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4年, 第3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4-0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曹小燕, 曹明, 邓敏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1-6.
    摘要 ( 3143) PDF全文 ( 407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叶结构对壳斗科(Fagaceae)现存植物和化石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水青冈属5种植物叶结构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水青冈属植物叶脉有羽状弓形脉、羽状半达缘脉两种类型;三级脉有波状对生贯穿、互生贯穿及混合贯穿三种类型;小脉缺失、简单无分支或一次分支;脉间区发育良好,网眼有三边形、四边形和五边形三种类型,排列规则;具齿种类叶齿由齿主脉和齿侧脉构成,齿侧脉环状。研究结果表明水青冈属二级脉与更高级脉序形成的结构稳定且存在种间差异,具重要分类学价值。基于水青冈属叶结构特征观察结果,本次研究编制了水青冈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参照已有研究结果并结合重要外部形态学特征,编制了壳斗科相关类群分属检索表。

  • 常艳芬, 李捷, 陆树刚, Harald Schneider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7-12.
    摘要 ( 2706) PDF全文 ( 32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苏铁角蕨(Asplenium kiangsuense)的系统位置及其与庐山铁角蕨(Agulingense)的关系,并探讨了该类群可能的多倍体起源方式。结果显示:江苏铁角蕨与庐山铁角蕨可能为同源四倍体,是组成倒挂铁角蕨复合体(Anormale complex)的成员之一;二者在形态特征与基因序列方面均表现一致,接受英文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即把庐山铁角蕨处理为江苏铁角蕨的异名。

  • 刘瑞瑞,SKOG Laurence E.,廖景平,周太久,温放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13-21.
    摘要 ( 3648) PDF全文 ( 385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广义报春苣苔属14种3变种和7个未定名种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近缘属——广义石山苣苔属的3个种也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合最近的分类处理和系统发育假设,对所得结果和以前发表的染色体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广义报春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基数为x=18,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染色体相对较小,以中间着丝粒和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为主。尽管一些类群的染色体大小之间存在微小差异,但是染色体形态的均一性和染色体数目的一致性有力地支持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另外,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及相似的染色体形态也表明广义报春苣苔属和广义石山苣苔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分子系统学的结果一致。

  • 李霞, 郭振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22-28.
    摘要 ( 2693) PDF全文 ( 361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竹子秆茎的快速生长是禾本科生物学的一个未解之谜,而秆茎的生长又是以节间为单位进行的。本研究以第8节为标准节,利用统计学及石蜡切片的方法,获得了麻竹的节间伸长曲线以及节间组织发育的形态解剖信息。麻竹节间的伸长呈现“慢-快”的生长趋势,早期节间以细胞分裂为主,然后节间由上到下逐渐进入细胞伸长阶段,最后节间停止伸长进入成熟生长阶段。本研究为大型丛生竹节间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推动对竹子笋株快速生长机制的研究。

  • 万山平, 刘培贵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29-36.
    摘要 ( 2691) PDF全文 ( 28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新近发现的块菌属一新种——攀枝花白块菌(Tuber panzhihuanense)子囊果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胰蛋白大豆培养基(TSA)对菌株进行分离。用毛细管电泳(HPCE)对所有获得的菌株的16S rDNA V3高变区进行筛选获得不同条带大小的菌株,对筛选出的菌株的16S rDNA进行测序,并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攀枝花块菌子囊果内可培养细菌在数量及种类上都表现出很高的多样性,所有细菌分属于5个门的11个属和20个种。在所分离到的变形菌门的细菌中,数量最多的菌株(4968%)属于γProteobacteria,其中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lurida为优势类群;其次为αProteobacteria,占3742%,其中以固氮菌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Phyllobacterium spp.为优势类群。其余的菌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322%)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 (774%),厚壁菌门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代表菌群。酸杆菌门中的Terriglobus roseus(194%)首次从块菌中分离获得。

