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1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 全选
    |
  • 黄沛, 张雷一, 纪署光, 李卫, 姚斌, 郑广, 李昭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549-1557.
    林草间作具有水源涵养、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为了探讨林草间作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选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花椒+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间作及单作花椒3种模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花椒单作相比,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pH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中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0-10 cm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 <0.05),而10-20 cm土壤中有效磷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0-1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与有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 <0.05),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5),与全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与pH显著负相关(P <0.05);10-2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与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真菌数量与pH显著负相关(P <0.05)。说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和牧草构成的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模式在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微生物数量方面有积极作用。
  • 王思瑶, 王玉娟, 邱开阳, 李小聪, 邱爱珍, 朱亚超, 张硕, 司浩宇, 张焱清, 冯家琳, 冯占荣, 冯绍蕾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558-1570.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土壤中活的有机质部分,是评价土壤有机养分循环通量和周期的重要生态指标。探究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C、N、P循环过程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不同海拔6个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分析方法,解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特征与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沿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 <0.05),MBC、MB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MB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三者均于亚高山灌丛处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1 502.08、35.42和127.55 mg·kg-1;2) MBC:MBP、MBN:MBP、MBC:MBN均随海拔升高呈现波动变化趋势,MBC:MBP、MBN:MBP在浅山灌丛处有最大值;3)冗余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显示,TN、年均温度(MAT)、pH、TN:TP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子(P <0.05),土壤理化因子较海拔、气候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能够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显著变化。
  • 王文琼, 张峰, 郑佳华, 李邵宇, 何江峰, 杨立山, 张彬, 赵萌莉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571-1582.
    生态位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弃耕年限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分别选取弃耕5年、弃耕15年、弃耕20年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弃耕地植物群落组成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弃耕演替阶段重要值较高的物种逐渐由一、二年生植物转为多年生禾草,生态位宽度最大物种也由一年生植物转变为多年生植物,但仍与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不同。弃耕20年和天然草地生态位重叠程度整体高于弃耕5年与弃耕15年;弃耕15年生态位重叠主要集中在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之间;天然草地和弃耕20年处理下生态位重叠最大的物种对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本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年限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特征逐渐向天然草地方向演替。
  • 那尔格孜·阿力甫, 宋泊沂, 庄伟伟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583-1594.
    为明确荒漠豆科植物对邻近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豆科植物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及其邻近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分析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综合对比准噶尔无叶豆与草本植物共存群落(LH)和仅草本植物群落(NH)的6种多样性指数,进一步运用冗余分析(RDA)探讨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NH群落中,共有植物8科11属11种,其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在LH群落中,共有植物4科6属6种,其中藜科植物种类最多。2) NH群落多样性指数H、D、R显著高于LH群落,优势度指数C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P <0.05),说明NH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但物种分布优势性较差,LH群落中物种优势度较为突出。3)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群落土壤有机碳(SOC)、有机质(SOM)、全氮(TN)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在相同土层中,LH群落显著高于NH群落(P <0.05)。4)冗余分析显示,对NH群落和LH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的主要土壤因子分别为土壤硝态氮(NO3--N)和全磷(TP)。综上所述,准噶尔无叶豆对邻近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存在准噶尔无叶豆的群落中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低,但群落土壤结构较好,肥力更佳,具有群落优势性。
  • 达朝玲, 李亚娟, 胡蕊梅, 鱼小军, 徐长林, 史志翯, 徐晶晶, 包红红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595-1605.
