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1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45-156. https://doi.org/10. 3724/ SP. J. 1143. 2011. 10058
    摘要 ( 5217) PDF全文 ( 47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云南高黎贡山荨麻科楼梯草属6 新种: 三茎楼梯草、少叶楼梯草、指序楼梯草、片马楼梯
    草、茨开楼梯草和拟宽叶楼梯草。

  • 李朗1、2, 李捷1, 李锡文3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57-16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48
    摘要 ( 4468) PDF全文 ( 54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楠属(Phoebe)中以其宿存的花被片在果时松散、先端外倾,果实球形为特征的物种,即山楠 Phoebe chinensis Chun,小花楠 P.minutiflora H. W. Li,竹叶楠P.faberi (Hemsl.) Chun,小叶楠P.microphylla H. W. Li 以及长毛楠P.forrestii W. W. Smith均应归入润楠属(Machilus),其中原先作为润楠属物种发表的竹叶润楠Machilus faberi Hemsl. 应予采用,但山楠一种其种加词发表时已是晚出同名,另起新名为Machilus montana L. Li, J. Li & H. W. Li, nom. nov, 而余下三种作为新组合在此发表,即:M.minutiflora (H. W. Li) L. Li, J. Li & H. W. Li, comb. nov.; M.microphylla (H. W. Li) L. Li, J. Li & H. W. Li, comb. nov.及M.forrestii (W. W. Smith) L. Li, J. Li & H. W. Li, comb. nov.。

  • 杨汉奇1, 孙茂盛2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61-16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059
    摘要 ( 4359) PDF全文 ( 453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在云南采集到的标本,对竹亚科牡竹属马来甜龙竹的花序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中文以及拉丁文补充描述,对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的果实特征进行了描述。

  • 陆覃昱, 王兴江, 张永增, 李志敏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64-17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78
    摘要 ( 5523) PDF全文 ( 48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类群黄花木属(Piptanthus)的黄花木(P.nepalensis)和绒叶黄花木(P.tomentosus)的5个居群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黄花木属染色体基数x=9,染色体数目2n=18,均为二倍体;该属种间核型存在显著差异,即黄花木居群属于1A型,绒叶黄花木属于2A型;另外,黄花木种内居群间核型公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从细胞学印证和支持了前人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推论,即绒叶黄花木(2A核型)是由黄花木或祖先(1A核型)在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由西向东扩张分化形成的。

     

  • 范香媛1、3, 张淑梅2**, 高天刚3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71-17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27
    摘要 ( 5125) PDF全文 ( 536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中国东北辽宁省发现的菊科(Asteraceae)紫菀族(Astereae)一个新归化属胶菀属(Grindelia)。它在外形上接近于旋覆花属(Inula),但区别在于胶菀属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顶端附属物呈披针形或三角形,冠毛鳞片状。依据在中国所采集的标本描述了该属在中国的唯一代表种胶菀(Grindelia squarrosa)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其自然分布和进入中国的可能途径。

  • 邵文1, 陆树刚1, 商清春2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74-18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09238
    摘要 ( 4725) PDF全文 ( 52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假瘤蕨属2系、5亚系的24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曲状。下生气孔,气孔类型有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和不规则型,常伴生出现。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浅波状、少平滑;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T”型加厚;角质膜波状有条纹,有时附有颗粒。叶表皮的一些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如气孔器类型和垂周壁类型特征不能用来界定假瘤蕨属的系和亚系。

  • 张艳丽1, 李正红1**, 马宏1, 王雁2, 李文娟1, 刘秀贤1, 万友名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83-19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82
    摘要 ( 4555) PDF全文 ( 47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10个花色类群的13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未发现所有花部性状均为同色的花色类群;(2)从花色与其它质量性状的连锁看,绿色类群均具绿色柱头,且是唯一存在直立花朵、绿色花丝、绿色花药的类群;(3)10个花色类群13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32.80%~50.56%,说明不同类群内个体间的性状稳定性差异较大;(4)10个花色类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2.25%,表明滇牡丹10个花色类群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类群内,类群间的表型变异也很突出;(5)据花色演化趋势,初步推断云南省迪庆州中甸、德钦一带可能为滇牡丹的起源中心。

  • 蒙凤群1, 高贤明2, 孙书存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91-19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86
    摘要 ( 5814) PDF全文 ( 515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蚂蚁通过构建蚁丘,提高了群落生境异质性,影响群落物种组成,甚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我们在川西北典型高寒草甸调查了平地(非蚁丘,即距离蚁丘4~5m的草地)和不同大小广布弓背蚁(Camponotus herculeanus)蚁丘(小蚁丘、中蚁丘和大蚁丘3种,平均面积大小分别为309.45cm2、948.45cm2、2124.90cm2)上的植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每个物种的高度,盖度和多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蚁丘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的优势种变迁及其机制。调查发现,与平地相比,天气晴朗条件下蚁丘的土壤温度在白天较高,而在夜晚较低,日变化的波动性较大;蚁丘中心的相对湿度低于边缘,更低于平地。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不同大小蚁丘之间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是优势种变化明显。随蚁丘增大,钩状嵩草(Kobresia uncinoides)的群落地位(重要值)逐渐上升,小、中、大蚁丘上的次优种分别为拉拉藤(Galium aparine)、羊茅(Festuca ovin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蚁丘上禾草类优势度显著高于平地,而杂草类优势度则显著低于平地。平地上菊科(Compositae)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占优势,蚁丘上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占优势。文中还讨论了蚁丘植物群落演替的可能机制,以及蚁丘对整个草甸群落组成和动态的潜在意义。

