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3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4-09-15
  

  • 全选
    |
  • 杨红芹, 张旭强, 董寿堂, 王怀斌, 鲁静, 赵志敏, 龚晓敏, 邬春玉, 李嘉珍, 陈武燕, 熊昕阳, 王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7.
    目的:研究齿瓣石斛多糖对小鼠胃溃疡的防治作用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水浸法、乙醇法和消炎痛法进行造模。动物实验分3批次进行,每批次将96只昆明种雄性小鼠(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枸橼酸铋钾1 560 mg/kg/d)组及齿瓣石斛多糖高剂量(600 mg/kg/d)组、中剂量(500 mg/kg/d)组、低剂量(400 mg/kg/d)组,每组各16只小鼠。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4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于第14天给药30 min后进行造模,再将各组16只小鼠随机分为两小组,其中1个小组8只小鼠的胃组织固定后用于胃黏膜损伤程度观察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计算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另1个小组8只小鼠用于测定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三种方法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溃疡指数极显著升高(P <0.001),胃组织中SOD活力极显著降低(P <0.01),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 <0.01),胃溃疡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齿瓣石斛多糖高剂量组能极显著降低小鼠胃溃疡指数(P <0.001),显著升高小鼠胃组织中SOD活力(P <0.05)并显著降低MDA含量(P <0.05);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上述两组小鼠胃组织再生黏膜较厚,黏膜修复较完全,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较整齐,溃疡程度较轻。结论:齿瓣石斛多糖对胃溃疡具有确切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制与保护胃黏膜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 李晓娇, 张兴凤, 章金龙, 侯洪波, 宋志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8-15.
    目的:研究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成分并以其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45 min,萃取压力为24 MPa,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为0.15 mL/g,在此条件下的萃取率为3.66%。在以水、甲醇和乙醇为夹带剂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26、20和26种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萜烯类、甾醇类、有机酸类、烯酮类和酯类。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632、0.485、0.566 mg/mL,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优选的清香木叶中挥发性成分萃取工艺合理可行,且在该工艺下萃取的挥发性成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翁霞, 李悦悦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6-23.
    目的:研究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毛酸浆叶黄素的工艺条件,提高毛酸浆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大孔树脂HP-20静态吸附毛酸浆叶黄素的工艺条件;以解析率为参考指标,探究毛酸浆叶黄素动态解析的工艺条件;通过测定毛酸浆叶黄素对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其纯化前后的抗氧化活性。结果:静态吸附叶黄素最佳条件为:HP-20型树脂与叶黄素粗提液比例3∶1 (g/mL)、叶黄素浓度400 mg/mL、吸附温度20℃、吸附时间4 h,此条件下吸附率达到63.44%。动态解析叶黄素最佳条件为:洗脱流速0.42 mL/min、洗脱剂60%乙醇溶液、上样液质量浓度800 mg/mL,此时解析率为56.16%。体外抗氧化研究结果显示,纯化前后叶黄素对OH自由基的最高清除率分别是97.66%和98.33%,对DPPH自由基的最高清除率分别是88.21%和90.47%。可见,纯化后的叶黄素能更好地清除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且对O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更强。结论:优选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毛酸浆叶黄素工艺条件合理可行,且纯化后的叶黄素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 张明生, 王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24-29.
    目的:通过对梵净山5种抹茶适制茶树品种的抹茶理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筛选出在梵净山区域适制抹茶的最优茶树品种。方法:以梵净山区域种植的‘金萱’‘薮北’‘龙井43’‘浙农113‘’香山早’5个茶树品种分别试制夏季抹茶,对试制抹茶的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感官审评和比较分析。结果:5个供试品种中,‘薮北’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3.30%;‘香山早’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为0.97%;‘香山早’和‘浙农113’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均为14.00%‘;金萱’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最低,分别为13.30%和3.11%‘;金萱’的感官审评评分总分值最高。结论:结合对高品质抹茶理化成分的要求以及综合感官审评结果来看,在梵净山区域种植加工抹茶‘,金萱’品种的适制性最好。
  • 冷天凤, 田小琴, 孙建昌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30-35.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香椿种子性状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为香椿种质收集、保存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8个种源香椿的种子为试材,测定种子的表型性状和质量性状,开展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种子质量。结果:不同种源的香椿种长、种宽、种子长宽比、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场圃发芽率均存在差异。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为5.26%~13.86%,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安龙种源的千粒重最大,为18.67 g,极显著高于其他种源。种长与种宽、长宽比、千粒重、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宽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的长宽比与千粒重、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千粒重、种长和发芽率可作为香椿种子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得出安龙种源种子质量最佳,关岭种源次之。
  • 张志祥, 戚涛, 陈志宏, 张汆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36-41+48.
