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9年, 第3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9-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聂泽龙1 , 2 , 文 军1 , 3 , 4 , 孙 航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289-295.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75
    摘要 ( 5352) PDF全文 ( 35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透骨草属( Phryma) 是一个单种属, 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东部。尽管东亚与北美东部居群形态差异非常小, 但分子变异却非常明显。本研究进一步运用AFLP 两对引物来衡量透骨草属的遗传多样性并评估其形态保守性。结果发现透骨草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两大洲的居群之间。聚类与PCA 分析显示透骨草分成两大支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 一支全部来自东亚, 另一支则是北美东部的居群。我们的结果强烈支持透骨草东亚———北美东部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形态保守。
  • 皮秋霞1 , 2 , 严 宁1 , 胡 虹1 , 李树云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296-30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48
    摘要 ( 5716) PDF全文 ( 46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形态解剖研究了杏黄兜兰花的发育过程, 发现杏黄兜兰5 月份发育出花序原基, 6~7 月份发育出花序鞘, 7~8 月份发育出苞片, 8 月底至9 月完成花器官形态分化过程。形态分化完成后杏黄兜兰的花器官继续快速增长。退化雄蕊、能育雄蕊、花柱在花形成后早期不融合, 在后期才融合形成合蕊柱, 且因为相对生长速率的不同, 三者的相对位置、形态也发生改变。此外, 在7~9 月份引种至昆明栽培的不同批次杏黄兜兰中, 产生花芽比率显著不同, 进一步证实8 月底至9 月初是杏黄兜兰进行花器官形态分化的关键时期。
  • 林美珍1 , 邓 桦2 , 魏冬梅2 , 田惠桥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03-30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35
    摘要 ( 5402) PDF全文 ( 36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显微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烟草( Nicotiana tabacum) 精细胞和卵细胞的DNA 含量。烟草是二胞花粉, 花粉萌发后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分裂形成精细胞。授粉后45 h 花粉管到达子房, 在花粉管内的精细胞DNA 含量为1C。当花粉管在退化助细胞中破裂, 释放出的两个精细胞开始合成DNA。在与卵细胞融合前,两个精细胞DNA 含量接近2C。随着精细胞的到达及合成DNA, 卵细胞也开始合成DNA, 融合前的卵细胞DNA 含量也接近2C。精、卵细胞融合后, 合子DNA 含量为4C。烟草雌、雄配子是在细胞周期的G2 期发生融合, 属于G2 型。
  • 李 婧, 章文华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09-31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66
    摘要 ( 5798) PDF全文 ( 557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磷脂酶Dα1 (PLDα1 ) 在ABA 抑制拟南芥主根伸长过程中的作用。PLDα1 基因突变体pldα1 主根伸长受ABA 抑制小于野生型(WT) ; 根系PLDα1 活性在ABA 处理下升高; 拟南芥根细胞原生质体中活性氧(ROS) 含量在ABA 处理下升高, 但是pldα1 升高小于WT; 根系NADPH 氧化酶活性在ABA 处理下升高, pldα1 升高小于WT, 外源加入10μmol L- 1 PA (磷脂酸, PLD 水解产物) 后, 前者活性显著升高; 外源加入H2O2 可诱导WT 和pldα1 主根伸长都受到抑制, 且二者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 PLDα1 产生的PA 通过激活NADPH 氧化酶产生ROS 介导ABA 调控的拟南芥主根伸长过程。此外, 初步探讨了PLDα1 在拟南芥根毛尖端生长中的作用: pldα1 突变体根毛长度小于WT, 根毛尖端ROS 和Ca2+ 浓度低于WT。

  • 高丽霞1 , 刘 念2 , 黄邦海3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17-325.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36
    摘要 ( 4325) PDF全文 ( 39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拟测交作图策略, 利用白姜花×圆瓣姜花的F1 群体87 个单株, 分别构建了父母本的基于SRAP标记的连锁图谱。通过筛选, 414 对引物中, 92 对引物可以检测到拟测交位点。在检测到的398 个拟测交位点中, 237 个来自于父本圆瓣姜花, 161 个来自于母本。经过卡方(χ2 ) 测验及连锁分析, 父本中, 203 个标记进入23 个连锁群, 覆盖了1 386. 8 cm; 母本中, 139 个标记进入18 个连锁群, 覆盖了917. 1 cm。
  • 刘润华1 , 2 , 江文波1 , 2 , 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26-33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33
