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国产糙苏属(Phlomis)的所有种类(除了栽培种橙花糙苏Pfruticosa以外)以及沙穗属(Eremostachys)、独一味属(Lamiphlomis)、钩萼草属(Notochaete)均应并入草糙苏属(Phlomoides)。新界定的草糙苏属因其草本习性等特征而与糙苏属易于区别。尽管已有不同作者对国产草糙苏属大部分物种名称进行了新组合,但仍遗漏了11个物种名称。为方便使用,本文对这11个名称进行了新组合,同时提供了新界定的草糙苏属国产物种名录及检索表,共50种9变种。
对国产11种2变种共16个居群的香茶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除线纹香茶菜细花变种以外,其它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有12个物种为二倍体,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推测该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12。而细锥香茶菜既有染色体数目为2n=24的居群,也存在2n=48的居群,表明该种为二倍体或四倍体,同时2n=48的染色体数目也是香茶菜属内的首次报道。
摘要: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为中国特有属,属内物种划分争议颇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该属14个居群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藤山柳属的花粉为小粒花粉,多为圆球形,具三拟孔沟,根据外壁纹饰可分为皱波状花粉、颗粒状花粉和细疣状花粉3种类型。花粉类型与植株毛被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对澄清藤山柳属的分类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对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一个中国新记录属(木刻衣属Xylographa (Fr.) Fr.)及属下新记录种(平行木刻衣Xylographa parallela (Ach.) Fr.),详细描述了该新记录地衣种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描述了中国巨竹属一新种——小巨竹Gigantochloa callosa NH. Xia, Y. Zeng & RS. Lin并绘制了图版。该种与Gigantochloa parvifolia (Brandis ex Gamble) TQ. Nguyen相似,区别在于此种各部分较Gparvifolia较小;箨鞘背面贴生深褐色与银灰色短硬毛,箨舌高2~3mm,全缘;叶舌高2~3mm,全缘;叶鞘背面与叶柄连接处一侧有一高2~3mm的半圆形薄鳞片状突起。
东京金花茶一百多年后在越南北部被重新发现,该种是CJ. Pitard根据B. Balansa 1887年采自越南巴维山的标本于1910年描述发表的。本文对该种的花部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了它的新分布点信息。
在澄清Pedicularis stenantha的分类学地位时,查阅Pedicularis stenantha和其他一同发表的16个种(Cyananthus petiolatus、Gentiana crassuloides、Gentiana rosularis、Primula vialii、Salvia brevilabra、Salvia tatsienensis、Salvia tricuspis、Saussurea caudata、Saussurea scabrida、Saussurea souliei、Saussurea tatsienensis、Saxifraga longistyla、Senecio plantaginifolius、Senecio setchuenensis、Senecio souliei和Tanacetum myrianthum),其模式材料保存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P)。这些种是Franchet基于JA. Soulié采集的材料于1891年发表,但是Franchet在原文中只引证了产地信息(“Setchuen, circa Tatsienlou”),没有提供具体的材料采集号。Pedicularis stenantha的后选模式在早期的研究中已指定,本研究对其他16个名称的原始材料进行了讨论,并对后选模式进行指定。
植物维持膜的功能是其抵御胁迫的关键问题,而维持膜功能必须要保持膜的稳定性和合适的流动性。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植物主要是通过积累叶片膜脂和保持根部膜脂基本不变来适应长期缺钾。在本研究中,以拟南芥和其具有耐受缺钾胁迫特性的近缘种须弥芥为对象,研究了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的双键指数(double bond index, DBI)的变化,发现长期缺钾条件下,两种植物叶片中总的DBI保持不变,根部总的DBI略有降低。同时研究了与膜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溶血磷脂的含量和DGDG/MGDG以及PC/PE这两个比值的变化,发现长期缺钾后拟南芥和须弥芥叶片中溶血磷脂的总量呈上升趋势,根部溶血磷脂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无论在对照还是缺钾条件下,拟南芥溶血磷脂的总含量要高于须弥芥。须弥芥叶片具有更高的DGDG/MGDG值,根部具有更高的PC/PE值,说明长期缺钾条件下须弥芥膜的稳定性可能更好。这可能是须弥芥耐缺钾的原因之一。