    目的:为了解来安花红品种间差异,筛选有效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生长环境(山坡地、田间平地)来安花红果实各项理化指标,分析指标间相关性和主成分,并采用聚类分析对品种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来安花红果实呈扁圆球形,其果形指数约0.83,而鸡心果果实呈长圆锥形,其果形指数约1.03,两者差异显著(P≤0.05)。生长在山坡地的来安花红和鸡心果果实具有更高的硬度。田间平地生长来安花红果实中总糖、总酸和总酚等含量均低于山坡地果实,说明山坡地种植更适合果实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定果实品质指标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从成熟果指标中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31%,结果显示果实中抗坏血酸含量、总糖含量、果形指数和果实硬度与来安花红果实品质密切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欧氏距离2.5时,可将HH-2、HH-3与HH-5区分,印证了生长环境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欧式距离15时,可将5种花红和2种鸡心果果实分为3类,与理化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研究表明多指标间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可用于区分不同表现型花红果实的品质差异,也可作为后续花红果实品质评价和品种鉴定的依据。
  • 潘兰, 贾月梅, 周天源, 兰卫, 赵延龄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42-48.
    目的:筛选新疆藁本多酚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并对新疆藁本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测。方法:以新疆藁本为原料,采用单因素法结合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新疆藁本多酚最佳超声提取工艺,并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和Fe3+还原能力测试判断新疆藁本多酚抗氧化能力的强弱。结果:在25℃下,新疆藁本多酚超声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乙醇浓度62%,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40(g?m L-1),此时多酚提取率为3.43%。新疆藁本多酚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Fe3+的还原能力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新疆藁本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是0.37 mg·m L-1。结论:本文建立的工艺验证试验结果与预测提取率接近,说明模型建立较好;新疆藁本多酚具备一定抗氧化能力,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马桃桃, 郭晔红, 安芳芳, 杨佳龙, 李梅英, 王清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49-56.
    目的:探讨不同干旱类型对梭梭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的抑制程度,以期为干旱环境条件下梭梭种苗的高效培育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梭梭种子为材料,采用PEG模拟土壤干旱,NaCl模拟生理干旱,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幼苗长和幼苗根长、根冠比等指标,研究不同等渗梯度(0、-0.46、-1.38、-2.30、-3.23 Mpa)下2种胁迫对梭梭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高浓度PEG胁迫(-1.38~-3.23 Mpa)使梭梭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幼苗长和根长显著降低,表明中度土壤干旱即可抑制梭梭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重度NaCl胁迫(-3.23 Mpa)显著降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轻度NaCl胁迫(-0.46 Mpa)下幼苗活力指数和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重度生理干旱明显抑制梭梭种子萌发,轻度生理干旱促进梭梭早期幼苗生长。NaCl胁迫比PEG胁迫有更高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幼苗长和根冠比。结论: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显著抑制了梭梭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但土壤干旱抑制作用更强。梭梭更适宜在土壤水势不低于-2.25 Mpa的干旱盐碱地区播种育苗。
  • 李勇鹏, 景跃波, 卯吉华, 李荣波, 覃利萍, 贾代顺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57-63.
    目的:研究配置不同植物对半寄生植物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生长的影响,筛选优良的寄主植物,为其引种驯化提供依据。方法:开展不同植物与蒜头果盆栽共培养试验,试验18个月后,对蒜头果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吸器的数量和大小、叶绿素含量及根、茎、叶中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配置不同寄主植物的蒜头果生长有显著差异。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作为寄主植物的蒜头果表现最好,株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72.92 cm、9.83 mm和33.57 g,是不配置寄主植物(对照)的1.89倍、1.45倍和3.19倍;其次是配置假蒿(Eupatorium capillifolium)的蒜头果,株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57.55 cm、8.66 mm和22.49 g,是对照的1.49倍、1.28倍和2.14倍。蒜头果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不同部位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也是配置旱冬瓜和假蒿的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适宜的寄主植物能提高蒜头果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增强叶绿素的合成,从而促进蒜头果的生长发育,无寄主配置的蒜头果生长不良,蒜头果对寄主植物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旱冬瓜和假蒿可作为优良的寄主植物在蒜头果人工种植中推广应用。
  • 刘廷艳, 曹志强, 伍文静, 黄斌, 贺青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64-70.
