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Diversity ›› 2013, Vol. 35 ›› Issue (4): 438-442.DOI: 10.7677/ynzwyj201312176
龙春林1、2
收稿日期:
2012-12-25
出版日期:
2013-07-25
发布日期:
2013-02-25
基金资助:
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民族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B08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靖西县端午节药市植物编目与民族植物学研究” (31070288);“滇西北藏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用植物多样性与管理” (31161140345);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重要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98506-01000101)
LONG Chun-Lin-1、2
Received:
2012-12-25
Online:
2013-07-25
Published:
2013-02-25
摘要:
提出了“现代民族植物学”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简要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用具体事例说明了现代民族植物学的重要意义。现代民族植物学是民族植物学的一个发展阶段,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等)研究当地人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AFL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云南藏区青稞种质资源的研究为例,证明了传统文化在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对滇东南瑶族药浴植物荷花藤的药物化学研究,证实了其传统药浴知识的科学合理性。现代民族植物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龙春林1、2. 现代民族植物学引论[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38-442.
LONG Chun-Lin. Modern Ethnobotany: An Introduction[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38-442.
裴盛基, 贺善安 (盖利·J·马丁, 1995), 1998. 民族植物学手册 (Ethnobotany: A Methods Manual) [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3 |
[1] | 王静.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的植物及其文化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37-544. |
[2] | 张德著, 美亮, 何海艳, 王玉川, 曹安江. 人工种植天麻的影响因子优化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2): 254-260. |
[3] | 裴盛基. 民族植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01-406. |
[4] | Alan Hamilton1, Yildiz Aumeeruddy Thomas2. Maintaining Resource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A Global Overview and a Case Study from Buganda (Uganda)[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07-423. |
[5] | Alan Hamilton. New Developments in Plant Conserva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Ethnobotany[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24-430. |
[6] | 淮虎银, 高红明. 民族植物学应重视“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的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31-437. |
[7] | 王利1、2, 王雨华1. 大理地区传统药材集市的现状及特点[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53-460. |
[8] | 王静. 凉山州彝、汉混居区饮食文化中的野生植物利用初探[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61-471. |
[9] | 刘光华1、2、3, 佘朝文1、2、3, 蒋向辉1、2、3, 石诗博3, 曾婷婷3. 湖南通道侗族端午节中的民族植物学[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72-478. |
[10] | 张玲玲1、2, 张宇1, 王利1、2, 王雨华1. 滇西北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以丽江地区文海村为例[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4): 479-486. |
[11] | CONRAN John G1, 李捷2. 小型哺乳类食果动物可能对蛇菰科葛菌种子散布的初次报道[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5): 466-47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