附生地衣是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组分。通过对该区域山地森林中3种典型附生地衣平滑牛皮叶 (Sticta nylanderiana)、网肺衣 (Lobaria retigera) 和橄榄斑叶 (Cetrelia olivetorum)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光响应及荧光参数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附生地衣光补偿点 (LCP)、光饱和点 (LSP)较高,对强光适应能力较强。在水分胁迫 (含水量5%~10%) 条件下,3种附生地衣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 仅为17~50nmol·g-1·s-1。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地衣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 与暗呼吸速率 (Rday) 逐渐增大,LCP降低,而LSP随之提高,这表明3种附生地衣具备“阳生植物”的某些特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野外光照较强的灌丛、向阳林冠等生境。地衣叶绿素光反应中心初始荧光参数 (F0) 和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 随含水量下降而显著降低,暗示其光反应中心对水分有很强的敏感性。水分条件的改善有助于附生地衣的光反应中心进入到较高的生理活性状态。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植物入侵是全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CO2浓度升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某些植物中,这种促进作用出现在短期高浓度CO2下,而在长期高浓度CO2处理下消失(称为CO2驯化),被认为源于高浓度CO2对光呼吸和NO3-同化的抑制。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形式氮源(全氮、硝态氮)和短期(8days)、长期(40days)CO2浓度升高处理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氮供应下,短期和长期CO2浓度升高均促进了紫茎泽兰的光合;氨态氮缺失情况下,长期CO2浓度升高促进紫茎泽兰的光合,而短期CO2浓度升高对紫茎泽兰的光合没有促进作用;缺NH4+下,短期高浓度CO2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长期CO2升高又使其回复到正常CO2下的较低水平。这些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并不会对长期的CO2升高产生驯化,即长期CO2升高会促进紫茎泽兰的光合作用,而且这一促进作用不受土壤中缺NH4+的影响。鉴于培养介质中缺NH4+会导致一些植物产生“CO2驯化”,未来CO2浓度升高情况下,在缺NH4+的土壤中,紫茎泽兰的竞争力可能会更强。
研究根据ACC氧化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鸭梨果实为试材,借助RTPCR方法扩增得到一条长度为831bp的鸭梨ACC氧化酶基因cDNA片段,该片段编码276个氨基酸残基,与其它梨品种ACC氧化酶基因序列同源性均在94%以上。将此片段反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I121的CaMV 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了鸭梨ACC氧化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并在农杆菌LBA4404的介导下实现对鸭梨组培苗的遗传转化。经PCR鉴定证实共有4株鸭梨组培苗中外源基因得到成功转化,Southern杂交显示在这4株转基因鸭梨中除有1株外源基因呈双拷贝外,其余3株中外源基因均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对昆明西山地区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种子(坚果)虫蛀率在两个年份、整个落种期和山坡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寄生于滇青冈种子内的象甲为青冈象(Curculio megadens)和Curculio sp.,寄生于高山栲种子内的象甲是Curculio sp.和剪枝象(Cyllorhynchites sp.);② 滇青冈样地的虫蛀率为2484%~2760%,样地间无显著差异,两年间的平均虫蛀率亦无显著差异;高山栲样地间虫蛀率为1794%~2655%,有显著差异性,两年间的平均虫蛀率也有显著差异。③ 高山栲的下落种子虫蛀率随时间逐步下降,9月和10月中下旬出现两个虫蛀率的高峰期;高山栲种子内寄生的昆虫落地后即入土化蛹,滇青冈落地种子内的寄生昆虫在初期会滞留一段时间;④ 虫蛀率与林下实生苗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实生苗多集中在大树周围以及草本层植物较丰富的小生境。
2013年12月中旬昆明出现严重的霜冻天气,导致植物大面积受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若了解各类植物对极端低温危害的抵抗力,可为科学合理地预防和降低霜冻等冻害天气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提供一定参考。作者抽样调查了昆明植物园90科225种植物的受害情况,并对受害程度与植物系统分类、形态特征和产地分布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蕨类植物抗冻性较差,裸子植物抗冻性较强,不同科的被子植物抗冻性差异较大;多年生草本比一年生草本抗冻性差,常绿木本植物比落叶木本植物抗冻性更强;本地物种比引进物种抗冻性较强。根据调查结果,对已有园林植物的保护和新的园林绿化建设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即根据不同植物的抗冻性强弱,一方面要对园林植物给予积极有效的保护和采取预防霜冻危害的措施,另一方面要结合环境条件和植物特征选择适宜种植的物种。
