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1-30
  

  • 全选
    |
  • 王良桂, 曾贵敏, 杨秀莲, 岳远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10.
    色彩和香味是影响园林植物观赏品质的重要因子,对植物的观赏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类胡萝卜素是植物重要色素物质,单萜是植物关键芳香成分,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GGPPS)位于两者合成途径的关键交叉节点,对植物颜色、香味相关代谢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GGPPS蛋白的结构与分类、进化聚类情况,并对GGPPS基因的转录调控和其他调控因子进行综述,总结了GGPPS基因影响植物色彩与香味形成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其在植物色彩及香味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潜力,认为今后可利用多组学手段挖掘相关转录因子并解析GGPPS基因调控植物色香的分子网络,以期为植物观赏性状的遗传改良工作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研究思路。
  • 王伟, 邱志楠, 李爽, 白向东, 刘桂丰, 姜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1-17.
    【目的】CRISPR/Cas9 RNP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具有简单、精准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基因编辑研究中。目前,通过微粒轰击技术将Cas9蛋白和gRNA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导入受体细胞,获得无选择标记的基因编辑植物,该技术的提出为快速创制植物突变体提供了崭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B.pendula)BpGLK1基因为编辑的靶基因,采用CRISPR/Cas9 RNP技术开展无T-DNA插入的BpGLK1基因编辑。在白桦BpGLK1基因的第1外显子处设计靶位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BpGLK1-E1靶位点片段;采用酶切及连接技术构建pAbAi-BpGLK1-E1重组质粒,将该质粒线性化后与Cas9蛋白作用,体外检测CRISPR/Cas9 RNP活性及gRNA的精准性。以白桦合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受体,采用微粒轰击技术进行BpGLK1定向诱变。【结果】CRISPR/Cas9 RNP体外活性检测显示:Cas9蛋白及gRNA复合体具有裂解活性,可在BpGLK1靶位点的特定位点进行有效切割。以白桦成熟胚为材料,在无光照条件下培养25 d左右可获得幼嫩愈伤组织,以其为受体在轰击距离为12 cm、7 584.5 kPa条件下,用包被Cas9蛋白与gRNA(RNP)金粒进行轰击,随后经过分化培养及继代培养可获得叶色呈现黄绿色的glkc突变株,测序结果显示,该突变株的BpGLK1基因产生18 bp的纯合缺失突变。【结论】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可实现无T-DNA插入的白桦BpGLK1精准突变。
  • 杨蕴力, 曹俐, 王阳, 顾宸瑞, 陈坤, 刘桂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8-28.
    【目的】为培育更多的彩叶树种,以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美景的追求,采用分子设计育种手段创制黄叶裂叶桦(Betula pendula‘Dalecarlica’)。【方法】以裂叶桦茎段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前期构建的35S::BpGLK1-RNAi载体导入其基因组中,进而对获得的抗性转基因株系进行DNA水平及mRNA的检测,同时测定裂叶桦BpGLK1干扰表达株系的叶色、光合色素及光合参数、株高生长、基因表达特性。【结果】实验共获得8个抗除草剂再生转化株系,分子检测表明,BpGLK1干扰序列分别整合于8个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且这些转基因株系中的BpGLK1相对表达量均呈下调表达。对移栽田间的1年生转基因株系叶色、叶色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调查发现,8个转基因株系中RE1—RE5为黄叶株系,RE6—RE8为绿叶株系;相对于WT及绿叶株系,黄叶株系叶色参数L*及b*显著升高,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降低,但叶绿素a与b的比值呈上升趋势。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WT)株系相比净光合速率(P_n)没有显著差异。株高分析显示,4个转基因株系显著高于WT株系;3个株系与WT株系差异不显著。基于RNA-Seq找到的显著下调的差异基因BpCOL、BpLCHⅡ、BpPDS和BpFKBP的qRT-PCR分析显示,上述4个基因在RE1—RE3中均呈显著下调表达趋势。【结论】导入的GLK1干扰靶序列能够降低转基因裂叶桦BpGLK1基因表达量,并获得了在园林绿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黄叶裂叶桦。
  • 高源, 孙佳彤, 周晨光, 姜立泉, 李伟, 李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9-38.
    【目的】创制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LBD12(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 12)转录因子的过量表达植株,分析表型特征,初步探究PtrLBD12转录因子在毛果杨木材形成中的生物功能。【方法】基于前期的研究,筛选出了木材形成关键调控因子PtrbHLH186调控的下游转录因子PtrLBD12,通过基因克隆获得PtrLBD12基因;创制PtrLBD12过量表达毛果杨植株,测定并统计生长30、60、90 d毛果杨野生型和过表达植株的生长指标;对生长120 d的转基因及野生型植株各茎节进行石蜡切片、化学染色观察及不同细胞类型的统计分析;通过定量PCR测定过表达PtrLBD12基因对22个木质素单体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获得毛果杨PtrLBD12过表达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地径等生长指标水平明显降低;纤维和导管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多,导管细胞的孔径减小,形成层细胞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木质素沉积水平增加,木质化程度增强;PtrLBD12的过量表达促进了木质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结论】LBD12转录因子在毛果杨木材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可调节木质素单体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改变木质素沉积方式。此外,该基因也可以改变木质部细胞形态结构,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 顾宸瑞, 袁启航, 姜静, 穆怀志, 刘桂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39-46.
