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8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王 岚1 , 杨祝良1 , 张丽芳1 , MUELLER G .M .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31-64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156
    摘要 ( 6834) PDF全文 ( 47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狭义干蘑属( Xerula s . str .) 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 该属仅包括模式种干蘑( X. pudens) 及其周围的几个种。属的特征是担子果金钱菌状, 有假根; 菌盖及菌柄表面干燥, 被有黄色至褐色直立、披针形的刚毛; 菌褶边缘无不育带; 子实层有近梭形的小担子。这些特征可以将干蘑属的物种从干蘑属- 小奥德蘑属复合群中分开。现知干蘑属包含六种, 本文提供了这些种的检索表, 并对各种进行了描述、图示或讨论。其中, 硬毛干蘑( X. strigosa) 是一新种, 它与干蘑( X. pudens) 和中华干蘑( X. sinopudens) 相似, 但与干蘑不同在于其担孢子较长, 锁状联合稀少, 侧生囊状体顶端壁薄; 与中华干蘑的区别在于其侧生囊状体壁厚, 顶端有头状至近头状膨大并覆盖有结晶, 担孢子宽椭圆形至椭圆形。中华干蘑和小刺干蘑( X. setulosa) 分别为我国和哥斯达黎加的新记录种。干蘑属虽然广布北半球, 但未见东亚- 美洲或欧亚广布的物种分布类型。
  • 吴明开1 , 5 , 曹 同2 , 张小平1 , 3 , 4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45-65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30
    摘要 ( 5390) PDF全文 ( 42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在对安徽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的2000 余号苔藓植物标本的基础上, 经过研究鉴定, 并收集整理了有关安徽藓类的资料, 对照现有文献, 发现安徽已知藓类植物有46 科、164 属、545 种( 包括8 亚种和32 变种) , 其中新记录95 种( 包括3 变种1 亚种) ; 青藓科为安徽省藓类第一大科, 含9 属52 种, 占总种数的9.6% , 青藓属是第一大属, 包括有29 种, 占总种数5. 3% ; 科内种数( ≥19 种) 优势科有10个, 属内种数( ≥6 种) 的优势属有22 个。在安徽省藓类区系中, 以东亚成分为主并占了28 . 6%、北温带成分占23 . 0%、热带亚洲成分占17 . 8% , 温带亚洲成分为10. 6% , 中国特有成分占到10 .4% , 这5 种区系成分都超过10% , 它们是本省最主要的区系地理成分。
  • 孙中帅1 , 任 强1 , 刘华杰2 , 赵遵田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55-65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63
    摘要 ( 5282) PDF全文 ( 32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中国地衣- 新记录属———包被鳞核衣属。该属主要特征: 地衣体小鳞片状, 子囊器为子囊壳, 着生于地衣体小鳞片之间, 由一特化的外壁所包裹, 子囊孢子较大。
  • 吴 丁1 , 2 , 卢金梅2 , 王 红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57-661.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27
    摘要 ( 5209) PDF全文 ( 396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的基础上, 对中国分布的梅花草属( Parnassia) 的一些种类进行了修订, 将披针瓣梅花草( P. lanceolata) 、窄瓣梅花草( P . angustipetala) 与德格梅花草( P. degeensis) 归并入云南梅花草( P. yunnanensis) ; 将贵州梅花草( P. petimenginii ) 归并入峨眉梅花草( P. faberi ) ; 将矮小梅花草( P. humillis ) 归并入三脉梅花草( P. trinervis) ; 将青海梅花草( P . qinghaiensis) 归并入高山梅花草( P. cacuminum); 将康定梅花草( P . kangdingensis) 归并入类三脉梅花草( P. pusilla) 。
  • 罗元霞1 , 岳学坤1 , 2 , 孙 航2 , 李志敏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62-66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16
    摘要 ( 5752) PDF全文 ( 36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横断山脉地区青藏雪灵芝( Arenaria roborowskii ) 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核型公式为2 n = 2 x = 22 =22m, 核型不对称性为1A 型。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体型, 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 张嵘梅1 , 2 , 陈文红1 , 税玉民1, 陈少瑜3 , 魏志丹1 , 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65-67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07
    摘要 ( 7157) PDF全文 ( 51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Leaf epidermis of 52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representing seven sections of Begonia (Begoniaceae ) from China were examin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af epidermal characters of the genus revealed a remarkable consistency: the leaf epidermal cells were usually polygonal and subpolygonal bearing with straight or arched anticlinal walls; and the stomatal apparatus was mainly anisocytic type and presented in abaxial epidermis of all studied species. However, the multiple leaf epidermal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shape of epidermal cells, the pattern of epidermal hairs, the shape of stomatal apparatus, the type of crystals in epidermal cells and some distinct characters varies obviously with species , in particular among species allies .
