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0年, 第32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0-10-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卢金梅, 成晓,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381.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86
    摘要 ( 5949) PDF全文 ( 190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贯众属(Cyrtomium)19种植物和近缘类群的1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对包括贯众属3个亚系的模式种在内的12个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贯众属的叶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近平直、弓形、浅波状、波状至深波状。贯众属的气孔器分布于叶片下表皮,有无规则型、横列型和极附型三种类型,其中无规则型是主要的气孔器类型。气孔器表面观为宽椭圆形,长椭圆形,稀为近圆形,气孔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至啮齿-浅波状。大多数种类叶片表面角质膜具条纹,并常有条状隆起,或具颗粒等附属物。目前研究未发现可作为邢公侠二系四亚系诊断特征的明显的叶解剖特征。

  • 杨振艳1, 2, 张玲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39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70
    摘要 ( 6235) PDF全文 ( 58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砂仁属(Amomum)隶属于姜科,全属约150种,我国有39种。该属多种植物可作药物或香料,但目前砂仁属的分类还不清楚,准确鉴定物种有很大难度。本研究利用DNA barcoding技术,对砂仁属50种121个个体的matK、rbcL-a、trnH-psbA序列及其不同组合进行比较,用Taxon DNA计算种间、种内barcoding gap,运用相似法的BLASTn计算条码的正确鉴定率,筛选适合砂仁属的条码片段。结果显示:所有条码的barcoding gap均不存在;matK的正确鉴定率高于trnH+psbA和rbcL+a,联合片段的条码正确鉴定率高于单片段条码,三个片段联合条码的正确鉴定率最高。因此,推荐matK+rbcL+a+trnH+psbA作为砂仁属物种鉴定的候选条码。

  • 张宇1、2, 王雨华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01.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01
    摘要 ( 4182) PDF全文 ( 55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是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参考型数据库,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CPNI)是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收录植物的目录和索引,也是其他数据库的参考和联系的桥梁。以《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为基础数据来源,加上少量参考数据作为补充,设计建设了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并从现有已建成同类数据库的评价、数据来源和数据组成,以及建库策略实现对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是植物名称的参考型数据库,能够辅助植物学相关学科研究中关于植物名称的研究和利用。

  • 吴昊1、2, 曾梁秦1、2, 龚洵2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07.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16
    摘要 ( 4089) PDF全文 ( 437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茜草科植物丁茜(Trailliaedoxa gracilis)的染色体数目, 2n=22,基数x=11。

  • 苏一兰1、2、3, 文国松1, 李唯奇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0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76
    摘要 ( 4560) PDF全文 ( 47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转移磷脂酰反应是在磷脂酶D的催化作用下,甘油磷脂和含羟基化合物发生碱基交换生成新的磷脂的反应。该反应为磷脂酶D所特有,被广泛的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脂类代谢、脂类信号研究以及重要生化制剂磷脂的合成工艺中。本文综述了转移磷脂酰反应的反应机制、影响因素、生物学作用及应用现状,讨论了深入研究这一反应所有待揭示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 艾娟1、2, 严宁1, 胡虹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20-42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71
    摘要 ( 6419) PDF全文 ( 59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温度下的控制实验,研究了铁皮石斛光合作用与生长对温度的响应,以期为铁皮石斛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温度对铁皮石斛的光合速率(Pn)有明显影响,30℃处理的植株具有最高的饱和光合速率(Pmax) ,其较高的光合速率与RuBP电子传递速率与羧化速率间相对平衡有关。温度对铁皮石斛茎的生长及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20℃处理的石斛多糖含量显著性的高于其他两个处理,而茎长、茎节数、茎鲜重等则是在30℃下最高。结果表明,30℃的温度对铁皮石斛的光合作用较为适宜,但在20℃条件下植株具有更高的多糖含量。

