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2024年, 第43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 全选
    |
  • 袁书会, 陈强, 刘红波, 史鑫波, 李国龙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8.
    目的:为提高酸枣果肉的利用率,利用低共熔溶剂(DES)提取酸枣果肉多糖(WJFP)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探究WJFP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以多糖得率为指标筛选最佳提取工艺,利用HPAEC分析其单糖组成并测定WJFP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最佳DES体系为氯化胆碱-尿素(CCU),摩尔比为1∶2;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度54℃、含水量24%、料液比1∶20(g·mL-1),在此条件下,WJFP得率可达5.57%;单糖组成分析得阿拉伯糖和半乳糖醛酸为WJFP主要单糖;0.2 mg·mL-1 WJFP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可达到82.05%。结论:利用DES提取所得WJFP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拓宽了酸枣果肉的开发前景。
  • 汤敏, 陆姗姗, 谷巍, 胡守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9-16.
    目的:分析低聚糖的成分构成及其在潞党参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DEAE-52阴离子纤维素和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低聚糖组分。利用体外细胞实验、Griess法、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其抗炎活性。结果:得到了相对分子量为1 452 Da的低聚糖组分D1,得率为0.13%±0.05%,蛋白杂质含量为(31.08±1.25)μg/mg,纯度为96.89%。单糖组成研究表明低聚糖D1主要由葡萄糖(63.40%)、阿拉伯糖(30.06%)和甘露糖(6.54%)组成。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低聚糖D1样品在25~400μg/mL浓度范围对RAW 264.7巨噬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在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低聚糖D1能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NO的释放。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低聚糖D1样品的共孵育处理能剂量依赖性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结论:潞党参中低聚糖组分D1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NO的释放,起到良好的抗炎作用。
  • 黄振斌, 樊良帅, 晋小军, 王辰玥, 张翔, 赵树鸿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7-22.
    目的:探究不同来源当归种苗在不同试验地种植后的生长状况及有效成分含量。方法:选取甘肃定西、陇南和青海海东的当归种苗,并在定西、陇南、张掖及海东四地进行栽培试验。详细观测芦头直径、侧根数、归头长度等重要性状指标,并通过HPLC法测定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含量。结果:相较于其他处理,来自青海海东的当归种苗在当地栽培后,其农艺性状指标及有效成分含量皆为最佳,分别为芦头直径32.19 mm、侧根数12、归头长度0.8 cm、干重63.56 g、阿魏酸含量0.107 8%、藁本内酯含量0.369 9%。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当育苗地和栽培地为同一地点时,当归药材品质更佳。这证明当归产量与品质紧密相连,并受到生长条件的影响。结论:在实际生产中,推荐选用青海海东的当归苗,并在当地栽培,以充分利用其生长优势,确保当归的高产优质。
  • 任晓旭, 应武, 严建立, 阮松林, 许寿增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23-28.
    目的:探究林下不同栽培模式的三叶青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差异规律。方法:设置一年生三叶青林下地栽和袋栽2种模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三叶青藤叶生长性状和光合特性的相关指标。结果:林下袋栽三叶青的主要农艺性状要优于林下地栽。袋栽模式下三叶青主茎长是地栽的3.04倍,林下袋栽的节数是地栽的2.09倍;林下袋栽模式下叶片的SPAD值和含氮量均显著高于地栽模式;2种模式下的光合指标之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袋栽模式下叶片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率、光合有效辐和叶面温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地栽模式;各个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三叶青的净光合速率与叶面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光合有效辐射与SPAD值、叶片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面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主茎长和节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林下袋栽模式下三叶青的生长和光合性能显著优于林下地栽,可为三叶青人工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 王雪, 晋小军, 黎聪, 王泽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29-34+43.
    目的:研究镁螯合肥对万寿菊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筛选最适施用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为对照,设置5个浓度处理进行叶面喷施。结果:喷施1 200倍液镁螯合肥对花直径影响显著;喷施1 000倍液花鲜产量最高,为21 973.3 kg/hm2,较CK高49.5%,第一茬和第二茬花中黄酮、多酚和叶黄素含量分别为50.09、54.54、6.86 mg/g和58.48、60.09、7.82 mg/g,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为5.97%、0.48%、29.19%、25.82%和5.74%、0.44%、28.33%、26.94%。结论:喷施镁螯合肥可促进万寿菊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1 000倍液镁螯合肥效果最佳。
  • 康建国, 李芳, 牛淳, 米文文, 魏彦明, 华永丽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35-43.
    目的:建立苦豆子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配伍后的指纹图谱,研究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与细胞活力以及抗炎之间的关联性,明确不同配伍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苦豆子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配伍后的指纹图谱,以LPS刺激RAW 264.7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对不同配伍组合对炎症细胞模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以细胞活力进行检测,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研究苦豆子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筛选苦豆子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苦豆子生物碱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有8个,指认出5个共有峰,分别是槐果碱、槐定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有15个,指认出3个共有峰,分别为槲皮素、紫铆因和芹菜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槐果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TNF-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槲皮素与细胞活力呈负相关,紫铆因、芹菜素与细胞活力呈正相关,槐定碱、氧化苦参碱与细胞活力呈负相关,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与细胞活力呈正相关。结论:槐果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可能是苦豆子抗炎的物质基础,可为挖掘苦豆子的质量标志物以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陈露, 陈赞民, 孙嘉文, 刘静涵, 王吓长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44-49.