  • 欧光龙1 , 2 , 彭明春1 , 和兆荣1 , 王崇云1 , 王浩波1 , 向 伶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79-68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64
    摘要 ( 5368) PDF全文 ( 496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WINSPAN 数量分类方法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进行研究, 将研究区68 个样地归并为18 个聚组, 并参照《云南植被》和《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将研究区植物群落划归为6 个植被型、7 个植被亚型、7 个群系组、10 个群系和18 个群落; TWINSPAN 数量分类反映了群落分布随海拔和干扰变化的规律。
  • 胡廷章1 , 2 , 黄小云2 , 肖国生2 , 屈霄霄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88-69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38
    摘要 ( 5167) PDF全文 ( 381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OsGSTL1 是位于水稻3 号染色体上的一个λ类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 由8 个内含子和9 个外显子组成, 编码一个由243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将OsGSTL1 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YTV 上, 转化大肠杆菌,然后再转化酵母菌PEP4。Western 印迹分析表明外源OsGSTL1 基因在转基因酵母中表达, 分析半乳糖诱导表达的酵母粗提液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表明: 转基因酵母的谷胱甘肽转移酶较非转基因酵母和未诱导的酵母高, 说明OsGSTL1 在转基因酵母中受半乳糖的诱导表达, 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
  • 蔡 华1 , 2 , 马传喜1 , 司红起1 , 乔玉强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93-69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62
    摘要 ( 4459) PDF全文 ( 38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普通小麦( Ttiticum aestivum) 黄色素(YP) 合成途径中的首要限速酶———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 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并和玉米Psy 基因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在高和低YP 含量小麦品种中均扩增出一条长1 192 bp 的Psy 基因片段, 该片段包含一条可编码78 个氨基酸的小麦Psy 基因的外显子, 与玉米Psy 基因第4 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80 . 74% , 同源区域内有47 个SNPs , 但仅11 个SNPs 导致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改变, 二者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达85 . 89% , 推测Psy 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保守性。BLAST 聚类分析表明, 禾谷类植物Psy 基因的分类与物种的亲缘关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小麦Psy 基因在系统进化中比禾谷类其他植物更为高级。
  • 宋 钰1 , 2 , 刘冬梅1 , 2 , 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99-705.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43
    摘要 ( 4816) PDF全文 ( 470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转录调控因子WRKY 基因家族是一个拥有众多成员的超家族, 功能涵盖了植物生长发育的控制与抗病耐逆的调节。我们主要分析了OsWRKY72 基因在外源植物拟南芥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转基因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外源高表达该基因不单明显地抑制转基因植株的顶端优势, 增强植株侧枝的生长, 还改变了转基因植株叶片和角果的发育。进一步分析证实, 高表达OsWRKY72 基因所导致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表型和其它生理现象都与生长素信号通路改变所导致的表型和生理变化极其相近。这些结果说明OsWRKY72 基因在外源植物拟南芥体内高表达后很可能改变了其正常的生长素信号通路。
  • 段继强1 , 2 , 李建永1 , 吴丽艳1 , 梁雪妮1 , 刘飞虎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706-71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37
    摘要 ( 5310) PDF全文 ( 35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苎麻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mtDNA 进行多态性分析; 在选用的38 个ISSR引物中, 有6 个引物的扩增产物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之间存在差异。对这些特异性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 结果表明: 片段21-MS 全长956 bp , 包含一个525 bp 的完整编码区, 共编码174 个氨基酸。片段31-M􊄯R 全长778 bp , 包含一个404 bp 的不完整编码区, 共编码134 个氨基酸; 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多种植物中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分别存在71%~76%和73%~77%的同源性。
  • 任冰如, 夏 冰, 李维林, 吴菊兰, 赵友谊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713-71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7322
    摘要 ( 5090) PDF全文 ( 33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随机区组试验和方差分析方法, 研究了培养温度、贮藏温度、GA 处理和光照强度对乌蕨( Sphenomeris chinensis) 孢子萌发的影响。与室温(20~25℃ ) 相比, 培养温度在28℃时, 孢子最大萌发率相近而萌发速率明显较高。贮藏温度(A) 极显著( P < 0 . 01 ) 影响孢子萌发率, - 20℃ 贮藏降低萌发率; GA (B) 对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光照强度(C) 极显著( P < 0.01) 影响孢子萌发率, 充足光照和弱光照无显著差异, 黑暗处理降低萌发率。A×B, A×C, B×C 及A×B×C 交互效应不显著。
  • 朱宏涛1 , 2 , 杨崇仁2 , 李 元1 , 张颖君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718-72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001
    摘要 ( 4753) PDF全文 ( 59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有关普洱茶后发酵生产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指出加强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提出建立普洱茶后发酵菌物库, 重视对影响普洱茶品质的菌物开展系统研究的建议。
  • 方云山, 杨亚滨, 杨明惠, 杨雪琼, 董刘宏, 丁中涛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725-72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8.08160
    摘要 ( 6126) PDF全文 ( 386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蕨类植物苏铁蕨( Brainea insignis) 中分离得到1 个新的苯乙烯基吡喃酮苷, 利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其结构。此外, 还得到了1 个已知的苯乙烯基吡喃酮苷和4 个其它已知化合物。同时, 还测定了分离得到的两个苯乙烯基吡喃酮苷化合物的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