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4, Vol. 30 ›› Issue (04): 848-860.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1.04062

• • 上一篇    

西南生态脆弱区重大建设工程渣场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策略

齐芳, 丁建林, 崔嘉琪, 蒲光兰, 向双, 吴彦, 刘庆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中国科学院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版日期:2024-08-25 发布日期:2024-08-25
  • 基金资助: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SZDZX0033,2023NSFSC0203);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594)资助

  • Online:2024-08-25 Published:2024-08-25

摘要: 西南地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重要实施区.该区域雨水丰沛、地势陡峭,工程建设产生大量弃渣,不仅占用大面积的临时性和永久性土地,还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生态环境极端脆弱.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亟须进行科学治理.基于西南地区的地质历史、气候条件和人地矛盾等实际,总结西南脆弱生态区渣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建设工程产生渣土的来源主要为道路修建、水电站建设、矿山开采和山区城镇基础建设等四大类项目.渣场修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常按照“土地整理—土壤重构—植被建设—景观再造—生态演替”的序列进行,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土壤系统构建技术和植物群落构建技术两大板块.土壤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坡面整理保持水土,生土熟化和土壤改良,理化、微生物和植物措施修复重金属污染等方面.植物群落构建技术主要由选择先锋物种激发植物存活、群落配置促进持续演替、土壤种子库有效利用、植物配置促进成土等技术组成.针对目前渣场生态修复中存在的修复目标定位不清、土壤修复技术单一、物种适应难、生物入侵、群落演替难以为继等主要问题和难点,提出以区分不同生境梯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修复目标为核心依据的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渣场修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以及区域差异化治理策略等优化途径.(图2表4参82)

关键词: 渣场, 土壤改良, 修复目标, 植物筛选, 群落配置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