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6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李捷1, 李锡文1、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03-107.
    摘要 ( 1819) PDF全文 ( 184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一新种即沧源木姜子Litsea cangyuanensis J. Li et H. W. Li; 一中国新纪录种白叶木姜子L1albescens
    ( Hook. f. ) D. G. Long; 3 个新异名: 大叶木姜子L1 chunii Cheng var1longipedicellata Yang f1 latif olia Yang 归并到高
    山木姜子L1 chunii Cheng, 狭叶桂北木姜子M1 subcoriacea Yang et P. H. Huang var. stenophylla Yang et P. H.
    Huang 归并入桂北木姜子L1 subcoriacea Yang et P. H. Huang, 狭叶华南木姜子L1greenmaniana Allen var1 angustifolia
    Yang et P. H. Huang 归入华南木姜子L1greenmaniana Allen; 思茅木姜子L1szemaois ( H. Liou) J. Li et H. W. Li
    作为新等级提升为种; 并对秃净木姜子L1 kingii Hook. f. 与山鸡椒L1 cubeba ( Lour . ) Pers. 两者间的差异进
    行澄清, 对台湾产的黄肉树应采用L1 hypophaea Hayata 和广西产的蜂窝木姜子应采用L1f oveola Kosterm. 进
    行了讨论。一个新名称: L1 sinoglobosa J. Li et H. W. Li 替代同名的L1 globosa Yang et P. H. Huang 。

  • 杨俊波1、2, 李洪涛1, 杨世雄1, 李德铢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08-114.
    摘要 ( 1894) PDF全文 ( 21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山茶属14 个组中的10 组21 种植物对目前常用于属内种间的4 个DNA 片段( ITS、waxy 、trnLF
    、rpL16) 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 1) 来自叶绿体基因组的2 个片段( trnL- F、rpL 16) 其PCR 扩增和
    测序都很容易, 但两者的进化速率都非常慢, 序列矩阵只有很少信息位点( trnL-F 含9 个, rpL16 为20
    个) , 不能提供必要的系统发育信息。( 2) 来自核基因组的ITS 片段其PCR 产物比较容易获得, 但其序列
    的测定存在较多问题。( 3) waxy 是来自核基因组的另一个片段, 其PCR 扩增因受模板DNA 的数量和质量
    的影响很大而有一定难度, 但其进化速率较快, 序列矩阵具有较多信息位点( 92 个) , 并且在山茶属是单
    拷贝, 这对于解决山茶属这类具有许多近缘物种的类群的系统关系有重要价值。基于tsnL- F、rpL16 和
    waxy 三组数据所建分子系统树支持山茶属为一单系, 但属下系统由于取样等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德铢1, Lynn G. CLARK2, Chr is STAPLETON3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15-119.
    摘要 ( 2010) PDF全文 ( 25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Arundinaria macclureana 是在现代植物学中根据在西藏采集的标本描述的第一个竹子。其模式标本是
    1938 年采集的, 但只有花枝, 没有地下茎、秆箨等重要特征。尽管如此, 该种还成为了新属Borinda 的模
    式种。在研究了其模式标本后, 使本文第一作者联想起1991 年在藏东南采集的西藏箭竹( Fargesia setosa) 。
    西藏箭竹的模式标本采集于1977 年, 但只有营养体, 没有花枝。在对比研究两个名称的模式后, 确认二
    者实为同种。经与共同作者一起讨论, 认为其正确学名为Fargesia macclureana, 但该种所在的筱竹属群的
    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高谦, 吴玉环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19-120.
    摘要 ( 1540) PDF全文 ( 17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中国云南产地萼苔科1 新种: 云南裂萼苔Chiloscyphus yunnanensis C. Gao & Y.-H. Wu, 本种与
    Chiloscyp hus ciliola ( Nees) Gott. 相似, 但本种植物体紫红色, 柔弱, 易碎, 叶细胞薄壁, 三角体不明显等,
    与其有明显区别。

  • 吴玉环, 高谦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21-122.
    摘要 ( 1644) PDF全文 ( 167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产于西藏和云南的中国苔类植物缺萼苔科类钱袋苔属1 个新记录种: 疣茎类钱袋苔Ap omarsup ella
    crystallocaulon ( Grolle) Vana。该种主要特征为茎皮部细胞角质层具透明疣, 有别于本科其他种类。

  • 陈可可, 朱宏涛, 王东, 张颖君*,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23-126.
    摘要 ( 1702) PDF全文 ( 23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省易武、基诺山、普洱和昆明后发酵加工生产的普洱熟茶堆中分离到7 种曲霉菌, 分别鉴定
    为: 温特曲霉烟色变种, 帚状曲霉, 具黄曲霉, 埃及曲霉, 臭曲霉, 日本曲霉原变种, 以及局限灰曲霉。
    发现不同产地普洱熟茶中曲霉菌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 对曲霉菌在普洱熟茶生产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初
    步的讨论。

