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ISSN 1000-3142 CN 45-1134/Q
高级检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出版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4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8-14
全选
|
论文
Select
瑶药红牛膝质量控方法研究
陈松, 雷沛霖, 黄瑞松, 李运容, 屈信成
2024, 44(6): 1007-1016.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1032
摘要
(
48
)
可视化
收藏
瑶药红牛膝为苋科植物柳叶牛膝(
Achyranthes longifolia
)的根及根茎,为瑶族地区习用药材,目前仅有个别省区收载了其质量控方法。该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采集的14批红牛膝药材进行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并采用飞诺美Gemini-NX C
18
色谱柱(250 mm × 4.6 mm,5 μm),以乙腈-水溶液(15:85)进行等度洗脱,柱温25 ℃,流速1.0 mL·min
-1
,检测波长243 nm,建立红牛膝中
β
-蜕皮甾酮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1)红牛膝药材性状、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显微鉴别可见栓内层、维管束、异常维管束、导管、射线细胞、草酸钙砂晶或方晶等。(2)薄层色谱分离好,
β
-蜕皮甾酮和人参皂苷R
O
对应的斑清晰。(3)含量测定中,
β
-蜕皮甾酮在5.606~224.22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8%,RSD为1.37%(
n
=6)。(4)14批样品中
β
-蜕皮甾酮含量为0.005%~0.158%,平均含量为0.095%。该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为合理评价红牛膝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Select
藏药黄帚橐吾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张馨予, 罗日措, 王洪玲, 梁文娟
2024, 44(6): 1017-1027.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9012
摘要
(
61
)
可视化
收藏
黄帚橐吾(
Ligularia virgaurea
)为藏药“日肖”的基原植物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干黄水功效。为探究黄帚橐吾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的抑活性。结果表明:(1)从黄帚橐吾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piroeuryolide(1)、cacalol acetate(2)、oplopenone(3)、8-ethyl-palmosalide A(4)、1-hydroxy-3,7-dimethyl-2-(pent-3-enyl)benzofuran(5)、丁香脂素-
O-β
-D
-
葡萄糖苷(6)、松脂酚-
O
-
β
-D-葡萄吡喃糖苷(7)、isoeucommin A(8)、eucommin A(9)、6,7-二甲氧基香豆素(10)、阿魏酸(11)、咖啡酸乙酯(12)、咖啡酸甲酯(13)、阿魏酸甲酯(14)、阿魏酸乙酯(15)、咖啡酸(16)、2-[(2'
E
)-3',7'-dimethyl-2',6'-octadienyl]-4-methoxy-6-methylphenol(17)、2,8-dimethyl-6-methoxy-2-(4'-methylpent-3'-enyl)-chromene(18)、
β
-谷甾醇(19)、dodecyl(
Z
)-9-hexadecenoate(20)、hexacosanal(21)。其中,化合物1-4、6、11-16、18、20、21为首次从黄帚橐吾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实验表明,化合物1-3、6、11-16、17、19在检测浓度下(1.56 ~ 50.00 μmol·L
-1
)均能显著抑NO释放量(
P
<0.05或
P
<0.01),化合物5在浓度为50.00 μmol·L
-1
时对NO的释放量无抑作用,但在12.50、25.00 μmol·L
-1
的浓度下,对NO的释放量有抑作用(
P
<0.05)。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黄帚橐吾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为黄帚橐吾抗炎活性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Select
凤眼果的生药学研究
彭晓祺, 吴文如, 来慧丽, 行冰楠, 陆亚茹, 邹何元
2024, 44(6): 1028-1041.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6001
摘要
(
55
)
可视化
收藏
凤眼果具有温胃、杀虫等功效,其名称和性状易与苹婆属其他物种混淆,然而其相关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该研究对凤眼果性状、微性状、种子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 利用双向测序获取凤眼果DNA条形码序列ITS2、
psb
A
-trn
H、
mat
K、
rbc
L,计算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建立邻接系统进化树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凤眼果性状特征为外被深红色果皮,种子表面红褐色或暗栗色,质硬,内含浅黄色肥厚胚乳2片。(2)微性状特征为外种皮红褐色,极薄,质脆; 中种皮黑褐色,较厚,质硬; 内种皮浅黄色,质软。(3)显微特征为外种皮石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中种皮栅状细胞结构、内种皮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草酸钙簇晶。(4)基于ITS2序列可将凤眼果与苹婆属其他植物有效区分,
mat
K序列可将假苹婆与苹婆属其他植物有效区分。该研究获取的凤眼果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特征数据,结合ITS2条形码序列可有效鉴别凤眼果,为其资源开发及质量标准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Select
MSPD-HPLC法分析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 Ⅲ和紫杉醇
赵倩倩, 朱靖博
2024, 44(6): 1042-1051.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4019
摘要
(
62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
)中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 Ⅲ)和紫杉醇(Taxol)的分析方法,该研究采用基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MSPD-HPLC)对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 Ⅲ及Taxol进行定量分析,探究硅胶、佛罗里硅土、酸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碱性氧化铝、C
