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TUNEL检测、细胞学及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行了研究。在次生壁形成的早期,纤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器膨胀、液泡膜解体和细胞质泡状化等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特征;TUNEL检测反应呈阳性,显示此时的纤维细胞核DNA发生了片段化。此时,在纤维细胞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具有ATPase活性。纤维细胞质的Ca2+水平会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而逐渐升高,随后Ca2+聚集成块状。在初生壁形成后期,纤维细胞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增强。随着纤维次生壁的持续增厚,ATPase、酸性磷酸酶和Ca2+将在裂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持续存在多年。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自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初生壁形成后期染色质上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及次生壁形成期胞质Ca2+的聚集,与纤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ATPase, Ca2+和 APase参与了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铃兰科)的花部器官发生发育过程。吉祥草花被片、雄蕊的发生方式是由近轴端向远轴端发生的逆单向型(reversed unidirection),花发育后期花被片合生形成花被筒,花丝与之贴生。伴随花被片、雄蕊发生,三枚心皮也由近轴向远轴方向相继发生,随后彼此合生发育。花序顶部的花易发生花器官数目变异。结合早期花原基形态以及花器官数目变异情况分析,吉祥草的花被片与雄蕊可能是由共同原基分化而成。从花部器官发生式样和花被筒形成时间两方面比较吉祥草属、白穗花属和铃兰属的特征发现,三属中,铃兰属处于相对进化的位置,而白穗花属比吉祥草属更为原始。
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精子发生过程包括生毛体、多层结构和鞭毛等运动细胞器重新发生,环状线粒体形成,核塑形等过程,最后形成一个螺旋形的游动精子,这与其他真蕨类精子发生过程相似。本研究观察到的一些新现象包括:精细胞在分化早期呈极性,细胞核位于精细胞的近极端,生毛体、线粒体和质体等细胞器主要分布远极端;在生毛体分化早期,可见大量微管从其发出,其周围线粒体丰富;基体分化经历了前中心粒、中心粒和基体3个阶段,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研究表明生毛体内的不定形物质是微管组织者,多层结构、附属微管带及鞭毛等细胞器均由不定形物质分化形成;精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膜结构,它们可能为精核塑形提供原料。本研究报道了傅氏凤尾蕨精细胞分化的一些细节,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蕨类植物精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
以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菌株711子实体为材料,经担孢子弹射,用稀释分离法获得224个单孢菌株,其中单核菌株210个,交配试验及单孢出菇证明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的比例为AxBx∶AxBy∶AyBx∶AyBy为47∶59∶53∶51。研究结果还表明,杨柳田头菇4种交配型的数量、比例与单孢萌发速度、生长速度相关,生长速度较慢的菌株基本上属于一种交配型,只有少数生长慢的菌株属于另外两种交配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快(F)慢(S)配对的异核体与快(F)快(F)配对的异核体在YPD平板上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别,但在聚丙烯栽培袋上FS异核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FF异核体,这说明交配因子A和B与生长速度基因可能连锁,且存在重组现象,FS交配的异核体在生长上有优势,可能是人工选择后交配因子亚基减少导致偏分离发生的原因。
用酶解和解剖方法分离了莴苣的卵细胞,助细胞,中央细胞和合子。莴苣子房先在酶液中酶解40~50 min,然后在不含酶的分离液中用解剖针解剖子房。在解剖出的胚囊中,可看到卵细胞,两个助细胞和中央细胞的轮廓。将胚囊的合点端切破,轻轻挤压胚囊的珠孔端,四个细胞即可逸出。在最佳条件下,90 min可从40个子房中分离出29个胚囊,进一步从中分离出11个卵细胞。分离出的胚囊细胞用显微操作仪收集备用。莴苣卵细胞的成功分离为进行离体受精探索创造了条件。
对苦苣苔科石蝴蝶属一新种,石林石蝴蝶Petrocosmea shilinensis 进行描述、绘图。该新种于2008年10月采自云南省石林县圭山地区。该新种相似于丝毛石蝴蝶Psericea,不同在于其叶基心形,叶背和叶柄的毛被倒生,花丝膝形且中部密生长约15 mm的髯毛。
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研究, 将Gastrochilus fuscopuntuatus和Oberonia pumila分别处理为Gastrochilus pseudodistichus和Oberonia insularis的异名; 将Gastrochilus somai处理为一个独立的种; 并报道了中国兰科4个新记录种:毛唇石豆兰Bulbophyllum gyrochilum、独龙石斛Dendrobium praecintum、高山阔蕊兰Peristylus superanthus和狭瓣大苞兰Sunipia angustipetala。
以濒危兰科物种野生束花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了PVS2植物玻璃化液对其萌发的作用,以及快速冷冻法和玻璃化法对种子超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的萌发率随着PVS2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VS2预处理能明显地增加种子的超低温耐性。当预处理时间为15~45 min时,种子的超低温耐性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预处理时间长于60 min后,种子的超低温耐性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经液氮保存后,存活的种子能萌发成为正常的幼苗。结论是经PVS2预处理45 min后,成熟的束花石斛种子能成功地进行超低温保存。
In this research, tuberlike galls which induced by thrip on ivy tree leaves were chosen as materials, an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s well as partitioning of mineral nutrition, soluble protein and saccharide contents in galled and ungalled tissues were assay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to the ungalled tissues, galling tissues decreased in many physiological indexes including hydrogen peroxide concentration, Peroxidase and phenylnine amonialase activities and the contents of malondialdehyde. Galling tissues decreased in photosynthetic rate but increased in respiratory rate. Galling tissues acted as a nutritive sink that accumulate more nutrition than surrounding ungalled tissues. Phytohormones and insects extracts alone can not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galls, but cytokinins such as kinetin, 6BA and Zeatin can induce response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earlier response of thrip feeding.