    【目的】针对调控裂叶桦(Betula pendula‘Dalecarlica’)叶形的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筛选并注释可能的候选基因,为后续的验证实验和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来自1株裂叶桦母树的24株子代个体为试验材料,其包括了正常叶、浅裂叶、深裂叶等类型,扫描每单株的5个叶片,使用衡量叶片不规则度的指标计算每株个体的叶形不规则度,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测定每单株RNA-Seq数据,分析其中的SNP/InDel信息,并结合叶片不规则度进行关联分析,划定关联区。根据RNA-Seq数据分析实验材料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量,计算基因差异显著性,继而挑选出关联区中的差异基因。将关联区中受关联性SNP影响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使用在线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试验群体叶形不规则度的变异系数达60.51%,满足关联分析的需求。对实验群体全基因组中1 367 359个SNP/InDel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裂叶桦叶形调控基因所在的关联区长9.18 MbP,包含400个基因,关联区内61个关联性SNP影响了17个基因的编码。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关联区中有25个基因在不同叶形桦树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上述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根据注释结果,预测其中3个转录因子和1个生长素转运蛋白可能是调控裂叶桦叶形的关键基因。【结论】调控裂叶桦叶片分裂性状的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7466344—16651477的区间,包含候选基因40个。根据基因注释结果,建议后续研究重点针对其中3个转录因子和1个生长素外排体基因开展。
  • 范明阳, 胡萌, 杨园, 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47-58.
    【目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中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的针叶树种,黄山松(P.hwangshanensis)是中国东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主要建群种,两个物种在水平区域内分布基本重合,但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深入了解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的分布格局,可以为科学管理保护马尾松和黄山松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8个典型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分布地域开展植被调查,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和多元回归树(n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 MRT)探讨两种松林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子,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定量分析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对非生物因子的响应;在遵从《中国植被志》研编规范的基础上,对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进行初步的数量分类。【结果】马尾松群落与黄山松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年均气温对两种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显著,对两种群落总体物种丰富度影响最显著的因子是年均降水量,海拔对两种群落总体的均匀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对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进行初步植被分类,马尾松林被划分为6个群丛,黄山松林被划分为5个群丛。【结论】海拔变化塑造了中国东部地区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群落结构的差异,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两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通过植被分类可以了解两种松林植被类型的多样化,并为后续两种松林分类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 邢冰冰, 李垚, 毛岭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59-66.
    【目的】株高是植物生态策略的核心部分。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被子植物最大株高的系统发育保守性,探明其类群、地理分异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20 295种被子植物的最大株高和地理分布数据,检测不同生长型、不同类群和不同植被区域植物最大株高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分析系统发育信号(Pagel'sλ值)与纬度、温度和降水量等因子的关联。【结果】中国被子植物最大株高的系统发育保守性较强(Pagel's λ=0.893)。其中,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保守性程度略低于木本植物,豆目(Fabales)、石竹目(Caryophyllales)、天门冬目(Asparagales)、唇形目(Lamiales)、伞形目(Apiales)、虎耳草目(Saxifragales)等6个目的系统发育信号均高于0.9。所有被子植物与木本植物的系统发育信号与纬度、温度均呈单峰曲线关系,但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草本植物系统发育信号的纬度格局不明显,与温度、降水量均呈多峰曲线关系。【结论】中国被子植物最大株高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但趋势因生长型而异。总体来说,中纬度地区被子植物整体及木本植物株高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强于高、低纬度地区。
  • 鲁旭东, 董禹然, 李垚, 毛岭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67-73.
    【目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作为中国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形式与木材来源之一,其群落构建的过程对于解释人工林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及其机制,为杉木人工林在经营过程中提升局域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野外抽样调查,收集了中国亚热带地区林龄跨度较大(3~100 a)的143个杉木人工纯林的样方数据。根据群落系统发育结构随种植时间、胸径的变化趋势,探究环境过滤、竞争排斥和随机过程在林分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整体上,杉木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植物群落的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RI)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平缓,系统发育结构由聚集转为随机后最终趋向于发散。这一过程NRI比NTI变化更显著:在幼龄林前期阶段,NRI和NTI均大于0、系统发育结构表现为聚集;随后在林分成熟前,NRI <0, NTI> 0,在群落整体水平上表现为发散,而在进化树末端上表现为聚集;在林分成熟后,NRI和NTI均小于0,系统发育结构表现为发散。系统发育结构随胸径的变化趋势与林龄基本一致。【结论】随着林分生长发育,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群落构建主要动力由环境过滤,经过一段随机作用,最终由生物间相互作用主导。对于不同林龄阶段采取合理的营林措施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局域物种共存和植物多样性的维持。
  • 董玉洁, 毛岭峰, 张敏, 鲁旭东, 吴秀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74-80.
