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6年, 第1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6-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郁关平;李兴从;刘玉青;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4704) PDF全文 ( 23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翅萼龙胆(Gentiana kusnezowii)的全株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寡聚裂环烯醚萜甙:翅萼龙胆甙(kusnezoside)Ia和Ib,其结构通过光谱分析推定。
  • 李祖强;李庆春;罗蕾;李聪;黄荣;高天荣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6303) PDF全文 ( 26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滇产38个薄荷(Mewtha canadensis Linn.)样品,测定了样品的得油率及化学成分。滇产薄荷的得油率在0.18%~0.52%之间。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1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含醇、酮、酯、萜烯类化合物。栽培的家薄荷挥发油富含香芹酮、柠檬烯,其化学分类属于香芹酮系列。野生薄荷挥发油富含薄荷醇和薄荷酮,属于薄荷酮系列;部分野薄荷样品,富含香芹酮、环氧辣薄荷烯酮或芳樟醇,属于混合系列。
  • 周立刚;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589) PDF全文 ( 12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加 NAA和 BAP的 MS培养基,从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根、茎和叶的外植体诱导出根,并用升液式生物反应器成功地进行放大规模培养。胆甾醇和法呢醇对培养根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胆甾醇能促进β-蜕皮激素的合成。
  • 施宗明;李云;赵焕萍;施琼;李思祥;艾正先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928) PDF全文 ( 25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针对1个早衰低产、行将淘汰的芒果老果园进行几种更新改造模式的探索性试验,以为景谷全县现存数万株芒果老果树的更新复壮作出示范和提供科学依据。自1991年采果后,对此 10 hm2 2064株的老果园分别采取轻度更新、隔行更新、强度更新与轻度修剪 4种模式,并配合以其它农艺措施(定期防治病虫害、坡改台、增施肥料)加强管理。在原有大芒果树仅保留1100株的情况下,1993年全园总产量达 44 360 kg,为改造前 1年的10倍和改造前3年平均年产量的21.65倍。几种改造模式在目前的增产效果为:轻度更新>隔行更新>轻度修剪>强度更新。强度更新的嫁接株自嫁接后两年开始进人投产期。
  • 邢树平;席湘媛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532) PDF全文 ( 134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开花后l~8h,卵细胞合点端无壁,其质膜和中央细胞质膜之间有较宽间隙,两质膜均有间断处。细胞质主要分布在合点端,细胞器呈不活跃状态。一个助细胞合点端具不连续的壁,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之“间隙”无直接联系;另一助细胞合点端仅有质膜,并通过质膜间断处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之间的“间隙”相通。中央细胞珠孔端和合点端有壁内突,极核或次生核及大部分细胞质靠近卵器,内有大量淀粉粒。开花后21h,双受精已完成。合子合点端壁由不连续到连续,细胞器丰富。退化助细胞合点端壁不连续,与合子间的壁某些部位很薄或间断;宿存助细胞合点端壁以及与合子间的壁亦不连续,丝状器仍发达。受精极核或次生核已分裂形成2~4个胚乳游离核,周围细胞质内仍有大量淀粉粒。
  • 龚明;杜朝昆;杨中汉;曹宗巽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670) PDF全文 ( 26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每公斤萌发24 h的玉米胚丙酮粉中可提纯得 63mg的钙调素(CaM),这是目前从每公斤植物材料中所提纯得CaM的最高记录。对其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玉米胚CaM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能较好地激活磷酸二酯酶,其紫外吸收光谱,SDS-PAGE电泳行为及氨基酸组成与其它的植物CaM相似。上述结果表明玉米胚是1个提取植物CaM的适宜材料。
  • 胡旭佳;顾志建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185) PDF全文 ( 26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稀莶属3种植物的染色体核形态结构,除稀莶(Sicgesbeckia orientalis)的染色体数目曾有报道外,毛梗稀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腺梗稀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还未有报道,3种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它们的静止核均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微粒型(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分裂前期染色体均属于渐变型(Gradual type)。中期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为2n=30,本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15,核型分别为:(1)腺梗稀莶2n=30=29m十lsm,属于1B型;(2)毛梗稀莶2n=30=28m+2sm,属于1B型;(3)稀莶2n=30=26m+4sm,属于2A型。3种植物的核型以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主,核型对称性较整齐,较为相似,唯一差异是它们所具的sm染色体不同,这一差异与其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存在的差异也许有一定的相关性。
