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4年, 第3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4-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李晓娜, 龙明忠, 刘洋, 陆亚一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271-278.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8
    摘要 ( 2398) PDF全文 ( 33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海拔跨度大、生境异质性高、人为影响小等原因,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苔藓植物丰富,共有50科128属28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苔类17科23属43种,藓类33科105属243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区系的温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苔藓植物北方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和东亚成分分别占3712%、3182%和3030%,其中中国特有分布型占1212%,反映了施秉喀斯特苔藓植物区系具有温热并重、东亚色彩浓厚、特有性较高的特征。通过对施秉喀斯特与其它五个区域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发现,施秉苔藓区系丰富度高,与同为云贵区的香纸沟、马岭河、罗平喀斯特地区亲缘关系最近。

  • 卢萍, 高利霞, 金凤, 恩和巴雅尔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279-28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35
    摘要 ( 2715) PDF全文 ( 33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内蒙古28个样地采集的10种棘豆属植物56个单株,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对其叶绿体psbAtrnH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所得序列利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排列,并用MEGA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10种棘豆属psbAtrnH序列的变异位点50个,信息位点36个,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34%,GC含量变化范围在2318%~2572%之间。(2)棘豆属与黄芪属各为一支,自展支持率达99%,这10种棘豆属植物可能为单系起源。(3)系统树中小叶小花棘豆与小花棘豆的样本独立成一支,支持将小叶小花棘豆作为小花棘豆的变种来处理。(4)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的样本相互混杂,表明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轮叶棘豆组的观点。(5)缘毛棘豆与薄叶棘豆的样本聚成一支,支持将二者归入矮生棘豆组。研究表明,psbAtrnH序列可为棘豆属下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 洪德元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285-295.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2
    摘要 ( 2994) PDF全文 ( 45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在泛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党参属六个新种和一个新亚种。Codonopsis campanulata和Creflexa分布于尼泊尔,Cbomiensis发现于西藏的波密和米林,其余都产自四川西部。六个新种均附有精美的线条图。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297-30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39
    摘要 ( 2694) PDF全文 ( 320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自西藏自治区发现的毛茛科乌头属二新种,新腋花乌头 (Aconitum novoaxillare) 和截基乌头 (Abasitruncatum),并给出此二新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 洪德元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01-30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3
    摘要 ( 2649) PDF全文 ( 40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Pampanini于1910年发表了桔梗科采自湖北西部的一个新种Codonopsis draco。此后100年无人提起它。最近作者在进行党参属及其近缘类群的专著研究中发现它就是1984年发表的刺萼参Echinocodon lobophyllus DY. Hong, 也采自湖北西部。本文作了新组合。刺萼参在湖北郧西的分布点已经消失,至今仅知道陕西东南部两个地点有少量植株,可见刺萼参已处于濒危状态。因为它是单种属,对其保护应予特别关注。

  • 黄秀, 田代科, 张微微, 曾宋君, 莫海波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03-30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26
    摘要 ( 3226) PDF全文 ( 51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花型可分5种,最原始为单瓣型,然后由单瓣演化出半重瓣、重瓣、重台和千瓣型。为了揭示荷花重瓣化的分子机理,有必要从花器官的形态发育特征探究荷花花型成因及“重瓣化”的形态发育特征。实验分别选取5种荷花花型的代表品种:‘单洒锦’ (单瓣型)、‘大洒锦’ (重瓣型)、‘中山红台’ (重台型)、‘至尊千瓣’ (全重瓣型)、‘千瓣莲’ (千瓣型) 为材料,进行花芽分化过程形态的石蜡切片比较观察。结果发现:花芽分化过程中5个品种的萼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瓣原基分化期相似,而雄蕊和雌蕊原基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单瓣、重瓣和重台品种均有正常的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全重瓣品种发育初期有雄蕊及雌蕊原基分化,但后期全部瓣化;‘千瓣莲’品种不形成雄蕊和雌蕊原基,而是直接形成2至多个“花瓣增殖中心”,并由此不断分化出细小花瓣。研究认为重瓣型荷花品种的“重瓣化”花瓣主要来源于雄蕊的向心式瓣化,其次是雌蕊瓣化,属于雌雄蕊起源。而对于‘千瓣莲’型品种,花瓣的具体来源方式、花托是否直接参与瓣化及其在重瓣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待于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进一步研究。