    目的:为规范黄花乌头的人工栽培,通过优化高效液相法,对不同采收时期、生长年限黄花乌头不同部位中关附甲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关附甲素含量的影响,为制定黄花乌头合理的采收时间和加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花乌头中不同部位中关附甲素的含量;色谱柱为安捷伦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为2 mg/mL庚烷磺酸钠水溶液(含0.2%三乙胺并以H3PO4调pH值至3.0),流动相B为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柱温20℃。结果:关附甲素的质量浓度在0.025 1~0.251 3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结果的RSD均≤1.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3%,RSD为3.5%。不同采收期黄花乌头不同部位中9月份采集的样品子根含量最高,说明9月份为最佳采收期。不同生产年限样品中,三年生和三年以上生黄花乌头母根含量相差不大,但均大于两年生母根,地上部分中所含关附甲素都明显小于根部。不同加工方法所得关白附中关附甲素的含量大小依次为:阴干>晒干>炕干,说明不同条件对含量的影响较大。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结果可靠,黄花乌头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份,生长期限为3年,本研究为黄花乌头科学的人工栽培采收提供了实验依据。
  • 张丽芳, 邱鸿, 韩俊, 董亭含, 钱思萦, 蔡建, 胡海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50-55.
    目的:为比较健康和患白粉病火棘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r DNA-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两组样品共获得5门、16纲、3目、61科、83属、100种;健康样品HJF独有OTU为103个,感染白粉病的火棘叶片HJB独有OTU为19个,两个样品共有OTU为23个,HJF内生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HJB。物种分类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两组样品中优势菌群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科分类水平上,HJB中优势菌科为89.22%白粉菌科(Erysiphaceae);HJF中优势菌科为28.25%白粉菌科(Erysiphaceae)、12.30%丝孢酵母科(Trichosporonaceae)和12.31%Phaeosphaeriaceae;在属分类水平上,HJB中优势菌属为88.04%球针壳属(Phyllactinia);HJF中优势菌属为27.45%球针壳属(Phyllactinia)、12.03%Apiotrichum、11.58%unclassified_f_Phaeosphaeriaceae。结论:健康组和罹病组火棘叶片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优势、次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明确了白粉病对火棘内生真菌结构的影响,为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 杨丽娜, 黄敏, 邢韶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56-65.
    目的:脱皮榆(Ulmus lamellosa)是我国特有植物,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开展脱皮榆群落特征及其生态位研究,可为脱皮榆野生资源的保护和种群壮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分布的脱皮榆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重要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指数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不同优势度的脱皮榆群落开展群落特征和生态位的差异分析。结果:在4个不同地点的脱皮榆群落中,上方山Ⅰ样地中的植物科、属、种的数量最多,其余依次是上方山Ⅱ、小龙门和喇叭沟门。群落物种多样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上方山Ⅱ、上方山Ⅰ、小龙门和喇叭沟门。在乔木层,无论是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的群落,还是以其为伴生种的群落中,脱皮榆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均最大;在灌木层,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群落中,脱皮榆的生态位宽度排名靠前,以脱皮榆为伴生种群落中脱皮榆的排名靠后。在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群落中,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物种更多,而与脱皮榆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物种在伴生种群落中明显多于优势种群落,且重叠程度较大。结论: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的群落,其物种组成较少,区系分布范围相对集中。优势种群落的脱皮榆生态位宽度较大,与脱皮榆生态位重叠的物种较少,且重叠程度较小,以脱皮榆为伴生种的群落则反之。
  • 马海军, 李丹, 王满华, 周守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66-75.
    目的:探究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方法:按照CTFS的建设标准,在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 hm2的森林监测固定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并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群落垂直结构和径级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固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3 572株,隶属于34科66属98种;其中樟科、豆科、蔷薇科、壳斗科等有较大优势。从属的水平上看,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71.43%,热带区系成分占25.40%,区系具有过渡性,且温带成分明显。样地稀有种17种,占总物种数的17.35%。重要值≥1.00%的物种共有22个,重要值最大的为毛柄连蕊茶13.05%、其次为豹皮樟11.04%和山胡椒7.13%。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4.60 cm,平均高度为4.3 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表明群落结构总体稳定和健康生长状态。结论:样地内木本植株数量较多,物种丰富,具有天然次生林典型特征。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植被由落叶阔叶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 杨珺, 张国梁, 杨雪飞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76-84.
