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9年, 第31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9-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秦祥堃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97-11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31
    摘要 ( 5330) PDF全文 ( 45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本属48 个分类群的检查, 发现女贞属的种子有4 种类型: 1 ) 小球形, 2) 卵形, 3 ) 椭圆形,4) 具沟形, 并且它们与果实的类型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 以种子的形态以及内果皮的类型为主要分组依据, 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此外, 本文将L. xingrenense 作为L. nepalense 的地理亚种处理; 将L. longipedicellatumL. yunguiense 归并到L. lianum; 将L. longitubumL. robustum subsp. chinense 分别归并到L. leucanthum
    L. expensum。真正的粗壮女贞L. robustum 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及缅甸等地, 未见于我国, 文献上所载产于我国的粗壮女贞均为L. expansum 的错误鉴定。
  • 陈俊秋1 , 2 , 李 朗1 , 2 , 李 捷1 , 李锡文3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17-12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206
    摘要 ( 9585) PDF全文 ( 61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n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 ITS) 序列, 使用Bayesian 分析法对樟科润楠属的系统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润楠属在鳄梨属群中本身作为一独立分支, 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由于其花被裂片果期宿存且强烈反转与同产自亚洲的楠属和油丹属存在清晰界线。本研究否定了前人依据花被片外面被毛情况及果实大小所建立的润楠属属下系统, 但同时暗示着花序类型可能是解决润楠属下系统演化的关键性状。本研究对解决润楠属属内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尚有不足, 建议今后补充更多的属内物种以及寻找新的分子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周丽蓉, 余 研, 宋荣秀, 何兴金, 蒋 彦, 李旭锋, 杨 毅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27-13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89
    摘要 ( 6110) PDF全文 ( 356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5 .8S 核糖体DNA 全长间隔序列( ITS􊄯5 . 8S) 和叶绿体基因matK 对中国原产诸葛菜复合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ITS 序列结果支持中国诸葛菜复合群分为两支: 一支由湖北诸葛菜和太白诸葛菜组成; 另一支由诸葛菜和铺散诸葛菜组成。matK 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诸葛菜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中, 铺散诸葛菜和诸葛菜处于基部位置。结合以前的核型分析和本文的研究结果, 我们不支持将湖北诸葛菜和太白诸葛菜归隶于诸葛菜, 而支持我们之前提出的两种可能的原始细胞型的进化假说。另外,根据生物地理学分析, 推测从长江中下游到秦岭地区是中国原产诸葛菜的近代分化中心。
  • 邓亚妮1 , 2 , 成 晓1 , 焦 瑜1 , 陈桂菊3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38-14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50
    摘要 ( 5151) PDF全文 ( 347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良Knop′s 固体培养基、原生境腐殖质土和红壤分别培养扇蕨(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e) 孢子, 光学显微镜及解剖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 比较了3 种培养方法对其配子体发育和有性繁殖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扇蕨的濒危原因。结果表明: 成熟孢子黄褐色, 赤道面观为豆形, 极面观椭圆形, 单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 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毛状体在原叶体阶段出现。有性生殖周期长及配子体发育成幼孢子体的百分率低是扇蕨在配子体世代的主要濒危原因。此外, 红壤固有的理化性质导致扇蕨配子体发育极其缓慢、精子器和颈卵器发生的时间间隔过长使其不能受精产生孢子体。原生植被遭受破坏引起的林下腐殖质土消失、红壤裸露, 加剧了扇蕨的濒危。
  • 刘震东1 , 王 曙1 , 陈心启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45-14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56
    摘要 ( 5136) PDF全文 ( 33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营养体和花部形态, 将瓦布贝母( F. wabuensis) 降为暗紫贝母的一个变种: F. unibracteata var. wabuensis
  • 尹红菊, 王留阳, 高 茜, 高大海, 张东远, 刘建全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46-15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81
    摘要 ( 4900) PDF全文 ( 29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管秦艽( Gentiana officinalis) 是一种重要的藏药高山植物, 本研究构建了该物种开花期的cDNA 文库。经检测达到中等cDNA 文库水平, 文库滴度为1 . 2×107 pfu􊄯ml , 重组率95.9% , 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500 bp。对343 个随机挑选的重组克隆进行部分测序, 获得的ESTs 经编辑后共有181 条有效序列。经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181 条表达序列标签(EST) 代表144 个单克隆序列, 其中55 个与已鉴定的基因同源, 35 个序列与未鉴定的EST 匹配, 54 个未找到同源序列; 后两者共有89 个EST 序列未发现功能相似的蛋白。对已鉴定的EST进行功能分析发现, 相关基因主要编码以下蛋白: 与蛋白表达相关的占35%; 光合作用相关的占22%; 新陈代谢相关的占18%; 抗性相关的占11%; 质膜运输和细胞分裂相关的分别占5% ; 染色体变化和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别占2%。根据有效EST 序列设计引物, 通过RT-PCR 进一验证了所得EST 的准确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将来研究黄管秦艽的功能基因以及该物种与相关物种的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方面提供了基础。
  • 范邓妹1 , 2 , 杨永平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53-15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77
    摘要 ( 5921) PDF全文 ( 36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以海拔相同的高山流石滩和高寒草甸中的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居群为研究对象, 探讨该物种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策略以及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流石滩居群的珠芽蓼植株高度和珠芽数量显著低于高寒草甸居群, 而珠芽和花总数量、花数量和每个花序上的花比例却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居群。研究结果表明珠芽蓼在环境更为恶劣的高山流石滩生境中增加了对繁殖器官和花资源的投资, 说明在高山植物中繁殖优先于营养生长, 且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对每个植株上花数量和珠芽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 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证明了同一植株内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权衡关系。
