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3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蔡杰1、2、3, 张挺1, 刘成1, 张桥蓉1, 郭永杰1, 杨湘云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21-233.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55
    摘要 ( 3274) PDF全文 ( 59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集保存野生植物种子已成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藏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作物种子的采集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已有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应用,但并不完全适用于野生植物。采集高质量的种子及其相关的实物和信息是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和后续利用的关键,世界各国在建立种子收集保藏设施的同时,也对野生植物种子采集的相关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但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野生植物种子采集技术标准和规范。本文根据野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近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建议按“采集单元”对野生植物种子及其对应的实物和信息同时进行采集,一个“采集单元”应包括种子、凭证标本、野外数据、图片和DNA材料,并针对采集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制定了采样策略、种子采集和采集后处理、凭证标本采集和鉴定、野外数据和图片的采集与整理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标准规范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技术,为我国的科研人员和决策者在开展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李拓径, 王雨华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34-24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61
    摘要 ( 3266) PDF全文 ( 39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保藏、共享、交流和利用,根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对项目成果共享的要求和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和采集项目执行管理的需求,针对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本身固有的特征,通过关系数据库模式构建了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了数据采集、审核、入库等实用工具。利用微软.NET技术,基于三层架构模式,构建了基于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应用平台,实现了植物种质数据的数字化存储、开放共享等功能。为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 孔航辉1, 高乞2, 罗艳3, 杨亲二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41-25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82
    摘要 ( 4547) PDF全文 ( 457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毛茛科乌头属植物57种、5变种的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1)种皮微形态特征在属内颇为稳定,种子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仅露蕊乌头的种子表皮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疏密不一的瘤状纹饰;(2)种子形态在亚属水平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其中的单型亚属——露蕊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具有较为复杂的网状凹陷,与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相当平滑)明显不同;(3)种子形态在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中都有明显的分化,所观察的牛扁亚属的种子可分为两个类型,乌头亚属的种子可分为4个类型。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乌头属种子形态的分类和系统学价值。

  • 许炳强1, 郑朝汉1、2, 童毅华1、2, 周伟3, 夏念和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53-26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79
    摘要 ( 3552) PDF全文 ( 422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风毛菊属(Saussurea)雪兔子亚属及其近缘类群共28种植物的瘦果形态。结果表明:同一种内,瘦果形状、大小、颜色、纹饰等都比较稳定。草甸雪兔子和星状雪兔子具有不同程度的齿冠而与雪兔子亚属其它种类的瘦果不同。雪兔子亚属瘦果表面纹饰主要为条纹型,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条纹可以进一步分为有隔条纹、无隔条纹及过渡类型3亚型,条纹的亚型和组的划分有一定的相关性,并表现出一定的演化关系。其它类群的瘦果表面纹饰有条纹型、网纹型、复合型、胞状纹饰4种类型。麻花头属、牛蒡属、飞廉属代表种的瘦果表面纹饰为条纹型,和雪兔子亚属比较近缘。

  • 周卓1、2, 陈光富1、3, 张建文1, 牛洋1, 李志敏3, 孙航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65-27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65
    摘要 ( 3579) PDF全文 ( 40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蓝钟花属(Cyananthus)11种植物的种子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钟花属种子呈窄卵形,表面光滑,颜色多为黑色、褐色至棕色,其中多年生组表面具有特殊黑色斑纹;胚属短小型,胚乳白色或棕色,胶质或脂质;种皮表面纹饰为条纹型,网壁螺旋排列或平行排列,又可细分为阔网状条纹、窄网状条纹与一般性条纹三种类型。种子形态在属下三组间差异明显,种子长度、表面颜色及表面纹饰为属内组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一年生组各种在种子形态上分化最为明显,可能与其较强的适应性有关。

  • 张大才, 李双智, 候雄辉, 张明启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73-27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47
    摘要 ( 3898) PDF全文 ( 411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2种风毛菊属植物瘦果形态、果皮微形态和发芽特征,并探讨了瘦果形态和发芽特征与植物地理分布范围之间的关系。瘦果形状包括倒披针形、圆柱形和圆柱状倒三角形3种类型。瘦果长度、宽度和厚度变幅较大,平均变幅达10%。瘦果果皮微形态可区分为条纹型、网纹型和孔纹型,以条纹型最为普遍。种内瘦果微形态特征十分稳定,是很好的分类学依据。种子(瘦果)发芽率差异较大,最高达98%,而最低仅为40%。风毛菊属植物地理分布范围与瘦果冠毛长度和百粒瘦果重量显著相关,与瘦果饱满率、冠毛比重、发芽率之间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本文涉及的风毛菊属植物瘦果冠毛比重较高,有利于远距离传播,且高发芽率和百粒瘦果重量为幼苗的成功定居提供了保障,在青藏高原有更广的潜在分布区。

