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1年, 第2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1-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纳智 李朝明 郑惠兰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647) PDF全文 ( 33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锡叶藤为五桠果科锡叶藤属植物,常绿木质藤本,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收敛止泻、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腹泻、便血、菌疾、肝脾肿大、子宫脱垂、白带、风湿性关节炎(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1991).其乙醇提取物经活性筛选,有较强抗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和抗病毒活性(antiviral activity). 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为了探讨其活性成分,我们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
  • 赵清治 张雁冰 寇娴 林隆泽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893) PDF全文 ( 285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Rabdoepigibberellolide是日本学者越智雅光(Ochi等, 1982)从日本产四国香茶菜[Is odon shikokiana (Makino) Hara]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也是迄今为止从香茶菜属(Iso don)植物中得到的唯一一个具6-表-对映-赤霉素烷(6-epi-ent-gibberellane)型的新奇二萜化合物,经NMR波谱测定和X-射线衍射分析,其结构如图1所示.但基于当时的条件, 未能对其1H和13 C NMR的数据进行全指定.我们研究组于1992年从河南省新县产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 (Burman f.) Hara]叶的提取物中,同样得到了该化合物 ,后经1D和2D NMR技术仔细测定分析,对Rabdoepigibberellolide化合物的1H和13 C NMR数据进行了全指定,并借助于分子模型分析程序PCMODEL 386 V 4.0和MNX能量场最低能量计算得其三维结构,如图2所示.由三维结构及2D NMR测定分析,A环和-内酯环呈椅式构象,C环呈船式构象.
      Rabdoepigibberellolide:无色针状结晶(MeOH),C26H34O9, mp 245~2 47 ℃; [α]D -93° (c 0.34, CHCl3); UV (MeOH) λmax 238 (log ε 4. 67) nm; IR (KBr) λmax cm-1: 3496, 1740, 1730, 1725, 1660, 1370, 124 8, 1233, 1195, 1182, 1030; EIMS m/z (rel. int. %): 490 [M]+ (18), 472 (4), 4 48 (92), 430 (13), 412 (8), 388 (100), 370 (15), 360 (10), 346 (79), 328 (62), 3 10 (22), 300 (28), 283 (52), 269 (42), 255 (25), 121 (45); 1 H和13C NMR 波谱数据见表1和表2.
  • 梅文莉 瞿书华 陈昌祥 吴高芬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4618) PDF全文 ( 28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 Bl)为樟科樟属植物,原产斯里兰卡,勐腊、景洪有 栽培。前人对其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过研究,但其它成分未见有报道。对采集于西双版纳植 物园的锡兰肉桂的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具有抗PAF活性。为寻 找抗PAF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我们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 高连明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406) PDF全文 ( 24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longisepalum R. C. Fang et C. H. Yang
  • 李光照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855) PDF全文 ( 29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常绿灌木,高2~3 m.枝暗灰色,具明显的叶柄脱落痕迹;当年生枝密被绒毛,后渐脱落变化成无毛,具宿存的芽鳞.叶革质,椭圆状长圆形,长(3-)3.5~7.0(-10)cm,宽( 1.2-)1.5~2.5(-3) cm,先端钝或偶有短尖,基部楔形、阔楔形或圆钝,上表面深绿色 ,无毛,下表面密被有分枝的锈色毡毛,上层毡毛密集且易脱落,下层毡毛稀薄且紧贴叶背 ;中脉在叶上表面下陷,在叶背面突起且常为毡毛所覆盖;叶柄长0.5~1.7 cm,粗1~2 mm,初被毡毛,后渐脱落成无毛.短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有花4~7朵;花梗长5~10 mm, 密被锈色绒毛.花萼小,5~7裂,裂片波状三角形,密被锈黄色绒毛,长约1 mm;花冠淡紫红色或白色,钟形,长2.5~3 cm,5~7裂,裂片半圆形,长1~1.2 cm,宽1.5~1.8 c m,无毛,先端凹缺,上方中裂片内侧有淡红色斑点;筒部长1.5~1.7 cm,直径1.2~1 .5 cm.雄蕊10~13枚,不等长,长0.4~1.8 cm,花丝白色,下部1/3有白色微柔毛; 花药橙红色,长圆形,长2 mm,宽1 mm;雌蕊长1.0~2.9 cm,子房圆锥形,密被锈色绒毛,先端平截;花柱长约2.3 cm,无毛,柱头头状.果未见,花期:5月.
  • 田欣 徐廷志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797) PDF全文 ( 281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槭树科植物专题野外采集和标本的整理,发现槭属Acer植物3个种为云南地理分布新记录;并对云南特有种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ana的花部特征用拉丁文进行了补充描述,文中引证的标本均存于昆明植物所标本馆(KUN).