    【目的】以华东地区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中的栲类(Castanopsis spp.)类林和木荷(Schima superba)林两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子对林分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方法】基于各植物种的异速生长方程计算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利用相关性检验(Pearson)分析不同类型常绿阔叶林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构建环境因素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1)华东地区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表现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2)栲类天然林和木荷天然林地上生物量在研究区范围内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气温与太阳辐射总强度因子对木荷天然林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3)环境因素与栲类天然林地上生物量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中,气候因素对其地上生物量的直接作用系数要显著高于土壤因素。【结论】太阳辐射总强度、土壤pH、土壤容重因子对华东地区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其中,栲类天然林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木荷天然林地上生物量与气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太阳辐射总强度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
  • 张文旭, 林晓越, 毛岭峰, 伊理孝, 李垚, 应建平, 唐超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81-87.
    【目的】对浙江绿葱湖湿地公园内人为活动干扰下小麂(Muntiacus reevesi)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模式进行研究,为有蹄类动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红外相机于2021年2月—2022年1月对该地区小麂种群开展连续监测,基于1 896张独立有效照片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和集群模式。【结果】小麂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冬季与春季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重叠度(Δ)最低(Δ=0.79,P<0.01),小麂在冬季傍晚的活动强度高并且峰值也明显提前。不同海拔梯度的小麂日活动节律也存在差异。其中,海拔[700,900)m与[1 100,1 300)m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重叠度最低(Δ=0.76,P<0.01),海拔[700,900)m的小麂只有傍晚1个活动高峰。本次监测共发现7种集群模式,其中最高的为单只独居,占比达92.95%;其次是母仔群,占比3.47%;再次是1雌1雄群,占比2.37%;其余4种(双雌、双雄、1雄1幼、2雌1幼)少见的集群模式共占比1.21%。【结论】在浙江绿葱湖省级湿地公园内,小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主要营独居生活。其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梯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主要受温度、食物资源、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
  • 陆启帆, 林上平, 刘胜辉, 郑翔, 毕毓芳, 肖子璋, 姜姜, 王安可, 杜旭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88-96.
    【目的】施肥及其配比是决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当前毛竹林的最佳施肥方案仍存在争议。笔者综合汇总分析已有文献,用Meta分析比较施肥总量和元素配比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提出相对普适的毛竹林施肥方案。【方法】基于Meta分析,搜集汇总当前3种重要数据库中有关于“主题[毛竹(moso bamboo/Phyllostachys edulis)]和(and)主题[施肥(apply fertilizer/fertilization)]和(and)主题[产量(yield)]”的文献,再对收录数据划级分类,系统探究施肥总量、氮肥占比、磷肥占比、钾肥占比对毛竹林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施肥使新竹产量(YB)、竹笋产量(YS,包括春笋产量和冬笋产量)、春笋产量(YSS)、冬笋产量(YWS)、新竹胸径(DB)、新竹高度(HB)、成竹数(NB)、出笋数(NS)、春笋出笋数(NSS)、春笋退笋数(NRSS)分别提升了42.76%、57.01%、62.88%、67.78%、7.22%、8.17%、35.84%、40.35%、38.35%、33.38%。磷肥占比与YB呈正相关,而与YSS和YWS呈负相关,钾肥占比则与YB呈负相关,与YSS和YWS呈正相关。【结论】材用毛竹林的施肥策略建议为施肥总量不超过337.5 kg/hm2,不低于228.7 kg/hm2,其中氮肥占比不超过62.5%,不低于50.9%,磷肥占比为14.0%~32.7%,钾肥占比低于16.4%。笋用毛竹林的施肥策略建议为施肥总量不超过228.7 kg/hm2,氮肥占比在37.8%~62.5%之间,磷肥占比低于22.3%,钾肥占比高于24.9%。笋材两用毛竹林施肥量应在228.7~337.5 kg/hm2之间,氮肥占比在50.9%~62.5%之间,磷肥占比应在14.0%~22.3%之间,钾肥占比则应控制在16.4%~24.9%之间。
  • 魏静, 谭星, 王昌盛, 闫瑞, 李林珂, 宁月, 刘芸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97-105.
    【目的】研究引种美国红枫(Acer rubrum)在两种紫色土区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为美国红枫在重庆地区的发展和适地适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生长在重庆地区中性紫色土区(NS1)和石灰性紫色土区(AS2)的引种美国红枫‘马莫’(A.rubrum×freemanii‘Marmo’)和‘金叶美国槭’(文中为‘金叶槭’A.rubrum‘Aurea’)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旺盛的夏季,对美国红枫在两种紫色土区生长、叶色和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1)‘马莫’的净株高、冠幅、叶面积与土壤碱解氮(AN)、速效钾(AK)和有机质(SOM)含量、碳氮比(C/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区‘马莫’株高较引种初期分别增加3.44、1.18 m,地径分别增加5.14、2.22 cm,引种前后叶面积、比叶面积差异显著(P<0.05);‘金叶槭’净株高、净地径、比叶面积无显著性差异。(2)中性紫色土区‘马莫’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T)、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及色彩亮度(L*)、红绿色度(a*)、黄蓝色度(b*)、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效率(ETR)、实际光能捕获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叶片羧化速率(α)和光呼吸速率(Rp)显著高于石灰性紫色土区(P<0.05);与石灰性紫色土区相比,中性紫色土区‘金叶槭’Pn, max和胞间CO2浓度(CSP)显著增加、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显著降低(P<0.05),而两种紫色土‘金叶槭’Chla、ChlT含量及Chl a/b、L*、a*、b*、Fv/Fm、ETR、Y(Ⅱ)、qP、LSP、AQY、暗呼吸速率(Rd)、CCP和Rp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马莫’在中性紫色土区通过增加光能捕获面积提高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速率,降低有机物质的消耗,从而增强光合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生长适应性,而在石灰性紫色土区的表现较差,说明该品种对碱性紫色土壤的适应性一般;两种紫色土区‘金叶槭’的光合特性和生长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 魏绪英, 张瑶, 马美霞, 姜雪茹, 陈慧婷, 吴靖, 杨玉, 蔡军火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06-114.