    摘要 ( 5637) PDF全文 ( 42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Col ) 和神经酰胺酶突变体为实验材料, 通过对突变体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来研究拟南芥神经酰胺酶基因( AtCER) 对H2O2 的响应。利用PCR 和Northern blot 获得了9 个AtCER 纯合单突变体。不同浓度H2 O2 处理野生型和突变体后, 发现突变体对H2O2 的反应比野生型更加敏感。H2O2 处理后突变体叶片出现比野生型更严重的黄化现象和坏死斑点, 总叶绿素含量也比野生型下降的更快, 电导率测定也发现突变体比野生型的电导率增加得更多。抗氧化酶活性的分析结果发现H2O2 处理后, 突变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比野生型提高了1.5~3 倍。上述研究结果说明AtCER 参与了H2O2诱导的氧化胁迫反应。
  • 周国雁1 , 2 , 杨正安3, 张应华3 , 郭凤根3 , 周晓罡1 , 2 , 张绍松1 , 2 , 孙茂林1 , 2 , 伍少云1 , 2 , 丁玉梅1 , 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35-343.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13
    摘要 ( 5194) PDF全文 ( 40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抗旱和耐盐性提高的甘蓝植株,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菠菜的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BADH) 基因导入甘蓝品系03079 , 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影响转化效率的参数, 建立了甘蓝高效转化体系, 即以侵染液为AA 液体培养基、乙酰丁香酮200μmol L- 1 、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天数2 d 为最佳转化参数, 在该条件下转化率可达54 . 26%。转基因甘蓝植株经PCR 检测初步说明BADH基因已导入甘蓝中, Southern 杂交证明BADH 基因已稳定整合到甘蓝基因组中。甜菜碱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经过聚乙二醇(PEG)、NaCl 和干旱处理的转基因甘蓝植株的BADH 酶的平均比活力范围在2 . 1 U
    mg - 1 ~3 . 6 U mg - 1 之间, 不同处理的转基因株系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相应的未转基因株系。膜的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说明, 经过PEG、NaCl 和干旱处理的转基因植株平均相对电导率在16 . 2% ~32 . 6%之间, 耐逆境胁迫处理后的绝大多数转基因株系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多数转BADH 基因甘蓝植株在干旱、盐胁迫和PEG 胁迫条件下生长势强于未转基因植株, 表现为大多数转基因株系株高增幅显著高于对照, 说明BADH 基因的导入能提高转基因甘蓝植株的抗旱和耐盐性。我们获得的抗旱和耐盐能力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甘蓝植株, 可作为培育耐盐、抗旱甘蓝品种的种质材料。
  • 魏开发1 , 贾文锁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44-35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90
    摘要 ( 8479) PDF全文 ( 88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拟南芥NCED3、AAO3 及SDR1 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及根系和叶片ABA 池的动态库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孔运动的有效ABA 信号来自于保卫细胞之外, SDR 与ABA 前体加工和运输有关。胁迫处理后根系合成酶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叶片, 但叶片ABA 水平是根系的10 倍以上, 离体叶片和附体叶片ABA含量测定表明, 叶片ABA 池的形成主要决定于根源ABA 的输入。氟啶酮药剂阻断和遮荫实验说明根系ABA 池受叶源类胡萝素前体供应影响。叶片ABA 水平受根源ABA 和叶源类胡萝素前体库双向转运调节,维管束组织系统可能协同和整合了这一复杂调节机制。该结论为逆境ABA 信号转递机制研究和操纵内源ABA 含量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应用提供相关资料。
  • 刘冬梅1 , 2 , 杨凤玺1 , 2 , 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53-35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16
    摘要 ( 5624) PDF全文 ( 44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s (miRNAs) 是大小约21 个碱基、内源、非编码的小分子RNA。以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miR396 小分子为研究对象, 分别克隆到了miR396 小分子的两个前体( MIR396a , MIR396b) , 得到了转基因植株。通过转基因植株的遗传学研究发现, 高表达miR396 小分子导致转基因拟南芥的花柱头弯曲。花柱头的弯曲影响了角果的正常发育。另外, Northern 杂交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花部位的miR396 及其前体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高表达miR396 小分子可以导致拟南芥花柱头弯曲。
  • 杨 君1 , 杨云强2 , 杨永平1 , 胡向阳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57-36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43
