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0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梁冠欣1,2, , 邢福武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477-48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22
    摘要 ( 7193) PDF全文 ( 65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鼠鞭草(Hybanthus enneaspermus)、鳞隔堇(Scyphellandra pierrei)、雷诺木(Rinorea bengalensis)作为外类群,对堇菜属(Viola)20个类群的trnLtrnF序列,17个类群的psbAtrnH、rpL16序列以及1个类群的nrDNA 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下载相应的序列,运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推论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堇菜亚属(subgen.Viola)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并明确了堇菜属部分组间类群的亲缘关系。本文还结合形态与细胞学证据对堇菜属进行性状演化的推测。结果表明:1)直立茎较匍匐茎、莲座状茎(叶基生)原始;2)托叶边缘长流苏状与托叶1/2~3/4合生分别是鸟嘴柱头堇菜组(sect.Trigonocarpae)和合生托叶组(sect.Adnatae)演化路线的重要性状标志;3)花柱样式从柱头无喙演化至柱头有喙,并由柱头简单演化至柱头复杂,再趋向于柱头简化。

  • 胡弘道1, 苏开美2, 柴红梅2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489-49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28
    摘要 ( 5461) PDF全文 ( 834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夏块菌(Tuber aestivum)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菌根食用菌。对夏块菌与青刚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形成菌根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菌根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夏块菌孢子液接种青刚栎苗后,第14天起开始形成淡乳色的外生菌根,外延菌丝刚毛状;第一至第二个月可形成黄褐色、褐色外生菌根,外延菌丝刚毛或羊毛状。外生菌根为单根,长1~4 mm,直径150~250 μm。菌套厚12~20 μm,平坦或自菌根延伸出刚毛状菌丝,外延菌丝束黄绿色;哈替氏网菌丝直径1~15 μm。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外延菌丝束呈黄绿色是夏块菌菌根区别于其它块菌菌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 李冬妹1,3, 王亚琴2, 叶秀粦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495-50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39
    摘要 ( 5789) PDF全文 ( 78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胚囊发育过程中的Ca2+状态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观察结果发现:功能大孢子时期,珠孔端的胚囊壁上开始出现小颗粒的Ca2+沉淀,但功能大孢子细胞内未见明显的Ca2+标记;四核胚囊时期胚囊壁上的Ca2+沉淀明显增多,液泡膜上有Ca2+沉淀出现,珠孔处的Ca2+沉淀颗粒较大;成熟胚囊时期,胚囊壁上的Ca2+沉淀进一步增多,且胚囊内Ca2+分布明显增多,且极性明显,珠孔端助细胞、卵细胞比合点端反足细胞有更多的Ca2+沉淀。鹤顶兰成熟胚囊内Ca2+积累的来源有:(1)在胚囊成熟前主要由珠被细胞、珠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向胚囊运输;(2)以沉淀有大量Ca2+的小泡形式跨过胚囊壁进入胚囊。

  • YOSHIDA Toshio1, SUN Hang2, BOUFFORD David E.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03-507.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05
    摘要 ( 3471) PDF全文 ( 48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wo new species of Meconopsis, Mpulchella and Mheterandra are described and characterized. Differences with similar species are discussed and photos showing the diagnostic features are provided.

  • 邹长松1、2, 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08-51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85
    摘要 ( 8315) PDF全文 ( 67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阶段对温度胁迫高度敏感,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都会对这一过程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全面总结了温度胁迫对作物有性生殖的影响,明确花粉发育过程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对温度胁迫最敏感的时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结果表明,蛋白激酶、热激转录因子、热休克蛋白等可能参与花粉发育期对热胁迫的信号转导。理解植物在有性生殖发育阶段如何适应温度胁迫的机理,为遗传育种实践中筛选对温度耐受的作物品种提供指导,也为基因工程选育对温度耐受的品种提供可能。

  • 席雪1、2 , 李树云1, 严宁1, 胡虹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19-527.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95
    摘要 ( 4971) PDF全文 ( 527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原生地和引种地对高山花卉中甸角蒿(1ncarvillea zhongdianensis)光合作用和叶片性状对生长光强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香格里拉,光合速率 (Pn)、类胡萝卜素(Car)、色素比(Chla/b)均随光强的降低而下降;而比叶面积(SLA)、叶绿素b(Chlb)、叶氮含量(LNCa)随光强的降低而上升。中甸角蒿主要是通过叶片形态、生化效率和叶片氮分配来响应生长光强的变化,对生长光强的适应表现出较大可塑性,使得其相对比较容易引种驯化。中甸角蒿在香格里拉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幅,从香格里拉移栽到昆明后,虽然Pn下降约10%,但RGR增加约30%,表明其可以在昆明较好生长。