  • 肖调江;夏丽芳;王仲朗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374) PDF全文 ( 27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 Giemsa C-带。该地区的红山茶植物以四倍体为主,个别居群为二倍体或六倍体。居群间的C一带差异明显,C-带多出现在染色体端部。在四倍体和六倍体的C-带带型中,只能找到2条显相同C一带的同源染色体,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红山茶植物进行比较,发现红山茶组植物的倍性从华东,华南经贵州,四川向云南逐渐增高,显C-带的染色体与染色体总数之比随倍性增加而减少。文中指出华东或华南可能是红山茶组植物的起源地,而金沙江中游地区是其现代分化中心,这一地区红山茶的多倍体类群可能是异源起源的。
  • 李林初;岑益群;许萍;王汉津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6247) PDF全文 ( 25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美国扁柏、日本扁柏和日本花柏的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2=22m,20m+2sm和 14m+8sm。作者比较了扁柏属6个代表种的核型,发现北美种类有比东亚种类原始的趋势。在柏木亚科中,扁柏属可能最进化,柏木属最原始,福建柏属和杂交属×Cupressocy paris居中。论文还讨论了柏木和福建柏的系统位置。
  • 班头C. 陈;大卫 E.布福;程红香;刘保东;王正用;习雁;应俊生;张成军;张宪春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477) PDF全文 ( 276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最近在河南省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所采14号藓类植物标本中,经研究,其中包括1个新变种,即:苏氏牛舌藓河南变种 Anomodon solovjovii Lazarenko var.henanensis Tan,Boufford ef Ying,var nov另外有 8种为河南省新纪录。
  • 何海;武素功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7054) PDF全文 ( 26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云南产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Bl.)植物,提出了新的分类处理。云南共有本属植物20种2变种,其中包括1新组,3个改级新组合,7个云南分布新记录,并清理出了54个云南及其他省区种类的新异名。
  • 李保贵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6514) PDF全文 ( 22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西双版纳:勐腊县勐醒,海拔 600 m,石灰岩山季节性雨林,林下阴湿,岩石裸露,1992年12月17日,李保贵 00690号;勐腊县易武,海拔 500 m,石灰岩山季节性雨林,林下阴湿,岩石裸露,1993年1月28日,李保贵00756号。标本分别藏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和云南大学蕨类标本室(PYU)。
  • 徐廷志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836) PDF全文 ( 27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槭树科是北温带分布的科,2属202种。本文论述了本科的植物生态学、科的地理分布、槭属的亚属和组系统位置及其分布式样和种的分布,以及对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的分析,认为北温带分布的槭树科是热带起源的,其分布中心和祖型都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横断山区连同湖北、湖南和四川东部。在这里,特别在横断山区槭树科种类丰富、分布集中,古特有和新特有成分均多,分化明显,是新老区的结合及分布中心,而且很有可能是槭树科的起源地。
  • 李捷;李锡文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031) PDF全文 ( 25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樟科植物的1个新种,2个新组合,l个新异名和2个新分布。
  • 夏永梅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567) PDF全文 ( 12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Haec species affinis Z. striolatum Diels, sed laminis ellipticis, corollarum lobis ovatis, labelli lobo medio oblongo, modo c. 0.7 cm lato, lobis lateralibus linearibus c. l cm longis, connectivi appendice c. 0.4 cm longa differt.
