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8年, 第2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8-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李忠荣;邱明华;徐学平;田军;聂瑞麟;段志红;雷泽模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379) PDF全文 ( 25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苞赤瓜(Thladiantha cordifolia Cogn.)为葫芦科赤瓜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肠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常见疾病,为了寻找该属植物的有效成分,开发利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我们进行了大苞赤鹏的化学成分研究。
  • 张可;倪伟;陈昌祥;刘一丹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017) PDF全文 ( 247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茨(Piper mullesua D.Don.)地上部分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l),retrofractamide A(2),chingchengenamide A(3),nectandrin B(4),(-)-nectandrin A(5),galgravin(6)。其中木脂素(4)、(5)系首次由胡椒属植物中分得。
  • 邹澄;陈泗英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600) PDF全文 ( 19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具有抗炎作用(江苏新医学院编,1977),民间用作染饭植物。继从密蒙花中分离鉴定了其色素成分藏红花甙(crocin)和黄酮类成分芹菜甙元(apigenin)、蒙花(linarin)及甘露醇(D-mannitol)(邹澄等,1991)后,又分离得到一新的三萜皂甙,密蒙花皂甙丙(mimengoside C,l)和一苯丙素甙acteoside(2)。
  • 张起风;罗士德;王惠英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426) PDF全文 ( 34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楝科植物香港坚木(Dysoxylum hongkongense(Tufch.)Merr)的树叶中分得了 4个新的达玛烷型三萜,基于详细的光谱分析及与同类化合物的光谱数据比较鉴定了其结构,分别命名为:20R 24R-表-25-达玛烷烯-3-酮(3),163一羟基达玛烷-20(22),25-二烯-3-酮(4),26-羟基达玛烷-20,24-二烯-3-酮(5)和3β-乙酰基-7α,2Is,25-三羟基-2Is,23R-表-9(11)-达玛烷烯(8)。
  • 刘锡葵;李忠荣;邱明华;聂瑞麟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523) PDF全文 ( 28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民间药用植物印度蛇菰(Balanophora indica(Arn.)Griff.)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经鉴定为:棕榈酰β-香树酯(蛇菰素A)、棕榈酰羽扇豆烯醇酯(蛇菰素B)、乙酸β-香树酯、乙酸羽扇豆烯醇酯、β-香树脂酮、羽扇豆烯酮及棕榈酸。运用光谱和化学的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解析。其中羽扇豆型萜为首次自该植物中分得;蛇菰素A和B具有较强的护肝作用。
  • 陈宗莲;侯岁稳;俞宏渊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6139) PDF全文 ( 22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项研究是在已选育出的40个除虫菊优良无性系个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为除虫菊商业化开发和良种的有效保存寻求新的途径。试验材料主要以芽条为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直接诱导出芽取得十分理想的结果,从取材至直接诱导出芽需 10-15 d; 再经分化、增殖后转人继代培养、生根、出瓶过渡直至移栽定植至大田需110~135d,移栽成活率高。
  • 浦帆;江明;张正居;张劲松;孔繁浩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995) PDF全文 ( 246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HPLC分析监测不同生香阶段和陈化期的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豆荚中香兰素等4个糖甙水解成分的含量变化。用β-葡糖甙酶处理香荚兰青美,处理后之豆荚中,香兰素等4个糖甙水解成分的含量均远高于对照。对加酶量、酶促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4个关键因素进行条件筛选研究,并在所选最佳反应条件下,对不同生香阶段的豆荚进行酶处理。