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2年, 第3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2-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张明英1、2、3, 陆露1、2, 李德铢1、2, 王红1、2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1-1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05
    摘要 ( 5581) PDF全文 ( 556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APG III定义的基部真双子叶分支(Basal Eudicots)中毛茛目(Ranunculales)小檗科(Berberidaceae)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DNA片段(rbcL、matK、trnLF和26S rDNA),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已报道的花粉形态数据,分析了该科16个属的花粉形态。选择花粉分散单位、极性、形状、大小、萌发孔数目、萌发孔位置、外萌发孔形状、覆盖层上元素、覆盖层纹饰和外壁厚度共10个关键性状,采用简约法推断了该科花粉的祖征、共衍征和演化式样。研究表明:单粒、等极、近球形、中等大小是小檗科花粉的祖征。无极、多萌发孔和周面孔是小檗亚科(Berberidoideae)的共衍征,支持其为一个单系。三萌发孔分别为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南天竹亚科(Nandinoideae)各自的共衍征;覆盖层上元素不存在是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的共衍征,将它们与鬼臼亚科区分开来,同时也支持了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之间的姐妹关系。此外,对一些属花粉形态的演化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特殊的花粉性状可以用来定义某些属,如Bongardia和兰山草属(Ranzania)。

  • 吴增源1、2、3, 王红1、2, 李德铢1、2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13-1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089
    摘要 ( 3235) PDF全文 ( 41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楼梯草属的花序不但是反映该属进化趋势的重要器官之一,而且还是该属的属下划分及种间鉴定的关键性状。本文基于大量的有花标本研究,并参照模式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属的三种植物花序形态进行了补充描述。

  • 李建秀1, 周凤琴1, 李晓娟1, 孙稚颖1, 孔宪需2, 郭庆梅1, 石优霞3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17-21.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09
    摘要 ( 4657) PDF全文 ( 42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山东贯众属两新种—密齿贯众 (Cyrtomium confertiserratum) 和倒鳞贯众 (C.reflexosquamatum)。植物形态学和孢粉学 (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 观察结果显示:密齿贯众与贯众复合群中的原变型 (Cyrtomium fortunei f. fortunei) 相近似,区别在于本新种顶生羽片菱形,基部1~2深裂,裂片长3~4cm,宽约10mm,侧生羽片边缘有细密锯齿,囊群盖边缘有小齿,孢壁具不规则的瘤状纹饰。倒鳞贯众与山东贯众 (C.shandongense) 形态相近,但倒鳞贯众体型较大,高达60cm,羽片较多,达15~29对,叶轴基部以上密被倒生鳞片,孢壁为耳片状及网结状纹饰,易于区别。

  • 武素功1, 向建英1, Phan Ke Loc2、3, Onevilay Souliya 4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22-2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00
    摘要 ( 3454) PDF全文 ( 42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研究,报道越南、老挝两地凤尾蕨属Pteris 7个新记载的物种,它们分别是P.argyraea、四川凤尾蕨P.sichuanensis、两广凤尾蕨P.maclurei、 单叶凤尾蕨P.pseudopellucida、 有刺凤尾蕨P.setuloso-costulata、 琼南凤尾蕨P.morii、 栗轴凤尾蕨P.wangiana.

  • 杨兴玉1、2, 梁开明4, 张新华1、3, 马国华1、3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25-27.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26
    摘要 ( 4824) PDF全文 ( 44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报道了该种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裂间期构形属棒状前染色体型,分裂前期染色体属近基型,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2n=2x=24m (1SAT)+12sm,其核型属于2A型。

  • 李婉莎, 王春涛, 胡向阳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28-3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03
    摘要 ( 4480) PDF全文 ( 990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叶的极性建立直接决定叶的平展性发育,极性改变导致叶形态异常,影响植物体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从拟南芥基因激活标签突变体库中分离到一个叶片边缘锯齿状表型的突变体(命名为pCB1294),该突变体同时表现出叶表皮腺毛形态发育异常。通过TailPCR方法成功定位突变基因为At5g41663,该基因编码miR319b基因。Real time PCR显示,pCB1294突变体植株中miR319b基因的表达量是野生型(col)植株的11倍多。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叶极性的分子机制和进一步分析miR319b与叶形态发生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凌立贞1、2, 张书东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33-4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17
    摘要 ( 4530) PDF全文 ( 63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proteinlike genes (SPLs)在植物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SPLs被miR156调节,然而,对于它们在植物中的系统分布和进化模式还知之甚少。本文对9个测序物种(藻类,苔藓,石松,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183个SPLs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miR156应答元件(MREs)仅在陆生植物SPLs中发现,藻类中不存在。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陆生植物SPLs分为两大分支:group I和group II。 MiR156靶基因仅分布于group II,表明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Group II进一步分为7个亚支(IIaIIg),miR156靶基因分布在除IId外的其余6个亚支的特定SPLs。系统分类与基因结构的相关性反映了SPL靶基因结构上的变化。在进化过程中,它们可能发生外显子的丢失且伴随MRE的丢失。另外,基因重复对SPL靶基因的丰度变化影响很大,尤其是被子植物与低等植物分歧后它们数量明显增加。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分析发现串联重复和片段重复是SPL靶基因扩张的主要机制。

