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4年, 第3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4-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唐婷, 郑国伟, 李唯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683-69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47
    摘要 ( 2230) PDF全文 ( 262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山生态系统的主要气候特征是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高山植物的抗冻机制,而很少关注其对极端高温(高于45℃)的适应性。本研究发现高山物种圆锥南芥跟拟南芥比,具有更强的基础耐热性和获得性耐热性。通过叶绿素荧光检测发现在极端高温下,圆锥南芥具有更稳定的光系统II和更有效的能量耗散机制来维持更高水平的光合效率。通过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检测发现圆锥南芥的膜伤害更小,膜流动性与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紧密相关,圆锥南芥脂肪酸具有更低的16∶3含量,更长的碳链,不饱和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可能有助于维持膜的稳定。另外,更高表达量的HSP101和HSP70可能为圆锥南芥提供了更好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圆锥南芥能利用生理生化活动的调整来适应高山环境中的极端高温,这种耐热策略与低地耐热植物相似,因此圆锥南芥具有系统性耐热能力,可以作为研究植物耐热分子机制的模式物种。

  • 李雄, 尹欣, 杨时海, 杨云强, 胡向阳, 杨永平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698-70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27
    摘要 ( 3148) PDF全文 ( 337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子,在气候变暖和草地退化的背景下,认识温度变化对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种子萌发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研究了6个恒温条件(5、10、15、20、25、30℃)和3个变温条件(5/15、10/20、15/25℃)对不同居群紫花针茅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针茅种子适宜的萌发温度范围为15~25℃,低于10℃或高于30℃的温度都会抑制种子的萌发;与对应的恒温条件相比,变温条件不能起到促进紫花针茅种子萌发的作用;不同居群紫花针茅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海拔高度与种子萌发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种子萌发季土壤温度与种子萌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将为合理的保护和恢复紫花针茅草地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于丽霞, 李斌, 黄海泉, 鄢波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07-71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38
    摘要 ( 2426) PDF全文 ( 336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竹亚科中两个超族、六个族和三个亚族的10个竹种为材料,分别是泰竹、凤尾竹、青皮竹、大叶慈、慈竹、野龙竹、毛竹、香竹、苦竹、菲白竹,分离克隆了它们的lea3基因,并将它们与外类群物种水稻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在分支模型与分支位点模型的检测中,不同竹种所含lea3基因承受了不同的正选择压力,清除选择作用在lea3基因编码区中占主导地位(ω<1)。在位点模型的检测中,共检测出了18个显著性正选择位点,占总氨基酸数目的111%。对这18个显著性正选择位点进行定位后,发现其中的15个位于11个氨基酸串联重复序列附近。这说明lea3基因中的11个氨基酸串联重复序列区比基因其它区域更容易受自然选择作用影响。同时,在位点模型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强烈清除选择位点的定位,发现在11个氨基酸串联重复序列区内存在一长段无强烈清除位点的序列区。

  • 徐道兰, 曹建国, 王全喜, 戴锡玲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15-72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36
    摘要 ( 1879) PDF全文 ( 26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DEADbox RNA解旋酶参与RNA多方面的代谢,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蕨类植物问荆(Equisetum arvense)中克隆到一条DEADbox RNA解旋酶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EaRH1,并在GenBank注册登记(KJ734026)。序列分析显示:该cDNA全长3230bp,包含一个从487bp到2799bp编码770个氨基酸的开放读码框,其对应的蛋白序列包含9个保守模块结构。EaRH1与其它物种DEADbox RNA 解旋酶蛋白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模块Ⅰa、Ⅱ和Ⅲ序列几乎完全相同,模块Q、Ⅰ和 Ⅳ序列存在一些差异。EaRH1与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基因组一条假定序列相似度高达69%,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包含9个保守模块的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EaRH1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DEADbox RNA解旋酶At3g22320在氨基酸序列上有相对较高的同源性。序列结构比较和进化分析可推测出EaRH1可能参与植物体生长发育、miRNA生物合成、与RNA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和非生物胁迫应答。本文的研究为探索问荆DEADbox RNA解旋酶的进一步功能提供参考。

  • 侯盟, 杜芳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23-72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53
    摘要 ( 2138) PDF全文 ( 47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卫星分子标记因其开发便捷、突变率高、成本较低等优势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群体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中。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多重PCR方法以及毛细管电泳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和使用效率并降低了使用成本。但是在开展微卫星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无效等位基因(或称为哑等位基因,null alleles)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差,是微卫星分子标记应用中的最大缺陷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无效等位基因的检测问题并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在对无效等位基因有一个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目前无效等位基因的主要检测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比较。最后,结合研究实例总结出植物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中无效等位基因检测的有效办法。

  • 张宁宁, 杨静, 孙卫邦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30-73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22
    摘要 ( 2631) PDF全文 ( 28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荚蒾属 (Viburnum) 植物在园林中广泛用作观赏灌木,并且其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杂交种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14种荚蒾属植物的基因组大小。二倍体中基因组大小变化范围是255pg(陕西荚蒾)到426pg(琼花)。同时,琼花的核型也较不对称,这可能反应了它的育种历史。四倍体物种珊瑚树的基因组大小(762pg)是其他二倍体物种的两倍还多,这揭示了该属的多倍化在进化中可能并不遥远。该研究为荚蒾属细胞遗传学和分类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该属杂交育种提供有用的信息。