结果表明,酶促生香效果明显,可促进香兰素糖甙等物质的分解,提高豆荚中香兰素含量,缩短生香陈化时间,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 刘继梅;陈善娜;鄢波;黄兴奇;杨明挚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691) PDF全文 ( 266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参照国外报道的几种双子叶植物的甘油-3-磷酸转酰酶的相对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简并引物,提取抗冷性强的水稻品种“丽梗2号”的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315bp的一段cDNA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克隆到pGEM-T载体系统中,经PCR法鉴定,所得的重组质粒中含有315bp的片段。证明已克隆到水稻甘油-3-磷酸转酸酶部分cDNA。采用双链双脱氧法定序分析,表明所克隆的该段山cDNA序列与国外所报道的双子叶植物的该段cDNA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达到70%以上,提示了该基因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 宋克敏;焦新之;李琳;颜季琼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2951) PDF全文 ( 24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磷酸饥饿对番茄幼苗生长状况及其磷吸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饥饿时,番茄幼苗的平均高度下降,而主根的长度却明显长于对照。磷酸饥饿初期对番茄幼苗鲜重累积影响不大,但随着饥饿的继续,受胁迫苗的鲜重累积与对照间的差异逐渐加大并且变得明显低于对照。磷酸饥饿还降低了番茄幼苗的干重累积,但对其干重累积的速率并无太大影响。磷酸饥饿使番茄幼苗Pi(H2PO4或HPO4^2)吸收速率显著提高。动力学分析表明,磷酸饥饿增强了磷酸透过酶对Pi的亲和力。对磷酸饥饿下的幼苗恢复供磷,则磷酸饥饿时所诱导的高亲和性Pi透过酶的亲和力会明显下降,但其下降的速度会随着恢复供磷前磷酸饥饿程度的加深而减慢。
  • 陈国祥;何兵;肖丽;常福辰;魏锦城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456) PDF全文 ( 11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比较分析了水生植物睡莲(Nymphaea alba L.)及陆生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类囊体膜PSI、PSll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等光化学特性及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结果显示:睡莲类囊体膜 PSI、PSII电子传递活性相对较弱,分别为菠菜的 60.21%和70.82%,其室温吸收光谱蓝紫光区域(430 nm)吸收较弱,没有明显的吸收峰,红光区域的吸收光谱和菠菜相似;睡莲类囊体膜 685 nm处具较强的荧光发射峰。但530~780 nm区域无发射肩峰。类囊体多肽组分和菠菜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别。
  • 顾志建;周其兴;岳中枢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351) PDF全文 ( 26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红豆杉属 Taxus 3种 1变种及白豆杉属 Pseudotaxus l种的核形态结构。红豆杉属3种1变种和白豆杉的间期核构形都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属于中间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分别为:(1)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K(2n)=24=20m+2sm+2T,着丝点端化值(T.C.%)为 58.22%;(2)南方红豆杉 T.chinensis(Pilger)Rehd var.mairei(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K(2n)=24=20m+2sm+2T,T.C.%值为55.75%;(3)东北红豆杉 T.cuspidata Sieb.et Zucc.K(2n)= 24=18m+4sm+2T,T.C.%值为 57.05%;(4)云南红豆杉 T.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K(2n)=24=21m+lsm+2T,T.C.%值为55.79%;(5)白豆杉 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K(2n)=24=20m+2sm+2T,T.C.%值为56.43%。上述几种植物有相同类型的问期核和前期染色体,中期染色体中都有2条T染色体和20条左右的m染色体,核型不对称性都属于2B型。其中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根据它们具有相似的核形态结构和形态学特征,建议红豆杉属的这几个种合并为1种,并在种下设立地理变种。
