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 全选
    |
  • 李成阳, 梁语桐, 王彬彬, 蔡妙莹, 刘琦, 赖炽敏, 孙建波, 彭飞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29-1038.
    为了探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的影响,以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未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比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特征,以期为科学调控退化高寒草甸植物修复进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植物群落叶片C和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C和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叶片P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2)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均大于16,植物群落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小于14,植物群落倾向于受N限制。3)同一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优势种间N:P也有较大差异,意味着不同物种可能受到不同营养元素的限制。4)植物群落叶片N和N:P表现出稳态型,P表现出绝对稳态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N限制;在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叶片N和P均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 马嘉丽, 郝嘉湉, 张永清, 马星星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39-1047.
    为探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在不同施氮梯度下各生育期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设置5个施氮水平:CK (0 kg·hm-2)、N1 (75 kg·hm-2)、N2 (150 kg·hm-2)、N3 (225 kg·hm-2)、N4 (300 kg·hm-2),从2020年起开展为期两年的连续施氮试验,揭示博落回在贫瘠土壤中的生长适应特征。结果表明:1) N3、N4各时期博落回的冠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N1和N2 (P<0.05)。2)博落回的根冠比在不同年份有差异,第1年所有处理的根冠比在6月最低,分别为0.04、0.12、0.09、0.15和0.16,第2年在8月最低,分别为0.20、0.18、0.08、0.06和0.10;2021年6月和8月,CK的根冠比都高于其他处理。3) 2020年10月N3的茎叶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他处理的茎叶比各月份间差异不大;2021年各处理间茎叶比随恢复时间逐渐增加,在11月达到最大,分别为2.82、1.19、1.23、1.89和2.05。综上所述,建议对煤矿复垦区博落回施加225~300 kg·hm-2的氮,以此来促进博落回在贫瘠土壤中的快速定植,本研究可以为缺氮土壤中博落回的生长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郭雅婧, 李辉鹏, 张其斌, 白璐, 张伟, 陈宝林, 桑建辉, 李渊, 沈禹颖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48-1056.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是影响全球碳氮循环和草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关键过程。本研究通过不同温度(5、15和25℃)和有机氮添加梯度(0、15、45和75 kg·hm-2)的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土壤氮矿化速率、矿化势以及矿化反应速率常数对处理的响应,旨在探究温度和有机肥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速效氮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5℃下明显高于15和5℃;有机氮添加(15~45 kg·hm-2)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矿化量,继续增加至75 kg·hm-2时,氮素矿化能力降低;土壤氮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添加有机氮可以增加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在氮素添加量为45 kg·hm-2时达到峰值;温度决定了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势,对矿化速率常数k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添加15~45 kg·hm-2有机氮及较高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提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速效氮的矿化能力,这为高寒草原地区的草地管理和有机肥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全紫曼, 漆燕, 周泽弘, 莫坤, 韩文斌, 梁琴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57-1067.
    为探明绿肥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还田配施氮肥在改良土壤方面的效应,明确合适的绿肥配施氮肥比例,设置2×4双因素试验,研究绿肥的不同翻压量[15 000 (M1)、22 500 (M2)、30 000 (M1)、37 500 (M4) kg·hm-2]和氮肥的不同施氮量[常规施氮量的60%(N1)和80%(N2)配比]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F)处理相比,翻压一定量的绿肥并配施减量氮肥能有效提升稻田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提升效果随配施比例的不同存在差异,其中M4N1、M4N2处理提升效果最佳。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及总体酶活性均呈现出随翻压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与CF处理相比,翻压绿肥并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无显著影响(P>0.05),对纤维素酶、庶糖酶和β-葡萄糖甘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P <0.05)。总体酶活性均表现为M4N2>M4N1> M3N1> M3N2>M2N1> M2N2> M1N1> M1N2> CF> CK处理。各有机碳组分之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β-葡萄糖甘酶、纤维素酶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0%氮肥+37 500 kg·hm-2绿肥模式的综合评价效果最好。
  • 南万璐, 谢应忠, 彭文栋, 李志刚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68-1077.