    【目的】掌握石蒜独特的生长节律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相关代谢酶活性变化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阐述石蒜特殊的开花习性与叶片夏季休眠的内在生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4年生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鳞茎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微量法分别在展叶期、叶旺长期、叶成熟期、叶枯黄期、休眠期、开花期等6个阶段,测定了鳞茎内6种NSC含量和9种淀粉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结果】(1)不同发育期鳞茎内的NSC含量差异显著。其中,NSC总含量及可溶性糖、果糖、还原糖的含量均以叶成熟期(LMa)最高,而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则以叶枯黄期(LWi)最高;淀粉积累的峰值要滞后于可溶性糖。(2)不同发育时期石蒜鳞茎内的9种代谢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同一时期,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8种酶,β-淀粉酶(β-AL)、淀粉分支酶(SBE)活性也分别始终高于α-淀粉酶(α-AL)和淀粉脱分支酶(DB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总体分别高于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蔗糖合成酶(SuS),这与不同时期鳞茎内的果糖含量均显著高于蔗糖含量相呼应。(3)蔗糖和淀粉含量均与SBE活性显著负相关,与GBSS活性极显著正相关,而果糖和麦芽糖相反(与SBE活性正相关,而与GBSS活性极显著负相关)。另外,蔗糖含量还与β-AL活性也负相关。【结论】鳞茎内NSC的含量变化与叶片生长的旺盛状态呈正相关。其中,鳞茎内的淀粉积累,主要受AGP、SPS(正向)和SSS、SBE、DBE(反向)的双向调控;鳞茎内的蔗糖积累主要来源是淀粉的水解,而非光合器官的转运而来。另外,在年生长周期内,鳞茎内的果糖含量均显著高于蔗糖,可能与石蒜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有关。
  • 宋雨蒙, 李素艳, 孙向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15-123.
    【目的】研究用聚丙烯酰胺(PAM)和过氧化尿素制备复合增氧剂对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水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直生半年建兰幼苗为试材,设5个处理,分别为CK(不加PAM和过氧化尿素,对照)、T1[不加PAM,10%(质量分数,下同)过氧化尿素]、T2(0.05%PAM,10%过氧化尿素)、T3(0.10%PAM,10%过氧化尿素)、T4(0.20%PAM,10%过氧化尿素),分析其不同时期氧气释放特性及对建兰水培苗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用PAM和过氧化尿素制备复合增氧剂,在一定时间内水体溶氧量显著增高,缓释效应增强;施用复合增氧剂处理的建兰水培苗根系鲜质量、干质量增大,叶长、叶宽和根长增加,根系活力、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有利于建兰的生长;在PAM含量较高时(≥0.10%),建兰水培苗成活天数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AM添加量为0.10%时,建兰水培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根系通气组织数量最大。【结论】施用PAM和过氧化尿素制备的复合增氧剂可以提高水体溶氧量,PAM含量为0.10%时复合增氧剂能显著提高建兰水培苗的光合性能和根系活性,缓解缺氧胁迫对建兰造成的伤害,改善植株的生理特性。
  • 张曦文, 陈旭, 吴军, 孙国飞, 吴力国, 赵长海, 代伟昭, 刘桂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24-130.
    【目的】通过彩叶桦新品种的多地点试验,研究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及稳定性,为选择适应性强的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彩叶桦新品种6个品系及对照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不同的6个参试点造林。各参试点试验林均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区组,区组内每小区定植5~15株,株行距2 m×3 m。调查各参试点彩叶桦新品种幼龄期的树高、地径、保存率等性状,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结果】(1)树高、地径生长量在品种间和地点间的差异以及品种与地点的交互作用均表现极显著(P<0.01),对开展彩叶桦新品选择及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彩叶桦新品种中,‘朝霞’系列RG12、RG11生长表现较好,其中:RG12在帽儿山、宝龙店、孟家岗、鹤岗4个参试点的树高、地径生长量最大,其较各参试点试验群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2.2%、38.3%、18.0%、9.8%和72.2%、43.2%、21.5%、19.1%;RG11在小北湖参试点的树高、地径生长量最大,较当地试验群体均值提高了23.3%和21.5%;‘紫霞’系列紫2在错海参试点的树高生长表现较好,其较当地参试点群体均值提高了9.8%;其他彩叶桦生长表现一般或较差。(3)在6个彩叶桦新品种中,‘紫霞’系列新品种的保存率较高,平均为90.1%;而‘朝霞’系列新品种保存率较低,平均为78.7%。(4)依据各品种树高、地径的速生性和稳定性参数综合评价认为RG11较好。【结论】彩叶桦的生长性状在品种间和地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品种与地点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据幼龄期的分析初步确定‘朝霞’系列RG11的速生性较高、稳定性较强,可在全部6个参试点推广。
  • 彭仲韬, 郭嘉兴, 王艺璇, 王磊, 金光泽, 刘志理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31-139.