    目的:比较穇子炒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探寻我国民间将穇子炒后用于腹泻治疗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穇子生品及炒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百分含量,分析穇子炒制前后的共有成分和特有成分。结果:穇子生品和炒制品中共检出123种挥发性成分,含20种共有成分,生品中含特有成分27种,炒制品中含特有成分76种;穇子炒制后烷烃类成分有所减少,生成了较多种烯烃类、酯类、醛类及酚类成分;穇子炒制后前3种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新增成分,依次为石竹烯(12.79%)、百里香酚(12.65%)、异丁酸百里香酚(10.06%)。结论:我国民间将穇子炒后煎水用于各种腹泻治疗效果良好的原因,可能与炒制后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有关。
  • 王彩云, 成忠均, 朱艳柳, 柳敏, 侯俊, 徐庆祝, 周茂嫦, 周雪, 张翔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71-78.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萌发菌生产种对二次萌发状态、各级天麻产量、有效成分含量等的影响。方法:将萌发菌栽培种处理成不同大小的颗粒,与天麻花粉种子进行拌种,二次萌发后采用固定菌床方式栽培,采收后分析各级天麻产量、农艺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萌发菌粒径为3~4.5 cm时,二次萌发凝结成块、不易散结、菌丝致密、洁白、芳香味浓郁,且天麻产量较高,生长状态较好。粒径为4.5 cm时,总产量最高,按统货价格计算此时的总产值最高;粒径为6 cm时,一级天麻重量最大,为373.67 g,占比最高,达29.97%;按分级销售,萌发菌粒径为4.5 cm时,商品麻总产值最高。对比统货与分级销售价格发现,分级销售后产值增加16.84~61.59元/m2,当粒径为6 cm时,销售产值增加值最大,为61.59元/m2。随萌发菌粒径增大,商品麻平均单重、长度、宽度、厚度、箭芽长度、点状横环纹环数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长宽比则逐渐减小,天麻素与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粒径为3 cm时达到最大值;巴利森苷类总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粒径为1.5 cm时呈现最大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天麻单重与块茎长度、宽度、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2.015%。结论:天麻有性繁殖时,萌发菌粒径大小在3~4.5 cm时较为适宜,此时的经济效益及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 朱俊豪, 唐安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79-87.
    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 D. Don)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润肺燥湿、杀虫之功效。目前,从羊齿天门冬块根中鉴定出的化学成分约59种,包括甾体皂苷类、蜕皮甾酮类、木脂素类、酚酸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其中主要是甾体皂苷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羊齿天门冬具有抗肿瘤、镇咳、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疥癣、肺癌等疾病。现有药理学研究主要为体外活性实验,还需要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本文就羊齿天门冬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与其近缘种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进行了形态及解剖特征的比较,以期为羊齿天门冬的开发利用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王文敏, 吴佳辉, 石凌钰, 万阳, 冯育林, 温泉, 陈道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88-95.
    鸦胆子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其主要活性化学成分是苦木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现有的苦木素类化合物研究成果,探讨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的异同及其作用机制。苦木素类化合物中的A环、C环和D环上的α,β-不饱和酮、糖基、烯键的取代能影响其抗炎活性。这些化合物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NF-κB发挥抗炎作用,此外,它们还能抑制多种促炎因子的表达,包括TNF-α、IL-6、IL-β等,从而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苦木素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可能与其抗补体活性相关,特别是与补体蛋白C3a和C5a有关。
  • 颜巧玲, 钱思竹, 刘宇煌, 刘绵, 钟仁彬, 章文贤, 蒋咏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96-103.