18
、C
18
-ME、C
18
-G1、C
18
-HC、Diol、Xamide、Xion 共12种样品预处理分散剂及各种分散剂的质量、洗脱剂的种类、洗脱剂的浓度、洗脱剂体积对两种成分分析的影响,并对优化后的条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与超声提取、热回流提取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其有效性。结果表明:(1)12种固相分散剂中,碱性氧化铝具有良好的目标化合物萃取物检出量,并且当碱性氧化铝与样品的质量比为3:1、6 mL甲醇为洗脱剂洗脱时,10-DAB Ⅲ和Taxol的萃取检出量较高。(2)建立的云南红豆杉枝叶中10-DAB Ⅲ和Taxol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999 9),10-DAB Ⅲ和Taxol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介于0.023 9~0.030 1 μg·mL
-1
和0.142~0.178 μg·mL
-1
之间; 各目标分析物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3.6%~109.0%之间。(3)比较分析显示,3种方法对2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检出量基本无差别,但MSPD法溶剂消耗少、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净化效率高,可应用于云南红豆杉原料的快速分析。该研究以碱性氧化铝为分散剂应用于云南红豆杉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建立了快速、高效的云南红豆杉中10-DAB Ⅲ和紫杉醇的分析方法,为云南红豆杉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Select
姜蛋白脱除刺梨果汁中单宁的工艺研究
刘治年, 吴豫平, 王欣颖, 田弋夫, 林剑, 余德顺
2024, 44(6): 1052-1059.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2026
摘要
(
53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脱除刺梨果汁(
Rosa roxburghii
juice)中的单宁,降低其涩味改善口感,该研究以刺梨果汁为对象,采用化学沉淀法,以姜蛋白为单宁脱除剂,并以单宁脱除率和维生素C(VC)保留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姜蛋白脱除单宁工艺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1)姜蛋白脱除刺梨果汁单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液固比30:1.2(mL:g),刺梨果汁pH 3.0,搅拌温度5 ℃,搅拌时间30 min。(2)由正交试验分析可知,各因素对刺梨果汁脱除单宁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液固比>搅拌温度>刺梨果汁pH>搅拌时间。(3)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单宁脱除率为(47.451±0.608)%,VC保留率为(75.904±1.244)%。(4)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果汁透光率从(8.44±0.662)%提高到(92.47±0.397)%,涩味明显改善,同时丰富了刺梨果汁风味。该研究结果为解决刺梨果汁深加工行业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工艺技术路线基础,也为拓展生姜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一定技术基础。
Select
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吴昊芬, 周家林, 李文艳, 钟国跃, 蒋伟, 任刚
2024, 44(6): 1060-1069.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7001
摘要
(
35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藏药萨嘎尔(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及半备高效液相(PHPLC)对坚硬黄耆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NMR和HR-ESI-MS等波谱方法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9个黄酮衍生物和1个倍半萜苷,其结构分别为7-
O
-methylorobol-4'-
O
-
β
-D-葡萄糖苷(1)、mildiside A(2)、柚皮素(3)、樱黄素4'-
O
-
β
-D-葡萄糖苷(4)、orobot(5)、山柰酚-3-
O
-
β
-D-(6'-乙酰)葡萄糖苷(6)、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
O
-
β
-D-葡萄糖苷(7)、amarantholidoside IV(8)、山柰酚-3-
O
-
α
-L-鼠李糖(1→2)-
β
-D-葡萄糖苷(9)、山柰酚(10)、5,7,4'-三羟基异黄酮(11)、山柰酚-3-
O
-
β
-D-葡萄糖苷(12)、(
S
)-mucronulatol(13)、毛蕊异黄酮(14)、槲皮素(15)、红车轴草素-7-
O
-
β
-D-葡萄糖苷(16)、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
O
-
β
-D-葡萄糖苷(17)、山柰酚-3-
O
-芸香糖苷(18)、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醇-3-
O
-芸香糖苷(19)、槲皮素-3-
O
-
β
-D-葡萄糖苷(20)。化合物1-9为首次在黄耆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坚硬黄耆中分离得到。该结果为坚硬黄耆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Select
半枝莲抗肝癌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方振峰, 曹晓琴, 陈中强, 房辉
2024, 44(6): 1070-1081.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6008
摘要
(
55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研究发现,半枝莲(
Scutellaria barbata