    为了比较围封补播(补播)和围封两种措施对不同程度退化程度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作用,以宁夏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进行补播和围封处理,并以重度退化的放牧地为对照,研究了两种恢复措施下的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多功能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对于重度退化草地,补播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重要值(P <0.05),而围封虽然也提高了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但降低了草地的均匀度、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对于中度退化草地,补播和围封均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物种数、草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提高禾本科及豆科牧草的重要值。对地上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0.629),围封对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地上多功能性影响不显著(-0.970;P> 0.05),但补播显著提高了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地上多功能性(0.365; P <0.05),而补播和围封同时显著提高了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分别为0.471和0.851;P <0.05),且以围封措施对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提升效果更佳。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补播较围封更利于重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而围封较补播更利于中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
  • 安雅静, 王佳, 杨筱倩, 冀盼盼, 赵雯萱, 王向涛, 张志新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78-1087.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研究这一区域温度和水分条件对野生牧草草种萌发活动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筛选适宜作为生态恢复的草种是稳定和恢复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条件。通过PEG-6000调节渗透势模拟土壤干旱情况同时用10和20℃分别模拟青藏高原春季和夏季温度,研究14种青藏高原乡土草本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水势下的萌发行为。结果表明:供试植物萌发策略具有多样化,大部分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水势下萌发策略表现在发芽率增减的同时伴随萌发时间和萌发速率指数的变化且变化程度不一。有50%的植物(7种)在萌发时间上变化显著(P<0.05),在发芽率和萌发速率指数上呈弱响应,28.6%的植物(4种)三者的变幅都较大。个别植物表现不同,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显著表现在发芽率和萌发时间上,劲直黄耆(Astragalus strictus)三者都呈弱响应,藏西蝇子草(Silene moorcroftiana)表现为发芽率和萌发时间较敏感。整体上植物种子在20℃时发芽率和萌发速率明显升高,随水势的增高而有所提高,较水势而言温度对萌发率的作用更显著,12种植物种子20℃萌发时间显著缩短8~10 d。不同科植物对水热变化响应不同,供试植物中菊科、石竹科植物萌发表现较好。多数植物可在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水分条件较好时作为建植草种进行生态恢复工作,藏沙嵩(Artemisia wellbyi)也可在夏季建植,藏西蝇子草、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木根香青可在春季作为建植草种。
  • 谢凯丽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87-1087.
    <正>4月份,国际饲料价格除玉米外,其他饲料价格均下降;畜产品除育肥牛外,其他饲料价格均上涨。一、国际饲料价格除玉米外,其他饲料价格均下降4月份,玉米的平均价格为159.93 USD·t-1,环比上涨0.84%。大豆、高粱、豆粕、菜籽、豆粉、棉籽饼、苜蓿粉的平均价格分别为427.89、231.47、368.23、478.14、350.71、371.39和399.96 USD·t-1,环比分别下降1.26%、14.26%、0.91%、0.14%、0.34%、3.84%和5.88%。
  • 王兴明, 陈继旺, 范廷玉, 储昭霞, 董众兵, 董鹏, 梁淑英, 邓瑞来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88-1098.
    为探究不同时间添加蚯蚓对矸石覆土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生理生态的影响,采用土柱试验,设置两种覆土厚度[30 cm (M)、50 cm (N)],每组覆土分别设4个处理组:单独种植香根草(CK)、接种蚯蚓20 d后添加香根草(A)、同时接种蚯蚓和添加香根草(B)、添加香根草20 d后接种蚯蚓(C)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及香根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CK相比,A、B和C处理均能使覆土pH显著降低趋向中性(P<0.05),提升覆土电导率(EC)、有机质(OM)、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与CK相比,不同时间接种蚯蚓均能增加香根草发芽率、总重和叶绿素a含量,其中B处理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A处理叶绿素b含量和C处理根系总长较CK均显著提高(P<0.05)。与CK相比,B处理降低香根草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效果较强,30和50 cm厚度覆土下B处理香根草可溶性蛋白较CK分别降低9.34%和4.69%(P<0.05),50 cm厚度覆土下脯氨酸含量较CK降低了5.55%(P<0.05),而A处理能显著提高香根草丙二醛含量。同一覆土厚度下,A处理仅在30 cm条件下显著降低香根草过氧化氢酶活性;B、C处理香根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A、C处理中覆土OM、TN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主要环境因子,而B处理中覆土OM、TP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蚯蚓-香根草联合应用于复垦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董月唯, 王博, 蔺雄奎, 李志刚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099-1111.