  • 张文驹,闵天禄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861) PDF全文 ( 28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山茶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结合形态和地理学特征讨论了该组植物扩散及分化的规律。山茶组植物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基数(x=15),变化较大的倍性(2x,4X,6X,8X)。其中子房无毛的种类除 C.chekiangoleosa Hu,C.japoniaca L.的个别居群外都是二倍体;多倍体主要出现在苞、萼、花后脱落,子房被毛的种类中,分布于南岭以西至西南地区,南岭及南岭以东。以南地区未发现多倍体。山茶组植物的核型进化有明显的方向性,核型的不对称性从低向高演化;南岭及附近地区的类群核型不对称性较低,而远离这一地区的类群核型不对称性较高。作者认为南岭及附近地区是山茶组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云贵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是它的次生分化中心,在这一地区杂交和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分化的重要途径。
  • 汪小凡,陈家宽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164) PDF全文 ( 25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濒危植物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 Stapf.)的交配系统作了综合研究,结果是:该种的花粉粒和柱头较平滑,花内分泌细胞存在但欠发达,开花前花粉萌发率较高(71.6%)而开花 lh后花粉萌发能力急剧衰退,花粉/胚珠比较低(P/O=106),花部综合特征与其花前期闭花授粉的交配习性相适应。该种的自然居群及实验居群中均未观察到花间的虫媒传粉,仅有极小型昆虫(蓟马科,Tripidae)起花内传粉作用,亦未检出风媒花粉流。人工隔离及控制授粉试验显示,该种在人工自交/异交后均有较高结实率,但自然状态下异交机制缺乏。用同工酶遗传标记法得到该种一个实验居群的交配系统特征参数异交率的估计值为t=0.9%。
  • 孙航,陈书坤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6415) PDF全文 ( 22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绞股蓝属(Gynostemma)植物的13种和1变种的种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种子表皮特征有光滑型和具纹饰型两大类。且以具纹饰型种类为主。就种的特征而言,每种在种子表皮细胞的形态、大小、纹饰等特征又各自有别,是较好的分类性状。
  • 王玉国,王青锋,陈家宽,袁秀平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457) PDF全文 ( 24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扫描电镜对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 Stapf.)的花器官发生进行了观察。该种的花器官发生在泽泻科中既典型又比较特殊。其特殊之处在于从花原基的发生直至最外轮6枚雄蕊原基的发生过程都存在单向发育:3个萼片原基和3个花瓣原基的发生存在次序性,萼片原基和花瓣原基均为顺时针发生,邻近花序侧生分支复合芽的尊片原基和花瓣原基倾向于优先发生;最外轮6枚雄蕊的发生是成对的按对萼的形式发生。这是以往对该属花器官发生研究没有注意到的。由雄蕊原基向心皮原基的转变发生在与最外轮6枚雄蕊相交替的6个位点,其中一些位点仍可能被雄蕊原基所占据,最初心皮的发生或多或少地与前一轮雄蕊交替,而以后的心皮的发生顺序看上去是螺旋状排列的。鉴于花器官发生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 长喙毛茛泽泻花的单向发育可能真正代表着原始螺旋策略的相继发生在花部的保留和花序的两侧对称向花器官的扩展;最外轮6枚雄蕊原基的对萼排列,不支持花瓣一雄蕊复合原基的存在;本文还通过花部结构分化的差异对毛莫泽泻属与黄花蔺科的联系进行了讨论。
  • 何兴金,王幼平,溥发鼎,王萍莉,许介眉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696) PDF全文 ( 226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HeraCleunz)门种植物的果实解剖(横切)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变异幅度。根据果实的油管数目、形态、分布以及表皮毛的有无,侧翅发达程度,果实分果爿及胚乳(横切面观)形态等,结合该属植物的外部形态、细胞学、花粉形态和叶柄解剖等特征;将独活属分为5组。并提出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不仅是该属的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而且也是其变异中心;文中讨论了独活属植物果实的进化趋势和属下分类处理。在综合各分支学科依据的基础上作者对独活属的分类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属下分类系统,建立一个新组——多管组Sect.Plurivittata,并列出了分组检索表。
  • 金振洲,欧晓昆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766) PDF全文 ( 238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按布朗布朗喀群落分类单位,即从群丛、群属、群目至群纲,用植物群落学的或植物区系一群落学的分类方法,建立了滇川干热河谷植被群纲-群目-群属-群丛分类系统表。表上有元江、怒江和金沙江三江河谷型半萨兰纳植被的1个群纲、4个群目、10个群属和64个群丛,均由523个样地记录归类而成。本系统表是一个简略形式的表,它分别来自三江的3张群纲级的群落分类综合表。本系统表反映滇川干热河谷植被的每个群落分类单位及其植物种类组成的多样性特征和独特结构.
