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贝叶斯和简约法对葱属(Allium)Amerallium亚属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了分析,对该亚属的系统发生进行了推测。系统分析证实 Amerallium是单系的,并表明该亚属由三个隔离的地理群组成:北美Ameralliums,地中海区Ameralliums和东亚Ameralliums。性状进化的重建表明鳞茎是原始或祖先状态,根状茎和肉质增粗的根是衍生状态且在Amerallium这个亚属的类群中独立进化发生了几次。重建也表明该亚属的原始染色体基数x=7,其它染色体基数(x=8, 9, 10, 11)是由它转化而来的。在北美类群中,异基数性相当罕见,而多倍性似乎是一个相对频繁的进化事件。在地中海区类群和东亚类群中,异基数性和多倍性是染色体进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力。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5种25居群葱属根茎组植物进行核型研究,首次报道荒漠韭Allium tekesicola、蓝花韭A.beesianum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增补了一些根茎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类型为1A、2A或2B;高山韭A.sikkimense壤塘居群和荒漠韭具短臂随体,宽苞韭A.platyspathum的和布克赛尔居群、奇台居群具居间随体;野黄韭A.rude雅江居群和荒漠韭中各存在1条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随体染色体的多型性、B染色体的进化意义和该组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天蓝韭A.cyaneum、齿丝山韭A.nutans的地理分布成因,得到了如下推论:(1)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x=8;(2)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中国根茎组植物的随体染色体具多型性;(4)多倍化和结构变异是中国根茎组植物进化的两种重要方式;(5)天蓝韭和齿丝山韭以多倍化和无性生殖来克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遇到的困难。
描述了荨麻科楼梯草属小叶楼梯草组一新变种,维西楼梯草,骤尖楼梯草组骤尖楼梯草系一新种,兜船楼梯草,南川楼梯草系二新种,罗氏楼梯草和异晶楼梯草,以及疏毛楼梯草系一新种,福贡楼梯草。
Two new species, Meconopsis muscicola and M.yaoshanensis (Papaveraceae), are described and characterized. Differences separating them from similar species are discussed and photos showing their diagnostic features are provided.
描述了采自云南省东南部楼梯草属一新种——柳叶楼梯草(Elatostema neriifolia)和据其为模式建立的一新系——柳叶楼梯草系(ser. Neriifolia),并讨论了这些新类群和相近类群在形态上的区别,并对柳叶楼梯草的保护等级进行了评估。
对浙江省石竹科Caryophyllaceae一新变种闭花拟漆姑草(Spergularia marina var. cleistogama) 进行了描述和绘图。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变种托叶三角状卵形,萼片宽度不等,花瓣0~4枚,有的花瓣变为雄蕊,闭锁,雌蕊具0.2~0.3mm的柄,雄蕊5~7枚,蒴果为宿存的花萼所包被,种子扁平,卵形。
报道杜鹃花科仙女越橘属(Andromeda)在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新分布记录,该属为单型属,广布于北美北部、欧洲北部和东亚北部,但以前中国境内未有记录。本文提供了本属的形态描述和植物野外生境照片。另外,还描述了产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铁线莲属一新种易武铁线莲Clematis peii,并绘图。该新种隶属于威灵仙组(sect. Clematis)并与C.chingii近缘,不同点在于,该新种为三出复叶,小叶片近全缘,花药较长(约3mm),且药隔显著凸出,并讨论了该新种与sect. Clematis中其它具有三出复叶的种类在形态上的区别。
在T-DNA插入突变体Salk_118481株系的群体中,筛选到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用T-DNA序列上的一对引物进行PCR鉴定表明其基因组中没有TDNA插入。通过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发现该雄性不育突变体是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是在花药发育的第13~14期,花丝不能伸长以完成授粉,故该突变体命名为fne (filament no elongation)。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FNE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FNE基因位于第五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MBD2和MMG4之间的97kb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控制花丝伸长基因的报道,因此,FNE基因是一个控制花丝伸长的新基因。
