素青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31-38.
    目的:探讨巴西人参提取物中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细胞)雄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促进作用,并根据细胞试验筛选出活性较强的组分。方法:以AB-8与XAD1600两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得到的不同组分为试材,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硝酸还原法、羟胺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不同组分在不同浓度下对TM3细胞增殖活率、睾酮(T)含量、二氢睾酮(DHT)含量、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得到的70%乙醇组分较其他组分具有更强的促进TM3细胞雄激素分泌的活性,再以XAD1600大孔吸附树脂对70%乙醇组分进一步纯化富集,获得的GP-1与GP-2组分均可显著促进TM3细胞T、DHT、cGMP的分泌量(P <0.05,P <0.01),并提高SOD酶活性(P <0.01),降低MDA含量(P <0.05,P <0.01),且GP-2组分效果优于GP-1组分。结论:巴西人参各分离纯化组分可以显著促进TM3细胞雄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并提高TM3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其中GP-2组分活性最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齐墩果酸型皂苷。
  • 陈灵灵, 李帅杰, 邹雅, 吴尧晶, 许海霞, 蔡秀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39-44.
    目的:湖南报春苣苔(Primulina hunanensis)为我国特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岩溶洞穴野生植物,具耐荫、耐贫瘠等特性,但其自然分布范围狭窄、野生种群规模小。胚胎发育是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研究湖南报春苣苔的胚胎发育特征,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的栽培育种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湖南报春苣苔为材料,运用经典石蜡切片技术,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湖南报春苣苔花药4室,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偶为交叉(十字)形,多为四面体形,花粉为二细胞型;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方式为蓼型。湖南报春苣苔花粉粒发育不同步,存在花粉败育、雌雄配子体异熟现象。结论:研究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植物积累了基础的胚胎学资料,对于揭示苦苣苔科植物生殖机制及改良植物繁殖育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 张爱敏, 张晓龙, 江律, 肖丽, 罗乐, 于超, 张启翔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45-52.
    目的:为了解单叶蔷薇干旱适应策略并为原生境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一年生单叶蔷薇实生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0 cm(D30)、40 cm(D40)、50 cm(D50)、60 cm(D60)和70 cm(D70)5组潜水埋深梯度,利用根系扫描等方法分析其对蔷薇实生苗根系生长和构型的影响。结果:潜水埋深对内部连接总数(a)、外部连接总数(v0)、连接总数之和(Pe)、平均拓扑长度(b)和修正拓扑参数qa、qb有显著影响(P<0.05),对拓扑参数Ti无显著影响(P>0.05),qa(0.33~0.73)、qb(0.23~0.88)变化范围较大。整个试验过程根系始终维持50°~60°的低分支角度,但当地下水极端匮乏时(如D70组和对照组CK),根系分支角度有增大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加强,单叶蔷薇实生苗根系的生物量增长速度大于地上生物量增长速度;在D60组、D70组和CK组,根系积累相同生物量,v0的增加速度大于a的增加速度;各组根系分支数增长速度始终小于根系连接数,随干旱程度加深差异呈缩小趋势,以上说明适度的干旱可促进根系分支。结论:单叶蔷薇实生苗根系构型及时响应环境水分变化,适应性极强。
  • 苏效兰, 朱太富, 李欣, 杨琪, 朱兴赛, 李金凤, 王连春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53-58+82.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对野生猕猴桃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海拔野生猕猴桃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及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差异。结果:随海拔升高,土壤中的酸性磷酸酶(Ac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呈下降趋势,β-葡萄糖苷酶(β-GC)活性呈上升趋势;土壤氮、磷含量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1 770 m处有最大值,且该海拔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结论:海拔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从而调节土壤中酶活性机制,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 樊杰, 李冲冲, 齐旭超, 黄啟永, 任玉亮, 刘计权, 杜晨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59-67.
    目的:探究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内生真菌的组成与相关性,为其种群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的核基因ITS2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结果:除极个别样本外,在OTU、属、科、目、纲和门等分类级别,大花杓兰根部内生真菌数量与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差异较大,所有根际土壤样本内生真菌数量均大于根样本。不同样本间无共有OTUs和属。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但多样性差异不明显。在科水平上,根与根际土壤无共有优势菌。PCoA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根样本与根际土壤样本在组成上存在差异。在真菌的特异性组成方面,Rozellomycota真菌在根样本和根际土壤样本中相对丰度接近,分布较为均匀,Malassezia真菌只在植物根样本中检测到,为植物根样本的特有真菌,蜡壳耳属(Sebacina)只在根际土壤中检测到,为根际土壤的特有属。结论:大花杓兰根与其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性,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二者真菌群落相关性小,无共有优势菌科。
  • 刘汉成, 董刚, 侯明杰, 马雄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68-77.
    目的:明晰种植唐古特大黄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长年限(1~4年)唐古特大黄根部不同深度(1~20 cm、21~40 cm和41~60 cm)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在不同生长年限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中共获得2 080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28门84纲172目263科441属480种。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是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中相对丰度排名前5的优势类群,相对丰度之和达到0.80以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及硝酸还原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极显著(P <0.01);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 <0.05)。受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随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马鞍型”趋势,在生长第3年时最低。NMDS分析结果显示唐古特大黄生长第3、4年时,第2土层和第3土层中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样品存在明显差异。FAPROTAX生态功能分组中,化能异养型菌类丰度最高,达24.0%~32.0%,需氧异养型类群次之,占20.7%~28.2%,起硝化作用的菌类相对丰度约为12.5%~18.1%。结论:随着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发生了演替。
  • 张育润, 于亚笛, 颜坤, 贾媛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78-82.
