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4, Vol. 48 ›› Issue (05): 69-80.
闫平玉, 张磊, 王佳兴, 冯可乐, 王浩浩, 张含国
摘要: 【目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珍贵树种,由于近百年的人类干扰,其自然种群分布数量及范围逐渐减少。探究红松的遗传多样性和构建天然红松的核心种质,可为有效保存、管理和利用红松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地区黑龙江省鹤北、五营、小北湖和鸡西,以及吉林省露水河5个保存现状良好的红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表型数据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核心种质构建。【结果】分子和表型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红松天然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分别占总变异的96%和72.84%。鸡西种群与其他种群有着较远的遗传距离,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6 8,同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表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11和2.00。结构分析表明5个红松天然种群没有明显亚群结构。不同林龄红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明显变化,且较小林龄的种群不存在杂合缺失和近亲繁殖的现象,针叶性状与地理因素存在广泛的相关性,造成不同红松种群的表型分化。【结论】以分子和表型标记共同构建30%取样比例的红松核心种质,Shannon指数与表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76、2.018,能够较好地代表红松天然种群的遗传现状,也能更好地促进红松种质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根据红松遗传结构特征,建议重点从原地保护方面开展对红松天然种质的保护,以促进红松天然种群的生态恢复、种质保护及利用。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