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植物 ›› 2024, Vol. 44 ›› Issue (2): 373-381.DOI: 10.11931/guihaia.gxzw202208026
叶洪波, 周永强, 廖张蓉, 魏鑫, 殷鑫, 李嘉欣, 周英*
YE Hongbo, ZHOU Yongqiang, LIAO Zhangrong, WEI Xin, YIN Xin, LI Jiaxin, ZHOU Ying
摘要: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 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小鼠RAW 264.7细胞的NO生成具有明显的抑作用(P<0.01),在20 μmol·mL-1浓度下,NO抑率分别为67.09%、66.50%、59.83%、36.47%。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