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81年, 第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81-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聂瑞麟,何仁远,陈宗莲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5307) PDF全文 ( 23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九七O年我们从云南民间用于治疗菌痢的草药罗锅底(Hemsleya amabilis Diels)中分离鉴定了两个抗菌有效成分。我所多年来对此属植物调查的结果,在云南已发现二十多个新种和新变种植物。昆明植物园进行了引种驯化研究。目前这一属植物化学成分除罗锅底外还未见文献记载。我们收集了云贵川三省雪胆属植物计三十五个样品,约二十一种植物,作了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将四环三萜葫芦素类及五环三萜皂甙元应用纸层析及薄板层析进行了比较。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化学类型。其中帽果雪胆(Hemsleya)mitrata C.Y.Wu et C.L.Chen.Sp.nov)乙酸乙酯提取取物。薄层检查,斑点特异,因此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有趣的是未发现四环三萜葫芦素的存在。
  • 刘成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679) PDF全文 ( 247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天麻发育有过程中多糖颗粒的数量随球茎的发育而增加,其体积随细胞的增长而增大,至开花结实期其数量极大地下降.花序芽形成时细胞内多糖的积累达最高峰,与花序芽形成前及开花结实期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性(P<0.001)。因此,花序芽形成时是采收商品天麻最合适时期。多糖颗粒在生长代谢能力较低的薄壁细胞内大量积累,但在生长代谢旺盛的顶端分生组织;辅导组织及染菌的细胞内缺少。
  • 臧穆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7891) PDF全文 ( 22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鸡纵菌,是一类美味食菌,久为珍品。《本草纲目》云:“南人谓之鸡纵,言其味似鸡也。”康熙贵州巡抚田雯在《微书》中云;“鸡纵菌,……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则粉披如鸡羽,故日鸡;以其从土出,故日纵” 鸡纵茵属Termitomycs,Termi“白蚁”,myces:“茵”,言传菌与白蚁有关,多生于菌台或菌圃上。
  • 郭秀珍;谭菲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649) PDF全文 ( 23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油松根部分离到的外生茵根真菌:牛肝菌之一种(Boletus sp.)和厚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除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幼苗猝倒病有防治作用外,还能促进幼苗生长,其显著性水平P=0.01。引起油松幼苗猝倒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茵(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茵(Fusarium oxysporum)。在盆栽接种试验中,用牛肝菌和厚环粘盖牛肝菌接种,油松幼苗发病率比对照降低21.0—36%;在田间接种试验中。松苗发病率比对照降低16.3-25.8%。用扫描电镜对接了种的油松幼苗进行观察,发现在油松营养根表面形成密集的菌丝套,而根尖则没有。用石腊切片观察到围绕在首根皮层细胞周围的哈蒂氏网。采用500毫升的广口瓶,盛人草炭150克、细砂50克、玉米粉9克、红糖1克、麦芽汁(1.03波美)300毫升的配方,接种牛肝菌菌丝体,置30℃, 10天左右产生出蘑菇子实体。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775) PDF全文 ( 217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麻属Boehmeria Jacq属于荨麻科芋麻族Trib.Boehmerieae,由N.J.Jacquin在1760年根据产于美洲中部的Boehmeria,ramiflora Jacq 建立的(文献见后)。对本属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大概只有两个学者。C.L.Blume于1856年在其荨麻科的专著中记载了荨麻属植物74种,并将这些种分为6群.
  • 朱维明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163) PDF全文 ( 25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株高达2米。根状茎直立,树干状,高达40厘米,直径达10厘米,顶端密被鳞片;鳞片暗褐色,线状被针形,边缘黑色,略有细牙齿。叶簇生;叶柄短于叶片,绿色,四棱形,直径达5毫米,基部略有鳞片。叶片卵状长圆形,长达1.5米,阔达1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羽裂)。羽片达13对,互生,略斜向上,先端渐尖,基部平截;中部以下的阔披针形或长圆阔披针形,长达50厘米,阔达20厘米,柄长达5厘米,羽状。小羽片达14对,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10厘米,阔达3厘米,先端渐尖失,基部平截,边缘浅羽裂或呈缺刻状,下部的略有短柄。裂片达10对,略斜向上,顶端截形,略有圆钝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小脉达7对,斜向上,单一,偶有分叉。叶于后纸质,绿色,两面光滑;叶轴(四棱形)和羽轴(圆柱形)绿色,光滑。孢子囊群线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达3(4)对,从小脉基部外行达1/2—3/4,单生或在基部上出小脉常为双生,囊群盖褐色,膜质,全缘。孢子肾形,孢壁粗网孔状。
  • 李雅茹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214) PDF全文 ( 25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叶灰绿色,两面无光泽,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状椭圆形,长10—12厘米,宽4—5(—6)厘米,先端突然长渐尖至尾尖,基部近圆形至阔楔形,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凸起,侧脉8—10对, 两面明显凸起,网脉显著。叶柄纤细,长1—1.5厘米,上面有深槽,无毛。花序未见。果序腋生,成簇,序轴长1毫米;苞片宿存,三角状卵形,膜质;果柄长1毫米。果卵球形,直径5一6毫米。