    施肥是退化高寒草地恢复和防治的重要措施,为明确氮磷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对退化高寒草甸的修复效果以及施用菌肥后化肥减量的可行性,筛选祁连山高寒草甸恢复的适宜施肥方案,在东祁连山典型中度退化高寒草甸设置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磷复合肥600 kg·hm-2 (PM)、单施菌肥75 kg·hm-2 (BM)、氮磷复合肥600 kg·hm-2+菌肥75kg·hm-2 (P600BM)、氮磷复合肥450 kg·hm-2+菌肥75 kg·hm-2 (P450BM)、氮磷复合肥300 kg·hm-2+菌肥75 kg·hm-2(P300BM) 6个处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CK,PM、P600BM、P450BM、P300BM处理的植被生物量鲜重均显著提高(P <0.05),施肥后豆科、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优势度明显增加。相比CK,所有施肥处理植被多样性指数升高,PM和P450BM、P300BM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0-10 cm土层中,P450BM处理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P <0.05),B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为P450BM处理,显著高于CK和其他施肥处理(P <0.05)。5-20 cm土层,BM和P300BM处理的紧实度较低。综上所述,施用氮磷肥以及氮磷肥配施菌肥对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并且单施氮磷肥的效果优于氮磷肥配施菌肥,但氮磷肥配施菌肥处理明显提高了高寒草甸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氮磷复合肥450 kg·hm-2+菌肥75 kg·hm-2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
  • 王雪珊, 孔晓蕾, 刘杰淋, 张强, 彭大庆, 于利民, 刘新鹏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06-1613.
    为明确施氮对栽培草地生产性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栽培羊草(Leymus chinensis)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施氮处理[N0 (0 kg·hm-2)、N1 (42 kg·hm-2)、N2 (84 kg·hm-2)、N3 (126 kg·hm-2)],通过连续两年(2018年、2019年)试验观测,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栽培羊草地的株高、干物质产量及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后羊草的株高和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施氮量为84 kg·hm-2 (N2处理)时表现最好,随后呈下降趋势。2018年和2019年,在N2处理下羊草的干物质产量较N0分别提高了43.20%(P <0.05)和22.15%。与N0相比,N2处理显著提高了2019年0-10 cm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但对p H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羊草的株高、干物质产量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综合分析,当氮肥施用量为84 kg·hm-2时,对松嫩平原栽培羊草地的羊草生产和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最好。
  • 李笑雨, 白金珂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14-1623.
    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的基本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草地、耕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相关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指标,并运用土壤质量指数法(SQI)定量评估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饱和导水率属于极敏感指标,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砂粒属于高度敏感指标,pH、容重、粉粒、黏粒属于中度敏感指标。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全氮、粉粒、黏粒、电导率构成,最小数据集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信息(P <0.01)。根据最小数据集计算的SQI表现为乔木林地>草地>耕地>灌木林地,且乔木林地土壤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 <0.05)。评价结果对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刘亚培, 周升峰, 李昶仪, 毛佳静, 刘月月, 韩翔劲, 李进超, 张馨月, 许立新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24-1631.
    为了解践踏对不同植丝深度草坪草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植丝式混合草坪为试验对象,设置5种不同人造草丝深度6、9、12、15、18 cm和不植丝(CK),通过模拟践踏处理的方式,对比研究5种植丝深度混合草坪与天然草坪在践踏胁迫下草坪草的坪观质量、生理指标以及践踏后草坪草的恢复状况。未践踏情况下,植丝深度18 cm草坪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深度植丝处理,随着践踏次数增加,其他各深度植丝处理也对草坪质量有一定提升作用。植丝15 cm处理高羊茅叶绿素含量均能更快恢复,9 cm以上处理组在抑制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恢复方面均有优势。综合试验结果表明,践踏胁迫条件下植丝式混合草坪的坪观质量总体表现高于天然草坪,植入人造草丝深度9 cm以上能在不同指标上有效加强草坪草抵抗践踏胁迫的能力,提升草坪草践踏后恢复速率。本研究为植丝式混合草坪的技术探索及应用推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 张隆安, 徐婷婷, 魏庐潞, 马周娟, 马飞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32-1644.
    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态适应密切相关,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生态适应机制。本研究以不同海拔梯度(2 950和3 530 m)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其在不同温度(10和25℃)下的根系功能性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显著影响了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P <0.05),但对海拔3 53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影响不显著;主坐标分析表明温度变化显著改变了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r=0.53,P <0.05),且与25℃温度处理相比,10℃显著增加了海拔2 950 m种源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海拔3 530 m种源的Kapabacteria、纤维菌属(Cellvibrio)、Glutamicibacter、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诺卡菌属(Nocardia)的相对丰度(P <0.05)。同时,温度变化显著降低了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的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长(P <0.05),但是仅对海拔3 530 m种源的根平均直径影响显著。Mantel检验表明,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受温度、根长和根平均直径影响显著(P <0.05),而海拔3 530 m种源根际土壤菌群结构受温度、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影响显著(P <0.05)。本研究发现,不同海拔梯度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及根系性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而且根系性状与其根际细菌的群落构建显著相关。
  • 程志号, 孙长君, 郭素霞, 曾学蔚, 严琳玲, 吴琼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45-1649.