    青藏高原是我国独特的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青藏高原植物具有抗光老化特性,对皮肤保护和美容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蔓菁、扁核木、天麻和半枝莲等25种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在抗皮肤光老化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紫外线引起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机制和通路,介绍了评价植物提取物在该方面活性常用的模型。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我们需要从其资源属性、功能成分、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将为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在抗皮肤光老化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宗伟璐, 王虎, 傅雷, 姚正颖, 王胜, 孙力军, 侯北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85-89+110.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种植方式存在效率低和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通过组织培养可以成功实现栝楼无菌苗的快速生长和繁殖,通过科学合理的繁殖方法、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可以进一步提高栝楼的产量和品质。现对栝楼组培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栝楼的生产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促进栝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徐玉坤, 薛龙飞, 张旭丽, 王瑞军, 李洪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90-100.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黄芪农业领域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发表趋势、作者机构、热点主题以及前沿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黄芪在农业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3个发文高峰期,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研究。黄芪有效成分研究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前人围绕黄芪遗传特性与育种、栽培管理和道地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调控与合成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水盐胁迫、根际微生物以及黄芪活性物质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前沿热点。结论:运用多组学方法探索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累积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分子育种定向培育高抗、高效、高稳定性的优良品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
  • 靳晓峰, 马伟丽, 张兆芳, 靳子明, 秦晓光, 姚小强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01-106.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中草药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了解和调研吉尔吉斯斯坦医疗发展情况及中草药资源,分析概述了中草药使用现状,并列举了该国6种常见中草药,对其来源、分布、功效及化学成分研究等进行概括。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吉尔吉斯斯坦中草药资源奠定基础,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提供参考。
  • 张哲, 张欢, 冉佳鑫, 吕信运, 邓洪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07-110.
    对重庆市涪陵区和巫山县植物多样性考察时,发现列当科(Orobanchaceae Vent.)植物新记录2种,现予以报道。经过查阅资料和标本研究,确定为鹿茸草属(Monochasma Maxim.)植物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 ex Maxim.)和地黄属(Rehmannia Libosch. ex Fisch.&C. A. Mey.)植物湖北地黄(Rehmannia henryi N. E.Br.),为重庆市新记录种。其中,重庆新分布沙氏鹿茸草是该种在中国西南片区的首次发现,其分布海拔提升至1 205 m。该记录种的发现丰富了重庆的植物区系,同时为地方植物志的编写提供新资料。凭证标本均存于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SWNTU)。
  • 廖宇娟, 陆沉, 周涛, 江维克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11-117.
    目的:对雷山县野生中药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任务,掌握雷山县中药资源现状。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线路调查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药用植物进行鉴定,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发现药用植物140科377属486种;被子植物占比最高,为91.36%;物种组成以单种科占比最高,为48.57%,优势科有菊科、豆科和百合科,所含种最多的为菊科,44个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为56.79%;药用部位以根和根茎类为主,全草类次之;中药资源重点品种共110种,其中样方内发现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18种。结论:雷山县药用植物资源具有物种丰富、类群多样、结构立体等特点,凸显高山冷凉区域植物多样性。该调查为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丰富中药资源数据提供了依据。
  • 叶晓霞, 刘欣, 苏庆溢, 林广纯, 杨昆鹏, 宁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18-123.
    目的:摸清玉林市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为玉林市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较完整的基础资料。方法:结合广西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通过野外样方及样地调查,结合文献查阅、传统药市及访问调查等方法对玉林市特色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工作共完成了45条样线、26个样地的调查,共记录到玉林市特色药用植物145种(包括种下单位),隶属84科137属,其中54种为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基原植物;10种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结论:玉林市特色药用植物丰富,但某些物种存在资源量严重不足现象,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为玉林市特色药用植物的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龚海丽, 胡根秀, 张伟清, 叶鹤, 李恩香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24-130+136.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永修县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揭示永修县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特点,为永修县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方法调查永修县不同植被下药用植物的组成、重点药用植物的数量等信息,统计分析药用植物多样性水平、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变化,从而揭示药用植物的分布特点。结果:永修县不同植被类型的样方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37科383属676种;药用植物的物种数呈现随植被正向演替发展而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植物优势科的组成差异较明显;草本药用植物在各植被类型下均占较大比例;入药部位分析显示,全草、根及根茎、枝叶、藤茎为主要类型;Jaccard指数分析显示,不同植被类型间药用植物表现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草丛和阔叶林中重点药用植物相对丰富。结论:永修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和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植被类型是影响药用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此外,水分也是影响药用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根据药用植物分布特征,提出了永修县药用植物的保护、利用建议。
  • 王丹, 侯建明, 贾琳, 潘博雅, 付业霞, 颜晨旭, 郭英楠, 尹海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43(07): 131-136.
    目的:为了摸清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家底,掌握和了解沙河口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进一步为沙河口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通过野外调查和层次模型评估方法,对沙河口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和统计分析,基于价值链视角对沙河口区可开发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估。结果:本次累计调查研究药用植物资源总数492种,其中重点药材36种,特色药材9种。在19个标准层指标中,权重值排在前3位的为繁殖能力(0.234 5),道地性(0.260 6)和濒危等级(0.152 7)。综合层次分析法可将药材资源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包含药用植物6种,Ⅱ级包含药用植物9种,Ⅲ级包含药用植物5种。结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野外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总体完成,沙河口区生态环境较为丰富,构建的药用植物资源评价模型科学合理,可优先选择桃、海带、青花椒、茵陈蒿、石莼和孔石莼等药用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