以葎草(Humulus scandens)为实验材料,在控制土壤水分的条件下探究干旱对雌雄异株植物开花物候和花器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将导致葎草雌雄种群花期提前,花期持续时间延长,雌花将比雄花提早开放;干旱胁迫下雄花的花序轴长、花序轴直径和花药粒径长均分别显著减小2481%,2907%和514%(P<0001,P=0003,P=0024),花粉活力和花粉含量显著下降;干旱胁迫导致雌花的花序轴长、柱头长度和花序的平均花数量显著增大978%,7062%和5704%(P=0039,P<0001,P<0001);干旱胁迫下种子粒径长、种子粒径宽、种子单粒重和种子千粒重分别显著下降1212%、1259%、4343%和1538%(显著度水平均为P<0001);干旱胁迫下雌雄植株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0002,P=0020),且雌株的生殖投入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高于雄株(P=0049)。研究结果表明了葎草雌雄植株开花物候及花器官对干旱的响应明显不同。与雄株相比,雌株在干旱胁迫下增加了生物量向生殖器官的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胁迫对其繁殖能力的影响。
物种分布范围的形成是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是否与物种边界形成有关一直没有相关研究。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露蕊乌头在末次最大冰期时有4个避难所,但冰期后只有一个避难所的种群发生了扩张并最终形成了现代分布格局。以露蕊乌头的避难所种群(同仁种群)和扩张后邻近分布区边缘的两个种群(兴海种群和海北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避难所种群和边缘种群的资源分配方式,探讨露蕊乌头的资源分配与该植物分布区及边界形成的关系。结果发现:1)兴海和海北种群的营养结构(包括根、植株高度和茎叶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同仁种群,海北种群的繁殖结构(花数量和花生物量)显著低于同仁和兴海种群,但海北和兴海的繁殖分配均显著高于同仁种群;2)3个种群的繁殖资源与个体大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投入到繁殖资源的比例(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露蕊乌头的研究结果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但不符合“植物开始繁殖必须达到一定的大小(阈值)”这一结论,这可能与露蕊乌头的生活史特征有关;而另一方面,露蕊乌头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增加了对繁殖资源投资的比例,说明胁迫生境中有性繁殖对该植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且露蕊乌头在扩张过程中可能逐渐实现繁殖产出最大化,并可能在边缘种群实现最优繁殖分配进而最终形成该物种分布区的边界,但这一结论仍需在更多的植物类群中验证。
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武陵山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群落内13个优势乔木种群的种间关联(或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13个优势乔木种群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豆杉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红豆杉与其他物种生态特性差异较大,生态位重叠值较低;群落内各种群间关系的相对独立性较弱,红豆杉种群与其他物种大多呈正相关关系。生态位宽度值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一般较大;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物种对,其种间联结一般也较显著。
研究维吾尔人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灰叶胡杨(Ppruinosa Schrenk)是新疆沙漠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类群,研究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对胡杨和灰叶胡杨在新疆尉犁县维吾尔族民间的植物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胡杨碱白色结晶体在治疗胃胀、咽喉肿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消化不良等方面有作用;胡杨碱黑色结晶体用于治疗腰疼、腿疼,有消肿及止痛等疗效;胡杨碱加工后作洗发膏和洗衣粉使用;胡杨水不仅治疗神经衰弱,有延缓衰老、降低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功效,还能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胡杨和灰叶胡杨枝叶具有治疗家畜胃胀和肌胃腐烂病的作用。当地罗布人利用胡杨树来建设沙漠生态园及控制土壤沙漠化。研究初步揭示了两种胡杨植物与维吾尔人的植物文化体系,维吾尔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将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及多样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