    【目的】叶性状对植物资源获取、光合能力等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植物通过叶性状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生长期的生存策略。【方法】以小兴安岭3种典型槭树: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青楷槭(A.tegmentosum)和五角枫(A.pictum subsp.mono)为研究对象,在展叶期(6月初)、叶稳定期(7月中旬)和叶凋落期(9月初)3个时期分别测定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厚4个叶性状,分析叶性状的生长动态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生长期,3种槭树的叶性状均发生了显著变异,且随生长期变化存在相似的变异规律,展叶期的叶厚和叶稳定期的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个时期。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随生长期不同发生了显著变化。3种槭树在展叶期选择“快速投资-收益”型策略,在叶稳定期和叶凋落期则偏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策略。叶性状及其相关性在不同树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植物可通过叶性状变异及调整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来适应生长期的变化,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生存策略。
  • 孙劲伟, 王圣燕, 范弟武, 朱咏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40-146.
    【目的】研究C源与矿质营养氮磷(NP)添加对土壤呼吸作用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的影响。【方法】以模式土壤为对象,接种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设置单独添加葡萄糖(GC)、单独添加矿质营养NP(NP)、同时添加葡萄糖和NP(GC+NP),以及二者均无添加的对照(CK)4个处理,研究Cd胁迫下土壤呼吸作用潜在的Hormesis效应。【结果】(1)NP和GC+NP处理,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在Cd剂量为0.02、0.10、0.40、2.50、13.00 mg/kg时均显著高于对照,且表现出显著的多重Hormesis效应交替出现的现象,刺激幅度变化在66.6%~262.6%。(2)土壤中不添加Cd时,GC与NP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之和大于GC+NP处理,土壤呼吸对二者的添加表现为拮抗效应;当Cd剂量在0.01~0.20 mg/kg区间时,GC与NP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之和小于GC+NP处理,C源与NP添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表现为协同效应;Cd剂量>0.20 mg/kg时,二者之间表现为协同与拮抗效应的交替出现。【结论】外源添加N、P条件下,Cd诱导林地土壤呼吸表现出显著的Hormesis效应。当面临逐渐增加的Cd胁迫时,C源与NP添加对土壤呼吸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拮抗向协同效应转变。
  • 左壮, 张韫, 崔晓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47-154.
    【目的】阐明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全氮与矿质氮(NH+4-N与NO-3-N)供给水平、形态特征及空间格局变化,综合反映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氮营养生境特征,为寒温带针叶林火烧迹地改造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杜香(Ledum palustre)-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地,以网格法布设固定样地,人工点烧控制林火强度,于火烧前和火烧1 a后采用土钻法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全氮、NH+4-N与NO-3-N含量,计算各指标变化率和各形态氮素比率,并绘制空间格局图。【结果】火烧1 a后:(1)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变化率呈明显阶段性变化。轻、中度火烧区土壤全氮量升高,全氮量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相关性不显著,但其变化率格局与之正相关;重度火烧区土壤全氮量下降,全氮量及其变化率空间格局均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负相关。(2)土壤NH+4-N含量增加。空间上,NH+4-N含量及其变化率空间格局均与火烧强度格局相关性不显著。(3)土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空间上,NO-3-N含量及其变化率空间格局均与火烧强度格局正相关。(4)土壤供氮形态始终表现为明显的NH+4-N供给优势,但其优势度(NH+4-N与NO-3-N的含量比)显著降低,该比值及其变化率的空间格局均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负相关。【结论】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各强度火烧区土壤矿质氮含量与形态变化并未构成原生植被类型恢复的障碍因素;然而,重度火烧区土壤全氮量下降有可能导致长时间尺度上土壤氮供给能力下降。
  • 冯林艳, 周火艳, 赵晓迪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55-160.