  • 殷根深, 杨志云, 蒋镇宇, 龚洵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37-74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18
    摘要 ( 2371) PDF全文 ( 32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百合族具有非常一致的二型性核型,由4条长染色体以及20条短染色体组成。目前有两个假说解释其二型性核型的来源,着丝粒横裂和多倍化。但是,具体是哪一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仍然不清楚。根据文献以及自己的实验结果,我们整理并重新分析了百合亚科和美德兰亚科所有属的核型资料。比较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单条染色体的特征、染色体臂数、核型不对称性以及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诸方面的证据都支持着丝粒横列是百合族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但不能排除其它的机制也在起着作用,如臂间倒位和易位。臂间倒位和易位可能在郁金香族的核型进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另外,本研究还报道了三个种的核型,粗茎贝母 (Fritillaria crassicaulis)、准格尔郁金香 (Tulipa suaveolens) 和尖果洼瓣花 (Gagea oxycarpa)。

  • 郭严冬, 王全喜, 李保贵, 曹建国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47-75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23
    摘要 ( 1977) PDF全文 ( 25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阔叶鳞盖蕨(Microlepia platyphylla)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以阐明其卵发生的细胞学机制,探讨其演化地位。阔叶鳞盖蕨孢子褐色,四面体形,具三裂缝,接种5~10d后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为心形原叶体,原叶体发育是铁线蕨型,通常为雌雄异株,精子器产生于不规则配子体的表面,颈卵器产生于心形原叶体生长点的下方,性器官是薄囊蕨型。卵发生研究表明,阔叶鳞盖蕨颈卵器产生于生长点下方表面细胞,经两次分裂形成了顶细胞、初生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初生细胞再经两次不等分裂产生卵细胞、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此3个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紧密相连,随发育,腹沟细胞与卵细胞间形成了分离腔,但在孔区处始终通过胞间连丝相连,成熟卵细胞上形成了卵膜和受精孔,卵核表面产生了核外突,通过比较表明阔叶鳞盖蕨卵发生与蕨(Pteridium aquilinum)卵发生相似。

  • 陈韵竹, 蒋丽娟, 陈景震, 刘强, 张路红, 刘健, 赵志伟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55-76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49
    摘要 ( 2396) PDF全文 ( 294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丰产育种目标,对7个光皮树优良无性系的28个农艺性状进行观测,并进行方差、主成分、聚类及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04%~9430%,其中叶形态(叶形、叶色、叶缘)的变异系数最高;表型分化系数为4527%~9640%,即各性状的遗传较为稳定;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序、果实、含油率以及果穗果数因子是主要的遗传因子,是光皮树无性系性状遗传的主要来源;依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将7个光皮树优良无性系聚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与第Ⅲ类群杂交可以获得高产高含油率的目标资源。

  • 寿海洋, 闫小玲, 马金双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63-77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42
    摘要 ( 4061) PDF全文 ( 33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报道与文献,发现一些入侵植物的学名使用比较混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作者在报道同一外来物种时使用不同的学名,或因中文名相近,而将其他植物作为外来入侵植物报道。依据最新资料,对国内报道的16种外来入侵植物学名进行了考证,包括中文名、英文名、异名、原产地及其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

  • 贾渝, 何思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71-78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10
    摘要 ( 2428) PDF全文 ( 705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毛锦藓科的分类学修订中,我们报道3个种和1变种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它们是:外弯小锦藓Brotherella recurvans、纤枝疣胞藓Clastobryum cuculligerum、海岛麻锦藓Taxithelium liukiuense、扭尖金枝藓阔叶变种Trismegistia calderensis var. rigida。这些新记录物种的标本分别采自海南、香港和云南。

  • 刘栋, 王欣宇, 李建文, 钱子刚, 王立松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81-78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4
    摘要 ( 2949) PDF全文 ( 267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灰梅属(Canoparmelia)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研究,澄清了云南南部报道的珊瑚大叶梅(Parmotrema conformatum)是裂芽灰梅(Cecaperata)的错误鉴定。由于珊瑚大叶梅和裂芽灰梅在经典分类鉴别上容易混淆,通过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了裂芽灰梅与粉芽灰梅(Ctexana)及同心灰梅(Cconcrescen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首次记录了粉芽灰梅在云南的分布范围;文中对两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已知灰梅属的检索表。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88-78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89
    摘要 ( 3107) PDF全文 ( 305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发现自云南的毛茛科翠雀属一新种,短尾翠雀花,并给出其与其隶属同一亚组的其他种的区别特征。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91-79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16
    摘要 ( 2066) PDF全文 ( 28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发现自西藏毛茛科唐松草属的一新种,错那唐松草,并给出其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 寿海洋, 闫小玲, 叶康, 马金双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6): 793-80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45
    摘要 ( 2101) PDF全文 ( 33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85-2013年间,报道江苏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文献仅9篇,不足全国同期同类文献3665篇的025%,与该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极不相称。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调研和标本查阅,对江苏省47科128属209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生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讨论。根据外来入侵植物对该省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5个等级:恶性入侵类22种,严重入侵类41种,局部入侵类32种,一般入侵类51种,有待观察类63种。结合上述分析与等级划分,讨论了江苏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