  • 黄伟, 曹坤芳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10-32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7
    摘要 ( 2575) PDF全文 ( 290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热带北缘地区,冬季气温较夏季下降10℃左右,虽然热带植物对零上低温敏感,但是大部分热带树木能够适应热带北缘地区的冬季气温,其光合生理机制并不清楚。我们通过测定种植在热带北缘地区 (21°54′N, 101°46′E) 的两种热带树木(几内亚格木和降香黄檀)的光系统I和II活性以及光系统I和II的能量分配的季节变化,发现这两个树种的光系统I和II活性在冬季并没有下降。两个树种的光系统II的有效量子产额在冬季明显下降,同时伴随着热耗散激发。在冬季,环式电子传递的激发与热耗散的激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环式电子传递的激发使得氧化态P700比例的上升,从而避免了光系统I受体端的过度还原。化学试剂抗霉素A(PGR5途径环式电子传递的一种特异性抑制剂)处理过的叶片较对照组表现出更强光损伤程度。这些结果表明环式电子传递的激发是热带树木适应热带北缘地区冬季低温的一个重要的光合生理机制。

  • 王秋霞, 严宁, 纪大干, 李树云, 胡江苗, 胡虹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21-33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17
    摘要 ( 3107) PDF全文 ( 357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菌根在兰科的生命周期和进化史上起着关键作用。兰科中大多数是附生兰,但它们的菌根研究相对缺乏。为了探讨菌根对附生兰的影响,本研究用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与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分属于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S1和胶膜菌属(Tulasnella)的S3真菌共培养。共培养结果表明,S1和S3与金钗石斛形成了共生关系,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其生长。 15N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S1菌株显著促进了金钗石斛对有机氮的利用,而S3菌株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S1和S3真菌均能提高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能促进附生兰幼苗的生长、有机氮的利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 赵旭耀, 陈斯云, 赵磊, 张雪梅, 马朋飞, 郭振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31-341.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23
    摘要 ( 3089) PDF全文 ( 406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具有转录后水平调控功能的内源非编码小分子RNA。在植物中,miRNA通过对靶基因的剪切或沉默来实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它是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miR165/166 (miR166)是陆生植物中最为古老的MIRNA家族之一,它通过对3型同源异域型-亮氨酸拉链(HDZIP III)等靶标的调控,在植物的众多发育时期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分析了MIR166基因在陆生植物中的进化关系,并对MIR166在基部陆生植物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中的复制及进化进行了研究。此外,HDZIP III蛋白是植物中重要的一类转录因子,miR166对HDZIP III基因的调控作用在陆地植物保守的存在,本文对HDZIP III基因和miR166在进化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谢良碧, 陆嘉惠, 李晓岚, 张宇, 魏涛, 李学禹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42-348.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03
    摘要 ( 3124) PDF全文 ( 30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新疆分布的3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的人工杂交试验,比较了杂交结果率、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幼苗成活率等指标,并对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萌发、生长过程进行荧光观察,旨在探讨3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种间杂交结果率最高为9667%,最低为5562%,说明3种甘草种间杂交配子亲和性较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05~2h内花粉均可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在授粉后48h内花粉管均可到达子房与胚珠受精,说明三种甘草种间杂交不存在配子隔离障碍;(3)杂交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和幼苗成活率与自然结实种子无显著差异,种间杂交种子活力较高,幼苗成活率均为7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3种甘草属植物的同域分布区,在相同传粉途径下,这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隔离机制不完善,有发生自然杂交并形成杂交区的可能。

  • 刘德团, 曹军, 许琨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49-35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46
    摘要 ( 2532) PDF全文 ( 285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UBX(泛素调控X因子)蛋白质家族在泛素化相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细胞周期调控、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发育、胁迫响应、细胞程序性死亡、内吞作用和DNA修复。然而,到目前为止,UBX家族在杨树和葡萄中还没有被研究过。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两个植物的UBX家族,我们对UBX的基因结构、染色体位置、基因重复、系统发育关系作了分析。该研究对葡萄和杨树的UBX蛋白质家族作了第一个系统的分析。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蛋白质基序组成在同一个组里相对比较保守。基因重复分析表明,串联重复和片段重复对于杨树和葡萄的UBX基因家族的扩张有一定贡献,基因缺失在UBX基因家族的扩张过程中也发生了作用。本研究为UBX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刘博, 沙伟, 张梅娟, 宋璐, 安洪雪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58-36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65
    摘要 ( 2678) PDF全文 ( 304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毛尖紫萼藓干旱cDNA文库中筛选了一条与抗旱相关的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基因的EST序列,采用RACE技术从毛尖紫萼藓中克隆出了该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GpUCH。对该基因的序列特征、进化关系和表达谱进行了分析,为全面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该基因cDNA全长951bp,开放阅读框711bp,共编码23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pUCH基因相对分子质量为257kD,等电点为467,为不稳定蛋白,属于跨膜蛋白但不存在信号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pUCH与小立碗藓UCH蛋白一致性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pUCH基因在复水和干旱的条件下均能表达,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表达情况差异显著。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毛尖紫萼藓干旱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徐放, 赵舒, 邬荣领, 杜芳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65-37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1
    摘要 ( 2782) PDF全文 ( 275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卫星多重PCR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并且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术。本研究在耐干旱、盐碱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中开发出一套荧光标记的12重微卫星工作体系。该体系包含12条表达序列标签微卫星(ESTSSR)引物,其中3条设计于NCBI,另外9条设计于二代的转录组序列。利用该多重微卫星体系可在单一的PCR反应体系中成功扩增出12条表达序列标签的微卫星短序列片段,并在胡杨的3个自然居群96个个体中对该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及多样性。同时,在杨属的5个派7个种中对其通用性进行了检验,显示这些引物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成功扩增率为79%。本研究中提供的12重多重PCR结合本实验已经公开发表的2个8重体系对揭示胡杨及其他杨树的进化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认为引物的选择,扩增效率,哑等位基因的检测是多重体系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

