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8年, 第2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8-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金歧端;和碧荷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844) PDF全文 ( 23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唇形科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hlii)全草的的氯仿提取物分离到2个新的微量成分,鞘蕊花戊素和已素。基于光谱分析,鞘蕊花戊素和已素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lα,7β-二乙酸氧基-8,13-环氧-6β羟基勒丹-14烯-11-酮(1)和7β-乙酰氧基-8, 13环氧-6β,9α-二羟基勒丹-14烯-11-酮(2)。
  • 洪鑫;王斌贵;周俊;郝小江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6177) PDF全文 ( 243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 Fr. ex Fin.et Gagn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倍半萜醇,命名为12,13-di-acetoxyl-1,4,6 11-eudesmanetetol,以及 3个已知的倍半萜内酯 1β-hydroxyarbusculin A 2,reynosin 3,parthenolide 4和 3个木脂素 3-(α,4-dihydroxy-3-methoxybenzyl)-4(4-hydroxy-3-methoxybenzyl)tetrahydrofuran 5,丁香醛6,丁香脂素7。
  • 贺红;潘瑞炽;韩美丽;李耿光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618) PDF全文 ( 23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枳壳(Poncirus trifoliata Raf.)实生苗的上胚轴及茎段为材料,在附加有 BA和 MT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上胚轴出芽率普遍高于茎段,BA为 1mg/L时,出芽率最高(86.0%),BA浓度升高,出芽率随之下降。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的接种方式,对出芽有一定影响,上胚轴切段以形态学下端垂直插人,出芽率高。枳壳上胚轴进行遗传转化,卡那霉素作为选择试剂,浓度为 50 mg/L。抑菌剂的使用,以头孢霉素较好,不仅杀菌效果好,且对外植体出芽无明显抑制作用。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后,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抗性芽发生率为14.2%,GUS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抗性植株中,GUS反应呈阳性所占比例为70.0%。
  • 张荣平;陈泗英 ;周俊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4703) PDF全文 ( 26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滇乌碱是云南乌头属植物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的一种二萜生物碱成分,但其毒性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我们用滇乌碱为起始物合成了7个衍生物。本文对衍生物合成的方法及合成产物的光谱数据作了报道。
  • 周世良;潘开玉;洪德元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348) PDF全文 ( 230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uensis Matsuda)自交亲和,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结实没有明显差别。杭州自然居群中新开花朵的调查没有发现闭花传粉现象,原因是花药和柱头之间存在空间隔离和发育上的时间隔离。这些隔离使昆虫成为花粉传播的必要媒介,结实从而取决于传粉昆虫的活动。对比研究发现,传粉对结实有极显著的影响 (F=71.606),而花朵在花序中的位置对结实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杭州石荠苎自然居群的传粉强度小于北京实验居群,结实率也显著低于北京实验居群。在杭州自然居群中,早花植株的传粉强度小于正常花期植株的传粉强度,在结实上也有极显著差别。自然居群和实验居群除传粉强度不同外,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别。实验居群的传粉昆虫是效率高的蜜蜂,其个体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自然居群高传粉效率的昆虫非常少见,主要传粉昆虫是效率较低的淡脉隧蜂,且不到访花昆虫的一半。作者认为,杭州石荠苎的结实受传粉强度和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的限制。针对与结实有关的传粉效率问题,作者提出“有效传粉”的概念,即在柱头的可接受期内有足够多的有活力的花粉到达柱头才能保证结实达到最大。
  • 李桐柱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571) PDF全文 ( 221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低浓度SDS对突变体大麦Mbl832C的类囊体膜进行增溶,再经不连续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按电泳迁移率的增加顺序,分离出CPI,CPal,CPa2和FC 4条蓝绿色的带。CPI在红区和蓝区的吸收峰分别位于677 nm和438 nm处。低温荧光发射光谱表明 CPI含有少量光系统II的光系统I反应中心复合体。CPal和CPa2的光谱性质相似。它们的红峰和蓝峰的位置分别位于 672 nm和 436 nm处。它们在77 K的荧光发射峰都位于685 nm的事实证明 CPal和 CPa2都属于光系统II。上述结果表明该突变体大麦包含有3种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CPI,CPal和CPa2,而不含任何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Mbl832C为一新的缺失叶绿素b,但能独立生存的大麦突变体。
  • 何维明;钟章成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955) PDF全文 ( 277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植物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不同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种群中黄酮类化合物和绞股蓝皂甙的动态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1)同一种群的茎、叶片和枝中黄酮类化合物和绞股蓝皂甙的动态不同,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种群中这两类次生代谢产物受茎和叶片的影响程度各异;(2)不同种群中,这两类物质的动态各异;(3)黄酮类化合物和绞股蓝皂甙都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生态学意义,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4)影响这两类次生代谢产物动态的主导环境因子各异。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种群的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廖周瑜;党承林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384) PDF全文 ( 24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生态学和遗传学的综合研究,鸡足山地区的8个多星韭种群可划分为6个生态型:l个柳叶韭生态型,l个岩生二倍体生态型和4个四体倍生态型即林生四倍体生态型、岩生四倍体生态型、草生白花四倍体生态型和草生紫花四倍体生态型。