    【目的】研究西北干旱地区重要固沙植物梭梭及沙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为荒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乌兰布和沙漠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群落典型分布区域设置1 000 m×1 000 m的样方,于2006和2019年进行2次原位调查,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荒漠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及动态变化。【结果】沙蒿灌丛的分布格局由0~20 m尺度的聚集分布,转变为大于10 m尺度上的随机分布,种内关联性呈现减弱的趋势。梭梭灌丛在0~10 m尺度范围内即呈现显著的聚集分布特征。相较于2006年,2019年梭梭的聚集尺度进一步减小,种内关联紧密性有所增强。2006年,梭梭-沙蒿在不同尺度上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在0~18 m尺度内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随着尺度增加,正向作用关系逐渐减弱,表现为相互独立的作用关系。到2019年,正向作用尺度有所减少,在0~15 m即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作用。【结论】随着时间推移,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沙蒿的种间作用尺度有所增强,竞争关系加剧。今后应尽量将梭梭及沙蒿栽种成集群分布而非均匀分布的形式,进而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荒漠生态系统功能。
  • 罗楚滢, 佘济云, 唐子朝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61-168.
    【目的】探讨影响濒危植物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种群发生的关键因子及预测其在当前与未来的潜在分布区,为银杉天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银杉的41个样本点,结合气候、地形、土壤、辐射因子数据,采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情景下银杉的潜在分布区,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银杉地理分布的影响,同时以未来共享社会经济数据(SSPs)作为气候数据,预测银杉未来的潜在分布区。【结果】当前气候条件下,银杉核心适生区面积约为1.325×10~5 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8%;最干月份降水量、下行紫外线辐射、海拔、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对银杉分布影响的累计贡献率为91.9%,是影响银杉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银杉核心适生区面积均有增加,但仍以黔、湘、桂、渝为中心。【结果】当前气候条件下,银杉核心适生区面积约为1.325×10~5 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8%,最干月份降水量、下行紫外线辐射、海拔、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对银杉分布影响的累计贡献率为91.9%,是影响银杉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银杉核心适生区面积均有增加,但仍以黔、湘、桂、渝为中心。以生存概率大于0.5作为适应范围,则适宜银杉生存的主要环境条件为:最干月份降水量18.03~215.63 mm,下行紫外线辐射1 070 728~1 437 806 W/m2,海拔493.68~1 731.10 m,最冷月最低温-1.01~4.05℃。【结论】最干月份降水量、下行紫外线辐射可以被认定是影响银杉潜在分布的主要因子。在3种未来气候情景下,银杉的核心适生区均呈扩张趋势,扩张区主要分布于云南、浙江、福建、贵州4省。此外,中间发展路径情景(SSP2-4.5)更适合银杉的生长与繁殖。
  • 周友锋, 谢秉楼, 李明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69-178.
    【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碳汇潜力评估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尺度AGB信息的制图方法。【方法】基于Landsat 5 TM、ALOS-1 PALSAR-1、STRM DEM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提取光谱特征、纹理指数、后向散射系数和地形因子等特征因子,采用随机森林进行AGB建模。考虑到AGB是典型的具有空间自相关特性的生物物理参量,针对模型残差,使用以高程为协变量的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离残差项中的结构化成分,并将其叠加到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值上形成最终的AGB预测值,从而提高区域尺度的AGB制图精度。【结果】协同克里金法将高程数据作为协变量,在预测AGB残差结构化成分方面的性能优于普通克里金法,协同克里金法与随机森林协同的AGB预测性能明显提升。经独立AGB数据的模型验证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AGB与实际观测的AGB间的决定系数R2为0.46,随机森林结合普通克里金的验证R2提高到了0.51,而随机森林结合协同克里金模型的验证R2为0.57。相应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从32.48 t/hm2降低到31.58、29.80 t/hm2,平均绝对误差(MAE)从27.28 t/hm2降低到26.63、25.12 t/hm2,相对改进指数为0.03和0.08。【结论】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的随机森林协同克里金模型提供了一种更准确、可靠地进行复杂地形区域的亚热带森林AGB制图新方法,所生成的AGB专题图有助于发展针对固碳效能的森林经营方法,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碳增汇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 贾珂, 王新杰, 和敬渊, 路燕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79-186.
    【目的】森林各发育阶段的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温带森林虽占全球森林面积的近20%,但分布分散且多位于易受干扰的人口密集地区,面临物种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如何准确划分温带森林的发育阶段,为各阶段森林经营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实现温带森林的高效经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以2017年吉林省汪清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5 124个小班的树种组成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进行数量分类,划分森林发育演替阶段揭示该地区温带森林的演替阶段与生长发育规律。【结果】通过选取林分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公顷蓄积量、总蓄积量、每公顷株数等林分结构和生长变化指标,确定演替发育阶段,并将研究区温带森林分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阔叶混交林、柞树(Quercus mongolica)阔叶混交林、柞树针阔混交林、白桦云杉(Picea asperata)针阔混交林、云杉白桦针阔混交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云杉针阔混交林、阔叶红松云杉混交林等7类。其中,红松云杉针阔混交林面积占比最大,是该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各森林类型演替特征明显,演替过程中以红松、云杉为代表的顶极树种和以椴树(Tilia tuan)、色木槭(Acer pictum subsp.mono)为代表的伴生树种由弱变强,数量占比逐渐扩大,以白桦、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代表的先锋树种逐渐变少,最终形成阔叶红松云杉混交林顶极群落。【结论】本研究基于大量调查数据,应用TWINSPAN分类方法,在汪清县温带森林中划分出7种演替阶段,总结各演替阶段特征,证实各演替阶段在时间梯度上符合生长发育的特点,为在不同演替阶段中开展高效营林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维持森林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及形成优质高产林分提供参考。
  • 向俊, 严恩萍, 姜镓伟, 宋亚斌, 韦维, 莫登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87-195.
