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8年, 第3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8-10-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19-52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04
    摘要 ( 5340) PDF全文 ( 21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云南高黎贡山毛茛科银莲花属1 新变种, 铁线莲属2 新种和毛茛属2 新种。
  • Piyapong YUPPARACH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25-52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91
    摘要 ( 4354) PDF全文 ( 519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A new species of Elettariopsis from eastern Thailand, E. chayaniana,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Key to all species currently enumerated for Thailand is also provided.
  • 刘仲健1 , 2 , 陈心启1 , 3 , 雷嗣鹏1 , 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28-530.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85
    摘要 ( 5840) PDF全文 ( 44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兰科两新种———麻栗坡卷瓣兰( Bulbophyllum malipoense) 和赵氏蜘蛛兰(Arachnis zhaoi) 作了描述和绘图。前者与直立卷瓣兰( B. unciniferum) 相近, 区别点在于新种的假鳞茎聚生, 卵球形; 叶较小,长2~3.5 cm; 侧萼片较短, 长1.4~1.7 cm, 仅中部合生; 后者与窄唇蜘蛛兰(A. labrosa) 有亲缘关系,但新种花淡黄绿色, 无红棕色斑, 花瓣稍宽于萼片, 易于区别。
  • 金效华, 樊 杰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31-53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25
    摘要 ( 5545) PDF全文 ( 42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个新记录属和三个新记录种, 短距兰属( Penkimia ) 、短距兰( P. nagalandensis)、长序大苞兰( Sunipia cirrhata) 、白花叉喙兰( Uncifera thailandica) 。短距兰属( Penkimia) 区别与鸟舌兰属( Ascocentrum) 在于侧萼片合抱蕊柱, 唇瓣没有任何附属物以及锥形的距; 长序大苞兰的花序长于叶, 唇瓣基部具一个胼胝体; 白花叉喙兰唇瓣的距后弯并朝向子房。
  • 王立松1 , 3 , 吴顺玉1 , 牛东铃1 , 谭永惠2 , 许宰铣3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33-539.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70
    摘要 ( 5818) PDF全文 ( 427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茶叶农场中的附生地衣进行调查发现: 附生在茶树上的地衣有25 属, 51 种; 其中, 45 种是首次报道附生在茶树上, 包括2 个中国新记录种: 癞屑衣( Lepraria lobificans) 和阿曼原胚衣( Protoblastenia amagiensis) , 以及20 个云南新分布种。壳状地衣的共生菌丝侵入茶叶树干外皮层组织, 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地衣酸, 一定程度的加速了农场中茶树的老化; 靠近茶树发芽点生长的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 造成芽体发育不良, 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 薛瑞娟1 , 2 , 顾志建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40-54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71
    摘要 ( 5383) PDF全文 ( 187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产于我国云南红河流域山柚子科甜菜树属( Yunnanopilia) 的核型, 其核型公式为2 n = 2 x = 20= 6m+ 12sm+ 2st。结合山柚子科其它各属已有的细胞学资料, 对该科核型进行了初步比较。
  • 曹建国, 杨耐英, 王全喜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43-548.
    摘要 ( 5025) PDF全文 ( 16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蕨类植物成熟卵的周围有一层卵膜, 但其细微结构和形成过程仍不清楚, 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水蕨(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卵细胞发育过程中卵膜的形成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蕨卵细胞在发育中期开始形成卵膜, 卵上方的卵膜十分显著, 是由多层嗜锇性内质网片层附着于质膜内表面形成的, 成熟时卵上方的卵膜中心部分厚, 向边缘逐渐变薄, 在嗜锇性片层之间填充有嗜锇性物质。比较而言, 卵下方及侧面的卵膜薄, 由两层紧密连接的嗜锇性膜构成。首次阐明了蕨类植物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 并对卵膜的一些功能进行了探讨。
  • 赵兴峰1 , 2 , 孙卫邦1 , 杨华斌3 , 李万成4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49-55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92
    摘要 ( 5723) PDF全文 ( 39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石蜡切片法对极度濒危植物西畴含笑( Michelia coriacea) 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西畴含笑的花药为四囊型, 花药壁5~7 层, 腺质绒毡层; 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修饰性同时型; 四分体排列方式多为四面体型和十字交叉型, 偶为不规则形状; 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西畴含笑的胚珠倒生, 双珠被, 厚珠心;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形四分体, 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 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西畴含笑胚胎学特征与木兰科多数种类一样, 均表现出胚胎发育的原始性。西畴含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严重异常发育特征, 这可能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
  • 赵念席, 高玉葆, 王金龙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57-56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97