  • 马长乐1、2, 周浙昆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27-132.
    摘要 ( 2020) PDF全文 ( 18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核糖体rDNA ITS 是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之一。以前人们认为同一物种
    中的ITS 序列因致同进化而使不同拷贝高度一致, 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以ITS1- 518S- ITS2 序列作为构建
    系统进化树的基础。近年来, 在对一些被子植物的研究中发现这段序列在同一物种中具有多态性, 有些拷
    贝中的518S 区不具编码功能, 人们把含有不具编码功能518S 区的ITS1-51 8S- ITS2 序列定义为ITS 假基因序
    列, 它对同源基因致同进化的假设形成了新的挑战。在诸多应用ITS 序列重建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中, 栎
    属系统学研究因ITS 假基因的发现而倍受关注。本文以栎属为例回顾了ITS 假基因的发现过程, 分析了其
    对该属系统学研究的影响, 为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 吴鹏程1, 汪楣芝1, 毕培曦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33-138.
    摘要 ( 1711) PDF全文 ( 183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报道中国角苔类植物的2 科、5 属和7 种的孢子和假弹丝的形态。附分科和分属的检索表。从
    形态上观察, 短角苔科植物为原始的类型。

  • 常艳芬, 王任翔, 张碧波, 陆树刚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39-144.
    摘要 ( 1959) PDF全文 ( 16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南产水龙骨科水龙骨亚科4 属8 种1 变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
    详细观察, 其中篦齿蕨Metap olypodium manmeiense 以及扫描电镜下观察的蒙自拟水龙骨Polypodiastrum
    mengtzeense 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 该亚科植物孢子形态较为一致, 均为单裂缝, 两侧对称, 极面观
    为椭圆形, 赤道面观为豆形, 具周壁或不具周壁, 外壁正面观均为较整齐的疣状纹饰。本文还就孢子形态
    及其与该亚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和演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为水龙骨科的系统分类及孢粉学研究提供了资料。

  • 黄向旭1, 易绮斐1, 邢福武1, 刘东明1, 顾志建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45-148.
    摘要 ( 2894) PDF全文 ( 179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国产水晶兰属植物水晶兰( Monotrop a uniflroa L. ) 和毛花松下兰( M1 hypopitys var1 hirsutea Roth)
    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 它们的减数分裂中期I 的染色体数目均为n= 24。结合前人所做的研
    究, 确定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 8, 并对该属的染色体基数和倍性变异与地理分布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
    探讨。通过对鹿蹄草亚科和水晶兰亚科的染色体基数比较, 结合两个亚科的生长习性和花药开裂方式的不
    同, 作者赞同哈钦松系统将水晶兰亚科作为科的处理。

  • 艾素云1, 黄玉源1、2, 伍映辉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49-156.
    摘要 ( 1872) PDF全文 ( 178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贵州苏铁( Cycas guizhouensis K. M. Lan et R. F. Zou) 的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结果表明: ( 1)
    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同, 贵州苏铁的根可分为正常根、珊瑚状根和肉质根三种类型。( 2) 正常根与肉
    质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内方第1~ 2 层皮层薄壁细胞, 珊瑚状根的木栓形成层则起源于外方皮层的
    第2~ 3 层细胞, 而非中柱鞘。( 3) 首次发现肉质根一种新的增粗方式, 是由周皮内方的皮层薄壁细胞恢
    复分裂能力, 持续或周期性产生新的皮层薄壁细胞, 引起根的增粗。

  • 宋春慧, 任毅**, 田先华, 张小卉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57-16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亚特有植物黄三七( Souliea vaginata (Maxim. ) Franch. ) 茎的次生木质部
    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黄三七茎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端壁上具网状穿孔板( 麻黄式穿孔
    板) 、梯状穿孔板、网状- 梯状混合穿孔板、网状- 梯状- 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梯状- 单穿孔混合型穿
    孔板及单穿孔板, 同时也观察到了端壁多穿孔板和侧壁穿孔板, 并对不同类型穿孔板中纹孔膜的残留也进
    行了观察。其中, 网状穿孔板、各种过渡类型的穿孔板均为毛茛科植物中首次报道。根据观察结果, 对导
    管分子穿孔板的演化及黄三七属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分析。

  • 李宏伟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62-168.
    摘要 ( 2165) PDF全文 ( 166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 对西双版纳茅草山广西青梅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群落是以龙脑香科
    的广西青梅和金缕梅科的细青皮为乔木上层优势树种, 群落分A 至E 层, 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尾尖、
    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 层间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 属热带季节雨林。该群落是
    老挝热带季节雨林向北的伸延, 物种丰富, 动态结构稳定, 但分布面积狭小, 生态脆弱, 需重点保护