  • 董锦艳 李良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4871) PDF全文 ( 29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东川乌头(AconitumgeniculatumFletcheretLauener)块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去甲二萜生物碱,经1D、2D-NMR技术鉴定,分别为20-乙基-8-乙酰氧基-14-(对-羟基苯甲酰氧基)-1α,6α,16β,18-四甲氧基乌头烷-3α,13β二醇(1)、20-乙基-8-乙酰氧基-14-苯酯基乌头烷-3α,13β二醇(2)和20-乙基-8-乙酰氧基-14-(对-甲氧基苯酯基)乌头烷-3α,13β二醇(3),其中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滇羟碱(geniculine).
  • 高锦明 高锦明 沈杰 杨雪 刘吉开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488) PDF全文 ( 35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野生真菌黄白红菇Russulaochroleuca(Pers.)Fr.子实体中首次分得11个化合物,经光谱法和化学法分别鉴定为2个脑苷脂: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cerebrosideB,1)和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十八烷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cerebrosideD,2);3个麦角甾醇: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4、(24S)-ergosta-7-en-3β-ol[STHZ〗5;2个含氮杂环化合物:尿嘧啶(uracil6),腺嘌呤(adenine7),1个含硫化合物:硫代乙酸酐(thioaceticanhydride8),以及乙基-β-D-吡喃匍萄糖苷(ethyl-β-D-glucopyranoside9),D-阿洛醇(D-allitol10),硬脂酸(stearicacid11).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红菇科真菌获得,8作为天然产物系首次报道.
  • 杨帆  沈平  王一飞  张仁延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089) PDF全文 ( 315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百合科植物弯蕊开口箭(TupistrawattiiHook.f.)的根茎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甾体配糖体,分别命名为弯蕊苷(wattoside)B-E(1-4).其中,3个为多羟基呋甾烷型配糖体,另1个为强心苷.经化学降解和光谱分析,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22-O-甲基-25(R,S)-呋甾烷-1β,3β,4β,5β,22ξ,26β-六醇-26-O-β-D-葡萄吡喃糖苷(1);22-O-甲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S)-呋甾烷-5-烯-1β,3β,22ξ,26β-四醇-3-O-[O-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半乳吡喃糖苷(2);22-O-甲基-25(S)-呋甾烷-1β,2β,3β,4β,5β,22,26β-七醇-26-O-β-D-葡萄吡喃糖苷(3)和夹竹桃苷元-3-O-[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苷.弯蕊苷E为开口箭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到的强心苷.
  • 罗晓东 吴少华 马云保 吴大刚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063) PDF全文 ( 34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大蒜果树(DysoxylumhainanenseMerr.)树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分别是(+)evofolinB(1),20S,24-epoxy-24,25-dihydroxy-3,4-secodammar-4(28)-en-3-oicacid(2),4(14)-eudesmene-6?,11-diol(3),stigmast-5-ene-3β,7α-diol(4),stigmast-5-en-3β-ollinoleate(5),sitoindosideI(6),methyl3,4-dihydroxy-benzoate(7),scopoletin(8),β-谷甾醇和胡萝卜甙.其中1为新化合物.
  • 梅双喜 邓运鑫 彭丽艳 杨辉 林中文 孙汉董 邓运鑫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4919) PDF全文 ( 29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丽江产紫萼香茶菜(Isodonforrestii(Diels)Kudo)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二萜甙,命名为Abieforrestin;已知化合物分别为:腺花素(Adenanthin),显脉香茶菜素(Nervosanin),乌苏酸(Ursolicacid),2α-羟基乌苏酸(2(-Hydroxy-ursolicacid),β-谷甾醇(β-Sitoserol)及胡萝卜甙(Daucosterol).
  • 陈绍田 管开云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4824) PDF全文 ( 301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4种马先蒿属植物,三色马先蒿三色变种(PedicularistricolorHand.-Mazz.var.tricolor),管花马先蒿管花变种(P.siphonanthaDonvar.siphonantha),全缘叶马先蒿全缘亚种(P.integrifoliaHk.f.subsp.integerrimaTsoong)和二歧马先蒿(P.ditrotomaBonati)根的解剖,在这四种马先蒿属植物根内均发现有真菌菌丝侵入,真菌菌丝向外伸入土壤,向内侵入皮层细胞内形成囊泡.从根表面分离到的真菌厚垣孢子,经鉴定均为漏斗球囊霉(GlomusmosseaeNicol.&Gerd.).其中,三色马先蒿和二歧马先蒿栽培实验表明,真菌起到了改善寄主植物营养状况的作用.