    摘要 ( 5024) PDF全文 ( 37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 分子标记技术对5 个居群的90 个大针茅个体间的遗传关系以及RAPD 多态性与所在生境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16 个引物共扩增得到310 个RAPD 位点, 利用几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所得位点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主轴法分析能够在三维坐标下将90 个大针茅个体按居群来源进行分类, 前三个轴虽然只解释了总变异的21 . 91% , 却能将所研究的居群完全分开; 典范判别分析可以将97 .8%的大针茅个体正确地分类到已知居群, 且在二维功能轴下能够清晰地看到个体按居群来源进行了分类;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均得出大针茅RAPD 位点的Nei′s 基因多样性与气候因子( 包括年降水量、积温、年均温、一月份均温和七月份均温) 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大针茅地理居群分化显著; 大针茅RAPD 多样性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与生境气候因子相联系; 气候差异的自然选择, 对大针茅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特点起决定作用。研究结果对大针茅种质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乔 琴1 , 2 , 张长芹1 , 马永鹏1 , 2 , 田 伟1 , 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65-569.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08
    摘要 ( 5130) PDF全文 ( 370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蜘蛛抱蛋属( Aspidistra) 两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其中河口蜘蛛抱蛋( A. hekouensi )的染色体数目(2 n = 38) 为首次报道, 四川蜘蛛抱蛋( A. sichuanensis) 染色体数目也为2 n = 38 , 但其核型与以往的报道有差别。使用染色体内不对称系数(A1 ) 和染色体间不对称系数(A2 ) 对该属34 种植物核型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的核型似乎并没有向不对称性增强的方向演化。
  • 唐 霏1 , 2 , 梁 岗1 , 2 , 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70-576.
    摘要 ( 5499) PDF全文 ( 46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例, 建立了一种克隆small RNA 分子的技术平台, 为今后开展small RNA 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用抗病信号分子水杨酸(SA) 处理拟南芥叶片后, 进行small RNA 分子群体的分离与接头连接、PCR 扩增、T - 载体克隆与检测、测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一系列实验, 成功地克隆了一些small RNAs, 并对其表达和功能进行了分析。
  • 蔡艳飞1 , 2 , 张石宝1 , 胡 虹1, 李树云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77-585.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93
    摘要 ( 5109) PDF全文 ( 48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高山花卉红波罗花( Incarvillea delavayi) 在原产地香格里拉和引种栽培地昆明的光合作用和叶片性状对水分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 在两个实验点光合速率(Pn ) 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下降。移栽昆明后, 在同样的水分条件下与香格里拉相比其光合速率( Pn ) 较低, 叶绿素含量和Chl a􊄯b 的比值则没有显著变化, 但单位面积的叶片氮含量(LNCa ) 有所增加。红波罗花在昆明较低的光合速率(Pn ) 与较低的气孔导度( gs ) 和叶肉导度( gm ) 以及叶氮向光合机构中分配(PB 、PR ) 减少有关。另外, 移栽昆明后, 当供给的水分高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时, 红波罗花能够正常生长, 且对水分供应的响应不如在香格里拉的植株敏感, 表现在当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 ~ 85% 时, 光合速率、比叶重(LMA) 、叶绿素含量、LNCa 均比较稳定, 且不同的水分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 红波罗花在昆明的生长存在一个水分阈值(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 , 当供给的水分低于这个阈值时, 相对生长速率出现负增长。研究结果暗示红波罗花能够在较低海拔地区引种栽培。
  • 杨 英, 郑 辉, 何 峰, 季家兴, 余龙江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86-59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26
    摘要 ( 4452) PDF全文 ( 42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对胀果甘草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和黄酮合成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其影响甘草黄酮合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10~200 μmol/L) 的茉莉酸甲酯对胀果甘草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但是能够促进甘草总黄酮产量的增加。此外, 茉莉酸甲酯的添加导致细胞中过氧化氢含量升高, 引起细胞中苯丙氨酸裂解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强和丙二醛含量升高, 说明茉莉酸甲酯能够引起细胞产生防御反应, 并提高防御反应的关键酶的活性, 同时细胞膜在一定程度上仍发生过氧化, 但最终促进了甘草总黄酮的合成, 其最大产量达到对照的3.39 倍。
  • 李 璐1 , 付乾堂1 , 2 , 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93-59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72
    摘要 ( 4752) PDF全文 ( 339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苏铁( Cycas revoluta) 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 常规RNA 提取方法很难获得优质的RNA。在常规的CTAB 法中加入了硼砂和β- 巯基乙醇来消除多酚和多糖的干扰, 得到了一个从苏铁叶片中有效提取RNA 的方法, 每克鲜叶片可获得约930μg RNA。A260 280 和A260 230 的纳米波长的吸收比值都约为2 , 表明RNA 的质量较好。获得的RNA 可用于Northern blot 和反转录PCR 等分析, 也说明RNA 的质量比较好。此外, 改进的提取方法也适合于含有次生代谢产物的其它植物, 同样可以获得优质RNA。

  • 李丽玲, 王雨华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597-60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83
    摘要 ( 5322) PDF全文 ( 364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科学数据的需求出发, 分析了药用植物资源信息数据的现状, 阐明了在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具有参考型数据库性质的药用植物资源整合信息数据库的必要性, 探索了药用植物资源数据的规范与框架, 开发了面向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信息需求和共享交换的数据元标准, 为建设共享、集成的药用植物信息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 以期促进药用植物资源共享集成信息平台的建设。
