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Diversity ›› 2013, Vol. 35 ›› Issue (3): 335-342.DOI: 10.7677/ynzwyj201313049
林玲1, 汪书丽1、2, 土艳丽3, 罗建1、2
收稿日期:
2013-03-21
出版日期:
2013-05-25
发布日期:
2013-04-16
基金资助: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 (2007FY110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260049, 30860026)
LIN Ling-1, HONG Shu-Li-1、2, TU Yan-Li-3, LUO Jian-1、2
Received:
2013-03-21
Online:
2013-05-25
Published:
2013-04-16
Supported by: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 (2007FY110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260049, 30860026)
摘要:
对我国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色季拉山有兰科植物35属67种,是西藏兰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2. 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陆生、附生、腐生3种类型皆有,陆生兰最多,共21属4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00%和62.69%,附生兰有11属21种,腐生兰有4属4种;3. 就6个海拔带分析,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数量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陆生兰从低到高分布于整个山体的各个海拔带,附生兰所有种均分布在中低海拔,4种腐生兰在该区内仅分布在2800~3730m比较狭窄的区域内;4. 兰科物种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属相当,以热带成分稍多,而就种的类型看,热带分布类型相对较少,温带分布类型占较大优势,共有43种,占总种数的64.18%,反映了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与温带相交错,并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其次,种的类型内东亚分布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4.78%,占温带分布的69.77%,其中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变型20种,占东亚分布的66.67%,反映了色季拉山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高山植物区系的特色。中国特有分布12种,也证实了该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特有现象发达的年轻性及其较强的衍化、特化性质。
中图分类号:
林玲1, 汪书丽1、2, 土艳丽3, 罗建1、2.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35-342.
LIN Ling-, HONG Shu-Li-, TU Yan-Li-, LUO Jian.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Orchidaceae on Shergyla Mountain, Southeast Xizang, China[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35-342.
陈心启, 吉占和, 1998. 中国兰花全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 武宇佼, 苗艳明, 毕润成. 山西霍山灌丛空隙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更新[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2): 203-208. |
[2] | 叶林江1 , 张志荣3, 孙志霞1, 田双1、2. 木兰科主要属种核DNA含量 (2C值) 的检测[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05-610. |
[3] | 陈莹, 范旭丽, 高江云. 白旗兜兰种子非共生萌发与试管苗快速繁育[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11-615. |
[4] | 李剑武, 叶德平, 刘景欣, 谭运洪, 殷建涛. 中国兰科植物新资料[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3): 246-252. |
[5] | 杨亲二. 植物区系地理学重要术语“分布区类型”的英译问题[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2): 142-144. |
[6] | 李剑武. 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2): 128-130. |
[7] | 郝朝运, 谭乐和, 范睿, 鱼欢, 杨建峰, 邬华松. 我国胡椒属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5): 421-429. |
[8] | 孔祥海1、2, 李振基2. 福建梅花山常绿阔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海拔梯度格局[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2): 179-186. |
[9] | 段营辉1、2, 李畅3, 戴毅1、4, 姚新生1、3、4. 草珊瑚中一个新的苯基丙二醇类化合物[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2): 208-210. |
[10] | 成霄峰1、2, 李树云1, 胡虹1. 喀斯特地区不同类型兰科植物的叶片性状[J]. Plant Diversity, 2011, 33(6): 595-604. |
[11] | 李剑武, 陶国达, 刘强. 中国兰科一新记录属——袋距兰属[J]. Plant Diversity, 2011, 33(6): 643-644. |
[12] | 蒙凤群1, 高贤明2, 孙书存1. 川西北高寒草甸蚁丘植物群落演替: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J].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91-199. |
[13] | 田旗1, 黄姝博1, 胡永红2. 中国特有植物普陀樟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S17): 81-88. |
[14] | 金效华1, 戴正权2, 刘清益2, 鞠学勇2. 中国兰科植物分类研究杂记[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4): 334-338. |
[15] | 何明高1,2, 王瑞霞3, 宋希强2,4, 宋松泉3, 张如莲1. 束花石斛种子超低温保存的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4): 334-33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