    木豆(Cajanus cajan)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豆类作物,是一种集粮、饲料、药物为一体的多用途植物,同时,作为先锋植物,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方面有重要功能。海南木豆种植时间长、资源多样性高,但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报道目前较少。本研究以海南两个重要木豆产区‘保亭’和‘白沙’木豆地方资源为材料,通过核型分析发现,‘保亭’木豆核型公式为2n=2x=22=16m+6sm,其中10号染色体有一对随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L+5M2+3M1+2s,为1A型;‘白沙’木豆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m,未发现随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L+4M2+5M1+1s,为2A型。本研究结果为木豆资源鉴定提供了新技术,也为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刘俊英, 许文博, 田沛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50-1659.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羊茅属(Festuca)内生真菌,筛选适于内生真菌生长的培养基并比较不同菌株的生长速度,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生长培养基,包括不同pH (4、5、6、7、8、9、10),不同碳源(葡萄糖、麦芽糖、乳糖、D-木糖、D-山梨糖醇、可溶性淀粉),不同氮源(蛋白胨、胰蛋白胨、硝酸钠、硝酸铵、尿素、草酸铵、硝酸钾)和不同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察氏培养基(Czapek agar)、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和水琼脂培养基(WA)],选择11株从羊茅属植物分离的香柱菌属(Epichlo?)内生真菌(G1、G2、G3、G4、291-4、291-14A、1、2、9、57A、84F)在这些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探究上述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速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培养基种类和pH对内生真菌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速度均有显著影响(P <0.05),内生真菌的最适生长pH为4~7,利用能力最强的碳源为D-山梨糖醇,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较适宜的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其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是菌株1和2,生长速度最慢的菌株是291-4和291-14A。
  • 高悦, 秦启娟, 严佳玥, 崔静怡, 魏岩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60-1667.
    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潜在的草坪绿化资源。萹蓄种子具有二型性:夏季产生黑色小种子,秋季产生棕色大种子。为探究萹蓄异型种子幼苗在大小以及生物量分配模式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野外盆栽试验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萹蓄两种形态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新成熟棕色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黑色种子(P <0.05)。2)棕色种子幼苗株高显著大于黑色种子幼苗(P <0.05),且棕色种子幼苗比黑色种子幼苗根系伸长和生物量积累更快、子叶更大。3) 5月12日四叶期最后一次测量时,棕色大种子和黑色小种子幼苗的根冠比分别为0.07和0.29,黑色种子幼苗的根冠比显著大于棕色种子幼苗(P <0.05)。异型种子幼苗的差异为种群提供了灵活的生态适应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种群的成功。
  • 魏向宇, 王斌, 王腾飞, 冯琴, 倪旺, 邓建强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68-1678.
    筛选适宜的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是宁夏引黄灌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小黑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种子产量和营养品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小黑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冀饲草3号’的株高最高,为171.17 cm,与‘鉴46’‘鉴12’和‘晋饲草1号’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鉴46’的节数最多,为5.33;‘晋饲草1号’的穗长、穗重、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和种子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4.32 cm、5.56 g、31.67、55.14 g、4.47 g和7 478.95 kg·hm-2;小黑麦的籽粒粗脂肪含量介于2.77%~3.82%,籽粒粗蛋白含量介于12.31%~13.63%,其中‘冀饲草1号’的籽粒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3.63%和3.82%;对小黑麦饲草营养品质而言,‘普瑞’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9.31%,‘晋饲草1号’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3%,‘优能’的粗灰分含量最高,为7.46%,‘甘农2号’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57.07%和31.16%。经主成分分析得出,‘晋饲草1号’综合得分最高,相比于其他品种更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
  • 周浪敏, 李长慧, 土旦加, 湛宇, 杨明春, 井国宁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79-1689.