    摘要 ( 4492) PDF全文 ( 38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箭毒木( Antiaris toxicaria) 种子总蛋白的提取方法, 以及可以对其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的双向电泳条件。通过各种条件的优化与组合, 建立了以TCA-丙酮为基础的Tris-HCl 提取法提取总蛋白, 第1 向电泳为固相pH 梯度等电聚焦, 第2 向电泳为垂直平板SDS-PAGE 的双向电泳体系。通过对样品制备、样品溶解、等电聚焦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染色方法等关键步骤进行分析, 获得了满意的双向电泳图谱。在探索适合箭毒木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双向电泳方法中, 比较了三氯乙酸- 丙酮沉淀法、和Tris-HCl 法, 以及对双向电泳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的改良, 认为Tris-HCl 法为最适方法, 所得图谱背景清晰,蛋白质信息量最大, 为箭毒木属植物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田学军1 , 陶宏征1 , 罗 晶1 , 张旭东2 , 陶发清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63-36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17
    摘要 ( 4597) PDF全文 ( 35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热驯和热胁迫下3 个豌豆品种幼苗下胚轴生长、细胞膜损伤、抗坏血酸(AsA) 和丙二醛(MDA) 含量的变化及热激蛋白70 (HSP70) 表达, 探讨热胁迫对豌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8℃高温胁迫下豌豆种子萌发率下降, 幼苗下胚轴生长受抑制, 细胞膜受损, AsA 含量下降, MDA 含量升高; 经37℃热驯再48℃热激处理的下胚轴长度和AsA 明显高于直接热胁迫的, 细胞膜受损程度和MDA 含量则低于后者。HSP70 测定表明, 除台湾品种外, 37℃热驯1 h 不足以诱导HSP70 表达; 而37℃热驯后常温恢复再48℃热激和直接48℃热激均能诱导HSP70 表达, 其中蒙自品种经热驯后再热激的HSP70 表达量高于直接热激的。
  • 陈 燕1 , 谢正生2 , 3 , 郑小林1 , 王文翠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69-373.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30
    摘要 ( 5562) PDF全文 ( 31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廉江市杨桃( Averrhoa carambola) 绿色食品基地不同土质、不同树龄的土壤样品及果实样品重金属元素Cd、Hg、Cu、Pb、As、Cr 含量的检测, 分析杨桃果实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富集作用。结果表明: ① 果园土壤pH≤5 . 50 , 为酸性土壤, 杨桃果园土壤和鲜果中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我国水果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要求; ② 杨桃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因土壤质地和重金属元素的种类不同而异; ③ 杨桃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 以Cd 元素为最强, 富集系数高达0 . 947 , 各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按大小排序为: Cd (0. 947) > Hg (0 . 098 ) > Cu (0 . 023) > Pb (0 . 003 ) > As (0 . 001) = Cr ( 0. 001) 。
  • 杜良成1 , 谭宁华2 , 许文彦1 , 2 , 娄丽丽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74-38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93
    摘要 ( 6126) PDF全文 ( 397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环肽是一个庞大的小分子天然产物家族, 通常由4~10 个氨基酸残基组合而成。该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全球多种植物的根、茎、枝、叶及种子中, 中草药中也时有发现。由于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及机理研究较少, 环肽分子的利用价值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常见的非环状基因编码的多肽或蛋白质相比, 环肽结构更为复杂。本文将对植物环肽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机理做初步探讨。
  • 刘 荣1 , 2 , Hsieh Kun-Lung3 ,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83-385.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9062
    摘要 ( 5065) PDF全文 ( 324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朝鲜蓟( Cynara scolymus) 叶中分离得到2 个倍半萜内酯, 其中一个是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为3β, 8α, 11α, 13-四羟基-10 (14 ) -愈创木烯-1α, 4β, 5α, 6β氢-6α, 12-内酯( 1)。
  • 马金双
    Plant Diversity. 2009, 31(04): 386-388.
    摘要 ( 2482) PDF全文 ( 26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