  • 张发起1, 付鹏程1、2, 高庆波1, 李印虎1、2, Gulzar Khan1、2, 陈世龙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80-28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46
    摘要 ( 3883) PDF全文 ( 40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原属蒺藜科4种高山植物(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及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的9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形态运用扫描电镜进行了观察。来自3个新界定科的不同植物的种子特征差异明显,其种皮纹饰各不相同,种间差异明显,说明这一特征在3个科之间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同一物种不同产地的种子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说明这一性状在同一物种间是相对稳定的。研究结果支持将白刺科和及骆驼蓬科的物种从蒺藜科中分出,表面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白刺科、蒺藜科以及骆驼蓬科3个关系比较复杂的科之间的一个分类依据。

  • 高庆波1、2, 张发起1、2, 付鹏程1、3, 刑睿1、3, 李印虎1、3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85-28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88
    摘要 ( 4666) PDF全文 ( 49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扫描电镜对分布于青海省的葱属植物5种9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葱属植物种子颜色为黑色,属中型种子,其形态为卵形或近球形,表面纹饰均为梯形,但突起的种皮细胞在形态、排列及次级纹饰等方面存在种间甚至种内差异,且较为显著,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

  • 张发起1, 高庆波1, 邢睿1、2, 张金华1、2, 王久利1、2, 陈世龙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90-29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51
    摘要 ( 3087) PDF全文 ( 421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扫描电镜对青藏高原地区3种茄科重要药用植物马尿泡 (Przewalskia tangutica)、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和山莨菪 (Anisodus tanguticus) 18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种子的种皮纹饰在3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分为4种类型。与山莨菪和马尿泡在植株、花、叶等形态差异较大不同,种子大小、颜色、形状及表面纹饰等在两个物种间非常相似,说明与曼陀罗属相比,山莨菪属和马尿泡属间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说明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青藏高原茄科这3个属间的分类依据,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但是分类决策必须要包括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

  • 黄永江1, 朱海1、3, 陈文允1, 周浙昆1、2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95-30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73
    摘要 ( 3589) PDF全文 ( 36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我国西南地区槭属(槭树科)的8个现生种,通过观察和测量馆藏标本的翅果形态,对比同一个种的翅果在不同地区的形态差异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O)检测翅果在种内的形态变异性,发现槭属的翅果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总体形状和大小上,这可能与地区间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有关。通过对槭属翅果种内形态变异性和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为槭属翅果化石的属下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指出槭属翅果化石的属下鉴定应该考虑翅果形态种内变异性的特征,具有形态多样性的该属翅果化石可能属于一个种或更少的种。

  • 张云香, 胡灏禹, 杨丽娟, 王长宝, 何兴金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03-30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36
    摘要 ( 3689) PDF全文 ( 37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kii)种子散布途径、散布方式和种子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距瓣尾囊草种子千粒重为0.6684±0.0038g,以果实和种子为扩散单元进行扩散,具有自体扩散和水媒扩散两种方式。温度对距瓣尾囊草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20℃为最适萌发温度,发芽率达67.78%。低温(4℃)层积可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随层积天数增加,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但层积30d和40d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性差异。光照和黑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光照不是其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实验证明,与用湿砂做发芽基质相比,用滤纸做发芽基质,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前者高,因此滤纸是距瓣尾囊草种子萌发实验中更为适宜的发芽基质。

  • 胡枭剑, 李爱花, 杨娟, 秦少发, 亚吉东, 杨湘云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10-31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50
    摘要 ( 3199) PDF全文 ( 39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内8个省21个居群的车前(Plantago asiatica)种子,测量其在15℃,15%平衡相对湿度下的重量;通过25/10℃下的萌发实验,统计了种子的萌发率及腐烂率,并通过未萌发新鲜种子的比例对种子可能的休眠程度做出估计。收集采集地的地理及气象信息,对车前种子重量、萌发率、腐烂率及休眠率与地理及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做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车前50粒种子的重量在0.0047~0.0408g之间,平均值为0.0156g;种子重量与分布区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温度与种子重量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多,种子重量呈增大的趋势。腐烂率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经度、年均温及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休眠率与年均温及降水量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海拔升高、经度减少,温度及降水量下降,车前种子的腐烂率呈下降趋势,休眠程度也逐渐降低;因此西部高海拔地区分布的车前种子具有较浅的休眠及较高的库存活力,因而萌发率较高。车前种子在重量、休眠及萌发习性方面的多样性是其对不同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 张佳宁1、2, 刘坤2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17-32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62
    摘要 ( 2895) PDF全文 ( 36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中植物幼苗建植特性以及幼苗建植时所处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种子萌发率与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随着群落的演替阶段而发生改变。目前关于不同类型群落中以及同一类型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度和种子萌发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全面收集的青藏高原东缘3种常见次生植被(鼢鼠土丘群落、人工草地群落和弃耕地群落)中植物种子为基础,沿着群落演替梯度来探明种子萌发和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鼢鼠土丘群落和人工草地群落中,种子萌发率和物种多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弃耕地群落中,种子萌发率和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有随着群落的演替呈现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的趋势。