  • 李恒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5740) PDF全文 ( 33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天南星科合105属2500余种。分布区跨越赤道带到寒温带的各个生态地带。本文将天南星各属的分布区划分为10 个类型和31个亚型:(1)泛热带分布型,含3个亚型和8个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型,含 3个亚型和 8个属;(3)热带亚洲分布型,含 5个亚型和 26属;(4)热带非洲分布型合5个亚型和13属;(5)热带大洋洲分布型仅有1属;(6)新热带分布型含5个亚型和32个属;(7)北温带分布型合 4个亚型和 6个属;(8)地中海分布型合3个亚型和7个属;(9)东亚分布型含1属;(10)南非分布型含3属。按分布区类型对各属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热带科 天南星科有88个属(占全科83.8%)分布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热带,温带地区仅17属,从科的水平分析,这是一个热带科。(2)两个多样化中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为天南星科的两大分化中心,热带亚洲属的分化程度高(34个特有属),但种的多样性相对较低(600多余种)。热带美洲属的分化程度较低,但种的多样性达到了高度繁荣(约1400种)。(3)热带亚洲起源 尽管热带美洲天南星科种类很多,但基本上缺少本科原始成分,所以它不可能是天南星科的起源地。亚洲相反,这里热带有最为原始的菖蒲亚科和比较原始的石柑亚科。无疑,热带亚洲应是天南星科的起源地。(4)晚白垩纪开始出现 热带亚洲、非洲和热带美洲三大洲共同拥有草本属 Cyrtosperma和 Arisaema,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共有附生藤本 Scindapsus,旧世界热带共有较为原始的附生藤本Pothos 天南星在非洲、美洲或澳大利亚的出现都应晚于亚洲,这是说,天南科成员从亚洲传播到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只能是在第三纪以前。即联合古陆尚未最终解体的时候,因此,天南星科的起源时期至少可追溯到晚白垩纪。(5)在热带淡水环境中发生天南星科中有3个亚科为水生植物,菖蒲亚科中的原始属Acorus的种主要生活在湖沼江河的浅水地。单种单属亚科的 Pistia stratiotes是泛热带的飘浮植物,生长在平静的淡水水域,水芋亚科Calloideae栖息在泥炭沼泽,池塘边,林下溪旁或潮湿草地和林地上,其他几个亚科中的7个属,如 Hottarun等也是河生植物。全天南星科70%以上的种都是热带潮湿原始森林的定居者。这些事实都表明:天南星科的始祖类型首先出现在热带森林地区的淡水环境中。
  • 闵天禄;张文驹
    Plant Diversity. 1996, 18(01): 1-3.
    摘要 ( 6754) PDF全文 ( 37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山茶属Camellia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雄蕊不定数、在某些类群中存在心皮离生至合生的中间过渡,认为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长江以南广袤的亚热带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地区种类虽少,却集中了本属原始或较原始的类群和种类。本属演化上的近缘属或姐妹群——核果茶属Pyrenaria(包括石笔术属Tutcheria)分布区大致与本属相似,其原始(子房5室,心皮先端多少分离,花柱离生)的种类也分布于此,它们可能同出于一个心皮离生的古老祖先,即生长于亚洲古热带森林环境中的类似千五桠果属(Dillenia)的原始山茶科植物,上述地区是该属的早期分化中心和起源地,大约在白垩纪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东岸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接触地带由原始五桠果类植物演化而来。山茶属植物自热带亚洲起源和分化发生后,向四周辐射状扩展,在亚洲大陆,类群和种类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从热带向亚热带分化和替代的规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第三纪以来地史和古气候的变迁,分化发展为具花梗和花梗强烈缩短变无便的两个演化枝,分道扬镳平行发展,两枝在演化上相似地表现出雌、雄蕊数目的减少及合生水平的提高,本属最进化的类群是分布区南界的管蕊茶组 Sect.Calpandria和广布我国亚热带林下的连蕊茶组Sect.Theopsis,前一组花丝全部合生成肉质管,后一组雌、雄蕊高度合生,果通常1室发育,中轴退化。晚第三纪以来,古气候的变迂和亚洲山体的隆升,山茶组 Sect.Camellia,油茶组Sect.Paracamellia以及连蕊茶组 Sect.Theopsis在新的环境中产生进一步分化和自然杂交,出现了一些多倍体种群,细胞地理学研究表明,自中南半岛向北呈现出核型由对称到极不对称、染色体从二倍体到多倍体的变异系列,从而对山茶属中演化与分布的一致性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