)全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其7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肝癌活性。为明确其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备TLC、半备液相色谱等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单体化合物结构,并利用CCK-8法评价了所有单体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抑活性,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考察了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与肝癌靶标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1)从该活性部位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2个新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cutefolide C(1)、6-乙酰氧基-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G(2)、scutestrigillosin D(3)、 scutehenanine D(4)、半枝莲碱A(5)、半枝莲碱B(6)、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H(7)、半枝莲碱N(8)、半枝莲碱Y(9)、barbatin A(10)、barbatin B(11)、barbatin D(12)、5, 7, 6'-三羟基-2'-甲氧基黄酮醇(13)和5, 8-二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14)。其中,化合物1-3、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7、10-12表现出较弱的HepG2细胞增殖抑活性,化合物6的细胞增殖抑活性和阳性对照(顺铂)活性接近,而化合物5表现出比顺铂更强的细胞增殖抑活性。(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5和化合物6与肝癌靶蛋白VEGF-2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力。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半枝莲的化学物质类群,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活性化合物抗肝癌的作用机提供了参考。
Select
蛇含委陵菜的木脂素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张宝, 杨红, 匡维米, 陈婷婷, 金倩倩, 李勇军, 李悦
2024, 44(6): 1082-1090.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4020
摘要
(
43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
Potentilla kleiniana
)的化学成分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该研究综合运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及半备高效液相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测定各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鉴定了1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素(1)、(+)-8-羟基松脂素(2)、(+)-丁香脂素(3)、(+)-杜仲树脂酚(4)、(+)-松脂素-4-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5)、(+)-8'-羟基松脂素-4-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6)、(+)-8'-羟基松脂素-4'-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素-8'-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8)、schilignan F(9)、(+)-松脂素-4, 4'-
O
-双吡喃葡萄糖苷(10)、(+)-落叶松脂素-4'-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11)、neoolivil-4-
O
-
β
-D-glucopyranoside(12)、3,3'-bis [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
H
-1-benzopyran](13)。其中,化合物1-4、7、8、10、12、13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9、11为首次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4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抑活性,其半数抑浓度IC
50
值分别为(69.94±1.89)、(66.25±2.11)、(59.81±1.73)μmol·L
-1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化学成分,为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Select
基于全长转录组的蛇足石杉
ARF
基因家族鉴定分析
李海波, 史济东, 张恺, 谢锂波, 化阳光, 曹禹, 李俊怡, 汪得凯
2024, 44(6): 1091-1104.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05
摘要
(
63
)
可视化
收藏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是介导生长素信号传导并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转录因子家族。为探究蛇足石杉
ARF
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在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该研究利用全长转录组和RNA-seq数据,分析蛇足石杉
ARF
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及表达模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
ARF
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基序、系统发育、组织表达模式及高温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蛇足石杉全长转录组中共筛选出24个ARF家族成员,均为酸性蛋白且均为亲水蛋白。(2)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所有24个HsARF均定位于细胞核。(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HsARF与被子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亲缘关系较远,与高等开花植物只有2个共同的ARF祖先。(4)结构域分析发现,除HsARF18/23/24外,大多数HsARF有B3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发现,HsARF蛋白占比最多的为无规卷曲,其次为延伸链和α-螺旋。24个HsARF蛋白中所用的三级结构模型只有4种。(5)RNA-seq分析显示,7个
HsARF
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10个
HsARF
在茎中的表达量高于根和叶,而
HsARF
13和
HsARF
14在叶中的表达量低于根和茎。(6)
HsARF
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8个
HsARF
基因不同程度高温胁迫诱导,有7个
HsARF
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其中有3个
HsARF
基因受干旱诱导,有4个
HsARF
基因受干旱抑。该研究结果为蛇足石杉
HsARF
基因的功能和生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Select
蛇足石杉
COBRA
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黄玉妹, 滕建北, 涂冬萍, 梁柳观
