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 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斑海豹粪便中共鉴定出鱼类16种,隶属5目8科13属。食物组成的相对丰度显示:梭鱼(Lizahaematocheilus)为绝对优势的饵料食物(40.72%),其次为鰕虎科(Gobiidae)种类(23.18%)。属水平不同采样群体的相对丰度显示:2021年、2023年辽东湾北部冰区和2023年盘锦辽河口栖息地排在前3位的种类分别是梭属(Liza)31.91%、矛尾鰕虎属(Chaeturichthys)14.06%和缟鰕虎属(Tridentiger)8.39%,梭属42.37%、复鰕虎属(Acanthogobius)14.06%和矛尾鰕虎属11.17%,及梭属47.93%、矛尾鰕虎属13.93%和绵鳚属(Zoarces)12.18%,分别合计占斑海豹3个群体食物组成相对丰度的54.36%、67.60%和74.04%。研究结果与辽东湾北部的渔业资源优势物种一致,表明斑海豹为广食性物种,其食物组成主要取决于栖息海域、季节及主要猎物种类的丰度。
为探究食物主要营养成分对花鼠(Tamias sibiricus)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人工饲料饲喂花鼠,以野外自由取食为对照,通过粪便采样,以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花鼠肠道菌群组成。依据食物来源和饲料中脂肪、淀粉含量的不同,将被饲喂的花鼠分为野外组、脂肪组、淀粉组和饲料组。结果显示:不同饲喂条件下,花鼠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Muribaculaceae_norank和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多样性分析显示,野外组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多样性较高,但野外组与淀粉组菌群组成相似度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厚壁菌门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拟杆菌门与淀粉和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食物成分变化影响了花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丰富度;食物主要营养成分与特定菌群存在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