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 全选
    |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1-1.
    <正>《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杂志系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1982年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381/Q;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6-9690;邮发代号:28-245。其办刊宗旨是报道野生经济植物保护和利用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综合利用、栽培技术,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从事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者的相互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主要栏目包括综述、研究报告、资源研究、应用开发、栽培技术、信息汇编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林、
  • 王家钰, 孟祥文, 刘硕, 程敏, 谭亚楠, 苏文瑞, 庆兆, 贾晓益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8-13.
    目的:比较二色五味子与南、北五味子的抗炎活性,探讨二色五味子作为中药五味子候补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探究三种五味子的抗炎活性。结果:在三种急性小鼠炎症模型中,三种五味子均可减轻小鼠的足肿胀及耳肿胀度,降低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显示,南、北及二色五味子醇提物均含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结论:二色五味子与南、北五味子均具有抗炎作用,且二色五味子与南五味子抗炎活性相似。
  • 黄钰芳, 陈莺宇, 邱亚娟, 邵晓龄, 陈亚明, 高健, 郭亚菲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14-20+50.
    目的:优化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分析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以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及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为评价指标,在正交试验基础上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EWM)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AHP-EWM)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优化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并以最佳工艺制备黄芩提取物,利用MTT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AHP-EWM法确定的权重系数科学合理,优选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5%、超声时间25 min、超声温度60℃、料液比1∶25。ELISA法结果表明,黄芩提取物浓度为50~300μg/mL时,可显著抑制RAW264.7炎性细胞TNF-α、IL-6的释放。结论:AHP-EWM法确定的权重系数客观真实,优选的工艺稳定可靠,该工艺下制备的黄芩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 吴垠志, 谷巍, 钱旭东, 张道国, 邱蓉丽, 汤俊杰, 费小檬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21-28.
    目的:优化滨海白首乌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探究不同产地的白首乌多糖得率的差异,为其深度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考察液料比、粉碎程度、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对滨海白首乌多糖得率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出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测定不同产地白首乌多糖得率。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2 mL/g,提取温度92℃,提取时间2.7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实际测得的多糖得率为5.316%±0.018%,与模型预测值5.382%基本吻合。在该条件下提取了11个不同产地的白首乌多糖,其中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所产白首乌的多糖得率为5.218%±0.049%,高于其他产地。结论:优化后的滨海白首乌多糖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在所得最优工艺条件下,比较了11个不同产地的白首乌多糖得率,各产地白首乌多糖得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所产白首乌多糖得率最高,可以作为多糖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原料。
  • 李紫薇, 王晓楠, 李洪超, 朱浩, 王盼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29-36.
    试验对‘Гресия’、‘Глесия’、‘B10-2020’、‘BGL-2019’和‘BLG-2019’ 5个工业大麻品种(系)的6个产量性状、4个品质性状以及7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产量、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茎粗、工艺长度与鲜皮重、干皮重、鲜茎重等产量性状之间普遍呈显著正相关;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4个性状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20%,根据综合评分,得出不同品种(系)综合性状排名为‘B10-2020’>‘Гресия’>‘Глесия’>‘BLG-2019’>‘BGL-2019’,相关性分析显示综合得分与大部分农艺性状显著正相关,与品质性状显著负相关,表明综合得分可以较好地反映5个试验品种的综合表现情况,为培育、开发高产量及高品质工业大麻纤维提供参考。
  • 穆寅生, 张鸽香, 李立婷, 韩睿婷, 赵雪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37-43.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4种毛茛科植物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其引种驯化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4种毛茛科植物为试验材料,试验分为对照(CK)、轻度干旱(D1)、中度干旱(D2)和重度干旱(D3)4个梯度处理,通过干旱胁迫对4种毛茛科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判断植物干旱耐受性。结果: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毛茛、猫爪草、天葵叶片叶绿素a(Chla)含量、叶绿素b(Chlb)含量、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呈下降趋势,华东唐松草各叶绿素含量则先升后降;干旱处理下,4种毛茛科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与胁迫程度呈负相关,胞间CO2浓度(Ci)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除初始荧光(F_o)外,4种毛茛科植物叶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_o)均较对照出现显著下降。结论:4种毛茛科植物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天葵、华东唐松草、毛茛、猫爪草。
  • 周睿, 陆婷, 刘爱民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44-50.