2024, 44(6): 1105-1117.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7014
摘要
(
72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蛇足石杉
COBRA
基因家族成员分子生物信息学特征及组织表达规律,该文基于蛇足石杉的全长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家族成员(HsCOBRAs)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蛇足石杉全长转录组中共筛选出24个HsCOBRAs家族成员,其中酸性蛋白9个,稳定蛋白11个,疏水性蛋白5个,具有跨膜结构的蛋白7个,具有信号肽的蛋白3个。(2)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细胞膜上。(3)结构分析发现HsCOBRAs有7种结构域和6种保守基序,部分成员具有高度保守的CCVS结构。(4)HsCOBRAs具有CAAT-box、TATA-box等45种顺式作用元件。(5)
HsCOBRA
2在叶、孢子、茎、芽胞中的表达量均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
HsCOBRAs
的进一步研究及生物学功能验证等提供理论依据。
Select
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酶活性变化研究
康亮, 卢覃培, 王德宝, 朱丹, 朱凯铭, 黄雪静, 郭宏伟
2024, 44(6): 1118-1128.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10013
摘要
(
58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七叶一枝花的种子萌发生理机,该文从种胚形态上对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的时期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种胚形态可将种子萌发过程细分为8个时期,即种胚未萌动时期(S1期)、心形胚时期(S2期)、种胚膨大时期(S3期)、胚根未突破种皮时期(S4期)、子叶柄伸长和胚根突破种皮时期(S5期)、下胚轴突破种皮时期(S6期)、上胚轴伸长时期(S7期)、胚根伸长时期(S8期)。(2)不同萌发时期种子的
α
-淀粉酶活性均明显高于
β
-淀粉酶。(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S5期最高,S1期最低;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种子萌发进程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种子萌发进程先下降后升高。(4)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
3
)、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含量随种子萌发进程整体呈下降趋势; 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茉莉酸(JA)、油菜素内酯(BRs)随种子萌发进程整体呈上升趋势; 细胞分裂素类(CTKs)含量无显著变化; IAA/ABA和GA
3
/ABA随种子萌发进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CTKs/ABA则不断升高。(5)ABA、IAA、GA
3
含量与胚率呈负相关,而ACC、JA、BRs、POD、CAT、
β
-淀粉酶活性与胚率呈正相关。综上认为,七叶一枝花在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各不相同,其中
α
-淀粉酶活性、POD活性可能与种胚胚根伸长有关,GA
3
可能影响种胚形成,而ABA则可能抑种胚的生长发育。
Select
白及锈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抗锈病资源筛选
吴巧芬, 马晓雅, 夏科, 路茜, 刘巧, 赵志国, 郑文俊, 仇硕
2024, 44(6): 1129-1137.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11040
摘要
(
40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引起广西种植区白及锈病的病原菌种类且筛选抗锈病的白及资源,该研究对白及锈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通过人工接种病原菌法对23份白及进行锈病抗性评价以及筛选抗锈病的白及资源。结果表明:(1)从白及感病叶片中分离的锈病病原菌X2夏孢子呈金黄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1.43~30.95)μm ×(13.10~19.05)μm; 冬孢子呈橘红色、红褐色,倒卵形或棍棒状,大小为(17.25~30)μm ×(5.5~6.65)μm。(2)把菌株X2全长689 bp的ITS序列(OQ826009)与GenBank 已登陆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菌株X2与
Coleosporium
sp.(KY783686.1)匹配度最高,序列一致性为95.86%,但系统发育树表明,X2与
Coleosporium bletiae
(MN108161.1,OP363680.1)聚为一类群;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菌株X2为
Coleosporium bletiae
。(3)人工接种菌株X2 14 d后,23份白及的病情指数范围在0~70.7之间,并根据病情指数将 23 份白及划分为 6 个抗性等级,即表现为免疫的白及1份,病情指数为0; 表现为高抗的白及4份,病情指数为1.7~4.7; 表现为抗病的白及6份,病情指数为5.6~9.4; 表现为中抗的白及5份,病情指数为12.7~18.3; 表现为感病的白及5份,病情指数为32.0~49.1; 表现为高感的白及2份,病情指数为62.2~70.7。综上认为,表现为免疫和高抗的5份白及(分别来自云南红河、广西恭城、广西百色、贵州遵义、湖北宜昌)病情指数低、抗锈病能力强,可推广应用或作为培育抗锈病优良种质的亲本材料。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白及锈病的有效防治与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支撑。
Select
秦巴山区三种人参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彭毅丹, 马楠, 叶奕含, 刘亦欣, 谭启怡, 陈莹, 张雨曲, 杨新杰
2024, 44(6): 1138-1150.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8001
摘要
(
61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珠子参、羽叶三七和秀丽假人参3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该文以秦巴山区3种人参属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并探讨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3种人参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序列全长为 156 071~156 104 bp,总 GC 含量为 38.10%,基因组大小相似度较高。(2)均注释到 133 个基因,包括 88 个蛋白编码基因、37 个tRNA基因和 8 个 rRNA 基因。(3)3种人参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相似,密码子第 3 位碱基以 A/U 结尾为主,密码子使用模式在受到突变影响的同时,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4)系统发育结果显示,3种人参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秀丽假人参同羽叶三七亲缘关系更近。综上认为,秀丽假人参与珠子参基源植物之间存在近缘关系,这项发现对于珠子参中药材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分子鉴定,以及进一步研究人参属物种的分类、系统发育和进化机提供了重要依据。