  • 丁勇1、2, 常玮1, 张石宝1, 胡虹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47-55.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43
    摘要 ( 4626) PDF全文 ( 42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温可能是限制中甸角蒿(Incarvillea zhongdiannensis)向低海拔地区引种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中甸角蒿高温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SH技术构建了中甸角蒿对高温(30℃)处理响应的正反向抑制性差减杂交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抑制性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通过对正反向文库中部分EST进行序列测定,获得了60条高质量的表达序列标签,平均长度为537bp。对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功能注释,50条EST为功能已知的基因,分别参与信号转导与转录、植物抗逆性反应、光合作用、代谢与能量、蛋白质合成与转运、蛋白质命运、细胞结构和细胞生长等过程。6个EST与功能未知基因的同源性较高。获得的4个未匹配的EST推测为新基因,可能在植物热耐受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陈玲1、2, 张颢1, 邱显钦1, 晏慧君1, 王其刚1, 蹇洪英1, 唐开学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56-6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057
    摘要 ( 3916) PDF全文 ( 387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云南野生蔷薇属中的NBS类抗病基因,根据已知抗病基因NBSLRR序列中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云南悬钩子蔷薇中进行体外扩增,获得了对应区域的cDNA片段,回收、克隆这些特异片段,测序分析,共得到4个含有NBSLRR保守结构域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分别命名为AC9、AC39、AC50和AC68。它们与已报道的11个NBS类抗病基因相应区段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5.4%~79.2%,其中这4个RGAs片段与Mi、RPS2、Pib和RPM1基因聚为一类。表明这4条RGAs序列可进一步用作悬钩子蔷薇抗病候选基因的分子筛选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 陈志欣1、2, 郑丽1, 兰芹英2, 包云秀3, 谭运洪2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63-6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037
    摘要 ( 4629) PDF全文 ( 47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叶茶品种‘勐海大叶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Menghai Dayecha) 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研究发现,种皮对‘勐海大叶茶’种子的萌发存在一定的作用,含水量较高时,人为破除种皮有助于种子的萌发,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人为破除种皮反而降低了种子的萌发率。‘勐海大叶茶’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30℃,15℃以下时萌发率较低,容易发生低温伤害,变温处理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不明显。基质对大叶茶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四种不同种植基质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趋于相同水平,证明基质类型并非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

  • 庄明浩1, 李迎春1, 李应1, 顾李俭2, 陈双林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69-75.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088
    摘要 ( 4495) PDF全文 ( 41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培育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以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为材料,运用开顶式气室 (OTCs) 模拟当前环境背景大气O3浓度(NF,40~45nL·L-1)的倍增1倍(TR1,92~106nL·L-1)和倍增2倍(TR2, 142~160nL·L-1)情景,分析叶片光合色素、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O3浓度倍增处理90d时,毛竹叶片Chl、Car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MDA、O2-含量及POD活性显著升高。叶片O2-含量与SOD活性、光合色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和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大气O3浓度倍增会导致毛竹叶片老化加快,光合色素降解或合成受阻,膜脂过氧化,膜结构和氧化系统破坏,影响毛竹的正常生长。本文从抗性生理方面揭示了毛竹对大气臭氧胁迫的耐受性,为竹子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 牛东玲1, 杨崇仁2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76-8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41
    摘要 ( 3776) PDF全文 ( 52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红雪茶基源种进行考证,并结合品种鉴定及野外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红雪茶的基源种应为金丝刷(Lethariella cladonioides)和金丝带(L.zahlbruckneri),在这两个种群内,存在化学多态现象。市售的“红雪茶”主要由这两个种的四个化学宗所组成。红雪茶的分布中心主要在藏东南,滇西北及川西地区,目前红雪茶的资源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日渐濒危。为加强对野生红雪茶资源的有效保护,提出了开展红雪茶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

  • 王崇云1, 陈美卿1, 和兆荣1, 彭明春1, 李其阳1, 欧光龙1、2, 郎学东1、3, 党承林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81-8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31
    摘要 ( 5021) PDF全文 ( 47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法瑞地植物学派的样地调查法记录了澜沧江中上游河谷中一独特的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清香木群丛。该群丛由南向北分布于1300~1900m的河谷下部,对群落外貌、生活型与生长型、植物种类科属的组成、分布区类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群落结构简单,物种数平均为18种;(2) 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居多,生长型以草本居多;(3) 群落中计有维管植物116种,隶属于39科,84属;(4) 植物科级、属级水平上均显示出了热带性质,植物区系表现出一定的古老性,反映了与古地中海硬叶小叶林的历史渊源。该植物群丛适应澜沧江干热-干暖河谷气候,分布区域狭窄,是一类值得重点保护和深入研究的植被类型。

  • 孙灿, 林佶, 万玉萍, 刘阳, 徐华坤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89-9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02
    摘要 ( 5233) PDF全文 ( 52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云南41种常见野生食用菌鲜菌中17种氨基酸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这些食用菌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其中玉蕈离褶伞、灰褐牛肝菌、球形鸡枞菌和条纹鸡枞菌等总氨基酸含量较高。

  • 曹明1、2, 曹小燕1, 曹利民3, 席世丽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93-10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124
    摘要 ( 5397) PDF全文 ( 497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恭城瑶族境内周期性集市药用植物及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恭城瑶族民众与野生药用植物的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地区集市中常见药用植物71种,均为野生植物,常用于治疗肠胃、呼吸道、感染、风湿和外伤等疾病。在调查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相关的传统知识面临着新的威胁,亟待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保护。

  • 易乾坤1、2, 李波1
    Plant Diversity. 2012, 34(01): 101-10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2.11086
    摘要 ( 3405) PDF全文 ( 411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的醉茄内酯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nicandrenone methyl ether (1) 和26S-nicandrenone methyl ether (2);已知化合物为三个醉茄内酯,nicandrenone (3),Nic-7 (4),nicaphysalin E (5),以及pinosylvin monomethyl ether (6),2S-pinocembrin (7),(1S, 2R)-1, 2-bis (4-hydroxy-3-methoxyphenyl)-1, 3-propanediol (8),vanillin (9),indole-3-carboxylic acid (10),vanillic acid (11) 和drummondol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