  • 郡波,马志刚,黄兴奇,王铃仙,胡忠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368) PDF全文 ( 23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种子中一种抗真菌蛋白 PAFP(Hu et al,1991)的N端部分氨基酸顺序,设计、合成一条5’端寡核苷酸引物,通过3’-RACE技术从种于总RNA扩增出一约350 hp的cDNA片段,成功地克隆到pGEM-T载体系统中。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含有114 hP的编码区,由此推导的38个氨基酸序列有36个与PAFP)的序列相同,仅在第35、36位氨基酸分别由Cys、Lys替代了后者的Gln和Ile。114hp的编码序列也被克隆。该cDNA可能编码一种新的38个氨基酸的抗真菌蛋白。
  • Benlto C.Tanl, Tran NinhZ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605) PDF全文 ( 24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越南藓类的 2个新纪录,即:海南花锦藓 Chionostomum hainanensis Tan&Jia和毛齿匍灯藓 Plagiomnium tezukae(Sak.)T.Kop;泰国藓类的 3个新纪录,即:糙叶梨果藓 Mastoponza scabrifoliuzn(Broth.)Tan&T.Ninh,毛尖狗尾藓Rhahidosichum piliferum(Broth.)Broth,细枝羽藓 Thuidium delicatulum(Hedw.)Mitt.其中糙叶梨果藓为新组合。文中并讨论了与此相近的种群。
  • 郑维列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816) PDF全文 ( 23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为叶较大,长 12-19 cm,宽 1.5-2.5 cm,上面被微柔毛;伞形花序 2轮,稀1轮;花萼较短,长6-7mm,外面被微柔毛,裂片具密的短缘毛。
  • 曾宪锋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441) PDF全文 ( 25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所研究的蒙古栋林中计有维管植物秤种107种,其中温带区系成分55种(占总种数的51.4%),东亚成分32种(占29.9%),中国特有成分20种(占18.7%)。还分别分析了蒙古栋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层间植物区系成分。结果表明蒙古栎林区系性质代表了当地植物区系的性质,并且更具代表性,更有说服力。
  • 高信芬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379) PDF全文 ( 24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Desmodium tereS Wall. (Cat. no. 5694, l83l -32, nom. nud. ) ex Benth. in Miq., Pl. Jungh. 225. l852, in adnota; Baker in Hook. f., Fl. Brit, Ind. 2: 164. l876; Gagnep. in Lecomte, Fl. Gen. Indo -- Chine 2: 603. l920;SChindl. in Fedde, Rep. SP. Nov. 22:26l, l926 et in Fedde, Rep. Beih. 49: 302. 1928; Ohashi in Ginkgoanae l:l05. figs. 25-5, 26-3, Pl. l3a. l973; Ohashi in Fl. Camb.Laos.Vietn. 27:8l. Pl. l6. figs. 4~ 6. l994.——Meibomia teres (Wall. ex Benth. ) O. Kuntze, Rev. Gen. l: l98. l89l.
  • 郝日明,姚淦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5821) PDF全文 ( 25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赣西北约有种子植物 1693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归 157科,740属。比较分析其属、种的区系成分,得出赣西北以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同时受到热带区系成分的影响。在诸多温带区系成分中,东亚分布型属数和东亚分布型种数均占较高百分率,与该地区地处东亚核心地带是一致的。在热带区系成分中,属、种两水平的热带亚洲分布和热带亚洲一热带大洋洲分布型的百分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在地史上与热带亚洲和热带大洋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 朱华, 王洪,李保贵
    Plant Diversity. 1998, 20(03): 1-3.
    摘要 ( 4666) PDF全文 ( 22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笔者对采自云南勐腊的“矩叶蓝果树”模式标本及曾被定为该变种的标本研究,该变种具聚伞花序,花梗长3-5mm,雌花子房上位,核果果皮极薄,内具1种子,并非蓝果树属植物,与茶茱萸科粗丝术属之粗丝本完全同种。粗丝木产中国西南至东南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