研究了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油菜品种在4℃冷驯3天后11类151种膜脂分子的变化,计算了其中膜脂的相对含量、双键指数和碳链长度值。结果发现油菜膜脂的膜脂分子组成模式及其冷驯诱导的膜脂分子组成变化与前期实验中的拟南芥情况非常相似,冷驯3天诱导的膜脂分子组成变化较小,但是膜脂的双键指数略有升高,春油菜双键指数和冷驯积累的脯氨酸含量都比冬油菜多。上述结果说明,油菜的冷驯需要更多的时间,春油菜对冷驯比较敏感。
拟南芥APETALA1(AP1 )既是一个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又是一个花器官特征基因,在花器官发育中控制花萼和花瓣的发育。通过GUS染色进一步证实AP1主要在茎尖、花萼、花瓣和花托的位置表达。启动子分析发现,AP1启动子区包含了包括Wbox在内的大量顺式作用元件,暗示相关转录调控因子参与了对AP1的调控。21个WRKY基因单突变后并不改变AP1在花中的表达,但是AP1突变则增强了检测的10个WRKY基因中7个WRKY基因的表达,暗示AP1参与了对WRKY基因的基础表达的调控。这个结果也暗示AP1可能通过控制花萼和花瓣的发育从而参与了对花的基础抗性。
研究了脱水速率对木奶果种子脱水敏感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木奶果种子初始含水量高达172 g H2O·g1 DW,萌发率为8667%。含水量降至 090 g H2O·g1 DW 左右时,慢速脱水种子的萌发率为 9778%,而快速脱水的种子萌发率仅为 6444%。快速脱水至含水量为076 g H2O·g1 DW时萌发率为 2167%,而慢速脱水至068 g H2O·g1 DW 时,萌发率仍高达 5556%。确定了木奶果种子是对慢速脱水耐受性更高的顽拗性种子。在种子脱水过程中,相对电解质渗透速率和脂质过氧化产物(TBARs)都呈升高趋势,但慢速脱水后的种子,其TBARs升高的速率较快速脱水的慢。快速脱水的种子中超氧化岐化酶(SOD)、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的活性较慢速脱水的高,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较慢速脱水的低,未检测出谷胱甘肽还原酶 (GR)的活性。这些结果表明,在木奶果种子脱水耐性获得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比其他抗氧化酶作用更大。
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中145个树种的繁殖体特征。结果表明:雨季散布的种类最多(7103%),在雾凉季及干热季散布的种类相对较少;果实类型以核果,蒴果,浆果居多,黑色、黄色、褐色果实最为常见;动物散布的种类最多(5655%),其次为机械散布,独立散布,风力散布;大种子树种(种子最大长度>10 mm)较占优势(5310%);树种单粒种子重量从23×105 ~2229 g不等,但7655%的种子的重量集中在001~10 g之间;干热季散布的种子平均重量显著高于雨季和雾凉季;独立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大,风力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小,而机械弹射的种子重量和动物散布的种子重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树种的成年个体最大胸径与种子重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从茜草科团花属植物团花树(Neolamarckia cadamba)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环烯醚萜苷,其中一个为新的环烯醚萜苷,利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了其结构为Δ13,14 plumieride,并命名为plumieride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