  • 李晖1 , 文雪梅1, 于顺利2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27-33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33
    摘要 ( 2479) PDF全文 ( 39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羌塘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是植物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对该区域进行植被调查、植物种质资源采集,共收集到31科90属148种(变种)植物标本及其种质资源,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植物为主。分析结果表明: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广布为主,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种的分布类型以中国特有与中亚分布及变型占有绝对优势,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特有种的大量形成及与中亚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对调查区域一些植被类型进行了描述,对冰川棘豆、镰荚棘豆、青海刺参等8种植物的资源与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植被与植物资源的相关建议。

  • 林玲1, 汪书丽1、2, 土艳丽3, 罗建1、2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35-34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49
    摘要 ( 3655) PDF全文 ( 376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色季拉山有兰科植物35属67种,是西藏兰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2. 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陆生、附生、腐生3种类型皆有,陆生兰最多,共21属4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00%和62.69%,附生兰有11属21种,腐生兰有4属4种;3. 就6个海拔带分析,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数量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陆生兰从低到高分布于整个山体的各个海拔带,附生兰所有种均分布在中低海拔,4种腐生兰在该区内仅分布在2800~3730m比较狭窄的区域内;4. 兰科物种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属相当,以热带成分稍多,而就种的类型看,热带分布类型相对较少,温带分布类型占较大优势,共有43种,占总种数的64.18%,反映了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与温带相交错,并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其次,种的类型内东亚分布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4.78%,占温带分布的69.77%,其中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变型20种,占东亚分布的66.67%,反映了色季拉山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高山植物区系的特色。中国特有分布12种,也证实了该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特有现象发达的年轻性及其较强的衍化、特化性质。

  • 苏旭1、2, 岳伟1, 刘建全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43-34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52
    摘要 ( 3220) PDF全文 ( 37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固沙草属(Orinus)是禾本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山特有属,具有较强的抗逆特性,是农业良种繁育、畜牧业牧草改良利用的重要资源。该属记载6个物种,均分布在青藏高原。在过去5年内,我们调查了该属所有物种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收集了种子、DNA材料和标本;采用ITS序列对物种界限进行了探讨,发现6个物种中只出现两个比较明显的遗传分支,表明原有的一些物种在分类上应予以合并。我们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对将来研究和利用固沙草属的重要性和相关途径。

  • 王东超1、2, 吴杰3、5, 杨永红1, 陈家辉2、3、4, 杨永平3、4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48-35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37
    摘要 ( 3438) PDF全文 ( 43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的微形态特征,特别是蜡质纹饰的微形态特征,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和系统学价值。既往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或种以上分类等级,而对种内微形态特征变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紫花针茅和小叶棘豆为研究对象,各选取29份及15份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实验材料,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叶表皮蜡质纹饰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蜡质纹饰微形态特征在种内都存在较大的变异,推测该特征并不受单一因素的选择作用,生境的异质性导致蜡质纹饰的多态性。本研究建议在使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开展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时,应加大取样量并涵盖尽可能多的生境类型,才有可能阐明一个物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

  • 王广艳1、2、4, 孟盈1、2、3, 聂泽龙1, 杨永平1、2、3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55-36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35
    摘要 ( 4220) PDF全文 ( 212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5种6个居群火绒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银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ouliei 2n=2x=24=13M+8m+3sm,1B;坚杆火绒草L.franchetii 2n=2x=26=6M+18m+2sm,2A;华火绒草L.sinense;四川木里海拔2406m的居群:2n=2x=26=4M+22m,1B,四川木里海拔3074m居群:2n=4x=52=16M+36m,1B;美头火绒草L.calocephalum 2n=4x=48=3M+43m+2sm,1B;毛香火绒草L.stracheyi 2n=4x=48=13M+35m,1A。对现有的染色体资料分析表明:火绒草属的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但种间具一定的变异;多倍化可能是该属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强烈物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孟盈1、2、3, 杨永平1、2、3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61-366. https://doi.org/10.7677/ ynzwyj201313034
    摘要 ( 4371) PDF全文 ( 369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产自青藏高原的8 种菊科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其中6 种为首次报道。其核型公式和不对称
    性如下: 葵花大蓟Cirsium souliei 2n =34m, 1A; 绵刺头菊Cousinia thomsonii 2n =26=22m+4sm, 2A; 小还阳
    参Crepis minuta 2n =14=10m+4sm, 2A; 缘毛橐吾Ligularia liatroides 2n =60=32m+28sm, 2A; 肉叶雪兔子
    Saussurea thomsonii 2n =36=22m+14sm, 2A; 西藏蒲公英Taraxacum tibetanum 2n =16=10m+6sm, 1A; 其余
    2 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与前人的报道一致。