  • 周鹊, 黄学勇, 杨仲南, 张森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28-53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83
    摘要 ( 6652) PDF全文 ( 652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21, st350, st454)的分析,研究了MS1521基因在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功能。ms1521是通过EMS诱变野生型拟南芥得到的一株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ms1521是隐性单核基因控制的。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不育基因MS1521进行了定位,结果将MS1521定位于拟南芥第一条染色体上26 kb的区间内,该定位区间内有一个影响花器官形态建成的基因UFO。测序结果表明在ms1521突变体中UFO基因编码区的958 bp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导致MS1521该位点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成了天冬氨酸。另外两个表型与ms1521相似的突变体st350 和st454来自TDNA插入突变体群体。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st350 和st454分别在UFO基因编码区发生了提前终止突变。等位分析表明它们与MS1521基因是等位的。3个突变体营养生长期发育正常,但生殖生长发育出现异常:有的雄蕊只有花丝没有花药;或者有花药但花丝变短;或者雄蕊有正常的花丝和花药,花药中有可育的花粉,但药室不能开裂;最终导致突变体不育的表型。进一步细胞学观察发现药室不能开裂是由于药室内壁细胞纤维化和木质化增厚不明显造成的。以上这些结果表明MS1521基因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于丽霞, 武晓璐, 汤晓倩, 鄢波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35-53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69
    摘要 ( 4125) PDF全文 ( 48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目的DNA序列尤其是高GC含量的片段进行PCR扩增的时候,经常需要对一些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在一定条件下,二甲基亚砜、甲酰胺、甘油、NP40和Tween20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PCR的特异性和效率。我们在对禾本科lea3基因进行分离克隆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可以提高PCR产量和特异性的物质——极高热稳定单链结合蛋白(ET SSB),研究发现在每50 μl PCR反应体系中加入200 ng的ET SSB,可以有效地抑制DNA片段的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并可以提高目的片段的产量。

  • 刘强1、2, 兰芹英1、2, 谭运洪1、2, 沈有信1, 文彬1、2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39-54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23
    摘要 ( 6116) PDF全文 ( 535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贵州毕节地区的11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 盐肤木、火棘、化香、云贵金丝桃与白栎种子在4周之内能够萌发;除云贵鹅耳枥胚坏死之外(萌发实验前后对种子进行解剖),其他5种植物的种子都未萌发,处于不同的休眠状态。② 盐肤木、化香、云贵金丝桃的种子光照时的萌发率远高于黑暗时的萌发率,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云贵金丝桃,因此3种植物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而火棘与白栎种子有无光照都可以萌发,而且萌发率没显著差异,因此属于光不敏感或光中性种子。③ 盐肤木、云贵金丝桃的种子在30℃较高温条件下萌发最好;白栎、火棘种子在15℃、20℃低温条件下萌发更好;化香种子萌发温度既不能低于20℃也不能高于25℃。④ 刺异叶花椒种子吸水率高达85%,胚包埋在胚乳之中非常微小、未分化,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属于形态休眠或者形态生理休眠;而平枝荀子、西域旌节花、云南旌节花种子吸水率都在20%以上,胚长/种子长都超多1/2,并且胚已发育完全,应属于生理休眠;小果蔷薇种子吸水率约27%,胚长/种子长都达2/3,并且通过对种子的解剖发现胚还未发育,应属于形态生理休眠。

  • 宋富强1、4, 赵俊斌1、2、5, 张一平1、2、3, 许再富1, 肖来云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47-55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40
    摘要 ( 4486) PDF全文 ( 57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球变暖已经致使地球上生物群系的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由此变得更加活跃,而热带地区植物生长的趋势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论的问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中国西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气温以每10年018℃的速度上升。本研究利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的48种热带植物(28科)的株高生长数据(1974~2003年)来分析其对西双版纳区域气候变化的长期变化响应,通过对株高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选出对植物株高生长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植物在研究期间的株高生长年间波动比较强烈,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植物的株高生长主要受到干热季(3、4月份)的日照时数(负)与月均最低气温(正)所影响,而干热季正是这些植物每年开始萌叶的时期;另外,降雨并没有对引种植物株高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从2个关键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西双版纳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保护植物的生长,进而将有利于植物园内热带植物的保护与保存。

  • Chiranjibi Pattanaik1, C. Sudhakar Reddy2, P. Manikya Reddy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54-56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26
    摘要 ( 4154) PDF全文 ( 42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nalysis of the plants of Sambalpur district of Orissa, India which have been used medicinally by local people. The families having medicinal values are analysed using Moerman′s method of regression analysis. There were 136 plant families recorded from the study area. The analysis of families showed that the Euphorbiaceae family being used most ethnomedicinally by the local people in Sambalpur district of Orissa, whereas Poaceae is used least one. This type of study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plant families in the medicinal flora of the region.

  • 杨廷全1、2, 邸迎彤1, 何红平1, 郝小江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6): 561-56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99
    摘要 ( 4147) PDF全文 ( 513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长序虎皮楠(Daphniphyllum longeracemosum)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虎皮楠生物碱和三个已知的环烯醚萜苷型虎皮楠生物碱。通过现代波谱解析技术鉴定为daphlongeranine F (1),caldaphnidine F (2), daphcalycinosidine B (3) and daphcalycinosidine C (4)。其中,三个环烯醚萜苷虎皮楠生物碱系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