  • 郁文彬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37-40.
    摘要 ( 2469) PDF全文 ( 38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桃儿七属(Sinopodophyllum)是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单型属,仅桃儿七(Shexandrum)一种。桃儿七的根茎和果实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种群恢复较慢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论文中,学名Shexandrum和Semodi常被混用,这使得有必要考证桃儿七学名的命名学历史,确认正确的学名使用。查阅原始文献发现,Shexandrum的基名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发表于1834年,而Semodi的基名Podophyllum emodi Wall. ex Honigberger到1852年才合格发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Hooker和Thomson在1855年合格发表),因此,名称Shexandrum比名称Semodi具有优先权。名称的混乱起于1979年应俊生建立桃儿七属时,他提出组合“Semodi (Wall.) Ying”作为桃儿七的学名。另外,由于他未引证Honigberger或Hooker和Thomson的文献信息,所以组合“Semodi”没有被合格发表(规则415)。随后,1985年出版的《西藏植物志》桃儿七属中,应俊生发现之前的错误并采用名称“Shexandrum”取代了“Semodi”。遗憾的是他虽然意识到该名称是新组合,但未引证基名Phexandrum合格发表的文献信息,使得组合“Shexandrum (Rolye) Ying”没有被合格发表。近年来出版的《云南植物志》、《青海植物志》、《中国植物》和《Flora of China》均未发现该错误,一直认为“Shexandrum (Rolye) Ying”合格发表时间是1985。实际上,在1993年由于编写格式要求,应俊生在王文采和武素功主编的《横断山区维管束植物》中引证了基名合格发表的文献信息。因此,该名称的合格发表时间是1993年,而不是常认为的1985年。

  • 严丽君, 张志荣, 李德铢, 高连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41-46.
    摘要 ( 2839) PDF全文 ( 334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爆杖花(Rhododendron spinuliferum)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观赏和药用植物。为了研究爆杖花和碎米花之间的杂交物种形成过程,本研究利用FIASCO方法对爆杖花进行微卫星引物开发,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28个微卫星标记,其中22个为多态。利用爆杖花两个居群共24个个体对22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位点具有2~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4个,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83~0792和0153~0744。对筛出的28个微卫星标记在碎米花的两个自然居群中也做了检测,结果显示:有22个微卫星标记成功扩增,其中20个有多态性;每个多态位点有2~6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2个,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00~0833和0117~0736。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爆杖花及其近缘物种的居群遗传学分析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

  • 张石宝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47-55.
    摘要 ( 3650) PDF全文 ( 37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松属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云南松(P. yunnanensis)和高山松(P. densata)是组成中国西南不同海拔针叶森林的主要树种,然而这三个树种在发育速度尤其是高生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弄清引起这些变异的生理和形态学原因,本文将三种松树种植于同一环境下,对其光合作用、生物量分配、生长速率和叶片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来源于高海拔的树种相比,低海拔的树种有更高的株高、以及更大的干物质重量、相对生长速率、叶质比、茎质比和比叶面积,但叶片氮含量、碳含量和根质比较低。高海拔树种的光合速率并不明显低于低海拔树种。相对生长速率和树高均与叶质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根质比负相关,但与最大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生物量的分配式样和长期的形态特性能够更好地预测不同海拔松树的生长表现。

  • 陈燕, 管开云, 李爱荣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56-64.
    摘要 ( 2390) PDF全文 ( 28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液培养法在无寄主伴生的条件下对三色马先蒿(Pedicularis tricolor)和大王马先蒿(P. rex)进行培养,分别分析了不同氮磷供给水平(标准Long Ashton营养液、缺氮、缺磷、2倍氮、2倍磷)及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和铵态氮)对两种马先蒿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供给水平对两种马先蒿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量以及吸器发生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缺氮和缺磷均能促进三色马先蒿主根和侧根的伸长生长及吸器的产生,而相同条件下大王马先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且没有吸器产生;2)氮素形态对两种马先蒿根系形态建成及生长发育存在影响:1倍硝态氮的处理中,三色马先蒿的根系生长最好,生物量积累最多,相同条件下大王马先蒿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与标准营养液处理无差异,而仅供应铵态氮对二者的生长不利。此外,发现三色马先蒿的吸器产生不需要机械刺激。初步推测,两种马先蒿的吸器产生机制或进程存在差异,氮和磷可能参与了吸器发生过程的调控。

