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草业科学 ›› 2024, Vol. 41 ›› Issue (08): 1788-1801.

• • 上一篇    下一篇

泛喜马拉雅区域藏原羚栖息地潜在分布、生态廊道及其影响因子

田炳辉, 王金牛, 汪沐阳, 石凝, 罗栋梁, 张林, 朱牛, 张宁, 吴宁, 盖艾鸿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监测站网芒康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4-10-16
  •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项目(2021XBZG-XBQNXZ-A-007);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436); 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CS-OP-2021-06)

  • Published:2024-10-16

摘要: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雅等藏原羚分布整体范围内开展研究,并结合文献资料共收集藏原羚物种分布数据150个,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藏原羚潜在栖息地,结合Linkage Mapper以生态源地计算潜在生态廊道。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藏原羚的适宜生境总面积为88.05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青藏高原适宜生境面积最大、横断山区次之,其余依次是西喜马拉雅、东喜马拉雅和中喜马拉雅。2)藏原羚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横断山区北部和喜马拉雅北部。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是适宜生境最大保护区,其中有47.71%的适宜区位于保护区外。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平均温度、坡度和海拔。3)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46个、共构建108条潜在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163.60 km。本研究从宏观尺度分析了藏原羚栖息地现状和生态廊道,有助于优化栖息地格局,促进种群迁徙扩散,对藏原羚种群的长期监测、管理和保护区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藏原羚, 青藏高原, 潜在栖息地, 生态源地, 生态位模型, 相关性, 阈值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