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2): 456-460.
• • 上一篇
曹宇阳, 蒋瑛, 王绍能, 车静, 伍春莲, 吴云鹤
摘要: <正>2016年4月4日,在广西桂林市猫儿山安堂平(25°54′42.21″N,110°27′54.93″E)采集并测量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4只标本(1♀:KIZ 027219;3:KIZ 045761,KIZ 045711,KIZ 027220),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物馆。该蛙体型中等(雄性体长26.92~30.60 mm,雌性体长39.16 mm,表1),趾间微蹼,有侧缘膜,腹部白色,两侧有棕色雾状斑点,背部有细小的白色颗粒,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中部,具肩腺、股腺和腹侧腺,无犁骨齿,吻端和眼间有相互垂直的白色条纹,符合侗掌突蟾(Leptobrachella dong)的鉴定特征[1],且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采集标本与模式产地标本聚成单支系,支持率为0.96/89(图1)。因此,经形态和分子证据确认采集标本为侗掌突蟾,为广西两栖动物新纪录种[1]。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