  • 杨仁洲;周俊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4986) PDF全文 ( 21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朔[Melasma arvense[Benth.] H.-M.〕系云南民间用以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症、产后流血过多、腹部包块的药物。迄今对黑朔属植物的化学成份尚未见有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该植物的化学成份进行了研究。自其根的水溶性部分经活性碳柱层析分离得到了六个甙类化合物:Al,A2,B,C,F和G。其中甙C、F和G为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甙C(得率约0.04%)在多种溶剂中均得不到结晶而难以纯化,经常法乙酰化后分离得到其四乙酸衍生物(Ib) 和微量五乙酸衍生物(IC)。
  • 李锡文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5437) PDF全文 ( 23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最近整理了云南金丝桃科植物标本,发现两个属新分布于云南,现加以报道。云南:德钦,沧江边,永自后山,海拔3800—3900米,花黄色,1940年8月12日,冯国楣6550(花);同地,海拔3800-3900米,岩坡上,具果,1940年8月16日,冯国楣6696(果);贡山 ,菖蒲桶,海拔3000米,岩隙,1935年10月,王启无67339(果)同地,龙盘拉,3500米,1935年10月,王启无67066(果); 产地不详,陈谋2770(果)。
  • 宋烈昌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622) PDF全文 ( 221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金铁锁为石竹科金铁锁属植物,学名Psammosili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别名麻参、昆明沙参,独丁子、蜈松七、白马分鬃、金丝矮陀陀等。滇南本草记载:“金铁锁、味辛辣、性大温、有小毒、吃之令人多吐。专治面寒疼、骨气心气痛。攻疮痈排脓。”民间以其根配方用于外伤止血及铁打损伤、风湿疼痛及胃痛。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曾报导金铁锁乙醇提取物在小鼠实验中有镇痛作用. 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分析,金铁锁根部主要含五环三萜皂甙,水解所得就主要为丝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及另外五个皂甙元。为了对此药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作进一步研究,为此药及其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我们对金铁锁总皂甙作了初步实验研究。
  • 秦仁昌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5865) PDF全文 ( 31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石松类植物广布于包括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在内的各省区。有些种类民间长期作为药用植物。五十多年来,各地植物学工作者们采集了大量标本,但迄今未进行过彻底整理,甚至科、属不分,一律以石松名之。种类鉴定也很混乱,根据上文提出的中国石松植物的分类系统,本文将对我国全部广义的石松种类进行具体分类,以应各地植物志工作的需要。为了有助于全国各标本室的石松标本能进行正确的分类,本文在大多数种下引证了经作者检阅过的所有石松标本的号码和采集人姓名(记录不全的除外),以利各标本室能按号码鉴定各自的标本,建立起石松植物分类的新系统。为了节约篇幅,对各号标本的详细产地、生境和采集年月日等野外记录一律从略。少数习见种的标本也从略。
  • 孙汉董;林中文;钮芳娣;了靖垲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368) PDF全文 ( 21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已报道了法落海(Angelica apaensis Shan et Yuan)的化学成份,但其中尚有香豆素(Ⅵ)的结构未确定。该成份经薄层层析于不同的溶剂系统中反复比较,证明为一含有两种成份的混合物,但在硅胶或氧化铝柱上很难加以分离,最后经高压液相层析〔条件;吸附剂,PARTISIL-10 洗脱剂,丙酮:石油醚=15:85(V/V);流量,1毫升/分;压力,30公斤〕得到分离。二种化合物的熔点分别为 136—138℃(1)和143—145℃(2),经结构测定,证明(1)为已知成份pabulenol,(2)为一新的香豆素成份。命名为法落海素(apaensin)。
  • 许云龙;孙西昌;孙汉董;林中文;王德祖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6509) PDF全文 ( 21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研究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的生理活性成分中,从东北产兰萼香茶菜[Rab-dosia,ja ponica(Burm.f.)Har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 叶的乙醚提取物分到了两个新的二萜成分,定名为兰萼甲素和乙素(glaucocalyxin A & B),根据光谱和化学证据,其结构分别确定为Ⅰ和Ⅱ。
  • 杨仁训;杨崇仁;周俊
    Plant Diversity. 1981, 3(03): 1-3.
    摘要 ( 5837) PDF全文 ( 262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光藤〔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系云南民间治疗气管炎和抗癌药用植物。前报我们报告了通光藤甙元甲的结构的部分研究工作。自分离甙元甲的母液中我们又分得了两个少量新甙元——通光藤甙元乙和丙(tenacigenin B and C)。本文报告它们的结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前报所推定的通光藤甙元甲的六元氧环的立体构型提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