Select
红叶野桐叶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侯萍, 任晨阳, 黄艳, 潘立卫, 彭柳亭, 甘纯秋, 李俊
2024, 44(6): 1151-1158.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8076
摘要
(
34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红叶野桐(
Mallotus paxii
)叶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C
18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半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红叶野桐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
1
H-NMR、
13
C-NMR、HR-ESI-MS等波谱数据,结合 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红叶野桐叶中分离得到1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是7″,8″-
threo
-buddlenol D(1)、buddlenol D(2)、7″,8″-
threo
-buddlenol C(3)、buddlenol C(4)、(+)-丁香脂素(5)、表松脂醇(6)、松脂素(7)、1-acetoxyl-2e,6e-dipipero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8)、刺五加酮(9)、落叶松脂醇-4'-
O
-
β
-D-吡喃葡萄糖苷(10)、
rel
-(2
α
,3
β
)-7-
O
-methylcedrusin(11)和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 4'-
O
-
β
-D-glucoside(12)。以上木脂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该研究结果表明,红叶野桐叶中含有丰富且活性良好的木脂素类化合物,说明其良好的药用价值可能与这些木脂素类化合物有关。
Select
宽叶金粟兰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张卫青, 朱成光, 梁伟, 晏晨
2024, 44(6): 1159-1169.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3035
摘要
(
43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寻宽叶金粟兰(
Chloranthus henryi
)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宽叶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并结合 参考文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1)从该植物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pipercyclobutanamide C(1)、chololactone A(2)、sarcanolide B(3)、环银线草醇A(4)、chloramultiol D(5)、chlorasessilifol B(6)、chlorajaponol(7)、tianmushanol(8)、spicachlorantins B(9)、spicachlorantins A(10)、及已灵素A(11)、chloramultiols A(1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化合物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宽叶金粟兰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仅化合物2和化合物7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有抑作用,IC
50
值分别为(4.50±0.27)μmol·L
-1
和(4.25±0.08)μmol·L
-1
,其他化合物对其均无抑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金粟兰属草本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Select
不同成熟度老鹰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志荣, 邵起菊, 吴其妹, 李影, 李文阳, 方灿灿, 肖世基, 陈荣祥
2024, 44(6): 1170-1181.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2010
摘要
(
51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两种不同成熟度老鹰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以对其进行辨识及质量评价,该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老鹰茶中15种酚类化合物,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
+
自由基清除率、Fe
3+
还原能力评价两种茶叶抗氧化能力,再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两种老鹰茶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索老鹰茶中不同酚类化合物对于抗氧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嫩叶茶中儿茶素、对香豆酸、异槲皮苷、金丝桃苷、烟花苷、紫云英苷、山奈酚、槲皮素、阿福豆苷含量显著高于老叶茶,其中儿茶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平均含量比老叶茶分别高1 039.43、169.12、257.35 mg·100 g
-1
。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均可将二者区分。(2)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在抗氧化能力上,二者在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
+
自由基清除率、Fe
3+
还原能力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嫩叶茶优于老叶茶。(3)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法提示老鹰茶中的异槲皮苷、儿茶素、紫云英苷、绿原酸、金丝桃苷、对香豆酸、山奈酚是其发挥抗氧化效能的主要酚类化合物。该研究结果可为老鹰茶的质量控及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Select
珠子参叶皂苷对脂肪酶抑机及降血脂研究
郑花婵, 孟令儒, 何苗, 黄文丽, 但林蔚, 徐虹, 邓翀, 张化为, 姜祎, 宋小妹
2024, 44(6): 1182-1194.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3007
摘要
(
82
)
可视化
收藏
珠子参叶是五加科(Araliaca)植物珠子参(
Panax japonicas
var.