  • 金蕊, 杨明挚, 刘飞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65-69.
    摘要 ( 2721) PDF全文 ( 33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回接工业大麻中分离出的6种内生真菌于大田种植的云麻1号,研究了内生真菌对工业大麻酶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毛壳菌和镰孢菌的大麻植株SOD和POD活性显著提高(P<005);除炭疽菌外,小不整球壳菌、毛壳菌、黑孢霉、镰孢菌和粘束孢均提高了大麻植株的麻皮干重和麻皮厚度;毛壳菌处理组大麻植株的节间长、麻皮干重、麻皮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这些结果为大麻生产中合理利用内生真菌制剂促进大麻优质丰产及深入研究内生真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胡静, 杨秋云, 严宁, 胡虹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70-76.
    摘要 ( 3747) PDF全文 ( 32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叶片性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叶片性状的变异受环境及遗传特性的影响,但是很多研究未能很好区分出它们的相对影响。本研究通过将同一烟草品种种植于不同地点来认识环境对烟草叶片性状的影响;将不同的烟草品种种植于同一环境来了解遗传差异对烟草叶片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叶脉密度和叶片厚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气孔密度和长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小。气孔密度和叶片厚度受遗传的影响较大,叶脉密度和气孔长度受遗传的影响较小。在生长温度高的地方,烟草叶脉密度越大。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 闫小玲, 寿海洋, 马金双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77-88.
    摘要 ( 4133) PDF全文 ( 38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内外文献资料、标本信息和野外调查,初步整理了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危害程度和入侵途径。结果表明,浙江省现有外来入侵植物46科106属166种,种数最多的是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根据原产地分析,来源于南美洲的物种最多,约占总数的3216%,其次为北美洲,约占总数的2563%,欧洲排第三位,约占总数的1959%;已产生严重危害的有23种,中等危害的60种,危害较轻的83种。还有一些物种虽然没有在表里列出,但它们具有潜在的危害,必须密切关注。同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我们去除了一些已报道为入侵的物种,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入侵种。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来源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 毛钧, 陆鑫, 刘新龙, 苏火生, 刘洪博, 蔡青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89-98.
    摘要 ( 3681) PDF全文 ( 327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甘蔗复合群”是一类极具生物能源开发潜力的禾本科C4植物。近年来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和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甘蔗复合群”植物资源评价和能源育种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介绍了“甘蔗复合群”的基本概念、属种分类及核心类群等研究背景。同时以甘蔗属和芒属核心资源为例,从“甘蔗复合群”能源植物遗传育种的角度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杂交育种实践经验,探讨相关类群在植物系统分类和种质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与对策,为我国“甘蔗复合群”能源植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 顾玮, 杨珺, 杨付梅, 孙黔云, 王跃虎, 龙春林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99-108.
    摘要 ( 3147) PDF全文 ( 39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利用的药食两用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工作, 收集并记录了关于当地社区传统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选择了其中20种植物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共调查统计了43科95种西双版纳传统利用的药食两用植物,从分类学角度来看,以茄科(6种)和唇形科(6种)最多,其中草本植物占了最大比例,为495%。对其中20种植物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只有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和旋花茄(Solanum spiral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传统知识的急剧流失和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很多植物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如何保护这些传统知识并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杜燕, 何华杰, 张志峰, 杨娅娟, 李涟漪, 杨湘云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109-115.
    摘要 ( 2773) PDF全文 ( 383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种子重量与海拔的关系是植物生态学中重要而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对中国123科853种2879份野生植物种子的重量在海拔上的变化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种子重量总体上与海拔呈负相关,种子重量级别多样性和生活型多样性随海拔上升呈阶梯状下降。但7级种子中,只有100级种子的重量与海拔呈负相关;7种生活型中,只有灌木和匍匐草本的种子重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在种水平上,只有82%的物种种子重量与海拔存在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我国种子重量与海拔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遗传和环境对种子重量的影响,对植物育种、森林管理以及入侵植物的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顾健龙, Guy SS NJATENG, 李志坚, 张红霞, 代琴, 杜芝芝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116-122.
    摘要 ( 2990) PDF全文 ( 302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采自云南4个不同地区(昆明,丽江,普洱,新平)的臭灵丹叶子进行挥发油提取,并利用GCMS和GCFID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组成,分别从中鉴定出39、37、33、44个化合物。鉴定的化合物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332% (昆明)、8057% (丽江)、9224% (普洱)和9385% (新平)。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这四个地区植物样品提取所得挥发油化学组成不尽相同:昆明产臭灵丹挥发油富含芳香族化合物(3806%);而从丽江和普洱样品中获得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倍半萜(分别为1989%和4465%)和氧化倍半萜(分别为4085%和3511%)为主;非氧化单萜和非氧化倍半萜化合物(分别为4223%和3325%)则是新平产臭灵丹挥发油的主要化合物类型。同时,对这些不同产地的臭灵丹挥发油也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从以上实验研究结果推测环境差异是影响臭灵丹挥发油化学组成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不同的化学组成可能是导致4种样品抗菌敏感程度不同的原因。

  • 杨雅, 王雨华, 杜宁, 王春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1): 123-132.
    摘要 ( 2004) PDF全文 ( 493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科学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SCI数据库对植物学研究领域文献量进行统计,初步探究植物学研究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概况,并重点分析了近三年来的关键文献和研究热点,探讨加强中国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