  • 李璐 梁汉兴 潘跃芝 彭华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118) PDF全文 ( 257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锥花莸 (Caryopteris paniculata B.C.Clarke) 属莸属 (Cary opteris Bunge) 的假莸组(Sect. Pseudocaryopteris Briq.)。亚热带分布,产印度东北 部、尼泊尔、不丹、缅甸北部、泰国,我国产云南东南、西南及南部,广西、四川、贵州也 有分布。生长于海拔650—2*!300 m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箐沟疏林下,也常见于林 缘、路旁、石灰岩山、干草地以及荒地等群落中。莸属不仅系统位置存在争议(Cantino, 1992),且近年来孢粉学(Mones 等, 1993) 、形态学(Rimpler, 1992)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Cantino 等,1998)表明莸属是一个并系 或多系而非单系。莸属面临着重新被认识、划分和组合的现实。然而莸属的细胞学方面的研 究却不多,仅见少数种类染色体数目的报道(Goldblatt 等,1981,1984,1988,1994),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分布中国的莸属植物占莸属总数的80%以上。本工作拟对莸 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细胞学进行研究,现报道对锥花莸核型研究的结果。……
  • 唐源江 廖景平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620) PDF全文 ( 31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拟豆蔻(Paramomumpetaloideum)种子包括假种皮、种皮、外胚乳、内胚乳和胚.假种皮膜质,由5~7层薄壁细胞构成.种皮分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外种皮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壁增厚并木质化.中种皮包括下皮层、半透明细胞层和色素层.下皮层由一层细胞构成,细胞近长方形.半透明细胞层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近长方形或长条形,形态上与色素层细胞相似,但可通过染色方法把二者区分;色素层由一至二层细胞构成,最内层细胞形态有时难以分辨.内种皮由一层内切向壁非常增厚的石细胞构成.珠孔区分化出珠孔领、孔盖和珠孔区薄壁细胞.珠孔领异形型,孔盖具石细胞硬层.合点区内种皮向内凹陷并出现缺口,缺口位于种子近顶部偏向背侧,缺口间的合点区色素细胞群整体轮廓呈喇叭形.壁呈波浪形的外胚乳细胞富含淀粉粒.内胚乳最外一层细胞体积小,富含脂类物质.内胚乳合点端多层细胞,珠孔端为一层细胞,含丰富蛋白质.脂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胚中.本文还从种子解剖学角度讨论了拟豆蔻的系统位置.
  • 李巧明  许再富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6197) PDF全文 ( 343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等位酶分析”方法,对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望天树(Parashoreachinensi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分化的研究;通过对分布于滇南、滇东南和桂西南的9个天然居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栽培的2个人工居群作为对照),11个酶系统16个等位酶位点的研究表明,望天树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极低,多态位点比率P为6.25%~12.50%(平均为6.82%),等位基因平均数A为1.06~1.13(平均为1.0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032~0.054(平均为0.03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63.所有居群Pgm-1位点的基因型均为杂合体,其余位点的基因型均为纯合体.居群间存在低水平的遗传分化,GST值为0.030,结果明显不同于其它热带植物的报道.望天树群体的遗传结构单一,一方面反映了群体内存在大量内繁育(无融合生殖、近交),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进化过程中该种曾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遗传变异大量丧失.
    关键词:望天树; 遗传多样性; 居群分化
  • 孟少武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6486) PDF全文 ( 307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三白草科(Saururaceae)是古草本的一个核心类群,它的研究对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ethod)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method)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三白草科及其外类群齐头绒(ZippeliabegoniaefoliaBlume)的5.8SrDNA序列进行分析,得到一致的结论:Anemopsis最早从三白草科中分离出来,Saururuschinensis和S.cernuus是一对姐妹群,由于5.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相对比较少,Gymnothecachinensis-G.involucrata-Houttuynia-Saururus之间难以通过5.8SrDNA序列的比较进行分辩.
  • 范源洪 陈辉 史宪伟 蔡青 张明 张亚平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549) PDF全文 ( 278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82份甘蔗细茎野生种(SaccharumspontaneumL.)和4份国外种材料进行RAPD标记,结果表明: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不同生态类型的遗传变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低纬度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高纬度类型,在相同的纬度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其多态性逐渐减少;基于分子聚类分析,86份材料被划分为8个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的特点.结果初步证明了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可能起源于云南南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而后逐渐向高海拔、高纬度的西北和东北部演化、扩散;提出了云南南部可能是野生甘蔗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
  • 彭华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948) PDF全文 ( 364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无量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其垂直带上重要的植被类型,目前面临被彻底毁灭的危险.从这类森林及相应地段中177种优势和常见植物的种类结构分析看,只有热带亚洲成分、东亚中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贯穿乔木A、B、C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几大类中;而中国特有种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了它的区系成分的亚热带性质,温带性质不是很显著.在无量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段,还存在一些原生植被破坏后产生的次生落叶阔叶林,目前,其相应的演替阶段还不明确,是研究次生演替和恢复生态学的重要场所,也值得加以保护.因之有这么多的特点,加之其又为重要特有类群和保护种类聚集的场所,该类植被明显具有不同层次的保护生物学意义.