由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和杏黄兜兰(P.armeniacum)根中分别分离得到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PM1和美孢胶膜菌(Tulasnella calospora)PA1。在DE培养基上,PM1分别与硬叶兜兰和杏黄兜兰共培养,两种兜兰接菌苗的生物量以及Ca、Mn元素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表明PM1能促进两种兜兰生长;PA1对两种兜兰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从干物重增长的百分率来看,PA1对杏黄兜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M1对硬叶兜兰的影响高于杏黄兜兰,PA1对杏黄兜兰的影响高于硬叶兜兰,表明真菌对宿主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PM1和PA1在Harvais培养基上与杏黄兜兰共培养,两种真菌均对杏黄兜兰幼苗产生不利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养分水平能显著影响内生真菌与杏黄兜兰的共生关系,营养相对贫瘠的DE培养基有利于两者共生,而营养丰富的Harvais培养基不利于共生。
常绿阔叶林是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植被。采用样带与典型群落调查法对区内的常绿阔叶林14400m2样地展开调查,并对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度、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64.42、10.75、5.75、3.50、0.58,且这5种指数在各样带间差异极为显著,并随海拔的升高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海拔700m~900m。(2) 群落各层次的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现灌木层(包括幼树和层间植物)>乔木层>草本层的特征。乔木、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海拔梯度上的样带间差异极显著,变化趋势与群落相似;灌木层与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草本层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不明显。因此,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呈现单峰分布,并支持中间高度膨胀模式(middomain model)。
延迟自动自交和欺骗传粉吸引在被子植物多数类群中有相关报道,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两种繁育策略在同一物种中共存现象。本研究通过对照试验检测新西兰岩石百合雄蕊附属物和花冠闭合运动是否分别具有欺骗吸引和延迟自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新西兰岩石百合黄色的雄蕊附属物拟态花粉(或花药),约93%的昆虫访花行为源自黄色花药附属物的欺骗吸引,雄蕊附属物的报酬拟态功能有效提高昆虫拜访频率并促进异交。同时,研究发现新西兰岩石百合花期结束时花瓣闭合促使雌雄隔离距离的缩小,花瓣自然闭合的花朵平均结籽数(20.62)显著高于闭合前去雄处理花朵(11.79)。我们的结果表明延迟自动自交与欺骗传粉吸引两种繁育策略在新西兰岩石百合中共存。
根据西藏地衣分类和区系的文献资料,对西藏地衣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进行了分析。267个分类群按照生长型或者基物被分为六组。每一组地衣的物种丰度随海拔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形式的变化。多数组物种丰度的峰值出现在海拔3400~3900m之间,对应于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的上半部分,比尼泊尔对应类群出现极值的海拔要高。此植物带谱内复杂的生态系统可能是物种多样性高的主要原因。壳状地衣物种丰度的峰值出现在5100~5400m区间则可能是因为该区内高大的树木的消失以及具有充裕的阳光。西藏的地衣物种多样性远低于尼泊尔,两地共有的物种数量很少。对西藏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不充分应当是其主要原因,因此今后中国地衣学工作者应当加强西藏地衣多样性的研究。
在鹞落坪保护区设置样方,调查样方内地面生地衣种类和生境指标,探讨森林地面生地衣的分布模式和群落特征。对地衣群落进行了因子分析和排序;应用2×2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因子分析表明随海拔上升,种类趋于减少,优势种的数目和盖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34),样方湿度和样方生境类型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01)。根据组平均分析结果并综合生境特征,将保护区地面生地衣划分为5个群丛类型。Fisher精确检验表明仙人掌绵腹衣Anzia opuntiella与红心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erythrocardia等10个种对呈极显著正相关,4个种对呈显著正相关,无显著负相关种对出现。各个地衣种之间的竞争很小。
从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全株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苯基丙二醇类化合物(2S)-3, 3-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 2-二醇 (1),以及一个已知化合物,银线草内酯E (2),并利用NMR、MS、旋光值等波谱学技术鉴定其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