  • 刘冰1、 2, 姜业芳1, 李菁1**, 黄璜2, 陈功锡1, 陈军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69-174.
    摘要 ( 1633) PDF全文 ( 17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 TWINSPAN) 和无偏对应分析( DCA) 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梵净山
    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在群落水平上的分布与森林群落类型相对应, 其所在群落可以分成贵州青冈- 箭竹群落、
    贵州青冈+ 巴东栎+ 雷公鹅耳枥- 箭竹群落、贵州青冈- 短柱柃群落、大钟杜鹃+ 多脉青冈- 野八角群落、亮
    叶水青冈+ 多脉青冈+ 贵州青冈- 箭竹群落和贵州青冈- 尖叶山茶- 野八角群落6 类树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类型。
    尖叶拟船叶藓在梵净山的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1 650~ 2 080 m; 在树干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显著多于中部, 中部
    显著多于上部; 在不同树种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影响树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生态分布的相关因素。

  • 李巧宏1, 许建初1**, P1K. JOSHI2, Nikhil LELE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75-182.
    摘要 ( 1811) PDF全文 ( 16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遥感技术评估了印度北部Pali Gad 山地流域过去几十年里土地利用P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造成的土
    壤侵蚀程度, 并基于摩根参数模型( Morgan Parametric Model) 的方法来测定土壤的侵蚀程度; 结果表明,
    由于不同的坡向受到太阳光照的不同可以引起土地覆盖的变迁; 海拔和坡度已不再是阻碍人们获取自然资
    源的因素, 人们的活动范围正转移到更高的海拔和更陡峭的坡度; 揭示了土地利用P土地覆盖变化对土壤
    侵蚀进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 李俊1、2, 龚明2**, 孙航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83-193.
    摘要 ( 2007) PDF全文 ( 24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为适应植食动物的取食压力而进化出物理、化学等多种防御机制, 以把植食伤害降到最低程
    度, 但动物不断的抽样尝试行为还是让有防御行为的植物受到伤害。因此, 向潜在的植食动物传达自己的
    防御信号对植物是有益的。颜色作为一种稳定有效的视觉信号通常是花和果实的诱惑信号, 某些情况下也
    是一种警戒防御信号, 植食动物经过抽样学习后能识别这种防御信号并主动回避, 从而形成了植物的警戒
    色。起源于猎物- 捕食者关系的警戒色理论在动物界得到了充分研究, 但植物警戒色却不为人所知, 直到
    2001 年Hamilton 关于秋季树叶颜色的信号假说公开发表后, 才引起人们对植物警戒色的初步研究。如今在
    早秋变色树种、幼叶、多刺植物、植物繁殖器官都发现了警戒色的一些例证, 尽管有些还不太明确甚至存
    在争议, 但至少为植物警戒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植物营养体颜色在时空上的多态性变化值得人们
    更深入地研究, 防御权衡假说也预示了防御有害植食动物的警戒作用存在于繁殖器官的可能性, 研究它们
    生理和生态适应意义有利于人们更深程度地理解植物- 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 黄作喜1、2, 唐正义1, 谢寅峰3, 段辉国1, 卿东红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94-198.
    摘要 ( 1420) PDF全文 ( 15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外源多胺对离体黄瓜( Cucumis sativus L. ) 子叶内在多胺含量和花芽构建的影响。在MS 培养
    基中添加5@ 10- 2 mmol#L- 1 亚精胺( Spd) 、精胺( Spm) 能明显提高子叶内Spd 含量和SpdPPut 值, 子叶成
    花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添加5 @ 10- 2 mmol#L- 1 Put、5 mmol#L- 1 环己胺硫酸盐( CHAS) 培养的结果则相
    反。表明子叶内Spd 含量和SpdPPut 与成花率呈正相关关系。在添加5 mmol#L- 1 D- 精氨酸( D-Arg) 处理后,
    子叶内SpdPPut 高于Spd 处理, 但子叶成花率低于对照组, 表明Put、Spd 含量也影响离体子叶花芽的构建。
    在实验中添加CHAS 处理后子叶内Spm 含量高出对照组10 倍, 子叶成花率却为0, 其它各处理与对照组的内
    源Spm 变化基本一致, 成花率却差别明显, 表明子叶内Spm 含量与黄瓜子叶花芽构建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刘小阳1、2, 柏新富3, 徐德聪2, 李红侠2, 王海潮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199-202.
    摘要 ( 1563) PDF全文 ( 18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TPS- 1 型光合测定仪测定了移栽驯化过程中姜试管苗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变化, 结
    果表明: 姜试管苗在移栽过程中叶片表观量子产额、羧化效率、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加, 而蒸腾速率和气孔
    导度则呈下降趋势, 这有利于试管苗适应外界环境和自养。