    【目的】针对目前森林变化检测中高精度标签样本缺失或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和低分辨率标签的森林变化检测方法,旨在实现林地区域内森林变化的简易快速提取。【方法】首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去云、筛选、标签融合等预处理,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提取2020年和2021年研究区森林高分遥感影像,并评价模型精度;利用分类后比较法获取森林变化区域,得到变化结果并与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对比,基于像素面积计算森林变化检测的精确率等评价指标。【结果】所用全卷积神经网络(FCN)模型在2020年森林提取结果的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均值(F1分数)为97.09%,2021年森林提取结果的F1分数为95.96%,与分割网络模型(U-Net、FPN、LinkNet)相比更优。比较两期森林提取结果得到变化区域,森林增加与森林减少的合计变化精确率为73.30%,召回率为77.37%,F1分数为75.28%。【结论】该方法实现了基于低分辨率标签对高分遥感影像森林变化区域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采用少量的低分辨率标签完成森林变化检测任务,同时可为大面积林地变更调查提供参考。
  • 萨如拉, 王子瑞, 滑永春, 呼日查, 刘磊, 高明龙, 于晓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196-204.
    【目的】探明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气候和立地类型因子的动态变化,筛查出关键影响因素,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为探索大兴安岭天然林有效经营措施从而提升生态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分效度检验确定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传导机制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基于K-means聚类分析和等距划分法,建立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等级划分标准。【结果】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个准则因子森林生产力、林分结构、气候因子、立地类型的权重分别为0.339、0.192、0.256和0.213。研究区2种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评价的综合分值为1.70~3.53,恢复能力等级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恢复能力等级主要集中在差、较差、良好3种状态;总体上,2种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等级为混交林>纯林。【结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主要受森林生产力的影响,林分结构、气候因子和立地类型对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大兴安岭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能力仍然较差。混交林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提升,合理的林分改造措施可改善森林生态功能发挥。
  • 李秋洁, 李相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05-213.
    【目的】针对行道树树冠在线检测问题,研究基于移动激光扫描(mobile laser scanning, MLS)的行道树树冠点云逐点检测方法,构建能够在线、快速、准确检测出行道树树冠点云的高性能树冠检测器,为行道树对靶施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应用搭载一个2D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的MLS系统实时采集街道轮廓线测量数据,从中提取点云三维坐标、一次回波强度和回波次数等属性;构建点云半径为δ的球域搜索方法,实现点云邻域在线快速查询;从待识别点δ球域中提取宽度、深度、高度、维度、密度、次数和强度7类点云局部特征;采用监督学习算法融合点云局部特征、训练树冠检测器,预测待识别点的类别。采集一段长137 m街道的点云数据,开展了邻域搜索方法、监督学习算法、点云局部特征和树冠逐点检测器4个对比实验。【结果】构建的δ球域搜索方法的搜索时间为k-D树法的10.90%;在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Boosting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4种监督学习算法中,RF算法得到的树冠检测器分类精度最好;与单类特征相比,组合特征具有更好的泛化性能;本研究方法设计的树冠逐点检测器在检测精度和效率上均优于已有方法,球域半径δ在0.1~1.0 m范围内变化时,测试集F1分数≥97.74%。【结论】提出的方法能够从实时采集的MLS点云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行道树树冠点云,为行道树对靶施药提供数据支撑。
  • 张丞慧, 祖国浩, 王海洋, 薛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14-218.
    【目的】进一步丰富我国及天津市的生物多样性,为跳小蜂科物种的系统发育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天津市天津农学院东校区内开展了跳小蜂的采集工作。利用马来氏网采集昆虫标本,并将其保存于含有无水乙醇的收集瓶中。将采集的昆虫标本带回实验室后,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分拣出跳小蜂科昆虫标本,对目标昆虫进行解剖,并置于5%(体积分数)NaOH溶液中透明后,利用阿拉伯树胶封片法分别将解剖下来的头、胸腹、触角、前翅、后翅、前足、中足、后足等部位压制成玻片标本。用带刻度的目镜在体视显微镜下对各特征部位进行测量,并对各特征部位拍照。最后,依据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对标本进行鉴定认为是蝇克跳小蜂属1中国新记录种。该种雌蜂体长1.10~1.42 mm,大体黑褐色;翅透明;前足腿节基部和端部、中足腿节黄褐色,中足基节褐色,所有胫节和跗节黄褐色;头部长为宽的83%,额顶宽为头宽的0.37倍,具清晰的载毛刻窝;触角柄节中部膨大,长为最宽处的4倍,各索节均宽大于长,棒节3节,长于各索节长度之和,端部有明显的斜切;上颚3齿,后齿较圆钝;胸部密被刚毛,中胸盾片具鳞形刻纹,小盾片具多边形网纹;前翅长约为宽的2倍,无毛斜带开放;中足胫节距为中足胫节长的1/3,略短于中足基跗节;腹部心形,产卵器略伸出。此外,提供了该种雌性成虫的形态特征图及该属中国已知种雌性检索表。【结论】经鉴定证实,检视标本为中国新记录种——敌扑蝇克跳小蜂(Exoristobia dipterae)。
  • 赵亚楠, 孙天骅, 王利峰, 许强, 刘军侠, 高宝嘉, 周国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19-226.
