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Diversity ›› 2010, Vol. 32 ›› Issue (4): 303-314.DOI: 10.3724/SP.J.1143.2010.10035
曹建国, 代小菲, 王全喜
收稿日期:
2010-02-05
出版日期:
2010-08-25
发布日期:
2010-04-0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267);上海市教委项目(08YZ67)
CAO Jian-Guo, DAI Xiao-Fei, WANG Quan-Chi
Received:
2010-02-05
Online:
2010-08-25
Published:
2010-04-06
摘要:
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精子发生过程包括生毛体、多层结构和鞭毛等运动细胞器重新发生,环状线粒体形成,核塑形等过程,最后形成一个螺旋形的游动精子,这与其他真蕨类精子发生过程相似。本研究观察到的一些新现象包括:精细胞在分化早期呈极性,细胞核位于精细胞的近极端,生毛体、线粒体和质体等细胞器主要分布远极端;在生毛体分化早期,可见大量微管从其发出,其周围线粒体丰富;基体分化经历了前中心粒、中心粒和基体3个阶段,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研究表明生毛体内的不定形物质是微管组织者,多层结构、附属微管带及鞭毛等细胞器均由不定形物质分化形成;精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膜结构,它们可能为精核塑形提供原料。本研究报道了傅氏凤尾蕨精细胞分化的一些细节,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蕨类植物精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曹建国, 代小菲, 王全喜. 傅氏凤尾蕨精子发生超微结构的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4): 303-314.
CAO Jian-Guo, DAI Xiao-Fei, WANG Quan-Chi. An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ogenesis of the Fern Pteris fauriei (Pteridaceae)[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4): 303-314.
Bell PR, 1974a. The origin of the multilayered structure in the spermatozoid of Pteridium aquilinum\ |
[1] | 苏波1、2, 常艳芬1. 西双版纳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6): 856-860. |
[2] | 周喜乐, 严岳鸿. 两种蕨类植物孢子囊柄的结构观察[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3): 271-274. |
[3] | 王弯, 杨文利, 窦平, 赵冉冉, 张钢民. 基于三种叶绿体基因序列的证据分析阴石粉背蕨和金粉背蕨的关系[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3): 301-308. |
[4] | 郭严冬, 王全喜, 李保贵, 曹建国. 阔叶鳞盖蕨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47-754. |
[5] | 王凡红1、2、3, 李德铢1、2, 薛春迎1、2, 卢金梅1、2.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的科属比较[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6): 791-809. |
[6] | 刘永, 徐凤霞. 四种番荔枝科植物花粉形态[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5): 443-452. |
[7] | 甘小洪1, 丁雨龙2.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4): 285-295. |
[8] | 张鹏涛1 , 2 , 何 隽1 , 许 刚1 , 涂 琳1 , 郭 娜1 , 赵 昱1 , 彭丽艳1 , 赵勤实1 . 蕨类植物里白中一个新的对映- 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J].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83-186. |
[9] | 方云山, 杨亚滨, 杨明惠, 杨雪琼, 董刘宏, 丁中涛 . 苏铁蕨的化学成分[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725-728. |
[10] | 曹建国, 杨耐英, 王全喜 . 水蕨卵膜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的观察[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43-548. |
[11] | 甘小洪1 , 丁雨龙2 . 一种特殊的长寿细胞: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51-158. |
[12] | 董仕勇.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J].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77-285. |
[13] | 杨逢春1 , 胡新文2 , 尤丽莉2 . 海南蕨类植物自然分布及区系组成[J].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2): 155-160. |
[14] | 王金虎1, 2 , 郝日明3 , 汤庚国1 . 江苏蕨类植物区系[J].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2): 137-144. |
[15] | 曹建国, 于晶, 王全喜.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Ⅶ . 桫椤科[J].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1): 7-1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