    研究植物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评估植物的养分需求和养分供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揭示植物适应环境的生态策略。本研究测定了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在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及完熟期的茎、叶、穗、根的C、N、P含量以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分配比,探究玉树鹅观草各功能构件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生育期变化规律,为玉树鹅观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玉树鹅观草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08.52、8.75、2.15 mg·g-1;C:N、C:P、N:P比值均值分别为65.52、537.55、9.75,叶片N:P均值小于14,表明玉树鹅观草的生长更易受N元素限制。2)玉树鹅观草叶C、N、P含量、穗N含量、根C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穗P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除蜡熟期外,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穗部N、P含量最高,且穗中C、N、P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移整体不断上升,在完熟期达到最大值,说明进入花期后养分逐渐向穗中转移,玉树鹅观草在生长策略上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后代。3)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0.1,小于1.0,属于中度变异范畴。变异来源分析表明,生育期对玉树鹅观草C含量变异的贡献大于功能构件差异,而功能构件差异对玉树鹅观草N、P含量及C:N、C:P、N:P变化的贡献大于生育期变化。
  • 陈国豪, 杨光, 刘琪琪, 陈泽林, 侯帅, 孙兴荣, 张志新, 付娟娟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690-1701.
    杂草是牧草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在牧草建植阶段通过化感效应严重影响出苗效果。本研究以2种农田主要杂草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水提液(0.25、0.50、0.75、1.00 g·mL-1)下对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谷子(Setaria italica)和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 3种牧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绿藜和赖草水提液对3种一年生牧草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效果随浓度提高而增强。在牧草种子萌发期间,杂草水提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萌发率下降和延缓萌发时间方面,谷子萌发被赖草和灰绿藜完全抑制的预测阈值为0.3~0.6 g·mL-1,而苏丹草和湖南稷子为0.9~1.2 g·mL-1。在牧草幼苗生长过程中,2种杂草水提液对3种牧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均有影响,其中赖草水提液对湖南稷子的幼苗的影响呈现低浓度(低于0.75 g·mL-1)同时影响根和苗的生长、高浓度(0.75~1.00 g·mL-1)根和苗生长抑制作用不一致现象;湖南稷子对灰绿藜和赖草水提液化感作用抗性分别在低于0.50和0.25 g·mL-1浓度表现较高,而谷子最弱,主要表现在根长和苗长受抑制影响最大。虽然3种供试牧草都受到2种杂草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但各牧草幼苗生长对其化感作用耐受能力有差异。其中苏丹草和湖南稷子对2种杂草浸提液的耐受阈值相同(0~0.75 g·mL-1),高于谷子的耐受阈值(0~0.25 g·mL-1)。本研究表明化感效应可以通过影响萌发策略,调控地上、地下生长行为,抑制牧草苗期建植。苏丹草和湖南稷子在对抗灰绿藜和赖草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种植这2种抗性较强的牧草,可以减少杂草的影响,为牧草生产中地建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谢凯丽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01-1701.
    <正>6月国际主要饲料价格均持续下跌;畜产品价格除了瘦肉猪下跌,其他均上涨。一、国际主要饲料价格均持续下跌6月份玉米、大豆、高粱、豆粕、菜籽、豆粉和苜蓿粉的平均价格分别161.46、430.89、202.97、400.85、469.12、384.20和383.71 USD·t-1,环比下降3.73%、3.71%、0.97%、2.22%、7.08%、1.05%和3.11%。
  • 姚路, 王森山, 马瑞, 魏江文, 王文军, 宋丽雯, 刘磊, 蒋琼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02-1709.