  • 陈光富1, 巴罗菊1, 孙文光1, 娄笑1, 张建文2, 李志敏1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67-37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57
    摘要 ( 5530) PDF全文 ( 433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横断山及邻近地区风毛菊属(Saussurea)、帚菊属(Pertya)和针苞菊属(Tricholepis)的8种菊科植物进行细胞学研究,其中异叶帚菊(Pertya berberidoides) (2n=2x=32=28m+4sm)、针苞菊(Tricholepis furcata) (2n=2x=32=16m+16sm)、中甸风毛菊(Saussurea dschungdienensis) (2n=2x=30=30m+Bs)、丽江风毛菊(S.likiangensis) (2n=2x=32=26m+6sm)、倒齿风毛菊(S.retroserrata) (2n=2x=32=14m+18sm)和显梗风毛菊(S.peduncularis) (2n=2x=36=26m+10sm)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长毛风毛菊(S.hieracioides)和三角叶风毛菊(S.deltoidea)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64=30m+34sm和2n=2x=34=22m+12sm,与前人报道的一致。8种植物中,除中甸风毛菊和异叶帚菊的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外,其余6种的核型不对称性均属于2B型;在中甸风毛菊中首次发现B染色体。结合现有的细胞学资料分析表明,风毛菊属和帚菊木族的染色体数目存在变异,并且存在明显的非整倍性;此外,分布于横断山区的风毛菊属植物仅有两种倍性(二倍体和四倍体),而且多倍化并不占主导地位。

  • 邹嘉宾, 王茜, 李丽丽, 刘建全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75-385.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83
    摘要 ( 3320) PDF全文 ( 424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植物是北半球广泛分布的重要森林树种,由于频繁的种间杂交渐渗及近期的辐射分化导致种间形态趋同,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很难准确鉴定该属物种。近期兴起和发展的DNA条形码技术为云杉属物种的划分和鉴定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在云杉属青藏高原种质资源收集过程完成后,选取5个叶绿体DNA片段(matK,rbcL,trnHpsbA,trnLtrnF和trnStrnG)以及3个核DNA片段(4CL,Sb29和GI),利用PWGdistance和TreeBuilding两种方法对青藏高原以及中国其他地区分布的19个云杉属物种83个个体进行了物种鉴别分辨率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单个的叶绿体DNA片段(10.5%~26.3%)和核DNA片段(15.8%~26.3%)对云杉属物种鉴别的分辨率较低,组合的叶绿体DNA片段的分辨能力(15.8%~42.1%)虽然高于单个DNA片段,但分辨率最高的trnHpsbA+trnStrnG和trnStrnG+trnLtrnF两个组合也只能达到42.1%;组合的核DNA片段(26.3%~36.8%)一样对云杉属物种鉴别存在困难。但是叶绿体DNA片段和核DNA片段的组合可以明显提高对云杉属物种鉴定的分辨率,尤其是trnStrnG+trnLtrnF+4Cl的组合片段,其分辨率可达到57.9%。因此在将来利用DNA条形码鉴别物种时,在常规DNA条形码片段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叶绿体DNA片段和核DNA片段组合的方法来鉴定和区分植物物种。

  • 何廷农, 刘尚武, 陈世龙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86-39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41
    摘要 ( 2903) PDF全文 ( 346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獐牙菜属是龙胆科中的一个大属,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本文报道獐牙菜属下的两个新组(sect. Montana和sect. Echinulata)和七个新系(ser. Repentes, ser. Kilimandscharicae, ser. Corymbosae, ser. Japonicae, ser. Swertopsis, ser. Pumilae和ser. Abyssinicae)。同时对獐牙菜属中的一些类群进行了分类修订,本分类纲要将被獐牙菜属世界专著采用。

  • 何廷农1, 刘尚武1, 刘建全1、2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93-40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313042
    摘要 ( 2866) PDF全文 ( 45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胚胎学和分子证据表明广义獐牙菜属的异形花组应该独立为一个新属。在重新检查该属唯一种在各居群的形态变化时,发现该物种具有异形植株和异形花;前一性状在以前的研究中被忽略了,同时还发现该物种主要是采用闭花受精结实,这一繁殖特点可能是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生存适应的结果。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獐牙菜属的其余种和相关属。综合其它证据讨论了该种的系统位置,认为其与花锚属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物种独特的形态性状和系统位置支持其独立为属,并正式描述和发表这一新属——异型株属。但是必需指出的是,广义獐牙菜属排除这一物种后,分子证据表明其还是一个复系属。分类上处理这种由于快速物种多样化和性状趋同进化导致的复系属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还有待今后更详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