多星韭种群生境中的光、土壤、生物等三大生态因子的强烈选择,以及多星韭二倍体种群和四倍体种群之间的染色体倍性差异(遗传隔离),多星韭四倍体种群中:林生种群与岩生种群之间、草生紫花种群与草生白花种群之间的物候隔离,草生种群(紫花和白花)与林生、岩生种群之间的生境隔离等三大隔离机制在鸡足山地区多星韭的生态型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 雷立公;梁汉兴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6031) PDF全文 ( 224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胡椒科的某些属之间,花粉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齐头绒属花粉粒表面较为平滑,但有小穿孔(或小穴),略显粗糙。胡椒属的花粉粒表面有不规则的瘤状纹饰,纹饰较为平滑。Lepi-anthes(Pothomorphe)的花粉粒表面瘤状纹饰不显著。Macropiper属花粉粒表面除了胡椒属中出现的那些特征外,更特别的是在瘤状纹饰上有均匀分布的小棘刺(或称小疣)。草胡椒属的花粉粒除了无萌发孔外,表面纹饰则极为特殊,表面瘤突较规则,周围由颗粒或屑片所覆盖。因此,花粉形态特征在胡椒科的属的划分方面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 郑兴峰;陈惠萍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338) PDF全文 ( 24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光学显微镜下较详细地比较了重阳木(Bischoffia javanica)、大叶刺篱木(Flacourtia rukam)和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雌雄异株木材的结构。结果表明:同一种树木两性间木材结构总体上是很相似的,但有的定量特征差异显著甚至极显著。3个种的树木中,雌株木纤维壁腔比值较雄株的大,而分隔纤维和纤维管胞数量较小。雌株木材结构特点可能表明其木材具较强的机械支持能力,利于对果实的支持。
  • 席湘媛;叶宝;冷梅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6660) PDF全文 ( 618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了薏苡(Coix lacryma-jobi)浸泡种子胚芽鞘的结构。胚芽鞘由外、内表皮薄壁组织及2个侧位的维管束组成。在外表皮两处,观察到径向壁不连续的细胞群,它们实际是合胞体。薄壁细胞含丰富的核糖体,内质网小泡和线粒体,说明代谢活动已经活跃。初生纹孔场内有胞间连丝,显示细胞间已存在物质的共质运转。初生壁上有许多来源于内质网的小囊泡,在胚芽鞘生长时,这些小囊泡可能参与细胞质膜的扩大,适应细胞的生长。核膜不连续,或可能有利于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核仁偏向核膜,具核仁组织者的核仁还与无核膜部位相近的核膜相连。胚芽鞘细胞富含蛋白质体、脂体。薄壁细胞还含淀粉粒,所含蛋白质体有两种类型。
  • 廖亮;周筱玲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714) PDF全文 ( 228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种珍珠菜亚属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其中隧瓣珍珠菜2n=24=12m+8sm+4st(2SAT)、黑腺珍珠菜 2n=22=2m+4sm+6st+10t、泽珍珠菜 2n= 24=14m+6sm(2SAT)+4st和小叶珍珠菜 2n=48=34m+10sm+4st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中国九江产的红根草核型2n=24=20m+4sm(2SAT)与日本产的核型2n=24=18m(1SAT)+6sm(1SAT)有所不同。本文还分析了珍珠菜亚属4组9种植物的核型。其结果表明在4个组中,穗花组核型最为对称,海滨组核型最不对称,湿生组介于前两者之间,而腺药组具有前3组的各种类型。
  • 陆树刚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7377) PDF全文 ( 23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灰茎节肢蕨和片马节肢蕨。前者是新组合的一变种,同时也是中国和云南的新记录,后者是中国云南的一新变型。
  • 魏岩;周桂玲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967) PDF全文 ( 22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十字花科岩荠属(Cochlearia)、阴山荠属(Yinshania)、泡果荠属(Hilliella)、棒毛荠属(Cochleariella)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垂周壁上有明显的波状嵴或沟槽状下陷,平周壁上有各种条纹状角质层纹饰。这些微形态特征在属间有明显的类群特异性,又有一定的过渡类型,为岩荠属及近缘属的合理划分提供一定的证据。
  • 钱洁;孙必兴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956) PDF全文 ( 247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个杂交(Agrostis x Polypogon)起源的属。颖片粗糙,先端急尖,有顶生短芒,像棒头草属(Polypogon)。小穗柄不具关节,颖片宿存,又像剪股颖属(Agrosrtis)。完全不育。
  • 张小平;郭新弧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4788) PDF全文 ( 12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发表了石竹科一新属,假卷耳属Pseudocerastium C.Y.Wu,X.H.Guo et X.P.Zhang。该属模式种为假卷耳Pseudocerastium stellarioides X.H.Guo et X.P.Zhang,近于卷耳属、繁缕属和鹅肠菜属。另报道了一个中国地理新分布种,异型花繁缕Stellaria diversiflora Maxim.。
  • 钱子刚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5198) PDF全文 ( 27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形态特征对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雀儿豆属植物进行了研究,认为荚果圆柱形,长圆形并且果皮具海绵状结构非该类植物所特有;垫状生活型则是植物对高山带,荒漠砾质带生态适应的结果。因而依据此特征从雀儿豆属中分出的海绵豆属(Spongiocarpella)不能成立,将云南海绵豆、疏叶海绵豆、察隅海绵豆转人雀儿豆属。
  • 郑维列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4319) PDF全文 ( 230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为花梗长1.5~2mm,花冠裂片长约3mm,花药长约1.5mm,均较原变种短。
  • 徐廷志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4): 1-3.
    摘要 ( 6610) PDF全文 ( 12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槭属(Acer L.)属槭树科(Aceraceae),200种,分布于亚、欧、北美和非洲北缘。本文研究了槭属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起源与扩散。认为:(1)槭树科与无患于科关系密切,槭属是槭树科2属中较进化的类群。(2)在原始而典型的槭属植物的基础上,槭属沿花的各部减少,有的器官甚至向完全退化的方向演化,但也有少数向增加数目的方向特化。(3)讨论了槭属4亚属23组的演化趋势,并绘制出其系统演化图。(4)槭属起源于侏罗纪的中国四川东部、湖北、湖南及其邻近地区,并向西、东北和南方扩散而进入西亚、欧洲、非洲北缘、北美洲和马来半岛至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