    昆虫无法合成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部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或其他途径获取,而植物韧皮部氨基酸被认为是蚜虫生产性能的关键限制因素。为明确抗蚜紫花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液相-质谱联用仪测定了豌豆蚜取食抗、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蚜品种‘甘农5号’和感蚜品种‘猎人河’)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供试植物材料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甘农5号’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猎人河’(P <0.05),差异倍数为2.25;豌豆蚜取食‘甘农5号’后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豌豆蚜取食‘猎人河’后的含量(P <0.05),差异倍数为1.48;豌豆蚜取食‘甘农5号’后脯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低于豌豆蚜取食‘猎人河’后的含量(P <0.05),差异倍数分别为0.31、0.81、0.61和0.86。说明抗蚜紫花苜蓿品种‘甘农5号’可导致豌豆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且可通过影响豌豆蚜的脯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来影响豌豆蚜的生存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豌豆蚜的防治及优质抗蚜苜蓿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张鹤山, 张婷婷, 田宏, 熊军波, 陆姣云, 吴新江, 刘洋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10-1719.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是一种世界性优质的蛋白饲草,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被广泛栽培,而南方地区多为酸性土壤。研究发现,白三叶具有一定的耐酸铝性,因此筛选耐酸铝种质对于开发白三叶优异资源、培育耐酸铝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30份国内外白三叶种质为对象,研究不同酸铝浓度下的白三叶萌发特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酸铝性综合评价。随Al3+胁迫浓度的增加,白三叶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下降,胚根变短、变粗;Al3+浓度≥1.0 mmol·L-1时白三叶种质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受到显著抑制(P <0.05)。除胚根直径外,白三叶萌发性状不同胁迫浓度间差异显著(P <0.05),且萌发期每个胁迫处理下同一性状不同白三叶材料间亦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在2 mmol·L-1处理下白三叶多数性状具有更大的变异系数指标差异,可作为白三叶耐酸铝性综合评价的适宜胁迫浓度。聚类分析将30份白三叶划分为3个耐酸铝能力不同的类群,其种质耐酸铝性强弱与综合评价值基本一致。来自荷兰的种质‘EM196’和来自澳大利亚的种质‘EM085’具有较高的酸铝胁迫耐受性。
  • 那亚, 陶雅, 李峰, 花梅, 徐丽君, 李文龙, 乌仁曹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20-1728.
    观测15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研究不同生育期对不同燕麦品种全株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为鄂尔多斯地区引进高产优质的燕麦品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干草产量最高的品种分别是‘爱沃256’‘领袖’和‘黄燕麦’;2)粗蛋白含量在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最高的品种分别是‘爱沃256’‘青引2号’和‘甜燕麦’;3)粗灰分含量在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最低的品种分别是‘青引1号’‘白燕7号’和‘黄燕麦’;4)‘青引2号’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灌浆期最低,蜡熟期和乳熟期最低的品种均是‘白燕7号’;5)在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品种均是‘白燕7号’;6)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白燕7号’的干草产量先降低后增加,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下降。综合分析得出,‘白燕7号’可作为鄂尔多斯地区高产优质的燕麦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其最适刈割期为蜡熟期。
  • 徐晶, 赵学群, 王珍珍, 江杰, 殷树鹏, 沙如意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29-1735.
    为研究盐地碱蓬(Suaeda salsa)青贮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变化,采用真空包装避光发酵,分别在0、7、14、21、28、35、42、49、56 d开袋取样,测定青贮的感官品质、营养价值、发酵品质。结果显示,青贮的气味、色泽和物理状态在发酵42 d内品质良好,之后开始下降。干物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21~42 d间无显著变化(P> 0.05)。发酵7~35和49 d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原料(P <0.05),随青贮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青贮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在14到56 d显著降低(P <0.05)。21 d以后的pH显著低于前14 d (P <0.05),后趋于稳定。28 d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时间(P <0.05)。随着发酵的延长,不良产物乙酸、丙酸、丁酸、氨态氮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乙酸和丙酸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分别在28和14 d开始趋于稳定,35 d产生丁酸,但含量极低,49 d后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高于前期(P <0.05),V-Score评价表明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青贮发酵品质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盐地碱蓬青贮最适宜的发酵时间为28~42 d。
  • 吴丽娟, 欧翔, 连海, 邱静芸, 刘峥, 钟云平, 肖江平, 雷小文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36-1746.