  • 陈林杨, 宋敏舒, 查红光, 李志敏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75-38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6
    摘要 ( 3013) PDF全文 ( 41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而从富含糖类和次生代谢物且异质性强的植物材料中分离DNA相对困难。本方法在CTAB法和商业DNA提取试剂盒的基础上,在裂解细胞之前,对植物材料进行预处理,去除干扰DNA提取的代谢物,并在后续步骤中进行了一些优化。该方法适于多种不同的植物种类,所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较好,能满足下一步基因操作的要求,是一种通用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黄菊, 许言福, 谢米雪, 李建粤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81-38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59
    摘要 ( 2508) PDF全文 ( 308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3种香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进行了10个与稻米食味品质相关基因:Wx、SSII3、SBE3、AGPiso、SSIII2、AGPlar、PUL、SSI、ISA、SSIV2 的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含有最好食味品质基因型的水稻是“2845”;其次是“松香早粳”、“苏沪香粳”、“B1”、“武运2645”、“通运粳”、“银香28”、“香粳49②”、“99983”、“W香99075”、“07-08”、“云粳优15”、“29185”、“南海318”;另外9种香稻,“大华香粳”、“武香14”、“香粳”、“Della光身稻”、“大粒香”、“泰国香稻”、“C香517”、“香稻1号”、“中香1号”都分别含有一些可能会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基因型。开展本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这些香稻食味品质基因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培育优良食味品质香稻新品种和亲本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基因型信息。

  • Bernadette Montanari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388-40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60
    摘要 ( 2353) PDF全文 ( 66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his article compliments the S18 session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conserv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at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thnobiology (ISE) in Montpellier, France (May 2012).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livelihoods of a Berber community, a village of the High Atlas Mountains of Morocco, of the local biodiversity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prevalent use of medicinal plants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It seeks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nd herbal knowledge for the subsistence of the community and emphasises the vital role that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play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herbal knowledge within the community.

  • 潘燕, 王帅, 王崇云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403-41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78
    摘要 ( 2833) PDF全文 ( 32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松和云南油杉为研究对象,分析种子形态特征(质量、长度、宽度、种翅面积)和传播特征(狭长度、翅载力、沉降速度、水平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比较2物种种子风力传播特征及传播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子翅载力对沉降速度的影响最大,种子形状(狭长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弱,种子水平传播距离受各形态特征和传播特征的影响不明显;2)云南松种子的所有形态特征值均极显著低于云南油杉种子;3)种子传播特征中,云南松种子的狭长度较大,翅载力较小,沉降速度(773cm·s-1)小于云南油杉(1169cm·s-1),水平传播距离(075m)大于云南油杉(071m),云南松种子的风力传播能力较强。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种子风力传播机制以及种子的进化生态适应策略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吴春兰, 黄亚辉, 赖幸菲, 赖榕辉, 张敏, 赵文霞, 赵文芳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3): 411-418.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25
    摘要 ( 2871) PDF全文 ( 434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毛叶茶为研究对象,通过真空厌氧处理将其制作成γ氨基丁酸(GABA)毛叶茶,探求毛叶茶经厌氧处理后的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1)厌氧处理后的毛叶茶,其GABA含量显著提高,达到GABA茶标准。游离氨基酸、黄酮和生物碱含量也显著升高,但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降低。同时,真空处理还能促进儿茶素的转化。简单儿茶素含量呈降低趋势,ECG和CG含量显著提高,EGCG、GCG含量及酯型儿茶素总量却先增加后降低,最终总量与对照样无明显差异。(2) 毛叶茶中除含有一般的蛋白质氨基酸外,还含有普通茶树品种所特有的特征氨基酸Thea,以及微量的GABA。游离氨基酸中含量较高的有Thea、Glu、Asp,较低的是Met、Cit、αABA、Tau、Gly。Cysthi和EOHNH2是GABA毛叶茶中特有氨基酸。在真空厌氧条件下,GABA毛叶茶的游离氨基酸由于蛋白质发生降解而总量增加。其中PSer、Thr、Ser、Asn、Pro、Gly、Cit、αABA、Val、Cysthi、Ile、Leu、Tyr、Phe、GABA、Trp、Lys、His含量上升,Asp、Glu和αAAA含量均降低,而Ala 和Arg含量却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Thea、Cys、Met等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真空处理后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