    目的:全缘铁线莲(Clematis integrifolia L.)是铁线莲属直立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了解种子休眠特性及破眠方法可为其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缘铁线莲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纸培法探究控制条件下种子休眠及萌发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果实形态成熟时种子尚不具备发芽能力,种子生活力为86.33%±2.87%,种皮(包括瘦果果皮)透水性良好,种胚无吸水障碍。种子浸取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果实形态成熟时种胚发育尚不完全,低温层积能促进种胚发育。低温层积90 d可将种子发芽率提高到73.33%±4.71%。使用200 mg·L-1赤霉素浸种24 h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61.11%±5.67%。结论:全缘铁线莲种子休眠是由于萌发抑制物和种胚分化不完全而导致的形态生理休眠,播种前将种子低温层积90 d或使用200 mg·L-1赤霉素浸种24 h可以有效打破种子的休眠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 马庆博, 石晶, 朱旭江, 姚世霞, 杨鹏伟, 刘竞, 高嘉雯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51-59+84.
    目的:建立半夏中37种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基于无机元素含量分析不同产地的相关性,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ICP-MS法检测半夏中无机元素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法对产地进行区分,计算半夏中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靶标危害系数和致癌风险,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不同产区的半夏所含元素种类差异较小,含量差异较大,甘肃省内和甘肃省外的半夏无机元素含量有显著的地域差异,OPLS-DA和PCA分析方法确定了半夏中Mn、Sr、Tl、Th、Rb、Yb等共17种差异性特征元素,根据这些元素可以将甘肃省内半夏分为一类,甘肃省外半夏分为一类;参考202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标准,34批半夏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均未超标。但半夏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34批半夏中As和Pb元素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但不存在因服用半夏原药材而导致的潜在致癌风险。结论:试验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且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半夏中多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不同产地的半夏中无机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差异元素可对不同产地进行区分,所建立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可为不同产地半夏中所含无机元素的控制和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 张佳宁, 谢田朋, 杨林桦, 杜晓雪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60-67.
    根腐病可导致药用植物出现根部腐烂,叶片变黄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药用植物质量和产量,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近年来药用植物根腐病的研究成果,从根腐病的发病特征、病原菌种类、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防治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解决药用植物根腐病问题提供参考。
  • 李施婵, 黄秀芳, 刘海晨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68-75.
    硒多糖是由硒和植物多糖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由于其比单一的硒或多糖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然而,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结构错综复杂的植物多糖难以考证。本文通过简述近年来发现的植物硒多糖的提取方法、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等,并进行比较,初步推断植物硒多糖的共性和研究规律,为后续植物硒多糖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 彭静文, 彭静磊, 杜荣菲, 高星, 尹国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76-84.
    喹唑啉酮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源化合物中,是多种生物碱的主要结构单元,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疟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随着药物耐药性、环境污染等现象的频繁出现,源于自然界生物的药物研发已然成为趋势。喹唑啉酮作为天然源小分子,已成为众多课题组的主要课题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频繁发布于各大期刊。本文针对喹唑啉酮骨架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喹唑啉酮类药物的研发提供支持。
  • 熊嫣, 胡逸灵, 熊洁, 叶演, 徐帧欢, 刘露婷, 龚俊杰, 李杰平, 邹全明, 曾浩, 孙红武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85-90.
    近年来,由于藤黄属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众多药理作用的独特优点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藤黄属植物(Garcinia Linn.)所分泌的干燥胶树脂,其化学成分主要有桥环类环氧杂蒽酮、糖、黄酮、三萜等,其活性成分包括藤黄酸、新藤黄酸、α、β-藤黄素,藤黄宁和别藤黄酸等。本文对其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综述,期望为更好地利用与开发藤黄属药用植物奠定坚实基础。
  • 肖燕子, 王旭, 张宏斌, 黄学文, 姜超, 刘欣雨, 何立超, 邓庆山, 风润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91-96.