    为探讨复合菌制剂和复合酶制剂对饲料桑(Morus alba)与脐橙(Citrus sinensis)渣混合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K,无添加)、复合菌制剂组[(J组,添加0.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0.0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复合酶制剂组(M组,添加0.01%纤维素酶和0.1%木聚糖酶)、复合菌酶制剂组(JM组,添加0.1%植物乳杆菌、0.05%枯草芽孢杆菌、0.01%纤维素酶和0.1%木聚糖酶),青贮发酵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J组和JM组的干物质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 <0.05);J组、M组和JM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下降,M组和JM组的酸性洗涤纤维极显著下降(P <0.01),而J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与CK组相比,J组、M组、JM组的pH均极显著降低(P <0.01);J组和JM组的氨态氮/总氮含量极显著下降(P <0.01),而M组无显著差异(P> 0.05);J组、M组、JM组的乳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 <0.01),M组的乙酸含量最高,而JM组的丙酸含量最低,且各组均未检测到丁酸。在门水平上,各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且相对丰度以JM组最高;其次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以CK组最高。在属水平上,CK、M组优势菌属主要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主,而J、JM组优势菌属主要以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维斯氏菌属(Weissella)为主。综上所述,单独添加复合菌制剂或复合酶制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升饲料桑与脐橙渣混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还能改善其微生物菌群结构与组成,但联合添加复合菌制剂和复合酶制剂的青贮效果更佳。
  • 韩学琴, 李莲红, 罗会英, 邓红山, 刘进娣, 范建成, 金杰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47-1756.
    辣木(Moringa oleifera)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se)含糖量高且生物产量大,两者均为营养丰富饲料资源。本研究将辣木叶(Y)、辣木枝(Z)与辣木枝叶(ZY)分别以6个比例(0、20%、40%、60%、80%、100%)与高丹草(G)混贮,青贮40 d后检测青贮饲草的感官品质(气味、色泽、质地)、发酵品质(有机酸含量)和营养成分[粗蛋白(CP)、粗纤维(CF)、粗脂肪(EE)、无氮浸出物(NF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碳水化合物(WSC)],探究不同辣木组织(Y、Z、ZY)和高丹草适宜的混合青贮比例。结果显示,高丹草单贮感官评定总分最高,辣木叶与高丹草混贮平均分次之,辣木枝叶混贮感官评分等级最低;80%辣木叶与20%高丹草混贮显著降低了CF和NDF含量,40%辣木枝与60%高丹草混贮显著降低了CF含量并提高了NFE含量,60%辣木枝叶与40%高丹草混贮显著降低了CF含量并提高了EE含量。综上所述,辣木叶、枝、枝叶与高丹草最佳混贮比例分别为80%、40%和60%,辣木叶与高丹草以80%和20%混贮时效果最佳,本研究为有效利用辣木与高丹草资源从而促进云南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 赵月, 刘亚兰, 高艳菊, 李向义, 黄彩变, 周杰, 曾凡江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57-1766.
    为探究极端干旱区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经济有效的水肥种植措施,本研究在和田地区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土上设置了水肥和覆膜的双因素试验,设3个水肥处理(60%、80%和100%水肥),3个覆膜处理(无膜、液膜和白膜),共计9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和覆膜方式对油莎豆干物质产量、土壤养分、土壤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油莎豆的生长与各部分产量均无显著影响(P> 0.05),覆膜处理显著影响油莎豆株密度、块茎个数、千粒重及块茎产量(P <0.05)。油莎豆叶生物量与块茎产量均在覆盖白膜条件下最大,块茎产量在液膜处理下为最低。水肥与覆膜处理对土壤养分均有显著影响,水肥处理与覆膜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以及20-40 cm土层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种植油莎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其余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白膜+60%水肥条件下为最高;并且显著降低了土壤深层盐分含量,但过量的水肥会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综上所知,在覆盖白膜的条件下,选择较低的水肥添加量能够在获得较高的油莎豆产量的同时,减少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效益,因此,针对贫瘠缺水的沙化土地,推荐使用白膜+60%水肥的模式种植油莎豆。
  • 张吉宇, 谢文刚, 张建全, 张正社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67-1774.
    草类植物育种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试验能力提升在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草业科学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标新农科建设要求,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和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这种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高水平育种人才的需求。教学团队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材编写,引入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以及引进育种专业软件DeltaGen和国际智力等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经过课程改革,学生对草类植物育种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 李伟斌, 赵传燕
    草业科学. 2024, 41(07): 1775-1780.
    利用野外台站建设的优势开展“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的重点方向。本文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从野外台站的选择、实践内容的设计与优化、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基于野外台站的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分析了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成效,并提出了改进方向,为今后“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