  • 刘阳1、2, 杨世雄3, 高立志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27-43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77
    摘要 ( 6175) PDF全文 ( 52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地区栽培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9个居群和大理茶(Ctaliensis) 3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94条叶绿体DNA RPL32TRNL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共发现了7个单倍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茶(h=0728,π=000469)比大理茶(h=0610, π=000225)拥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但其居群遗传分化水平(Gst =0580, FST=0612)却低于大理茶(Gst=0696 , FST=0773)。AMOVA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它们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且大叶茶(6121%)低于大理茶(7734%)。相对于大理茶,遗传多样性水平在本研究所取的大叶茶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单倍型多态性水平变化范围为0~0809, 核苷酸多态性水平变化范围为0~000487。最后,讨论并提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古茶园茶种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 金兰1, 哈斯巴根2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35-447.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96
    摘要 ( 4565) PDF全文 ( 48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表明农户庭园在户级水平上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采用随机抽样和农户推荐选择20个农户,同时在邻近地区的汉族地区选择10个农户作为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家庭庭园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立30个样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巴首嘎查庭园植物有100种、哈日乌苏种畜场共有84种、公济号村有87种,包括栽培及野生蔬菜、水果、观赏、药用、饲用等植物。三个村庄庭园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比较发现巴首嘎查的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而哈日乌苏种畜场的相对最低,反映巴首村对庭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贡献相对最大。这些差异是由于自然条件、庭园面积、庭园历史、庭园管理条件及庭园管理者、当地农牧民对庭园植物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识的差异所造成。文末还对调查的三个村庄的庭园植物进行了初步编目。

  • 赵惠新1、2, 李群1, 周晶1, 李冠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48-45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49
    摘要 ( 6095) PDF全文 ( 522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为材料,研究了其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耐受低温的特性,并对耐受低温的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 萌发至I、II、III期的独行菜种子经过冷诱导处理后,对零下低温-5℃、-10℃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这种耐受性随萌发发展相对有所降低。2. 独行菜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生长速度明显受到低温抑制,但也仍然能够生长。3. 适当时间的低温层积能使独行菜萌发势显著提高,对终萌发率影响不大;过长时间的低温层积会使独行菜种子萌发势和最终萌发率降低。4. 独行菜种子在4℃条件下不能萌发,但4℃层积2 d的种子经25℃处理6 h以上后,可耐受4℃低温而萌发,且萌发率随25℃处理时间增加而升高。如果25℃处理时间少于5 h则不能在4℃低温下萌发。经4℃层积10 d、再经25℃萌发处理1 h的独行菜种子就能在4℃低温下萌发。综合分析认为独行菜种子不能耐受4℃低温萌发,原因可能是在露白前存在一个关键的生理阶段,在4℃胁迫逆境中不能越过这个阶段,该阶段之前与之后的萌发过程都能耐受4℃低温,因此对低温胁迫有良好的耐受性。这为探索早春短命植物耐受低温萌发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宋卫武1、2, 李波1,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55-46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112
    摘要 ( 4513) PDF全文 ( 45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披针叶胡颓子(Elaeagnus lanceolata)的干燥枝叶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其中isoamericanol B (1)为一新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rel-(7′Z)-(7β, 8α)-3-methoxy-4, 9′-dihydroxy-3′, 7-epoxy-8, 4′-oxyneolign-7′-ene。

  • 郭婕1、2, 何红平2, 李顺林2, 华会明1, 郝小江2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63-465.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84
    摘要 ( 3591) PDF全文 ( 42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个新的百部生物碱,命名为去氢异滇百部碱 (1),以及1个已知化合物:异滇百部碱 (2)。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现代波谱解析得以鉴定。

  • 宁静1、2, 李顺林1, 郝小江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66-46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78
    摘要 ( 3984) PDF全文 ( 43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浆果楝 (Cipadessa baccifera) 中分离得到两个木脂素, 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 (-)-9′-O-(E)-coumarate-5, 5′dimethoxylariciresinol (1) 和 (+)-9′-O-(E)-feruloyl-5, 5′-dimethoxylariciresinol (2)。其中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

  • 苏志云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469-47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94
    摘要 ( 3506) PDF全文 ( 451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十世纪前罂粟传入中国后,随着岁月的迁移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名称。其中不少的名称曾作为正名载于古籍。本文讨论了古代罂粟用名的混乱和正名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