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5年, 第1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5-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赵昱 田军 贾忠建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896) PDF全文 ( 265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In our previous paper,we reported two new eremophilane derivatives from Ligularia veitchiana[1].Further research to the polar section of this plant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a new triterpenoid saponin, named Liguveitoside A.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 郝小燕 李零 丁智慧 易元芬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4979) PDF全文 ( 30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黔产野生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采取水蒸汽蒸馏和石油醚萃取的两种方法提取精油和净油。用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鉴定了其中48种成分。比较两种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发现净油中抗菌有效成分鱼腥草素(houttuyninum)的含量明显高于精油中的含量。除高沸点的脂肪酸酯外,两者其它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
  • 先静缄 袁果 张永祥 袁家漠 罗新文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038) PDF全文 ( 24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少花桂(Cinnamomum pauciflorum Nees)系樟科樟属小乔木,分布云南、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1-5]。贵州主要分布毕节、赤水、习水、绥阳、梵净山、黄平及黔南、黔西南等地,生于石灰岩或砂岩的山地或山谷的疏林、密林及灌丛中,海拔650-1500m.由于枝叶可提取黄樟油素,因此,以少桂蒸取叶油及其成分的研究[1,4,5]已有报道,但是用超临界CO2萃取叶油及其成分的分析,至今未见报道。
  • 王一飞 李兴从 刘玉青 王君健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105) PDF全文 ( 26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民间抗炎药弯蕊开口箭(Tupistra wattii Hook.f)的新鲜根状茎中分离到1个新的图体皂甙元,命名为弯蕊开口箭甙元A(wattigenin A),其结构通过光谱分析鉴定为螺甾-25(27)-烯-lβ,2β,3β,4β,5β,6β-六醇;同时还分离到1个已知的甾体皂甙元,兰茂甙元D(ranmogenin D)。
  • 赵玉瑞 周俊 王宪楷 黄晓琳 吴厚铭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4886) PDF全文 ( 244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民间药物千针万线草(Stellaria yunnanensis)的根中分离到一新环肽stellarin A。前报主要利用快速原子轰击质谱确定其结构为clo(Gly-Pro-Phe-Tyr-Gly-Gly-Pro)。最近利用最新二维核磁结合快速原子轰击质谱及酶降解重新考察了其结构,修正为cyclo(Gly-Pro-Phe-Pro-Gly-Tyr-Gly).
  • 许再富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379) PDF全文 ( 28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与其他物种相比,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在其生态系统中具有更深刻的影响。根据野外考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关键种应分为两类:一类对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也就是一般所称的“关键种”,一旦它们受到严重干扰,很多依赖它们而生存的物种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或即将消失。另一类则相反,具有潜在的消极作用,可称为“潜关键种”(Potential keystone species),一旦它们获得发展的条件,它们将使原来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物种消失。因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对它们应有不同的管理对策:既要重视前者的保护,又要重视后者的控制。
  • 王锦亮 李兴从 江东福 马萍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6220) PDF全文 ( 28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云南血竭为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树脂,从中分离到5个芳香族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乙酯(l),7,4'-二羟基黄烷(2),7-羟基-4'-甲氧基黄烷(3),7,4'-二羟基黄酮(4)和loureirin A(5)以及1个甾体皂甙(6),并对其中3个酚性成分进行了抗真菌活性检测。另外,用薄层层析法对云南血竭、广西血竭、海南血竭及进口“皇冠牌”血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国产3种血竭的化学成分极相似,而与进口血竭不同。
  • 韦仲新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4943) PDF全文 ( 289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延龄草属(Trillium L.)23种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研究。其中14种作了透射电镜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属花粉的形状和大小在种间变化不大,但在外壁纹饰上却有较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4个纹饰类型,即颗粒状纹饰(多数种类),疣状纹饰,星状纹饰及刺状纹饰。外壁结构上,大多数种类结构层次模糊,无明显的复盖层和柱状层分化。但 T.grandiflorum和T.catesbaei 2个种则有较明显的复盖层和柱状层的分化。T.lancifolia和T.lanceolatum具有截然不同的纹饰特征,前者为颗粒状纹饰,后者为星状纹饰。从孢粉学考虑这2个种不宜合并,应独立为2个种。本文还对产于亚洲和北美的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 李启任 杨峻芸 曹安 飞赵梅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4632) PDF全文 ( 26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的茎、腋芽、叶、实生苗的子叶及胚轴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B5+2,4-D0.5mg/L+KT0.2mg/L培养基对诱导较好,而B5+2,4-D0.5mg/L+KT0.5mg/L对愈伤组织生长较适宜。接种量在0.4—0.8g(20mL培养基)之间较为适宜。经薄层层析-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鉴定,证明愈伤组织具有合成小檗碱的能力,含量高达1.8148%,接近原植物体含量(茎,1.58%)。
  • D.N.佩格勒 姚一建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7417) PDF全文 ( 26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凤尾菇韧伞(Lentinus sajor-caju)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为两种广泛栽培的食用菌,在中文文献中经常与侧耳属(Pleurotus)的其它几种食用菌统称为平菇。为了种类鉴别和澄清分类上的关系,本文对两种真菌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特征比较,确认凤尾菇是韧伞属(Lentinus)的成员,不应归放在侧耳属内。凤尾菇韧命与糙皮侧耳,或韧伞属与侧耳属的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形成担子果的菌丝系统,前者为双系菌丝型,具有薄壁的生殖菌丝和发达的厚壁骨架—绑扎菌丝(有些种具间生或端生的骨架菌丝),后者则为单系菌丝型,仅具薄壁生殖菌丝(偶见有的种具少量端生渐尖的骨架菌丝)。硬质韧伞组与翘鳞韧伞分别新拟为Lentinus sect.Rigidi与L.squarrosulus的汉语学名。其它菌物汉语学名命名问题及分类研究结果在食用菌开发和生产中的作用本文也作了讨论。
  • 高信芬 陈书坤 顾志建 赵加治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135) PDF全文 ( 24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葫芦科绞股蓝属(Gynostemma B1.)8种共20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22,33,44,66,88,多倍体现象极为普遍。两个亚属;绞股蓝亚属(Subgen.Gynostemma)和喙果藤亚属(Subgen.Triostellum)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11,并结合该属植物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和地理分布,对普遍出现的多倍体现象进行了讨论。
  • 林祁 尹五元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4512) PDF全文 ( 229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5种国产八角科植物做了补充或修订。恢复了华中八角和匙叶八角;将川茴香作为华中八角的变种;将短柱八角归并至匙叶八角,滇南八角归并至小花八角;报道了一些省级分布新纪录。
  • 张丽兵 王中仁 郭晓思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022) PDF全文 ( 22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四川贡嘎山地区蹄盖蕨科3新种1新变种,即贡嘎蹄盖Athyrium gonggaense,泸定蹄盖蕨A.ludingense,密羽华中蹄盖蕨A.wardii var.densipinum和沪定眉蕨Lunathyrium ludingense.