    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发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标准的及时修订和完善,从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先进性。本文以《掺混肥料(BB肥)》(GB/T 21633—2020)为例,从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评价结论形成4个阶段,开展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白新宇, 丁智晶, 段蕊, 孙力军, 傅雷, 姚正颖, 侯北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83-89.
    目的:评价南烛叶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并比对不同产地的差异代谢组分。方法: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南烛叶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其进行比较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秋季南烛叶样本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优于春季。4个地区中福建地区秋季样本(Aut FJ)的IC50值最低,为28.50μg/m L,抑制效果最好,Ki为0.185 mg/m L,为混合型可逆抑制。4个地区秋季样本共注释到4 654个代谢物。Aut FJ与其他3个地区样本的相关性均较小,绿原酸、花青素、槲皮苷、熊果苷、虾青素、山奈酚、新橙皮苷、柚皮苷等12个化合物相对含量高于其他3个样本。结论:南烛叶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且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可为南烛叶相关降糖食品的研发提供数据基础。
  • 杜婧璇, 曾阳, 左文明, 陈雯清, 袁伟博, 刘力宽, 李锦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90-98.
    目的:明确2种兰科小红门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donW、CUSP、SPSS等软件,对2种兰科小红门兰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密码子进行选择分析。结果:通过对2种小红门兰属药用植物分析,发现2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中的GC含量为35.8%~37.3%,有效密码子数目为47.10%~47.79%,表明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t等研究结果显示,选择和突变是影响2种小红门兰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因素。通过比较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值和ENC值,获得了65个最优密码子。2种小红门兰属药用植物密码子偏好使用A/T结尾,表明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对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外类群聚类法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影响小红门兰属植物基因组密码子偏好的关键因子有9种:GUU、UCA、CCA、ACA、UAA、GAU、UGU、AGA、AGG。结论:本研究可为小红门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异源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李运, 邓志军, 牟蛟琳, 徐莉, 李吉涛, 邓仕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99-107+115.
    目的: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药食两用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文献查阅和编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次调研收集整理的药食两用植物共有47科、87属、106种,优势科、属分别为蔷薇科和悬钩子属,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在科的植物区系组成上以世界广布和泛热带分布地理成分为主,在属的植物区系组成上以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地理成分为主;国家级保护物种10种,进入IUCN极危、近危和易危名录的有6种;在食用价值上以野菜、野果和茶饮类为主,食用部位以茎、叶和果为主,食用方式则以炒、鲜食和泡酒为主;在药用及保健功效上以清热解毒和止痛为主。结论:湖北恩施药食两用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药用及保健功效与武陵山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相适应,建议在保护好少数濒危物种的基础上加大开发。
  • 汪生财, 邢韶华, 赵志荣, 杨军, 王葛, 崔岩, 张笑晨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108-115.
    目的:脱皮榆是榆科榆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是我国特有种。本研究分析其种内种间竞争关系以揭示群落生态适应机制。方法:研究通过Hegyi竞争指数分析北京市脱皮榆在不同优势度下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1)群落优势种受到的总体竞争压力较大,优势种受到的平均竞争压力并不一定大;同样,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的群落中,脱皮榆受到的总体竞争压力也较大,但平均竞争指数并不大,脱皮榆受到的总体竞争强度和平均竞争强度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2)群落内一个物种受到的竞争压力来自种内竞争还是种间竞争与群落内物种的密度以及其分布格局有关,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的群落内,脱皮榆受到的种内竞争远大于种间,以其他优势种为主的群落中,脱皮榆主要受到来自种间的竞争。(3)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脱皮榆胸径的增加,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小。结论:为脱皮榆自然种群的保育、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 刘雪, 明兴加, 危永胜, 周益权, 王勇德, 罗兴德, 黄座登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116-118.
    于2021年7月在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新分布记录,凭据标本存放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标本馆(SM)。通过对曲茎石斛植株形态特征、生境群落及伴生植物特征进行描述,提供了相应图版,为重庆市兰科植物资源提供新资料。
  • 高丽丽, 张立华, 任宏伟, 刘婧, 郝凤娇, 魏志为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119-125.
    目的:对鄄城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市场进行全面调查,旨在摸清鄄城县中药资源分布情况。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标本采集等方法,对该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鄄城县共有药用植物156种,隶属59科136属,重点中药材61种,归属于54种药用植物。主要栽培药用植物10种,其中金银花和防风栽培面积较大。市场中流通的中药材品种丰富,以植物源中药材为主。结论:鄄城县药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栽培品种多样,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该调查结果为开发利用当地中药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王小爱, 陈美航, 张成刚, 周涛, 江维克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4): 126-134.
    目的:通过对仁怀市中药资源普查,全面掌握该地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并摸底中药材市场和流通情况。方法: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野外样地实地调查、市场走访调查的方法,对仁怀市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41个样地1 230个样方,采集药用植物566种,隶属130科365属,其中127种植物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植物生活型主要以草本为主,占总种数的48.94%。植物药材入药部位以全草类,根及根茎类为主,占总种数的72.09%。药材性味以寒性、苦味药物最多,分别占总种数的27.09%和41.34%。结论:仁怀市中药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多的不特,特的不多”情况,中药材产业发展滞后。建议当地政府合理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