    本研究在宁夏荒漠草地设计了3种补播处理,即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补播、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以不补播放牧草地为对照,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处理对原核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有明显影响,可以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的优势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 <0.05)。与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模式对真菌群落物种组成无明显影响,但牛枝子补播的土壤优势群落真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处理,在20-40 cm土层,显著低于蒙古冰草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处理(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所有补播处理中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与放牧地相比,牛枝子补播处理下土壤原核微生物和真菌α多样性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土壤原核微生物α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真菌α多样性与土壤碳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β多样性分析表明,蒙古冰草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均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层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P <0.05),牛枝子补播显著改变了20-40 cm土层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P <0.05),和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处理均显著改变了0-40 cm土层真菌的群落结构(P <0.05)。RDA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影响原核微生物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可见,补播乡土牧草可能会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来影响退化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如碳氮的循环),这在未来的草地恢复和管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彭清青, 孙占清, 毛玉晶, 郭璟, 杨家宝, 孟清, 王宝, 谢占玲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12-1122.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真菌资源,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可形成典型的蘑菇圈。本研究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结合ITS序列鉴定方法,分析采自祁连高寒草甸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不同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6类植物108块组织中分离得到70株内生真菌,总分离率为64.81%,总定殖率为33.33%。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表明,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内生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米尔克棘豆(Oxytropis merkensis)内生真菌均匀度指数最高;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和米尔克棘豆相似性最高,其次为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与米尔克棘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不同组织间内生真菌相似性排序为:根-茎>叶-茎>根-叶。内生真菌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植物中优势菌分别为Peziza ostracoderma和Stagonospora sp.;不同组织中相对丰度最高均为Peziza ostracoderma。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矮嵩草是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的核心植物,特征向量中心性(EC)值为1;Peziza ostracoderma是核心内生真菌,EC值为0.75。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植物及其内生真菌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植物特异性和组织偏好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植物内生真菌的角度为进一步探究青藏高原特有真菌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植物-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提供新思路。
  • 许世洋, 方香玲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23-1131.
    为明确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medicaginis,Fom)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培养条件,本研究通过十字交叉法测量Fom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合成低营养琼脂(SN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基培养不同时间的菌落直径,并通过镜检法和血球板计数法观测以上不同固体及其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培养不同时间的分生孢子产量、比例,以及不同液体培养基中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结果发现,CMC培养基上菌株生长最快(P<0.05)。PDA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产量最高(P<0.05),固、液体培养基分别为(1.05×10~6)~(7.63×10~6)和(5.01×10~6)~(9.49×10~6)个·mL-1,且小分生孢子比例总体相对较高;CMC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比例最高(P<0.05),固、液体培养基上分别为0.85%~4.40%、2.32%~5.63%。PDA、SNA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且时间越长萌发率越高,培养48h时分别可达35.98%、47.32%。由此可见,CMC固体培养基有利于Fom生长,其液体培养基诱导菌株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效果较好;PDA液体培养基有利于诱导分生孢子形成,尤其是小分生孢子;SNA液体培养基更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本研究为防治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及有关机理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 李媛, 雷姝琦, 张鹏, 马婧娟, 鲍根生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32-1148.
