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4, Vol. 30 ›› Issue (01): 176-185.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3.03031

• • 上一篇    下一篇

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组分及有效性研究进展

张卓婷, 陶然, 罗如熠, 周俊, 李子豪, 赵春章, 庞学勇   

  1.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4-10-18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1756,42107323);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YFS0499,2023NSFSC1222)资助

  • Published:2024-10-18

摘要: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次生演替是陆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途径,但土壤磷缺乏会对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生长造成限制,因此深入理解次生演替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解决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土壤磷循环和磷组分的基本概念及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对次生演替过程中不同土壤磷组分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磷有效性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在次生演替过程中,高活性的树脂磷(Resin-P)没有特定的变化规律;较高活性的碳酸氢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HCO3-Pi和NaHCO3-Po)随演替逐渐增加,主要与凋落物归还、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群落变化有关;中等活性的氢氧化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OH-Pi和NaOH-Po)在演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土壤pH值和矿物离子(如铁和铝)的影响;中等活性的原生矿物磷(Primary mineral P)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次生演替而降低.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等与土壤磷组分显著相关,为提高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有效性,应重点关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的理化特性(例如土壤pH值、含水量和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群落(例如溶磷菌群落)的变化;同时,也应该关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形态转化对磷有效性的影响;此外,还应加强对磷循环生物学机制的探究,为应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力下降提供科学依据.(图1表1参90)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有效磷, 磷循环, 无机磷, 有机磷,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