  • 淮虎银, 张 斌, 刘华山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603-610.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91
    摘要 ( 5388) PDF全文 ( 40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非木材林产品的采集和利用, 既关系到当地群众生活状况, 也与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6 个主要周期性集市中一类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 研究地区集市中常见野生食用植物35 种, 分属于27 科, 其中苏木科(8.57%) 和桑科( 8.57% ) 等植物比例较大;主要包括野生蔬菜(82.85% )、野生水果(14 . 29%) 和野生食用染料(2.86% ) ; 蔬菜以乔木的幼嫩枝叶(34.29% ) 和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25.71% ) 为主; 表现出种类与周边地区高度的相似性、使用部位和用途类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单位摊位种类数量和市场价格较低等特点。女性在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与销售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的地理位置对当地群众的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利用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民族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强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野生食用植物在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中占有比较小的地位。从目前研究地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情况看, 采集和销售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并未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
  • 张 凌1 , 2 , 王 飞1 , 3 , 董泽军1 ,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611-613.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47
    摘要 ( 5169) PDF全文 ( 33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橙黄网孢盘菌( Aleuria aurantia) 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 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 (1 R, 7 S )-15-hydroxy-1- epi-β-bisabolol , 命名为aleuriol (1)。没药烷型倍半萜在盘菌科中为首次报道。
  • 蒋孟圆1 , 3 , 王 飞2 , 董泽军1 , 张 漪1 , 朱华结1 ,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614-616.
    摘要 ( 3852) PDF全文 ( 327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担子菌金黄喇叭菌( Craterellus aureus) 子实体中分离到3 个炔酸类化合物, 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 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学方法和量子化学计算鉴定为(8 E, 10R, 14 Z )-10-羟基-8 , 14-十八碳二烯-12-炔酸(1)。
  • 贾锐锐1 , 曾广智1 , 谭宁华1 , 范君婷1 , 2 , 黄火强1 , 2 , 嵇长久1 , 2 , 郝小江1 , 赵勤实1 , 李朝明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617-620.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95
    摘要 ( 4735) PDF全文 ( 307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蛋白磷酸酶Cdc25C 能够使有丝分裂激酶CDK1􊄯cyclin B 去磷酸化, 从而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已经在一些肿瘤细胞中检测到Cdc25C 的过量表达, 这使得Cdc25C 成为肿瘤治疗中的潜在靶标。通过随机筛选, 发现了八个Cdc25C 的天然新抑制剂(1 - 8) , 其IC50 值在1. 66~75 .07μmol/L 之间。肿瘤细胞毒试验结果表明,其中四个化合物( 化合物3 , 4 , 5 , 7) 对十种肿瘤细胞株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其IC50 值皆小于10μg/mL。
  • 贾锐锐, 曾广智, 谭宁华, 周志宏, 张颖君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621-623.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05
    摘要 ( 4829) PDF全文 ( 39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组织蛋白酶B 是木瓜蛋白酶类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 它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 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随机筛选, 发现了五个对组织蛋白酶B 具有较好抑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prodelphinidin B-2 3′-O-gallate (1), prodelphinidin B-2 (2) , procyanidin B-2 (3) , puerin A (4) 和(-) 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 (5) , 其IC50 值分别为0. 58 , 0 .44 , 0 .76 , 2 .07 和0 . 96μmol/L。这五个抑制剂为
    黄烷醇类化合物, 均为组织蛋白酶B 的新型天然抑制剂。
  • 陈可可, 张香兰, 朱宏涛, 杨崇仁, 张颖君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5): 624-62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273
    摘要 ( 4914) PDF全文 ( 471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进行了普洱茶温湿度试验, 并利用从普洱茶后发酵堆中分离鉴定的优势曲霉属真菌, 进行接种试验和专用菌剂的发酵生产试验。结果提示, 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普洱茶才具特有的感官特性, 曲霉属真菌能控制后发酵的过程, 改变茶叶的感官特性。曲霉属真菌的种类及组合对普洱熟茶的茶多酚组成与含量, 以及没食子酸、茶氨酸、咖啡因等特征成分的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 应用专用菌剂进行后发酵生产, 能加快普洱茶的熟化速度, 提高发酵成功率, 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使普洱熟茶的规范化生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