    本研究以青海高原5个生态型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中分离的Epichlo?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观测分离的5株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与大小、菌落生长速度等特性,进而确定各个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型麦宾草中分离的Epichlo?内生真菌最适碳源和氮源存在差异。其中,1、3号菌株分别以蔗糖和胰蛋白胨为碳源和氮源时,Epichlo?内生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最大,而2、4号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在以淀粉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高,5号菌株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胰蛋白胨。2)不同碳源处理下,2、3、5号菌株菌落形态相似,正面中央白色凸起,具有生长圈,背面颜色由中央向边缘由土黄色过渡为淡黄色;1号菌株在淀粉条件下边缘菌丝呈不规则形状;4号菌株在果糖条件下生长缓慢。不同氮源处理下,5个菌株菌落正面中央白色凸起,背面颜色由中央至边缘逐渐变浅;在钼酸铵条件下,仅观察到白色小圆点;而在不添加任何氮源时,菌落边缘气生菌丝稀疏呈透明色。3)分生孢子形态多为椭圆形、圆形、肾形或两端不对称,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处理下,同一菌株的分生孢子大小和分生孢子梗长度及基宽差异显著(P <0.05)。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型麦宾草-Epichlo?内生真菌生长所需碳、氮源存在差异,筛选麦宾草内生真菌生长最佳培养碳氮源将为利用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进行披碱草属禾草新种质创制提供菌源。
  • 孙雪, 孙强, 周乐, 朝木力嘎, 孙宇阳, 张延辉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49-1160.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但目前还缺乏从分子水平对于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的解析。本研究基于GBS测序技术,对采自不同区域的67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比较21个表型指标变异特征,变异系数为12.67%~54.17%。2)基于表型特征将67份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Ⅱ和Ⅲ均为单一材料,分别为N06 (新疆)、M09 (内蒙古)和QG07 (甘肃)。类群Ⅳ包含64份材料,各地区均有。基于SNP位点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将67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成4个类群:类群Ⅰ,N08,属于新疆北部山地;类群Ⅱ为5份亲缘关系密切的疆外区域种质;类群Ⅲ为39份与其他类群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组成;类群Ⅳ由22份新疆区域种质组成。两种方法对材料的划分具有相似性。3)根据GBS测序序列,发现SNP的变异类型主要为碱基转换,且转换占比高于颠换,转换占76.02%,颠换占23.98%。4)基于不同材料SNP的分布特征,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无芒雀麦材料划分为两个类群,类群Ⅰ主要来自于新疆,类群Ⅱ包含全国各地材料,67份材料存在群体结构。以上结果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关联分析、系统分类及品种选育等奠定了基础。
  • 姚宇恒, 南丽丽, 陈洁, 夏静, 何海鹏, 马彪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61-1174.
    为探究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以国内外20份红豆草为试验材料,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在不同渗透浓度(0、-0.5、-1.0、-1.5和-2.0 MPa)处理下,研究干旱胁迫对红豆草幼苗光合作用、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红豆草株高,随胁迫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上升,气孔限制值先升后降,在-1.0 MPa时最大,胞间CO2浓度先降后升,在-2.0 MPa时最高,说明此时非气孔因素限制了光合作用;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上升外,其余荧光参数(潜在光化学活性、最大光化学效率、表现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化学量子产量)均降低。经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指标评价可知,新品系P1、GS和1626的耐旱性较强,材料1668、6和2049的耐旱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抗旱红豆草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种质材料。
  • 景芳, 刘彦明, 南铭, 边芳, 任生兰, 陈富, 张成君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75-1188.
    为筛选适宜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的高产、抗倒伏、抗病性强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以国内外引进的12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倒伏率和病害发生率,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燕麦品种干草产量为10 800.00~15 233.33 kg·hm-2,平均干草产量13 298.61 kg·hm-2;种子产量为3 095.24~7 857.14 kg·hm-2,平均值5 407.14 kg·hm-2;其中,‘坝燕6号’的倒伏率较低,红叶病和锈病发病率最低,为抗倒伏兼抗病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干草产量、叶茎比在灰色关联评价系统中所占权重最高,是品种选择时的重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2个燕麦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饲草品种,第Ⅱ类群可作为籽粒型品种,第Ⅲ类群倒伏率及病情指数低,抗逆性好。综合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适宜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的产量高、适应性好的饲草型燕麦品种‘加燕2号’,籽粒型燕麦品种‘坝燕6号’和‘美达’。
  • 张春林, 南金生, 秦海英, 安江红, 徐振朋, 韩冰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189-1200.
