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Diversity ›› 2006, Vol. 28 ›› Issue (05): 461-467.
星耀武; 王慷林; 杨宇明
收稿日期:
2005-12-23
出版日期:
2006-10-25
发布日期:
2006-10-25
通讯作者:
王慷林
XING Yao-Wu; WANG Kang-Lin; YANG Yu-Ming
Received:
2005-12-23
Online:
2006-10-25
Published:
2006-10-25
Contact:
WANG Kang-Lin
摘要: 省藤属( Calamus L .) 属棕榈科(Palmae ) 省藤亚科(Calamoideae) , 是棕榈科中最大的属, 约有370种。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 共有37 种26 变种, 种数约占世界的10% , 有西南和东南两大分布中心;省藤属的天然分布地域性较强, 各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 在区系上, 西南分布中心和中南半岛西部、南亚的省藤区系都有较强的联系, 东南分布中心与中南半岛东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中图分类号:
星耀武; 王慷林; 杨宇明. 中国省藤属( 棕榈科) 区系地理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61-467.
XING Yao-Wu; WANG Kang-Lin; YANG Yu-Ming. Floristic Geography of Calamus (Palmae:Calamoideae) in China[J].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61-467.
[1] | 朱弘1, 库伟鹏1, 戎建涛2, 项佳娥3. 浙江南麂岛陆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6): 713-720. |
[2] | 尹志坚, 彭华. 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3): 233-245. |
[3] | 汤彦承, 王锦秀. 释植物学名中 “Tangut” 一词[J].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3): 253-266. |
[4] | 李晓娜, 龙明忠, 刘洋, 陆亚一. 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苔藓植物区系特征[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271-278. |
[5] | 杨亲二. 植物区系地理学重要术语“分布区类型”的英译问题[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2): 142-144. |
[6] | 林玲1, 汪书丽1、2, 土艳丽3, 罗建1、2.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35-342. |
[7] | 克拉拉·泰来提1, 阿不都拉·阿巴斯2. 新疆天山大峡谷地衣的地理成分及其生态特征分析[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1): 11-16. |
[8] | 郝朝运, 谭乐和, 范睿, 鱼欢, 杨建峰, 邬华松. 我国胡椒属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5): 421-429. |
[9] | 金明龙1, 吴纪杭2, 金孝锋3, 丁炳扬4. 杭州西湖风景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4): 333-. |
[10] | 王崇云1, 陈美卿1, 和兆荣1, 彭明春1, 李其阳1, 欧光龙1、2, 郎学东1、3, 党承林1.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清香木群丛[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81-88. |
[11] | 裴男才. 利用大样地平台研究种子植物区系[J]. Plant Diversity, 2011, 33(6): 615-621. |
[12] | 张晓青1, 朱瑞良1, 黄志森2, 陈允泰2, 陈文伟2. 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最新名录与区系分析[J]. Plant Diversity, 2011, 33(01): 101-122. |
[13] | 吴明开1 , 5 , 曹 同2 , 张小平1 , 3 , 4 . 安徽藓类植物区系[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45-654. |
[14] | 冯建孟1 , 2 , 徐成东3 . 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生物地理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4): 400-404. |
[15] | 韦毅刚 . 广西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3): 295-30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