    沉香是应用广泛的名贵药材和顶级香料。天然沉香形成缓慢,野生资源面临枯竭,采用人工方法诱导结香是沉香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常见的人工诱导催香方法及主流的结香机制假说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未来如何高效稳定地人工催香及探究结香机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结香率和结香品质的提高及后期的产业规模化提供参考。
  • 朱强, 曾继娟, 马小霞, 梁旺利, 姚宁, 梁文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04-109.
    目的:六盘山蕴藏着丰富的濒危稀有药用植物资源。对六盘山濒危稀有药用植物进行调查,明确濒危稀有药用植物优先保护等级,为合理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路线调查、样方调查和文献调研,并利用7项濒危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评价指标,确定六盘山濒危稀有物种优先保护序列。结果:六盘山分布有濒危稀有药用植物25科39属53种,一级保护的药用植物有4种,二级保护的药用植物有7种,三级保护的药用植物有42种。濒危稀有药用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为过度干扰是其致濒危的主要原因。结论:六盘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亟待保护,建议按照保护等级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工作。
  • 王庆朋, 代先兴, 杨纯, 杨志锋, 马步信, 李佳, 郝海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10-114+130.
    目的:为更好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新疆野生药用植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和路线调查法,在标本采集与鉴定、记录物种信息,普查数据整理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分析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类群、生活型、入药部位等。结果: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共计60科216属324种。寡种科最多(25科),其次是单种科(19科)、中等科(10科)、较大科(6科)和大科(2科—菊科和豆科)。单种属有156个,占比最大。该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主要以草本药用植物为主,占比为77.32%。药用部位统计显示全草类和根茎类药用植物占比最多,为69.19%。结论:该保护区重点药用植物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类较多,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 宋江艳, 杨松, 金礼, 唐瑾, 刘睿, 李文靖, 杨江筑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15-121.
    目的:掌握贵阳市不同时期建成的住宅小区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变化规律。方法:在贵阳市老城区选取1976年至2022年建成的35个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共设置大小样方1 050个,统计分析植物多样性指标。结果:住宅小区共有104科237属369种植物;其中优势科主要有蔷薇科(Ros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Asteraceae)、木犀科(Oleaceae);优势属主要有女贞属(Ligustrum)、杜鹃花属(Rhododendron)、黄杨属(Buxus);优势种主要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Howardii')、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等。按不同建成时间将研究对象划分为5个时期进行多样性比较,5个时期植物物种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于Ⅳ或者Ⅴ时期达到最高值,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5个时期物种Pielou指数于Ⅱ时期高于其他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减又有回升趋势。结论:植物多样性与城市住宅小区建成时间有密切关联。
  • 唐佩, 俞赟丰, 郭清, 钟仪, 乔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22-130.
    木贼始载于《嘉佑本草》,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宋代至今,木贼有“节节草”、“笔筒草”、“笔头草”等多种别名;其基原以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今陕西省、甘肃省境内,现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宋代木贼的采收以农历“四月”为主,现多于夏秋季采挖。木贼的炮制包括“炒黑”、“去节”等,现多以“切制”为主。木贼味甘微苦、性平微温,无毒,主归肝、肺及胆经,具有发汗解肌、明目退翳、固崩止血、消积等功效,为“肝之专药”、“去翳明目要剂”,可用于目生翳障、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脱肛、喉痹、疟疾、崩漏等症。本文的考证结果不仅为木贼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郑德国, 张子江, 汪洋, 罗刚, 龚钐杉, 张梦, 万丹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9): 131-138.
    目的:探究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生存现状、数量动态和分布格局,为保护庙台槭种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龄级数量与动态特征;采用时间序列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庙台槭种群呈不规则金字塔型,种群为增长型,但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较高。庙台槭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死亡率和消失率随着龄级的增加,均呈现先陡增后陡降再缓增,峰值均出现在Ⅲ龄级。庙台槭种群的生存率随龄级增大而逐渐降低,累计死亡率随龄级增大而逐渐升高;第Ⅲ龄级后种群逐渐衰退。种群未来个体数量会随着龄级增大而增大,但会随经历的龄级时间跨度增大而逐渐减少。种群在0.5 m尺度为聚集分布,但在不同尺度整体呈随机分布。结论:庙台槭天然更新能力弱,种子萌发率低可能是幼苗缺乏的关键。种群保护实践中,应优先保护庙台槭天然生境,确保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同时加强人工繁育以促进种群自身的繁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