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4, Vol. 30 ›› Issue (01): 46-54.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3.02008

• • 上一篇    下一篇

贵州贞丰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刘小万, 徐承香, 张思强, 杜维锋, 李微娅, 罗浪   

  1.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洞穴研究中心贵阳
  • 发布日期:2024-10-18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152);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7]1416);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26号); 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项目(黔教合KY字[2021]013号)项目资助

  • Published:2024-10-18

摘要: 了解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是研究洞穴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对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补充.于2019年10月(平水期)及2020年8月(丰水期)对贵州省贞丰县5个洞穴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功能摄食群的分布特征,并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学指数对洞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得出:两个水期共获大型底栖动物63种,隶属4门7纲19目46科,其中水生昆虫41种,占65.07%,闪蚬Corbicula nitens、四节蜉Baetis sp.、蚋Simulium sp.是两个水期的共有优势种.在时间上,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Pielou和Margalef指数)均表现为平水期>丰水期.在空间上,密度和Margalef指数表现为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表现为弱光带>有光带>黑暗带. 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洞穴相邻光带之间的相似性较高,不同洞穴相同光带或不同光带之间的相似性偏低.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由5个功能摄食群(FFGs)构成,其中捕食者占比最多,约占42.8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生物指数(BI)对水质的评价存在差异,经对比,生物指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水质情况.本研究表明贵州贞丰洞穴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功能摄食类群以捕食者为主,且人为干扰可能是水质下降、物种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图8表5参45)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学评价, 功能摄食类群, 喀斯特洞穴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