  • 臧穆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408) PDF全文 ( 326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云南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高等真菌两新种:思茅虫草(CordycepsszemaoensisZang)(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和巨孢斜盖伞(ClitopilusgigantosporusZang)(红褶菇科Entolomataceae)模式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
  • 路安民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692) PDF全文 ( 356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共有的20个原始被子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区系分化、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台湾海峡两岸的植物区系是一个统一的区系;台湾省是一个东亚植物区系和马来西亚植物区系交汇、而以东亚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的地区.台湾丰富的原始被子植物特有种,大多数是在台湾同大陆分离以后形成的,带有新特有种的性质.中国大陆同台湾现存的原始被子植物科属在区系上是共同起源的,起源的时间和地区可以追溯到中生代的华夏古陆,即在白垩纪末台湾同大陆第一次分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第四纪冰期大陆同台湾之间的陆桥,对两岸原始被子植物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 邱明华 杨文胜 聂瑞麟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4880) PDF全文 ( 276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昆明植物园栽培的南方常见的园艺植物雀舌黄杨(BuxusbodinieriLévl.)中得到了5个新甾体生物碱成分雀舌黄杨碱A-E(1-5),通过波谱解析确定了化学结构.
  • 谭宁华 程永现 周俊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6182) PDF全文 ( 29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yunnanensisHu)的干燥嫩枝中首次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各种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云南拟单性木兰素A(parakmerinA,1),eupomatenoid-7(2),eupomatenoid-5(3),槲皮素(quercetin,4),芦丁(rutin,5)及丁香苷(syringin,6),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eupomatene型木脂素,其结构为2,3-二氢-2α-(4-羟基-3-甲氧基苯基)3β-甲基-5[E]-烯丙基苯并呋喃;对化合物2及3进行了首次13CNMR归属.
  • 伊廷双 胡虹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4957) PDF全文 ( 27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昆明地区3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香石竹(DianthuscaryophyllusL.)进行了调查,采集样本146号,利用酶联免疫法和电镜检测法对样本感染香石竹病毒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主要流行的香石竹病毒为香石竹斑驳病毒和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以带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香石竹品种"俏新郎”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直接剥茎尖法、高温处理结合剥茎尖法和病毒痤处理结合剥茎尖法3种方法在脱病毒效率和茎尖成苗率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以加热处理结合剥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好,0.2mm茎尖脱病毒率可达77.78%,加5%病毒痤处理对脱病毒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剥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差.
  • 韦仲新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6648) PDF全文 ( 39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6种桔梗科(党参属Codonopsis4个种以及桔梗属Platycodon和风铃草属Campanula各1种)花粉进行了光镜及扫描电镜的观察比较.发现党参属不同种花粉的形态特征很不相同,易于区别.如党参花粉极面观多为7裂圆形,外壁表面具乳突状的短刺;川党参花粉极面观圆形,刺在沟的两旁排成两列;小花党参花粉极面观近圆形至7裂圆形,外壁表面的刺比其它种的都大;鸡蛋参花粉外壁表面的刺柔软而稍为弯曲,其长度为上述各种刺的数倍.桔梗属和风铃草属花粉与党参属花粉的差异更大.桔梗属花粉粒扁球形,极面观五角形,少数四或六角形.风铃草属花粉粒更为特殊,极面观近圆三角形,具3孔,花粉外壁的刺不仅锐利而且很粗.花粉形态在党参属不同种间以及党参属与桔梗属和风铃草属之间的差异为其分类学提供了进一步的孢粉学资料.
  • 龚洵 潘跃芝 杨志云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3): 1-3.
    摘要 ( 5916) PDF全文 ( 32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的方法,在木兰科属内和属间进行了62个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除木兰属的木兰亚属和玉兰亚属之间没有杂交亲和性外,木兰科其他属内都有杂交亲和性,这表明属内不存在生殖隔离;除拟单性木兰属与木兰属的木兰亚属之间有杂交亲和性外,其它属间都没有杂交亲和性,这表明这些属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木兰科植物的杂交亲和性基本上支持根据形态特征所建立的木兰科科下分类系统;同时,建议将拟单性木兰属与木兰属的木兰亚属合并为木兰属,并将玉兰亚属从木兰属中分出作为玉兰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