    【目的】通过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取食刺激后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针叶进行分析,明确针叶树响应昆虫取食后树体内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变化,为油松的生长与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黄土梁子林场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油松纯林,对距地面高度一致的4个方向针叶进行10头油松毛虫取食(feeding stimulation, FS)与剪叶刺激(leaf clipping control, LCC)处理,摘取取食点或剪叶点下方3 cm的油松针叶,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记为处理0 h, CK),取完整松针,对不同处理后0、2与8 h的松针进行代谢组分析和总类黄酮的验证,对0、0.5、1.0、1.5、2.0、4.0、6.0和8.0 h的松针进行茉莉酸(JA)、水杨酸(SA)、生长素(IAA)与脱落酸(ABA)相关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结果】通过代谢组学分析,FS处理后2.0 h与LCC处理后2.0 h的差异积累代谢物(different accumulated metabolites, DAMs)主要注释和富集的前3条通路为类黄酮生物合成、氨基酸合成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FS处理后8.0 h与LCC处理后8.0 h的DAMs主要注释和富集的前3条通路为类黄酮生物合成、亚油酸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因此,与LCC处理相比,FS处理可以显著诱导油松针叶取食点处类黄酮类物质的表达上调。植物激素JA、IAA表现出与代谢组中相应物质一致的表达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JA与SA、JA与IAA、IAA与AB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SA与IAA和AB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类黄酮途径是参与油松抗性形成的主要代谢途径之一,单纯的机械损伤不会引起JA、IAA与ABA的显著差异,且JA、IAA、ABA参与油松抗性形成与生长发育过程。
  • 罗奕奕, 李凌超, 程宝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27-236.
    【目的】研究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影响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为该地区进一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2000—2018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测度京津冀地区38个样本县的森林破碎化程度,采用森林转型理论、土地利用变化理论以及生长轴理论等构建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森林破碎化三者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经济增长水平与京津冀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关系,同一时期内,经济增长水平每提高1%,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加深超过3%;经济增长水平与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系表明,经济增长水平每提高1%,京津冀地区的公路密度的增长量超过0.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京津冀地区的森林破碎化关系表明,每提高1个单位的公路密度将使得该地区增加超过4个森林斑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在经济增长对森林破碎化产生影响的路径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中介程度为23.255%。【结论】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京津冀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的分布密度。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加深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将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中介要素对森林破碎化产生影响。
  • 潘磊, 熊立春, 姚瑜晨, 梁昭, 朱臻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37-247.
    【目的】分析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成员国的林产品出口效率和潜力,有效判断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的林产品出口贸易可拓展空间,进而推动中国林产品出口市场和结构优化。【方法】基于2004—2018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林产品出口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林产品出口效率,结合关税政策对出口潜力进行预测。【结果】贸易壁垒、交通水平以及经济政策等导致了中国各类林产品出口效率的下降;随着RCEP自贸区的建立,RCEP国家将进一步占据中国林产品的出口市场,有助于拓展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林产品出口。【结论】RCEP自贸区使得中国林产品的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应针对主要林产品设计差异化政策促进RCEP国家间贸易壁垒的降低,进一步推进与RCEP各国的林产品减税谈判,依托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林产品中纸和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及附加值。
  • 杨赫, 米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48-256.
    【目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环境社会问题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健康,优化配置城市公园绿地已成为特大城市建成环境干预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社会经济条件,从可达性角度分析城市绿地环境健康效益。【方法】基于“自然-心理-社会”的理论分析,运用天津市1 559份居民调查数据,构建有序Logit与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考察了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效应在其中引发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结果】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提高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能够正向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且这种正向影响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不断衰减的趋势。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在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促进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社会经济地位显著强化了公园绿地可达性对居民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在不同户籍、性别及年龄群体间存在异质性,且在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下,城市相对于农村、女性相对于男性、老年人相对于青年人更容易发生公园绿地可达性差异引发的心理健康不平等问题。【结论】为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优化绿地规划布局、提升绿地服务质量及强化绿地管理制度3个方面,促进城市公园绿地更加公平、高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效益。
  • 杜庆鑫, 刘攀峰, 王璐, 杜兰英, 孙志强, 杜红岩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24, 48(01): 257-257.
    <正>杜仲(Eucommia ulmoides)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种,除生产杜仲橡胶外,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和生态维护功能[1-3]。我国杜仲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但是数量仍然较少[4],无法支撑现代杜仲产业的发展。2007年笔者进行杜仲资源调查时,在河南省鹤壁市发现1株叶形奇特的杜仲变异单株。2008—2010年,连续进行嫁接繁殖并对其性状进行观察。2012年,选择生长发育良好、长势一致的嫁接苗建立无性系测定试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