  • 李焰焰1 , 2 , 聂传朋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58-1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71
    摘要 ( 4459) PDF全文 ( 405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在调控生长发育、响应外界胁迫时, 细胞内外的pH 变化是及时、重要的反应之一。快速碱化因子类基因( RALF) 属于植物多肽类信号分子, 是一类大的家族基因, 它的活动引起胞外pH 值快速升高, 有关RALF 类基因的研究在几种茄科植物中开展的较多, 包括RALF 蛋白信号分子的结构及加工、基因表达、受体研究以及功能等方面。最近我们在白菜和紫菜薹中的研究发现有一些RALF 类基因与植物的育性有关, 本文就茄科植物中的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为RALF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王宝增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63-165.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74
    摘要 ( 4499) PDF全文 ( 38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Hoagland 溶液为基础培养液, 采用沙培法, 研究了0 , 5 , 10 , 20 , 30 mmol􊄯L NaCl 对玉米( Zea mays) 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浓度NaCl (5, 10 mmol/L NaCl ) 处理使其叶绿素含量增加, Chla/Chlb 增大, PEPCase 活性提高, 光合速率增强。说明低盐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可能与叶绿素含量增加, Chla/Chlb 增大以及PEPCase 活性提高有关。
  • 肖 强1 , 2 , 林晓梅2 , 吴飞华2 , 陈 娟2 , 郑海雷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66-17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96
    摘要 ( 4473) PDF全文 ( 36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索一种用材简单、操作方便、真实性强的观察红树植物桐花树叶片气孔的制片技术, 并利用该技术研究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一氧化氮(NO) 供体硝普钠( sodium nitroprusside, SNP) 对桐花树气孔开闭的影响, 探讨了NO 调控的气孔运动与外源Ca2 + 的关系以及NO 与H2O2 在调节气孔运动过程中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搅碎法、指甲油印迹法、牛皮胶印迹法三种观察气孔方法中, 牛皮胶印迹法是观察气孔开度变化的最佳方法。NO 能够诱导桐花树气孔快速关闭, 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与浓度效应。NO 导致的气孔关闭与Ca2+ 的参与有密切关系, NO 与H2O2 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可以促进气孔关闭。
  • 王定康1 , 2 , 孙桂芳3 , 翟书华2 , 岑晓江2 , 赵 剑4 , 萧凤回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73-17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7330
    摘要 ( 6223) PDF全文 ( 312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阳参( Cynanchum otophyllum) 种子在11 月成熟时有休眠习性。收获后将其种子种植在自然温室内, 到第二年的春天种子才会萌发, 且大多数种子在3 月28 至4 月4 日间萌发, 这期间的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为19 . 0℃和9 . 9℃。层积能有效地打破青阳参种子的休眠, 休眠种子通过大约1 周的层积便能萌发。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层积1 周后转移到25/15℃ 的黑暗条件下萌发率可达到75 . 4%。青阳参种子不论在有光的条件下还是在黑暗环境中层积2~3 周后转入30/20 和25/15℃进行变温处理, 其萌发率最低能达到66 . 4% , 而转入20/10℃变温处理其萌发率最多只能达到20 . 1% , 但若层积6 周, 即便在20/10℃变温
    处理的情况下其萌发率也可以达到65 . 3%以上。

  • 宋富强1 , 2 , 3 , 张一平1 , 胡建湘1 , 许再富1 , 肖来云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78-18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233
    摘要 ( 4357) PDF全文 ( 32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热带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和气候资料, 通过对热带植物株高生长偏差、生长抽梢期和气候因子的分析, 探讨了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热带植物生长抽梢期变长不一定影响株高生长, 而且与株高生长偏差的关系也小于气候因子与株高生长偏差的关系。同时, 热带植物生长抽梢期对气候因子和株高生长偏差之间关系的贡献很小。因此, 可以认为热带植物的生长期对植被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较弱。
  • 张鹏涛1 , 2 , 何 隽1 , 许 刚1 , 涂 琳1 , 郭 娜1 , 赵 昱1 , 彭丽艳1 , 赵勤实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83-18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20
    摘要 ( 5179) PDF全文 ( 299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蕨类植物里白( Hicriopteris glauca) 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 包括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 其化学结构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为ent-2-β-hydroxyl-16-ene-kauran-19-oic acid(1)。
  • 张 凌1 , 2 , 董泽军1 ,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87-189.
    摘要 ( 4064) PDF全文 ( 34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A new grifolin derivative, named grifolene (1) , together with grifolin (2) , neogrifolin (3) and grifolic acid (4) was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the fungus Albatrellus yasuda. The structure of 1 was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spectroscopic analysis.
  • 黄火强1 , 2 , 谭宁华1, 曾广智1 , 嵇长久1 , 2 , 韩洪金1 , 徐俊驹1 , 2 , 张玉梅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2): 190-19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99
    摘要 ( 4405) PDF全文 ( 32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水朝阳旋覆花( Inula helianthus-aquatica) 的95%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 个麝香草酚类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 8-hydroxy-9 , 10-dioxyisopropylidene-thymol (1) , 10-hydroxy-8 , 9-dioxyisopropylidene- thymol (2) , 8-hydroxy-9 , 10-diisobutyryloxy- thymol ( 3) 和8 , 10-dihydroxy-
    9-isobutyryloxy- thymol (4)。肿瘤细胞毒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在6 种肿瘤细胞株上(K562 , HT-29 , SGC-7901, DU145 , MDA-MB-231 , U251 ) 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其中化合物2 活性最强, 它的IC50 值为4 . 20~33 . 12 μmol/L。具有细胞毒活性的麝香草酚类化合物是首次在该种植物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