  • 樊亚宇1、2, 高立志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01-20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83
    摘要 ( 3730) PDF全文 ( 48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转座子在各类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它们对宿主基因组特别是关联的基因在结构、功能和进化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选择了水稻基因组中2个被转座子插入的宿主基因,通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获得了转座子在稻属16个代表物种94份材料中的插入式样。结果表明,这2个转座子在稻属中的分布式样与插入时间不同,基因LOC_Os02g26349中的转座子在AA-基因组的物种中全部存在,基因LOC_Os02g45130中的转座子则插入稻属AA-基因组的部分物种中,与AA-基因组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吻合。转座子在宿主基因组中不同的分布与保留式样以及插入后已经固定在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中,暗示了它们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对宿主基因可能存在适应性意义。

  • 杨明挚, 吕霞, 张婷, 杨晨, 李文君, 史云涛, 张汉波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09-21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68
    摘要 ( 5847) PDF全文 ( 1017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紫茎泽兰广泛入侵中国西南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化感作用是其入侵的重要武器,但其化感作用的途径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紫茎泽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两种栽培植物大麦和玉米的生长产生化感作用,这些途径包括了叶挥发物、叶淋溶物以及根分泌物。并且在紫茎泽兰幼苗早期就可以检测到这些化感作用。然而,没有实验证据表明紫茎泽兰落叶的微生物降解物对两种测试植物具有化感作用。

  • 张石宝1, 周浙昆1、2, 许琨2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14-22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59
    摘要 ( 5291) PDF全文 ( 47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影响植物分布的式样及过程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但对许多物种而言,限制其分布的原因还不清楚。为了认识高山栎分布与生理生态特性的关系,我们在不同海拔的4个观测点研究了帽斗栎的光合气体交换、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由于高的水气压亏缺和气温,帽斗栎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午间表现出明显的降低现象。帽斗栎的饱和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羧化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氮利用效率在海拔中部比低海拔或高海拔处的为高。不同海拔的叶氮含量在5月份有差异,8月份则没有明显不同。叶片厚度随海拔增加,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最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帽斗栎光合作用的海拔变化与叶片的生化效率和氮含量有关,而与比叶重无关。研究结果说明,温度的海拔变化对高山栎的光合作用和叶性状有明显影响,最适宜帽斗栎光合碳获取及生长的海拔范围是3180~3610m。

  • 李焘, 林文媛, 王喆之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25-22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55
    摘要 ( 3550) PDF全文 ( 46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菘蓝花药处于单核晚期的形态指标,并以适宜发育时期的花药为外植体,进行花药培养及单倍体诱导。实验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2d后,在含有6-BA 0.5mg·L-1和NAA 1.0mg·L-1的MS培养基上,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23.35%;将其转接到MS附加 6-BA 1.0mg·L-1,NAA 0.5mg·L-1的分化培养基上,80.00%以上的愈伤组织可以诱导产生不定芽;再将分化出的试管苗转接到1/2MS+NAA 1.0mg·L-1的生根培养基上,3d左右即可获得完整植株。经叶边缘压片检查染色体数目,花药培养所得的弱小绿苗为单倍体植株。

  • 王福云, 蔡传涛, 文彬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29-23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54
    摘要 ( 5615) PDF全文 ( 518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云南萝芙木(Rauvolfia yunnanensis)种子吸水及内源萌发抑制物特性,探讨了赤霉素浓度、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萝芙木新鲜饱满种子28℃和31℃/22℃光照或黑暗下1个月内不萌发,种子胚已分化发育完全,种皮透水,种仁含有萌发抑制物,GA可促进种子萌发,说明云南萝芙木种子具有浅度生理休眠。400~1800mg·L-1是打破云南萝芙木种子休眠的适宜GA处理浓度范围。云南萝芙木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22~28℃和31℃/22℃变温,28℃发芽指数最高,10℃种子不萌发。云南萝芙木种子在周期性光照和全黑暗下均可萌发,但31℃和31℃/22℃下周期性光照促进种子萌发。

  • 陈高, 孙卫邦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35-23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17
    摘要 ( 4536) PDF全文 ( 492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态吸附法收集的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从密蒙花中分离出16个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出其中的11个,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44%。其中丁基醋酸乙酯(81.57%)、苯甲醛(4.92%)、 3-已烯-1-醇(3.26%)、欧洲丁香醛(2.34%)和芳樟醇(1.05%)为主要成分。该研究阐明了自然条件下密蒙花的花香成分及组成,其结果为今后定向创新醉鱼草属新香型观赏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 哈斯巴根1, 晔薷罕2, 赵晖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239-24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58
    摘要 ( 5355) PDF全文 ( 52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当地牧民作为信息报告人,运用访谈和证据标本采集鉴定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野生食用植物共有29种和2变种;食用部位包括全株、地上部位、根、茎、鳞茎、叶、花、果和种子,其中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位。民间食用方式可分为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零食6种类型。其中,蔬菜用野生植物最多,其次为茶用和调料用植物。当地民间对野生食用植物通常采取生食和熟食两种方法。采用腌制或干燥是当地民间对野生食用植物原料或加工品进行保存的主要方法。羊肉、牛肉、鲜奶和酸奶是当地蒙古族用野生植物烹饪各种食物和调制奶茶时的必用原料,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