  • 丁托娅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7798) PDF全文 ( 30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世界杨柳科共有650种。分为3属,即钻天柳属、杨属和柳属。花序下垂利于风媒。花序直立利于虫媒。钻天柳属具有利于风媒的雄花序和利于虫媒的雌花序,这是一种进化不完全的现象,是杨柳科中最原始的类群;杨属是杨柳科中适应风媒的分支;柳属是适应虫媒的分支。绝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半球温带,是较典型的温带科。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在东亚地区。根据地史资料、化石资料以及杨柳科和其外类群的现代分布情况,我们认为,杨柳科起源于东亚区东北部,即我国东北及日本和朝鲜一带;其虫媒分支和风媒分支的形成时间不晚于早白垩纪晚期,而这两大分支形成前的先锋类群很可能在早白垩纪以前就已经出现。
  • 马金双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571) PDF全文 ( 24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作为我国大戟属(Euphorbia Linn.)修订的第三部分,主要报道目前我国大戟属中还不清楚的种类,全文共收栽15种,其中9个新异名,3个新记录,l个栽培种,4个存疑种,并对另外4个种进行了讨论;至此,中国大戟属的修订基本完成。
  • 梁汉兴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803) PDF全文 ( 30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细胞学、孢粉学、花器官发生和发育、花部维管结构、胚胎学、比较形态及解剖学等方面的证据,对三白草科4属6种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证。并联系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的有关史料对三白草科分布区的起源作了据理推论。三白草科大约起源于早白垩纪古北大陆东南部。它的原始类型可能与现代三白草属的形态大体相似,为一种多年生具根状茎的草本,花小、无被、具苞片。白垩纪末期三白草的原始类群已完成它在古北大陆的迁移和扩散,参与了南劳亚统一植物区系的组成。早第三纪以后在东亚和北美分别形成了两个分化中心。由于三白草科为喜温湿的亚热带类群,因而第四纪冰川之后,它在欧洲和西亚的成员灭绝,从而形成了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格局。东亚现存四分之三的属并代表着科内从原始到进化的各个阶段,是三白草科多样化中心和可能的起源地。
  • 李恒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741) PDF全文 ( 244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鹭鸶兰Diuranthera Hemsl. 为百合科的1个单种属。D.minor Hemsl.特产云南、四川和贵州。其植物形态、细胞学特征和化学成分均与吊兰属Chlorophytum的北缘种西南吊兰C.nepalense Baker和狭叶吊兰C.chinense Bur.et Fr.或大叶吊兰C.malayense Ridley极为接近或一致,分布区彼此邻接或部分重叠。作者认为:泛热带属吊兰属的多倍体种如大叶吊兰Chlorophytum malayense进入云南高原气候比较干凉的环境时发生了新的适应演化并分化出适应性不同的分支。在形态上有了突变的鹭鸶兰Diuranthera是其分支之一,而西南吊兰和狭叶吊兰则是与鹭鸶兰平行的另一分支。该二属都是广义的百合科吊兰族Asphodeleae的成员,但Diuranthera较为年青,大约在上新世或更新世初才出现。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激烈进行、云南高原较大幅度抬升、气候条件的分异息息相关,是吊兰族中的1个新生属。
  • 武素功 杨永平 费勇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6702) PDF全文 ( 28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青藏高原海拔4200m以上大体是林线以上的高寒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带性植被为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化草原和冰缘植被,然而植物区系仍比较丰富,共有种子植物67科,339属,1816种及204个种下等级(变种、亚种、变型)。对这些属种的地理分布、系统演化关系以及这一地区的古植物学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对57种进行了细胞染色体的观察。认为本区系是一个温带性质的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区系关系密切,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一个年青的区系,但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 李锡文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3): 1-3.
    摘要 ( 5654) PDF全文 ( 25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樟科木姜子属群的起源与演化,认为该属群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和古南大陆北部,以及古地中海周围热带地区,起源时间不早于中白垩纪。这一自然属群明显存在着平行进化情况,其核心的木姜子属和山胡椒属极可能是同地起源于共同祖先,我国南部至印度马来西亚可能是这两属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并从这里向热带美洲及大洋洲扩散。其余的属可能是从这一核心演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