    为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最佳混播组合、比例和刈割期,本研究以燕麦‘蒙饲燕1号’(‘Mengsiyan 1’)、‘蒙饲燕2号’(‘Mengsiyan 2’)、‘青引1号’(‘Qing yin1’)分别和箭筈豌豆混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播组合和比例的饲草在不同刈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混播能够显著提高箭筈豌豆的株高、鲜重和干重(P <0.05);以燕麦150 kg·hm-2和箭筈豌豆75 kg·hm-2单播量配比的‘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3:1)在乳熟期、‘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在乳熟末期干草产量最高;‘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在各刈割期干草产量均低于同期燕麦单播产量。2)不同混播处理粗蛋白含量较燕麦单播基本呈增加趋势,粗蛋白含量从抽穗期、乳熟期到乳熟末期逐渐降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在乳熟末期达到最高;不同混播组合在1:3的比例下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均最低。3)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对混播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各混播组合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和‘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分别在乳熟末期刈割隶属综合评价值较高,其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最佳(0.70)。
  • 黄杰, 杨发荣, 刘文瑜, 魏玉明, 谢志军, 何振富, 杨钊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01-1209.
    为解决高寒区饲草短缺难题,本研究分析了15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计算相对饲喂价值,评价了各品种(系)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干草产量最高的是‘GSQ6’,达20.78 t·hm-2;‘台湾红藜’鲜草产量最高,达112.46 t·hm-2;‘蒙藜1号’干鲜比最高,达到0.39;‘台湾红藜’茎叶比最高,达到2.75。‘白藜05’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4.84%;‘GSQ-7’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3.79%。‘陇藜4号’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综合评价草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品质指标,临夏高寒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饲用藜麦品种(系)为‘GSQ-6’‘陇藜4号’及‘台湾红藜’,其中‘GSQ-6’具有高产、纤维含量低及优良的适口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饲用藜麦品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藜麦饲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促进草地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 吴振岭, 周力, 张峰硕, 曲杨昂毛, 季秋蓉, 何婷莉, 侯生珍, 桂林生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10-1220.
    选取体重(15.40±0.81) kg相近的2月龄高原型藏羔羊90只,随机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每处理组各30只,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0.20%(L组)、11.58%(M组)和13.03%(H组)的饲粮,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藏羊肉品质及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0.20%蛋白组中藏羊肌肉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11.58%蛋白组(P <0.05)。M组肌肉弹性显著高于13.03%蛋白组和11.58%蛋白组(P <0.05),11.58%蛋白组肌肉咀嚼性和胶着性显著低于10.20%蛋白组和13.03%蛋白组(P <0.05);13.03%蛋白组中Ⅰ、Ⅱa和Ⅱb型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10.20%蛋白组(P <0.05),11.58%蛋白组中Ⅰ、Ⅱa和Ⅱb型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13.03%蛋白组(P <0.05);11.58%蛋白组氧化型肌纤维数量、面积比例显著高于10.20%蛋白组(P <0.05);10.20%蛋白组MyHCⅠ表达量显著高于11.58%蛋白组与13.03%蛋白组,11.58%组My HCⅡa表达量显著高于10.20%蛋白组,10.20%蛋白组MyHCⅡb表达量显著高于11.58%蛋白组与13.03%蛋白组(P <0.05)。MyHCⅠ、My HCⅡa基因表达量与咀嚼性显著负相关(P <0.05)。MyHCⅡ基因表达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显著负相关(P <0.05),与咀嚼性与硬度显著正相关(P <0.05)。综上,本试验中,当饲粮中蛋白水平为11.58%时,可改善藏羊背最长肌肌纤维特性,加强肌纤维从酵解型肌纤维向氧化性转化,提高氧化型面积比例,从而利于改善肉品质。
  • 蒲强胜, 王志成, 侯齐琪, 张志明, 苏军虎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21-1231.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 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期和储食期)的鼠丘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差异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均存在季节性差异;两个时期中,甘肃鼢鼠鼠丘高度、半径、表面积和体积均显著大于高原鼢鼠鼠丘(P <0.01);高原鼢鼠鼠丘密度显著高于甘肃鼢鼠鼠丘(P <0.05),且高原鼢鼠单只平均造丘数显著大于甘肃鼢鼠(P <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繁殖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植被盖度、莎草科地下生物量、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杂类草地下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高度相关;储食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草丛高度、莎草科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土壤容重与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造丘特征高度相关。可见除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的造丘方式不同之外,环境因子也与鼢鼠的造丘方式相关,且存在季节性差异。
  • 冯斌, 杨晓霞, 刘文亭, 张艳芬, 刘玉祯, 杨增增, 孙彩彩, 吕卫东, 董全民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32-1240.