    目的:通过对呼伦贝尔岭东地区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种质资源分布、种群生境及样方内物种组成进行考察、搜集和整理,为该地区野生大豆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植物样本采集、资料文献收集等,分析了野生大豆地理分布特征、伴生植物组成及生长状况,并对保护区和非保护区野生大豆保护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呼伦贝尔岭东地区野生大豆大多分布在湿地、池塘、水稻田边机耕路、大豆田边、铁道旁边等地势低洼处,零星分布,也有连片成为群落的。野生大豆在湿地公园区域内株丛数和盖度排序第一,株高平均值为48 cm。伴生植物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83丛、盖度7%)、长萼鸡眼草(Kummerowia stipulacea Maxim.)(62丛、盖度3%)、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52丛、盖度16%)占位优势种。结论:呼伦贝尔地区野生大豆资源较丰富,发展提升空间大,但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造成野生大豆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本次调查为该地区的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李林山, 王梓瑜, 刘米利, 鲁客, 狄龙, 段义忠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97-106.
    目的:预测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植物不同时期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探究影响革苞菊属植物潜在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方法:基于革苞菊属植物的40个实际地理分布点以及29个生物气候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MaxEnt模型AUC检验值均高于0.94,其模拟可信性极高;影响革苞菊属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紫外线的季节性、最湿月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和最高月份的平均UV-B值;从末次冰盛期到当代革苞菊属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是高纬度往低纬度迁移,整体往东迁移。当代到205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分布区均是低纬度往高纬度迁移,整体向东北扩张,2050年到207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苞菊属植物分布区呈现扩张的趋势由高纬度往低纬度迁移,整体往西南方迁移,均有向高海拔迁移趋势。在未来205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适生区都将集中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而在未来207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革苞菊属植物未来在中国的整体迁移路线呈现由北往南、由东向西偏移,且均有向高海拔地区移动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及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代涛, 陈晓芳, 李光燕, 宋向文, 吕跃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107-112.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专著、方书及其它文献,对石榴名称、药用品种、药用部位、性能、功效应用、炮制等进行考证。结果表明,石榴名称除正名外,异名众多,命名方式各异;石榴药用品种有酸、甘之分,区别较大,存在同名异物现象,药用部位除果皮外,尚有根(皮)及果实、花等。石榴皮药性除酸、涩、温,归大肠经外,尚有寒(凉),归肾经,有毒性等。石榴果皮功效主治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内容之外,尚有止精漏,外用治痈肿疮毒,体癣,水火烫伤,发白等,驱虫则以根皮为主。炮制时须忌铁器,除炒炭增强收涩之性外,尚有煅炭、醋制、炒焦、炒黄等,须深入研究。
  • 郭绍宇, 曲上, 陈俊通, 周可柔, 尚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113-117.
    报道了1个中国维管植物新记录种—波叶菊(Chrysanthemum sinuatum Ledeb.),2个新疆维管植物新记录种—刺果茶藨子(Ribes burejense Fr. Schmidt.)、赛北紫堇[Corydalis impatiens (Pall.) Fisch.]。根据标本和野外观察对3个新记录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并提供了部分形态特征和生境照片。该报道丰富了新疆地区维管植物多样性,为该地区的植物保护以及物种编目提供了基础数据。
  • 陆归华, 易丽莎, 陈喜棠, 詹鹏, 兰德庆, 刘虹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118-122.
    根据野外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新增湖北省野生兰科植物记录4属5种,分别为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齿突羊耳蒜(Liparis rostrata)、小沼兰(Oberonioides microtatantha)和巫溪虾脊兰(Calanthe wuxiensis),其中小沼兰属(Oberonioides)为湖北新记录属。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湖北省植物区系资料,可为湖北省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 徐天才, 陈翠, 康平德, 戚淑威, 孙恒, 袁慧娟, 杨少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6): 123-130.
    目的:了解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药用植物交易现状,发掘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进行调查,完成包括基原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等内容的药用植物编目。结果:经过整理和鉴定,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药用植物有153种,隶属72科,123属,被《中国药典》收录49种,作为保健品使用的药材共28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共29种。药材药用部位有8类[根类(根或块根或根茎)、全草类或全株类、果类、鳞茎、花类、子实体类、油类、叶类],其中以根类入药最多,占总种数的47.7%。药材主要用于益气补血、益肾强筋、键脾和胃、调节免疫、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温里散寒、温经止痛、抗炎、镇痛及清热解毒等功效。药材使用方法以水煎服为主,其次是多种配伍炖肉,煎汤熏洗或沐浴,捣烂外敷,泡酒涂擦。药材治疗疾病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最多(56种,36.6%),其次是治疗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疾病(54种,35.3%)。结论: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被用于药用、食用和保健品,药用独具民族特色,成为发掘新药源、新用途的潜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