major)
的干燥带梗叶,为秦巴地区特色中药材。为合理开发利用珠子参叶并阐明其化学成分,该研究利用HPLC方法分析珠子参叶皂苷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测定珠子参叶皂苷部位的脂肪酶抑活性及抑类型,通过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验证脂肪酶抑机及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1)珠子参叶皂苷部位主要成分为20(
S
)-人参皂苷Rg
2
、20(
R
)-人参皂苷Rg
2
、人参皂苷Rb
2
、人参皂苷Rb
3
、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h
2
。(2)珠子参叶皂苷部位、20(
R
)-人参皂苷 Rg
2
对脂肪酶具有较强的抑作用,其IC
50
分别为0.14、2.30 μmol·L
-1
。(3)珠子参叶皂苷部位、20(
R
)-人参皂苷Rg
2
、人参皂苷Rb
3
对脂肪酶的抑为可逆性抑,抑类型为非竞争型抑。(4)配体与ARG337B、ASP331B、ILE248B残基结合可能有助于提高配体的脂肪酶抑活性。(5)珠子参叶总皂苷可以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该研究为珠子参叶在降血脂方面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Select
毛草龙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曾雨娴, 廖广凤, 李金玲, 李敏, 李兵, 朱小勇, 卢汝梅
2024, 44(6): 1195-1204.
https://doi.org/10.11931/guihaia.gxzw202307021
摘要
(
56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毛草龙(
Ludwigia octovalvis
)中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
18
中低压和半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毛草龙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活性。结果表明:(1)从毛草龙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1)、8, 8'-bisdihydrosiringenin(2)、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3)、(-)-isolariciresinol(4)、3,4'-二甲氧基鞣花酸(5)、3,3',4'-三甲氧基鞣花酸(6)、1,3,6-tri-
O
-galloyl-
β
-glucospyranose(7)、柯里拉京(8)、没食子酸甲酯(9)、没食子酸乙酯(10)、terminaliate A(11)、丁香酸(12)、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3)、木犀草素(14)、山柰酚(15)、5,8-dihydroxy-7-methoxyflavone(16)、川陈皮素(17)、桔皮素(18)、
α
-托可醌(19)、5-
O
-(
E
)-
p
-coumaroyl quinic acid ethyl ester(20)。其中,化合物1-5、7、8、11、13、16-2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9、10、1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19对白血病HL-60细胞显示细胞毒活性,IC
50
为10.31 μmol·L
-1
; 化合物6-8、19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显示细胞毒活性,IC
50
分别为25.82、42.05、36.94、17.54 μmol·L
-1
; 化合物6、7、11、14、19对肝癌SMMC-7721显示细胞毒活性,IC
50
分别为24.24、26.35、26.51、33.34、20.44 μmol·L
-1
; 化合物6和化合物19对乳腺癌MDA-MB-231显示细胞毒活性,IC
50
分别为34.91、21.13 μmol·L
-1
; 化合物6、7、19对结肠癌SW480显示细胞毒活性,IC
50
分别为36.03、39.97、5.52 μmol·L
-1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毛草龙的化学成分,为毛草龙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4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8-14
作者在线投稿
版权信息
曾用名:植物研究通讯
创刊日期:1981年
刊期:月刊
主管单位:广西科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植物学会
主编:李先琨
国内邮发代号:48-43
国外邮发代号:MO-5054
官方微信公众号:Guiha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