  • 余晓丽1, 马剑敏2, 李玉英1, 王世茹3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203-207.
    摘要 ( 1673) PDF全文 ( 188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狗蔷薇( Rosa canina Inermis) 为材料,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 通过对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
    大幅度提高了狗蔷薇离体培养植株再生频率。结果表明, 210 mgPL 6-BA+ 01 3 mgPL 2, 4-D 的组合较为适宜,
    其不定芽再生率为87%, 增殖率为310; 而CPPU 和2, 4-D 的适宜组合为115 mgPL+ 013 mgPL, 其不定芽再
    生率高达93%, 增殖率为510。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 以MS+ 40 gPL 蔗糖+ 610 gPL 琼脂粉+ 31 5 mgPL
    AgNO3 + 115 mgPL CPPU+ 01 1 mgPL 2, 4-D+ 0105 mgPL GA3 作增殖培养基效果最好, 不定芽诱导率为89%,
    增殖率为51 5; 利于生根的培养基为1P4MS+ 20 gPL 蔗糖+ 315 gPL 琼脂+ 013%活性碳+ 011 mgPL IBA+ 011
    mgPL NAA, 生根率为91%。

  •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207-207.
    摘要 ( 861) PDF全文 ( 16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钟瑞敏1、2, 张振明2, 肖仔君2, 曾庆孝1, 王羽梅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208-214.
    摘要 ( 1976) PDF全文 ( 20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的毛桃木莲( Manglietia moto ) 、乳源木莲( M1 yuyanensis ) 、乐昌含笑
    ( M1 chapensis ) 、金叶含笑(M1foveolata) 和深山含笑( M1 maudiae) 5 种木兰科芳香植物精油进行了化学成
    分对比分析和抗氧化活性研究。化学成分鉴定采用气质联用技术, 同时结合了保留指数比较法; 精油抗氧
    化活性采用B- 胡萝卜素漂白试验法。深山含笑芳香精油的主体成分以单萜烯为主, 另外4 种木兰科芳香精
    油所含成分均以倍半萜类为主。毛桃木莲和乳源木莲精油在成分构成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而且在主要成分
    上具有相似性, 这可能表明它们具有非常近的植物亲缘关系。4 种精油的抗脂质氧化半抑制浓度分别为
    616 gPL ( 毛桃木莲精油) 、91 8 gPL ( 乳源木莲精油) 、1113 gPL) 金叶含笑精油) 和1212 gPL ( 乐昌含笑精
    油) , 在本试验条件下, 未能测出深山含笑的半抑制浓度。

  • 华萍1, 吕虎2, 余继红2, 冷和平3, 蒋献猷3, 华东2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215-218.
    摘要 ( 1476) PDF全文 ( 168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婺源绿茶嫩叶用MS 培养基( 加IBA 2 mgPL, 6-BA 4 mgPL) 进行茶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茶叶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茶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NH4+PNO3- 110P6010 mmolPL、K+ 10010 mmolPL、Mg2+ 310mmolPL、H2PO4- 310 mmolPL、蔗糖3010 gPL、水解酪蛋白210 gPL 条件下, 茶叶细胞生长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均达到最高值; 提高培养基中蔗糖和水解酪蛋白浓度可使细胞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得到延长, 从而有利于茶氨酸积累; H2 PO4- 浓度主要影响细胞生长速率和茶氨酸积累速率的同步性, 低H2 PO4- 浓度环境中茶氨酸积累速率峰值滞后于细胞增长速率峰值, 高H2PO4- 浓度环境中早于细胞生长速率峰值出现时间; K+ 和Mg2+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但影响细胞茶氨酸合成酶活性, 维持适量的K+和Mg2+ 有利于茶氨酸积累。添加盐酸乙胺可大幅度提高茶氨酸积累量, 并且先加入一定量盐酸乙胺再每天进行少量补充, 茶氨酸合成量比一次性加入的效果要好。茶叶细胞生长和茶氨酸积累高峰期在整个培养过程的第19~ 22 天出现, 从生产效率考虑, 培养周期以19~ 22 天为宜。

  • 孙 菁1、 2, 李玉林1、 2, 纪兰菊1, 马玉花1, 徐文华1、 2, 陈桂琛1
    Plant Diversity. 2006, 28(2): 219-222.
    摘要 ( 1603) PDF全文 ( 17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野生与栽培藏药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根中龙胆苦苷、落干酸、
    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四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4
    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随植物的生长季节而波动, 其活性成分含量在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发生了一定
    的差异。但是, 栽培根中的龙胆苦甙已达到药典的标准, 可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