    为探讨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和放牧强度对藏羊体增重的影响,以藏系绵羊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放牧强度在高寒草地开展了重度(每公顷5.13个羊单位)、中度(每公顷3.92个羊单位)和轻度(每公顷3.03个羊单位)的藏羊放牧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年际间受环境影响,藏羊日增重存在差异,不同年际当中藏羊日增重为牧草返青期和生长期高于牧草枯黄期,且在牧草枯黄期藏羊日增重存在负增长的现象,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藏羊日增重和牧草生长时期存在斜率为显著负相关(y=0.308 8-0.110 7x)的直线关系;2)牧草生长季不同放牧强度下藏羊个体日增重、暖季增重、单位草地面积增重无显著差异(P> 0.05),但各年际当中藏羊暖季增重均为中度高于轻度和重度,单位草地面积增重均为轻度低于中度和重度。综上所述,不同放牧强度利用高寒草地暖季放牧场,藏羊体增重从牧草返青期到生长期再到枯黄期逐渐降低,以家畜生产为主兼顾草地的合理利用,高寒草地以中度放牧利用为宜。
  • 魏佳, 魏臻武, 张有鑫, 颜梦雨, 闵学阳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41-1254.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食物来源日益多元化,人们对优质蛋白质食物消费量不断增加,促使植物蛋白资源的开发和提取技术兴起。植物蛋白有动物蛋白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叶蛋白深加工制备的蛋白肽,可以进一步提升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因此,植物叶蛋白的提取及精深加工备受人们关注,植物叶蛋白的提取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也有深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叶蛋白经典提取方法及精深加工生产蛋白肽的方法进行整理综述,从主要的叶蛋白提取环节着手,回顾了各提取方法的原理知识、操作注意事项并进行优缺点评价,以期为后续植物叶蛋白提取研究及蛋白肽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意见。
  • 余成群, 庞晓攀, 李捷, 钟志明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55-1265.
    草业发展是维护西藏生态屏障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西藏牧民维持生计的传统优势产业。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西藏草业高质量发展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借助城市时空拓展理论,阐明了西藏草业发展时空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依据西藏草业资源的禀赋特征,提出了聚焦生态效益模式、生产效益模式、生态和生产效益兼顾模式,以及实现3种模式的路径,以期为西藏草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我国其他地区草业时空拓展提供借鉴。
  • 周岐燃, 袁丹, 王平, 周青平
    草业科学. 2024, 41(05): 1266-1273.
    农业伦理观的缺失是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根源之一,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将农业伦理学融入农学院校课程思政,建立农业伦理学学科体系,培养具有大国农业情怀的新时代农学工作者极为迫切。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农业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农业伦理学内涵,指出了农业伦理学融入农学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提出了推广农业伦理学核心通识课程、建立农业伦理学研究体系、发掘农业伦理中的思政元素、搭建农业伦理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健全农业伦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建议,对于促进农业伦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